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品尋美丨虛實相生—秦勇畫作經驗分享</h3></br><h3> <h3>美無處不在,關鍵是我們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當然要善于發(fā)現美,必須對美學要有一定的認識。</h3></br><h3>我認為美學是在中國莊子的時候是最早的。西方美學應該是18世紀的時候才創(chuàng)。莊子的美學很重要一點就是陰陽說,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面的陰陽,其實就是虛實。<strong></strong></h3></br> <h3>對。<br></br></h3></br><h3> <h3>虛實用當代的話來說是對比。我們就從道家的陰陽說開始展開尋美的一個角度。我們先從您的作品來,你給大家解說一下。</h3></br><h3> <h3>秦勇作品</h3></br><h3>這一張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的山水畫。從陰陽說或者虛實角度來說,如何產生這種對比呢?可以說說你創(chuàng)作時候的一種想法。<br></br></h3></br><h3> <h3>這個作品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先看作品給人的感覺,喜歡不喜歡。那么喜歡不喜歡從哪里來呢?</h3></br><h3>就是它有一個美與丑的對比,黑與白的對比,就是說通過這個東西,才能產生與讀者的共鳴。像這幅作品,重點是在黑白的對比上來表現的。黑就是筆墨,墨色跟紙張顏色相對,紙張是白的,這些東西上去之后,是有色差的,形成了黑和白,形成了明顯的相對。</h3></br><h3>再一個就是虛實,遠處的東西跟近處的東西從筆法上的表現,遠處,就比較飄渺,給人一種很遠的感覺,有一個空間感。主要的特點就是留白的空間。</h3></br><h3> <h3>留白的空間就是一種虛,虛就拉開了距離,也讓自己多了很多想象的空間。<strong></strong></h3></br><h3> <br></br></h3></br><h3>給人一種想象空間的無限放大。這是這個作品的特點。<br></br></h3></br><h3> <h3>近處山體跟遠處山體的對比。</h3></br><h3> <h3>從用線、用色、用墨上有了虛實的變化,形成了對比。對比就是變化,讓人感覺近處的就是實的,離我比較近。給人第一感覺就是心里比較靜,沒有那種強烈的感覺,對比還是比較柔和的。</h3></br><h3> <h3>這是這張畫的對比角度。下面這張畫還是從這個角度去欣賞。<strong></strong></h3></br><h3> <h3>這個給人的第一感覺,就像在謝赫“六法”上,就是意象。因為第一它的顏色,特別是下面潑彩的藍色,沖擊力非常大,與后面的墨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一個是遠處的虛實,遠處的天空,跟下面的樹木,遠山跟前面山石的對比。<br></br></h3></br><h3> <h3>秦勇作品</h3></br><h3> <h3>既對比又不沖突,而且比較協(xié)調。這個藍色好像一種山嵐之氣騰騰升起。</h3></br><h3> <h3>對,因為在山水當中,也是講究陰陽。你看它下面的藍色冷色跟上面的紅色,紅色是暖色,就是一個陰陽的對比。有陰有陽,才會產生整體,一個美的東西才會產生出來。</h3></br><h3> <h3>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陰盡則陽生。我們再看下一張畫,這張畫氣韻很生動。</h3></br><h3> <h3>這一幅從氣韻上給人感覺眼前一亮,這就是氣韻,謝赫“六法”有一個“骨法用筆”。特別是表現樹和山石,這個表現了作者的素養(yǎng)跟學識,以及積累的一些經驗,只有在骨法上才能表現出來,這是一個特點。