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冀津行(河北篇)

云中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5月6日至5月11日,參加由上城區(qū)老干部局組織,由浙江省國際合作旅行社有限公司實施的赴河北省、天津市的考察、學習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行老領導和老同志報名熱情高漲,參加的人數(shù)比較多。我們從蕭山國際機場乘飛機,直飛第一站河北省石家莊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2點左右,到達第一站石家莊市,先到第一個游覽考察點正定縣古城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城墻未到,大家先跨進了路旁的正定縣開元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定縣開元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寺內現(xiàn)存主要建筑為三門樓、天王殿、須彌塔、鐘樓和法船殿遺址。其主殿在后,鐘樓、須彌塔于殿前左右對峙的布局,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實例,在我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開元寺是中國佛教五大名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須彌塔,始建于唐貞觀十年(公元626年),高42.5米,是一座磚石結構九級密檐式方塔。它是開元寺整個建筑群的中心與核心,被譽為“北方塔似秦嵩、南方樓如吳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代時期的巨型石赑屃,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是中國最大的赑屃,超過了歷代帝皇將相的神道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傳龍生九子,各有所長,又各有其名。其中龍的六子名赑屃,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馱碑的龜。不過古代并不是所有的石碑底座都是赑屃,只有官碑才允許使用。因為龍是皇室的象征,龍的兒子也是龍,是不能為民間私用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開元寺鐘樓始建于晚唐時期,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式二層樓閣建筑,高14米,磚木結構,青瓦覆頂,面闊進深皆為三間,四周有臺明環(huán)繞,在結構上保持著早期建筑古樸莊重的風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開元寺鐘樓中心粗大木架上懸掛著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鐘口厚15.5厘米的唐代古鐘。鐘身無銘文,造型古樸,端莊大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開元寺鐘樓是國內現(xiàn)存唯一的唐代鐘樓實例。著名的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都曾給予高度評價。</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辭別開元寺,前往正定古城墻的路上,經(jīng)過正定廣惠寺,遠遠望去,被一座美麗的寺塔所吸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即著名的廣惠寺華塔,又稱多寶塔、花塔,相傳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按該塔的形制和有關資料分析,應是金代大修之后的遺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廣惠寺華塔為八角磚雕砌仿木構樓閣式花塔,共四層,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坐在同一方形基臺上,總平面呈八角形。塔高40.5米,造型獨特,結構富于變化。因塔身第三層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線有龍虎豹獅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故被稱為華塔。華塔是中國古塔中的一種特有類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3月4日,廣惠寺華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快到正定古城墻的對面是始建于金末元初的陽和樓,樓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磚臺上,臺下有圓拱洞門,左右各一,行人車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門端門。</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陽和樓南面正中,有關帝廟一座倚臺。廟前有“忠義千秋”牌樓、旗桿和獅子,牌樓之內是大門,門內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穿過牌樓,便是兩層環(huán)繞著精美石欄桿的平臺,引導著人們逐步深入,逐漸走進關帝廟的核心區(qū)域。再往前,便是關帝廟的主殿,殿內供奉著關帝塑像,以及周倉、關平兩位陪祀大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思成在《正定調查紀略》中寫道:“在大街上橫跨著攔住去路,莊嚴尤過于羅馬君士坦丁的凱旋門”。</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路緊趕慢趕,終于到達石家莊市第一個游覽考察點,正定古城墻的南門“長樂門”,圓拱門上方高大的城墻上,懸掛著 “2024,全國古城過大年,正定古城燈會”三行大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城墻兩旁是鮮艷奪目的一龍一鳳造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過古城墻圓拱門,是寬廣空蕩的月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是按照中華傳統(tǒng)規(guī)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xiàn)了公元5世紀至19世紀前后中國的歷史文化特色,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歷史上正定古城曾與保定、北京并稱為 “北方三雄鎮(zhèn)”,至今南城門還嵌有“三關雄鎮(zhèn)”的石額。正定是三國名將趙子龍的家鄉(xiā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東晉時土筑,北周時石砌,唐代擴建為土城。明朝擴建后改為周長24華里的磚城?,F(xiàn)存正定城墻是明代遺存。城垣殘存8106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定古城最宏偉壯觀的當數(shù)四座城門,東曰迎旭,南曰長樂,西曰鎮(zhèn)遠,北曰永安。經(jīng)歲月剝蝕,西、北城門已無往日風采,東門在上世紀60年代被整體掩蓋在國防工事下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城門城樓及兩側各50米的城墻,是正定縣政府號召百姓捐獻舊城磚,并投資399萬元人民幣于2001年修復完成。