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看到的大寨村與腦海里的大寨村有相當大的差異。印象中的大寨,與資料介紹中的基本一致,大寨村是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大寨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個窮山村,解放后,在陳永貴,郭鳳蓮的領(lǐng)導下,大寨人決心組織起來改變山村落后的面貌。從53年開始,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畝產(chǎn)千斤的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海綿田。如今看到的大寨村卻是一個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洪澇災(zāi)害,山流、地沖、房倒、窯塌,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十年心血付之東流。在陳永貴同志的帶領(lǐng)下開展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重建家園的熱潮。(圖片今天的旅游服務(wù)中心廣場)</p> <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大寨村被住房城鄉(xiāng)建設(shè)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2017年12月,榮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2019年7月28日,入選第一批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名單。2019年12月25日,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評價認定大寨鎮(zhèn)大寨村為國家森林鄉(xiāng)村。(今天的“大寨印象”,桿子下面那4個字)。</p> <p class="ql-block">中華第一村——大寨村,全村有220多戶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為1162.6米。這里屬太行山土石山區(qū),由于長期風蝕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形貌??烧f是窮山惡水,自然環(huán)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經(jīng)過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開辟層層梯田,并通過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因此,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表揚,并于1964年發(fā)出了“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nóng)業(yè)的一面旗幟。</p> <p class="ql-block">“農(nóng)業(yè)學大寨”以來,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李先念、葉劍英、鄧小平、陳毅等曾相繼視察大寨,國外有國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國內(nèi)有各行各業(yè)的人士,共有上千萬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大寨,來自海外地區(qū)13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達2.5萬多人。(如今迎接我們的是4A景區(qū)-仍然是“大寨人民歡迎您”。</p> <p class="ql-block">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寨已經(jīng)成為一個優(yōu)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chǔ)條件已經(jīng)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nóng)業(yè)旅游區(qū)”。(虎頭山,已成了綠頭山,幾乎看不到石頭了)</p> <p class="ql-block">大寨相續(xù)開發(fā)了民族團結(jié)林、知青林、軍民池、周恩來休息廳、支農(nóng)池、聯(lián)建池、陳永貴墓地、老英雄墓地、郭沫若詩碑、孫謙紀念地、大寨展覽館、陳永貴雕像、團結(jié)溝渡槽、大寨文化廣場、大寨文化展示館、大寨梯田(狼窩掌)、大寨生態(tài)園,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大柳樹、火車皮式窯洞、大寨新居、周恩來住址等旅游景點,為大寨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除了門票外,自駕車10元,自駕上山參觀。</p> <p class="ql-block">上山后,把車停在大寨紀念館大門外,按照旅游路線步行參觀,景點如下: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軍民魚水池”。</p> <p class="ql-block">第二個景點是周恩來紀念亭。</p> <p class="ql-block">周總理三次視察大寨,是緊跟領(lǐng)袖毛主席的好總理,把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旗幟插的高、站的直、立的穩(wěn),真正成為全國學習的先進旗幟。</p> <p class="ql-block">虎頭山標志石</p> <p class="ql-block">這里就是當年全國人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虎頭山。</p> <p class="ql-block">第三個景點:虎頭山觀景臺。</p> <p class="ql-block">正在虎頭山觀景臺,已看不到腦海里印象中的層層梯田了,而看到的是滿山的綠色和遠處的新農(nóng)村。