</h3></br><h3> <h3>秦勇作品</h3></br><h3>再一個是位置經營上,說白了就是構圖,它呈S構圖,水跟上面的云霧,包括房屋,形成了S型。S型比較穩(wěn)定,這種構圖表現的也比較恰當。</h3></br><h3> <h3>確實是從虛實角度來說,遠山的虛灰蒙蒙,近處石頭是實的,但每一個都是一塊塊石頭表現出來的。</h3></br><h3>石頭隔出來的留白處形成了水汽,但如果是純粹的留白水就不靈動了。你畫的這個水就很靈動。所以在畫石和表現水的時候,我估計你是花了不少時間在探索。<strong></strong></h3></br><h3> <h3>表現水用了一些傳統(tǒng)的筆法在里面。像干濕就是皴擦,在傳統(tǒng)筆法當中,山石皴擦方面用干筆,融合西畫的一些技法,用濕畫法之后,會出現水汽氤氳、云霧繚繞的那種濕潤感,就是要用這種方法才能表現出來。</h3></br><h3>如果用干畫法的話,出來以后就會棱角分明,棱角分明是用在石頭上。比如前面的一個石頭,棱角就比較分明,那都是用干畫法,干濕對比就出現了,也就是實跟虛。</h3></br><h3>濕畫法畫出來就是虛的東西,虛就可以推遠。干筆畫出來實的,就拉近了。這種對比,就出現了一個距離跟一種意境。感覺就像是一個真的水在流淌一樣,動感就出來了。<br></br></h3></br><h3> 所以動感很重要,通過其他的襯托,樹木石頭的襯托,使水的動感更明顯。我們再看看這一張,這張是一片大山。<h3> <h3>這個是谷口人家,在山里,當時在寫生的時候,是在廣西融水縣。融水縣有一個石上人家,那邊有好多吊腳樓,木房子。</h3></br><h3>我后來又創(chuàng)作的時候,為了簡化,就把房屋畫成了這樣的房屋,也因為當時是陰雨天,下雨,遠處云霧繚繞。</h3></br><h3>全是用的濕畫法。表現雨水剛過,升騰的云霧和山石的朦朧。房屋包括最上面的山頭,因為山頭比較高,為了表現大山的雄偉,就用了比較實的一種畫法。用的是干筆,就不是濕畫法了。</h3></br><h3> <h3>秦勇作品</h3></br><h3>前面這一塊,為了區(qū)別近處郁郁蔥蔥的植被和樹木,用了大潑墨潑彩。這一塊潑墨上去之后,雖然墨色比較大,但如果說全是墨的話,面積太大,顯得會破壞整個畫面,為了把它破開,就用了上面的藍色,潑了上去,就是用潑墨潑彩形成大寫意,房子全用了實畫法,單純用線直接勾出來。</h3></br><h3>顏色用暖色,因為這幅畫暖色很少,所以直接用暖色,讓人一看之后,第一眼就看到房子,這是一個醒目的畫眼。</h3></br><h3> <h3>就是通過虛實對比,陰陽的虛實對比使它更豐富。我們所看到的房子跟樹木是一種對比,房屋用的暖色調,山石山林跟云汽也是一種虛實之間的相間相生。近景這片山是黑的,但是用潑墨破墨,用潑墨法來破掉墨塊。<strong></strong></h3></br><h3> <h3>對。</h3></br><h3> <h3>比較獨特的一種創(chuàng)意想法。比較有難度的地方我覺得是云霧繚繞,整個山籠罩著在一片霧氣之中,這個表現很難。我見過不少的山水畫家畫的都很死。</h3></br><h3> <h3>對,這個難度確實有點大。因為晴天的云霧跟雨天的云霧、早晨的云霧跟晚上的云霧對比,是兩個樣子的。</h3></br><h3>這個就得掌握好水分的多少,還有就是墨用的多少,用的色度,想讓它表現出什么樣的效果、虛實,包括積墨,有的地方是用積墨表現出來的,不是很單薄的一層墨。所以看起來有一種濕潤、通透、厚重的那種感覺。</h3></br><h3> <h3>就是干濕、濃淡、枯潤都結合在一起運用自如。那得是長期的一種探索積累。</h3></br><h3> <h3>對。</h3></br><h3> <h3>好,我們今天就聊到這里。歡迎您的光臨。</h3></br><h3> <h3>謝謝。</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K_c2qadWpkx21NWZ2O1Ow"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