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的直接指導下,又開始修復南城門月城、甕城、內城及南半部城墻5.8公里,2017年9月全面開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定縣于1994年,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xiàn)存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其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藝術價值之高,歷史之久遠,為中國縣級城市所罕見,堪稱“古建藝術寶庫”、“佛教文化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定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古稱常山、真定,自晉代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素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和“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山不見 ,九橋不流”是指古城正定曾用名20多個,如恒山郡、常山郡、中山縣等,恒山、常山、中山都有“山”,而境內卻并不見山。城內隆興寺天王殿前、府文廟戟門前和縣文廟前各建有一座三路單孔石橋,但橋下卻沒有流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樓四塔八大寺”中的 “九樓”是指正定城墻上的四座城門樓,再加四個角樓和陽和樓,而陽和樓為九樓之首?!八乃? 是指廣惠寺的華塔、開元寺的須彌塔、臨濟寺的澄靈塔和天寧寺的凌霄塔 。“八大寺”指隆興寺、崇因寺、天寧寺、廣惠寺、開元寺、臨濟寺、洪濟寺、舍利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座金牌坊”指的是古時正定有大大小小許多金牌坊,如許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牌坊等。實際上,可能遠不止二十四座金牌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正定南城門城樓上,極目遠眺,可以看到著名的四塔。</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5月7日上午,我們前往此行的第二個游覽考察點——全國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的西柏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路前行,路旁種滿了鮮花,而且這里的花顯得特別大,特別的飽滿鮮艷。不少老領導感嘆:這里花開的這么好,是因為黨的陽光雨露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過一段路后,統(tǒng)一乘坐景區(qū)的游覽接駁車,前往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和西柏坡陳列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景區(qū)游覽接駁車快速行駛中,拍下了這張“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群塑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位書記青銅鑄像位于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中央,均高2.5米,藝術地再現(xiàn)了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充滿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無限憧憬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滿懷崇敬和無限思念的心情,排好隊伍,在五位書記青銅鑄像前,拍下了此行的第一張集體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拍攝完集體照后,大家紛紛個人或結伴在五位書記青銅鑄像前拍照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后,大家還抓緊時間在西柏坡紀念館前拍照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柏坡紀念館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國家一級博物館。1978年5月26日對外開放,占地面積13400平方米,建筑面積3344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進“西柏坡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77位七屆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簇擁在毛主席左右和身后的大型紫銅浮雕群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型紫銅浮雕群像中的人物,個個英姿颯爽,意氣風發(fā),昂首向前。他們是中共精英,風流人物,云集在此,氣貫長虹。面前下方,黃鎮(zhèn)部長的題詞“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莊嚴宣布他們正在豪邁地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位于河北平山縣中部,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1935年,村里的一位教書先生把“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相對而居,遂有了“西柏坡”之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柏坡三面環(huán)山,一面環(huán)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zhèn)石家莊僅90公里。這里交通便利,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里撤退,順利時又便于向城市進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柏坡不僅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而且有多年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yōu)勢。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被聶榮臻元帥贊譽為“晉察冀邊區(qū)的烏克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柏坡紀念館截止2014年3月,共有館藏革命文物2000多件,其中一級品8類15件。紀念館輔助陳列,通過文物、文獻、圖片、資料,系統(tǒng)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領袖們在西柏坡期間的革命實踐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5月,以劉少奇、朱德為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先期進駐西柏坡 ,幫助晉察冀野戰(zhàn)軍打了4次規(guī)模較大的勝仗,殲敵6.2萬余人,其中解放石家莊戰(zhàn)役尤為著名。