9月10日16時許,大巴車下了高速公路,開進了山西最北端,有“巍然重鎮(zhèn)”之稱的大同。城區(qū)內(nèi)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沿街隱約可見一些名勝古跡,有著曾為北魏首都,遼金陪都的深厚歷史底蘊。汽車沒在市內(nèi)停留,而是向西穿城而過,奔往約16公里外的云岡石窟。 大約半個小時后,到達位于武州川北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5A級景區(qū)的云岡石窟。走出泊滿了大小汽車的停車場,和其他的游客一樣,魚貫而入地邁進了石窟景區(qū)的大門。這時晚陽斜照,給長長的甬道和矗立在兩邊數(shù)十個佛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從佛柱甬道到武周山南麓的石窟,還有一段距離,我和老伴乘坐景區(qū)的觀光車前往。云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shù)東傳我國后,用一個朝代時間雕作而成,并具有皇家風范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豐碑。 去摩崖石窟的途中,但見蒼松翠柏成林,古木森然。茂密的樹林里,隨著觀光車不停地向前移動,我的眼簾之中,不時閃現(xiàn)出紅墻灰瓦的古老建筑,還有隱在濃蔭中的廟宇、舍利塔林、石牌樓以及對保護云崗石窟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名人塑像等。 同時,在景區(qū)道路的左側(cè),有一個波光粼粼的湖泊。遠遠望去,在巨大的湖心島上,建著一座規(guī)模宏大,巍峨壯觀的武州山石窟寺。一條高低不平的長石橋,將石窟寺和湖岸連在了一起。據(jù)傳,此寺初建于明代,后遭兵燹,化為灰燼,現(xiàn)為重建。<br><br> 大約10余分鐘后,到達武周山南麓,山巖上開鑿的洞窟清晰可辨。走下觀光車,移步不遠就是一道單檐翹角門庭,檐下掛有一塊黑匾,上鐫刻著“入佛知見”四字。我倆跟著如織的游人,擁擠著跨過不寬的門庭,走到了巖石構(gòu)成的武周山腳。<br><br> 眼前的武周山并沒有想象中的高大,整個山體全由褐色的花崗巖石構(gòu)成。在這部分的山巖上,只有一些星星點點,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洞窟。我倆踩著木階梯,隨意走進了幾個,洞內(nèi)有拔地而起直接洞頂?shù)氖砑岸幢阼徶鹣?,有的已?jīng)在歲月中風化。 一路上邊走邊看邊聽導(dǎo)游通過隨身聽傳入耳內(nèi)的講解。云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還有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余尊,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shù)寶庫。 云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xù)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北魏遷都洛陽后,石窟大規(guī)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依舊。古稱平城的大同,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br><br> 聽導(dǎo)游講,整個窟群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云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作品。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nèi)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我國石刻藝術(shù)之冠。 正前行間,見前面的山崖下,一個鋼制雨棚依巖而架,里面有座群雕:一揮鞭人正駕著馬車在古道上趕路的場景。近觀之,看到在古道巖石中,印有兩道深深的車轍。原來,云岡古稱武州塞,是貫通西北的邊關(guān),也是胡漢之間的重要通道,而這車轍便是歷史遺存。 由東向西漫步前行,崖壁上的洞窟也愈加密集,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洞壁及石龕內(nèi)的造像也更加精美,更加壯嚴,更加宏偉。在通過隨身聽的導(dǎo)游引導(dǎo)下,我和老伴也跟著大量的游人,不斷地出入各大洞窟,盡情地觀瞻著洞窟內(nèi)不同的佛像,感受著佛法的博大和精深。 走進云岡最大的石窟,即第三窟,洞窟里人貼著人。面前的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jīng)樓,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后室南面雕刻有面貌圓潤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br><br> 行走到云岡石窟的中部,我的眼眸中出現(xiàn)了重建于清初順治年間,飛檐翹角,氣勢恢宏的五間四層樓閣,這便是由第五窟和第六窟組成的雙窟。在洞內(nèi),我們慢慢向前挪動。洞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內(nèi)最大的佛像。 在拱門兩側(cè),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yōu)美。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shù)膬蓪臃叫嗡呒s15米。大龕兩側(cè)和窟東、南、西三壁,是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是云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再前行不遠,又是一座依山崖而建,洞窟前有三層木構(gòu)窟檐,其規(guī)模宏大,廊柱巍峨的古樓閣,高聳在我面前。里面是第七窟,第八窟及第九窟。因為窟中的游人太多,吸取剛才在前幾窟中的教訓,也為了不再給洞窟中的神佛添亂,我和老伴就沒有進去。<br><br> 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成堆成群,擁擠在各個洞窟之中,存在著諸多的隱患。因此,我和老伴只到主要的洞窟觀賞。信步來到石窟西段,這里有揭開了云岡石窟開鑿序幕的“曇曜五窟”,即有著帝王象征的第16—20窟。 我仰目身前的石壁,其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zhì)樸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并發(fā)展了漢代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藝術(shù)的精華。 第十六窟正中主像是釋迦像,高13米,立于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br><br>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咧械尼屽茸瘢?6米,是云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咄鈻|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這些早期的“曇曜五窟”造像,和龍門石窟中的造像一樣,具有氣勢磅礴,渾厚純樸的西域風格。<br><br> 而第二十窟的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經(jīng)崩塌,使得整座石窟內(nèi)的造像完全裸露在外。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云岡石窟雕刻藝術(shù)的代表作。 沿著石窟旁邊的石階梯,登了上去。站在距離大佛最近的地方,憑欄虔誠地看著眼前這尊法相莊嚴的大佛,它那充滿慈祥的目光,正居高臨下地凝視著下面的蕓蕓眾生。這時秋陽西照,將千萬條光芒灑落在了云岡石窟的山巖上,也使得第二十窟大佛造像熠熠生輝。 越過第20窟的大佛,在往西的絕崖石壁上,約有200余座中小型的窟龕布滿崖面。這些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xiàn),不再成組。造像的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彌勒,下為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這種造像成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br><br> 我曾有幸到過著名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它們的特點都是在山崖上開鑿洞窟??咧性煜窕驂褔?,或細膩,或渾厚,并歷盡千年之滄桑,形象地記錄了中亞佛教藝術(shù)向我國佛教藝術(shù)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我國逐漸民族化的過程。 云岡石窟是石窟藝術(shù)“中國化”的開始,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xiàn)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云岡中期石窟出現(xiàn)的中國宮殿建筑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yīng)用。 導(dǎo)游在隨身聽中的語音解說,為我了解各個石窟的詳情,提供了幫助。時間在我們對石窟造像的頂禮膜拜中,不經(jīng)意地流逝了,下午18:30分,乘上了大巴車,駛離了云岡石窟。這時,天上已經(jīng)是夕陽西斜,給恢弘的景區(qū)大門涂上了一層閃亮的金黃色。<br><br> 大約行車1個小時后,在滾滾的車流中,我們回到了燈火輝煌大同城區(qū)。透過車窗,我看到了被燈光照得通明的大同古城:長長的城墻橫亙在路旁,高聳的城樓閃耀著白色光芒。讓人驚喜的是,當晚下榻的三星級酒店,就是座落在古城旁邊的“雁北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