同時,還在西柏坡召開了中國土地會議,頒布并實施了《中國土地法大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黨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策劃、組織、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連續(xù)殲滅了國民黨正規(guī)軍144個師,非正規(guī)軍29個師,合計154萬人,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tǒng)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大大加快了全國解放的進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期間,黨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共發(fā)出408封電報,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173個師,人民解放軍以橫掃千軍如席卷之勢,創(chuàng)造了平均一天戰(zhàn)勝敵近一個師的戰(zhàn)爭奇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國人曾責問蔣介石:“你有飛機,可以坐飛機指揮卻為什么總打敗仗?而毛澤東沒有飛機,靠電報指揮 為什么卻總打勝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期間,解放區(qū)的老百姓擁軍、參軍、支援前線熱情高漲,力度空前,為保障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黨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日以繼夜,日理萬機,在籌劃、指揮三大戰(zhàn)役之際,還忙著規(guī)劃新中國的宣傳文化教育事業(yè)、制訂新中國的經(jīng)濟政策、籌備新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劃新中國的政權組織形式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舉行了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列席會議的11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會議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組成的主席團主持。這是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奠基的一次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會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圖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址位于中央大院的西北角,是當初中央工委自己建造的大伙房,建筑面積112平方米,是中央大院里最大的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圖是七屆二中全會會場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澤東主持了七屆二中全會開幕會議,并于3月5日當天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27人在會上發(fā)了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會議聽取并集中討論了毛澤東的報告,批準1945年6月黨的七屆一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準由中國共產黨發(fā)起的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建議,批準毛澤東關于以八項條件作為與國民黨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的聲明,并根據(jù)毛澤東的報告通過了相應決議,確定了在徹底摧毀國民黨統(tǒng)治,奪取全國勝利后,把黨的工作重心從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以生產建設為中心任務;指出了中國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fā)展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會議通過了《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和《關于軍旗的決議》。會議確定了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的各項方針。</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34位中央委員會名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屆二中全會,在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意義。首次提出加強黨的建設。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預見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彈”進攻的重大問題,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警惕居功自傲和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襲。并進一步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強調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黨的建設是一個偉大的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候補中央委員19人名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國革命轉折關頭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為促進和迎接全國勝利的到來,為推動和發(fā)展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yè),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準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屆二中全會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會議作出的各項政策規(guī)定,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指示工作人員把會場上原與馬、恩、列、斯并列的毛澤東、朱德畫像摘下來。表示“請馬、恩、列、斯來不是做陪客,而是做先生,我們做學生?!?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會上根據(jù)毛澤東的提議,作出了“不作壽,不敬酒,……”等六條規(guī)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毛主席這種務實、謙虛的作風上,充分體現(xiàn)了七屆二中全會是一次“兩個務必”的警示和教育大會。這次會議的精神,成為了我黨和政府求真務實、謙虛謹慎工作作風最樸實卻最濃郁的底色,也是毛主席等革命領袖最崇高、最寶貴的思想光輝和智慧結晶的真實寫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閉幕10天后,迎著初春的陽光,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向北平(今北京)進發(f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澤東在離開西柏坡前,與周恩來有一段著名的“進京趕考對”,他表示“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見中國共產黨人,是帶著深刻的思考,肩負著厚重的歷史責任感,走上“進京趕考”之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9月21日,由中國共產黨發(fā)起召開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qū)、人民解放軍、各少數(shù)民族、國外僑胞和其他愛國分子的代表參加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并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萬軍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人民領袖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這個洪亮的聲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國,震撼了全世界,開創(chuàng)了中國各民族的新世紀。著名畫家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油畫,藝術、傳神地記錄和再現(xiàn)了此激動人心的歷史場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系統(tǒng)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3年7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革命圣地西柏坡 參觀了西柏坡紀念館、毛澤東舊居、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七屆二中全會舊址,并在著名的九月會議舊址召開縣鄉(xiāng)村干部、老黨員和群眾代表座談會??倳泟忧榈卣f:“每來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質和宗旨的生動教育,,就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考試仍在繼續(xù),所有領導干部和全體黨員要繼續(xù)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jīng)受和將要經(jīng)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yōu)異的答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辭別西柏坡紀念館,我們先后瞻仰、游覽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董必武等中央領導人舊居及七屆二中全會舊址、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九月會議會址等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澤東同志舊居分為前后兩個小院。1948年5月,毛主席轉戰(zhàn)陜北來到西柏坡后 就住在這里。前院有一個磨盤,夏日里毛主席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經(jīng)常圍坐在磨盤旁商討軍事和國家大事 ,從而留下了 “磨盤上布下雄兵百萬”的佳話。后院西房北邊一間是毛澤東的書房兼資料存放室,毛主席在此寫下了許多光輝著作,僅收集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他領導人的舊居內,也都有內容豐富,各不相同的諸多佳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西柏坡紀念館決定興建“西柏坡紀念碑”,并由河北省國防科工委捐資興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紀念碑高18.93米,寓意毛澤東同志誕辰1893年。紀念碑矗立在柏坡嶺上,基座上鏤刻著反映西柏坡歷史內容的六幅浮雕,碑名是鄧小平同志題寫的“西柏坡紀念館”館標中的前三個字,事先通過請示中辦 ,征得了小平同志的同意。碑文的內容是江澤民同志1991年9月21日在西柏坡參觀時題寫的“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碑文正面是“革命圣地西柏坡”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遠山如黛,近水如鏡,游人如織,目之所及,西柏坡紀念碑下紅底黃字的“趕考”格外醒目,格外引人遐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天下午,我們前往石家莊的第三個游覽考察點— 高平村地道戰(zhàn)遺址。高平村隸屬石家莊正定縣曲陽橋鄉(xiāng),位于縣城西北35華里的正定、靈壽兩縣交界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高平地道戰(zhàn)遺址和高平抗敵斗爭紀念館,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平村是電影《地道戰(zhàn)》的原型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高平人民依托戶戶相通的地道戰(zhàn),先后打退敵人多次大規(guī)模圍剿,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走進高平地道戰(zhàn)紀念館,一件件珍貴的烈士遺物,一段段翔實的史料記載,令人瞬間回到那段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歲月,深切感受到中國人民全民皆兵、保家衛(wèi)國的堅強意志和奮力擔當。</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平村人民男女老幼齊上陣,在村莊地下建造了能打能防,能攻能守的“地下長城”。利用地道,打擊日寇,英雄抗敵的事跡,改天動地,驚世駭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電影《地道戰(zhàn)》的制作團隊,依據(jù)該村的抗戰(zhàn)故事,創(chuàng)作了電影劇本。然而令人遺憾的是,1963年夏季的一場洪水使高平原有的地道大部分坍塌,不具備拍攝條件,因此電影《地道戰(zhàn)》的拍攝工作轉赴其他村莊進行。這陰差陽錯曾一度使《地道戰(zhàn)》原型村,究竟是不是高平村產生了歧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2004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原軍教片室副主任、導演任旭東出面證實《地道戰(zhàn)》的原型村就是高平,才結束紛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平地道戰(zhàn)紀念館,以翔實的史料披露了高平地道戰(zhàn),在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期間所取得的輝煌戰(zhàn)績,主要是圍繞當年的戰(zhàn)斗英雄劉傻子展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5月16日《晉察冀日報》,曾大幅詳細報道了戰(zhàn)斗英雄劉傻子的事跡。</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平地道戰(zhàn)紀念館以圖板的形式,翔實介紹了高平地道戰(zhàn)遺址當初的情況及后來坍塌、修復的情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丁旺村烈士紀念碑,記載了張風志、潘兆才、馮書成等13位烈士,1946年10月面對15倍的敵人,英雄不屈,以身殉國的英雄事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平地道戰(zhàn)紀念館還以圖板形式,介紹了正定縣黨組織誕生地。及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高度重視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注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將6處革命遺址確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另4處進行立碑紀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平地道戰(zhàn)紀念館,以圖板形式,介紹了高平民兵中隊組織機構人員名單,高平民兵中隊主要抗敵事跡及高平民兵英烈代表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平地道戰(zhàn)的事跡,充分證明和體現(xiàn)了毛主席在《論持久戰(zhàn)》的論斷“兵民是勝利之本” “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民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性因素。</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目前,高平地道戰(zhàn)遺址保留有長600多米的地道,地道內部設有儲藏室、衛(wèi)生室、廣播室、會議室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為讓大家體驗革命戰(zhàn)爭場面,緬懷革命先烈,進一步了解革命歷史,我們一行都頭戴安全帽,彎弓屈身,鉆進地道,小心翼翼地向前行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雖然只是游覽體驗,并且大家都很小心,但仍有不少人的安全帽,不時與地道頂部發(fā)生碰撞。體驗使我們認識到當年抗敵英烈要在地道中與敵展開戰(zhàn)斗,是何等的艱難和慘烈。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對地道戰(zhàn)英烈們敬仰和緬懷。</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天5月8日,上午我們前往石家莊的第四個游覽考察點—趙州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穿過“中國趙州橋”牌坊,迎面是一道照壁,照壁正面是一整塊碑文,上面鐫刻著我國著名橋梁專家、中國科學院茅以升院士撰寫的《中國石拱橋》論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茅以升院士不但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情況,還詳細介紹了趙州橋,并對該橋作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的最古的石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照壁背面是趙州橋傳說的浮雕壁畫,用藝術的形式,史詩般的再現(xiàn)了趙州橋的建造和過往歷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轉過照壁,靠右前行是新建的景點鐘樓,在偌大的裝飾架上掛著一口大鐘,供游客敲鐘娛樂使用。跟鐘樓相對的遠處,有鼓樓。鼓樓附近是古色古香的新建“百戲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戲樓”,是河北省文化進基層惠民演出暨河北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活動的重要場所。此外,百戲樓還組織開展趙縣文旅特色產品展銷活動,游客可以在此覽千年石橋,欣賞趙縣民俗非遺文藝表演,選購當?shù)靥厣a品,全方位感受趙縣文化和旅游的獨特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戲樓前面有個廣場,是節(jié)日娛樂和游人活動的地方。百戲樓對面是是趙州橋設計和建造者李春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春,隋代人,今河北邢臺臨城人,隋代造橋匠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隋文帝開皇十五年至隋煬帝大業(yè)初(公元595年~605年)李春擔任總設計師,率能工巧匠建造了趙州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代中書令張嘉貞為趙州橋所寫的“銘文”中說道:“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據(jù)此,我們才知道趙州橋是李春建造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趙州橋橫跨在37米多寬的洨河河面上,距今已經(jīng)1400多年,由隋代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北宋時期哲宗皇帝北巡時賜名“安濟” 故又名“安濟橋”。又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shù)厮追Q大石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趙州橋是世界現(xiàn)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科學水平極高、藝術形象極美的古代石拱橋,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自古即為“天下之雄勝”,今人譽其為“天下第一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趙州橋為大型單跨圓弧敞肩石拱橋,主拱由28道拱券縱向并列而成。全長64.4米,橋面寬9米,沿至兩側拱腳處均為9.6米,主拱由28道拱券縱向并列砌筑而成,凈跨37.02米,拱矢(拱頂至拱腳水平線距離)7.23米,主拱兩端靠橋堍的兩個小拱凈跨3.81米,近橋中央的兩個小拱跨度為2.85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趙州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北民間將趙州橋與滄州鐵獅子、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菩薩像并稱為“華北四寶”。</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橋欄上雕有龍、獅、象、獸等精美圖案,橋板上雕刻的盤龍或騰飛、或戲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雕刻刀法精雕細琢、蒼勁有力,藝術風格新穎豪放、典雅靈巧,給人以美的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橋上的精美雕刻,反映了隋代渾厚、嚴謹、俊逸的石雕風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從橋上下行,來到對岸,左轉便是古橋碑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11月4日,河北趙縣在趙州橋畔舉行隆重的“天下第一橋”建成1400年紀念大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趙縣本地著名作家鐵凝撰寫了《趙州橋1400年華誕記》回顧了“天下第一橋”的滄桑,闡明了1400年來,趙州橋雖歷經(jīng)歲月更迭、滄桑巨變,但依舊巍然屹立、光彩如昔日,并以其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獨特非凡的魅力吸引著中外游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趙州橋1400年華誕記》刻石立碑于橋頭碑林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趙州橋碑林區(qū),立有兩通高3米的石碑,因碑文分別為“攀龍鱗”和“附鳳翼”,故俗稱“龍鳳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攀龍鱗,附鳳翼”是東漢名將耿純(今河北邢臺市新河縣新河鎮(zhèn)人)勸劉秀早登帝位以號令天下的話,成語“攀龍附鳳”即由此演化而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代趙州刺史蔡懋昭為紀念先賢耿純,以唐代虞世南書法墨本刻石立碑。數(shù)百年來,龍鳳碑飽經(jīng)滄桑、滿身瘡痍。面對兩碑,那段烽火連天的歷史歲月如在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認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并贈送銅牌立碑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標志著趙州橋已與埃及金字塔、巴拿馬運河、法國埃菲爾鐵塔等世界歷史古跡齊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天下午,我們登車前往此行河北的第二站保定市,游覽考察直隸總督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qū)裕華路301號,占地3萬平方米,是中國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級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做大寧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參將署。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擴建后正式建立總督署,歷經(jīng)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八帝,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總督署的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臺階上,大門上方正中懸一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大門外還有一組封閉性的院落,由東西班房、東西轅門、照壁、旗桿等組成。大門為三開間兩進深的三間一啟門形制,進深7.4米,是屋宇硬山式。大門前對稱的兩根旗桿由民國年間直魯豫巡閱使曹錕初建,各高33.6米,為中國古建旗桿之最。</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隸總督署坐北朝南,為小式硬山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風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格局是嚴格按照清朝關于省級衙署的規(guī)制修建的,為前朝后寢的格局。整座建筑群東西約130米,南北約220米,以兩條南北更道相隔,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稱之為東路、中路和西路,各路均為多進四合院格局,類似北京的故宮。中、東、西三路主次分明。各房功用迥異,又彼此搭配,渾然一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隸總督署平面布局嚴謹,采用中軸對稱布局。建筑空間體量廣闊,庭院規(guī)整迭進,等級界限明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隸總督署建筑均為布瓦頂,小式硬山建筑群,所有房舍都用青磚建成,其柱采用黑色,其廊雖有彩繪,卻無豪華裝飾,整個建筑群古樸大方,威嚴凝重。</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路建筑為衙署主體部分,由五進四合院組成,各院正房均建筑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兩側配以左右耳房、廂房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體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是大門、儀門院、公生明牌坊、大堂院、二堂院、官邸院、上房院,這些建筑均保存完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東西兩路分布著總督署的花園、花廳等輔助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堂:大堂為總督拜牌迎旨、舉行賀典、處理重大政務之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堂五開間,長22米,進深20米。高9米,是總督署的主體建筑。堂前有抱廈三間,堂外有磚砌的23米見方的露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黑色油飾為基調的大堂,布置的森嚴肅穆。大堂正中有屏風一座,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象征一品文職大員。屏風上懸掛的“烙恭首牧”匾,為雍正皇帝的親筆御書,是雍正皇帝御賜直隸總督唐執(zhí)玉的。室內陳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職銜牌、萬民傘和車轎等物品,是總督的辦公用品和出巡儀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堂是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大堂明柱上懸掛著醒目的抱柱聯(lián),其中有直隸總督李鴻章70大壽時光緒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賜的聯(lián)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隸總督署大堂院落兩側各分布著9間科房,為直隸總督署的六部,東側為吏、戶、禮三部以及架閣庫,西側為兵、刑、工三部以及承發(fā)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定直隸總督署,前后共有直隸總督74人、99任次,可謂“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總督系一省或數(shù)省于一身,總攬轄區(qū)一切政務。直隸總督官職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成為定制。到清代中晚期,直隸總督位列八大總督之首,對鞏固清王朝的統(tǒng)治,推進國家近代化進程起到過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任直隸總督中,比較著名的有順治年間的首任直隸總督苗澄,康熙年間的于成龍,雍正年間的唐執(zhí)玉、李衛(wèi),乾隆年間的孫嘉淦、方觀承,同治年間的曾國藩,光緒年間的李鴻章、袁世凱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定直隸總督署,大堂外東西廂房各9間,原為清庭吏、戶、 禮、兵、刑、工六部規(guī)制下在總督署的辦事機構,現(xiàn)用于《直隸總督與總督署史料陳列》展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覽以直隸總督任職直隸期間的史實為主線,從政治、軍事、經(jīng)濟、教育文化四個方面展示直隸總督的重要功績,展現(xiàn)這些封疆大吏在歷史長河中書寫的精彩華章。</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隸及直隸總督相關展覽,首先詳細介紹了直隸和直隸地區(qū),從直隸沿革、直隸區(qū)劃、機構設置等方面入手,一一展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著介紹直隸總督的設立及其職責,包括官職由來、官職演變、總督關防、總督職責、總督職權及直隸總督署的變遷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覽還從護衛(wèi)京津、審理積案、洋務運動、始辦警政、司法改革、直隸諮政等方面,介紹了直隸總督及直隸總督署在近代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隸總督署占地面積很大,我們區(qū)區(qū)半天2個多小時,只能疾步快走,走馬觀花,中路游覽后拐進東路,這里有個《清代幕府專題陳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展覽分為《衙門里的師爺》、《曾國藩幕府專題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鴻章幕府專題展》三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覽運用實物展示、多媒體投影、沙畫、油畫等多種形式,講述了幕府制度與晚清兩大代表幕府——曾國藩幕府、李鴻章幕府的起源、興盛與衰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過展示幕府制度與晚清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緊密聯(lián)系,對于觀眾了解清代歷史、政治體制以及重要歷史人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天下衙門——中國古代官衙文化專題陳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分為“衙門概觀”、“衙門里的官、吏、幕”、“衙門規(guī)矩”和“衙門行政”四部分,集中展出古代衙門的外觀、機構設置、運行機制及主要事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陳列是全國首個官衙文化專題陳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天5月9日上午,我們一行前往此行河北的第三站——雄安新區(qū)游覽考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雄安新區(qū)接待方熱情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雄安新區(qū)的設立、規(guī)劃和建設情況。但它有個規(guī)定不允許拍照,就是手機拍照也不行。故只能從網(wǎng)上下載了三張圖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雄安新區(qū)為河北省管轄的國家級新區(qū),位于河北省中部,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雄安新區(qū)包括原保定市管轄的雄縣、容城縣、安新縣三縣及周邊部分地區(qū),面積177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通知,決定設立國家級新區(qū)河北雄安新區(qū)。設立雄安新區(qū)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zhàn)略選擇,是繼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和上海浦東新區(qū)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qū),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雄安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起步區(qū)(未來的主城區(qū))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fā)展區(qū)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qū)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雄安新區(qū)管理委員會駐容城縣奧威路100號雄安市民服務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雄安新區(qū)設立7年來,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700多億元,建起4000多棟樓宇,一座高水平現(xiàn)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5月在河北雄安新區(qū)考察并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qū)建設座談會時強調:“雄安新區(qū)已進入大規(guī)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階段,工作重心已轉向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疏解發(fā)展并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雄安新區(qū)的建設是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歷史性戰(zhàn)略決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雄安新區(qū)正一步一步地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它著力于科技發(fā)展,努力搭建國際一流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一流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國際一流創(chuàng)新服務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它將始終秉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現(xiàn)在的雄安新區(qū),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小縣城,高新技術的應用,使得一座智慧型和科技型的新型城市將矗立在神州大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雖然接待方不允許我們在雄安新區(qū)拍照,但經(jīng)過溝通商量允許我們在雄安新區(qū)管委會門前拍照留個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在此拍了第二張集體照。集體照之后,大家紛紛趁此機會,或搭伴或單獨在雄安新區(qū)管委會門前拍照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待方考慮到我們遠道而來不容易,特意暖心安排,給我們車覽了雄安新區(qū)部分地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  最近,微信上看到一篇關于雄安建設的視頻,其解說相對比較新,故添加在此,作為我們上次游覽的一個補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