</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無名亭</p> <p class="ql-block">無名池</p> <p class="ql-block">不遠處有第二個無名池</p> <p class="ql-block">第四個景點,陳永貴同志墓地。按照陳永貴的遺愿,病逝于北京的陳永貴,其骨灰埋在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土地,是自己更是村民們的夙愿,是多么圓滿的人生終點。是多少人夢寐以求而難以實現(xiàn)的最夢想歸宿。</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大寨村虎頭山上由4座名人“墓”(如圖,無人機航拍),分別為本村的第一任支部書記賈進財和第二任陳永貴,另外兩個人是全國聞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和孫謙則不是大寨村的。</p> <p class="ql-block">第五個景點老英雄賈金才之墓。昔陽縣大寨鎮(zhèn)大寨村人,自幼務(wù)農(nóng),在地主家扛長工25年。民國35年(1946)7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次年擔任黨支部書記。組織村第一個互助組,帶領(lǐng)群眾搞土改,分田地,積極支援解放戰(zhàn)爭。民國37年(1948),互助組發(fā)展到30多戶,黨支部以互助組為依托,組織群眾搞副業(yè),賺糧食18石渡過災(zāi)荒。1952年,提議陳永貴任支部書記,改任副書記。</p> <p class="ql-block">賈金才。是大寨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石匠負責石壩、地堰、水池、排房、窯洞等工程的石料,雙手打制的石頭一塊接一塊可從大寨鋪到北京,再鋪回大寨。1965年5月21日,周恩來總理其為“老英雄”。1966年10月,應(yīng)邀參加天安門國慶觀禮。先后4次參加山西省農(nóng)業(yè)先進單位和勞動模范代表會議。1989年9月作為特邀勞動模范出席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代表會議。</p> <p class="ql-block">第六,郭沫若詩魂碑。86歲高齡的郭沫若在病危時立下遺囑:“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去世。在一場規(guī)格很高的追悼會結(jié)束后,郭沫若的骨灰在其家人的護送下,最終撒在了昔陽縣大寨村旁的虎頭山上。這座山正應(yīng)了那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漢白玉紀念碑,正面刻著“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墓碑的背面刻的是郭沫若的手跡《頌大寨》,文字依然清晰可見。具體寫的是“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人是千里人,樂以天下樂。狼窩變良田,兇歲奪大熟。紅旗毛澤東,紅遍天一角”。</p> <p class="ql-block">孫謙紀念碑。嚴格來說,郭沫若和孫謙的不是“墓”,不過是一塊紀念碑而已。按照他們的遺囑,去世后把骨灑在灰虎頭山上。(圖為虎頭山上的孫謙紀念碑。)孫謙紀念碑正面,是“孫謙同志簡歷”,落款為大寨村黨總支、村委會。閱讀可知:孫謙,原名孫懷謙,1920年4月4日生于山西省文水縣南安村,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山藥蛋派作家,歷任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和山西省影協(xié)主席等職。1996年3月5日,孫謙病逝于太原,享年76歲。</p> <p class="ql-block">無名亭</p> <p class="ql-block">第七個景點:團結(jié)溝渡槽</p> <p class="ql-block">渡槽上面蓋一層水泥板,上面就是一座可行人的橋了。</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從這里可以看到渡槽。</p> <p class="ql-block">如今綠樹成蔭,遮擋住了我們的視線</p> <p class="ql-block">如今繞山的水槽仍然在用,沒有變化</p> <p class="ql-block">沿水渠看看,兩側(cè)是青山。</p> <p class="ql-block">渡槽下面是修建的一座大壩,攔住的流水,形成一微小水庫。</p> <p class="ql-block">小水庫</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旅游步道,是原來梯田間的一級田階,如今從這里看,層層梯田看不到了,被滿山的綠樹遮擋了。</p> <p class="ql-block">從樹縫隙間還可看到兩三層梯田的磊石。</p> <p class="ql-block">下面就到了第八個景點大寨文化廣場。</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陳永貴同志雕塑</p> <p class="ql-block">大寨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從紀念館里還能看到一些腦海里記憶的大寨印象</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有類似在其它景點看到的“我在......等你”</p> <p class="ql-block">從大寨紀念館出來,駕車沿返程路線看,有第九個景點“奮斗”雕塑。</p> <p class="ql-block">第十個景點三戰(zhàn)狼窩掌雕塑</p> <p class="ql-block">為了參觀和開展教育,村里留下的一塊沒有種樹的“教育梯田”(第十一個景點狼窩掌梯田)</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個景點,火車皮式窯洞。看過梯田,下山就看到了火車皮式窯洞,在這里的一個餐館吃了午飯</p> <p class="ql-block">地方特色小吃抿圪斗</p> <p class="ql-block">榆皮面饸絡(luò)</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個景點,大寨村。最后,回到山下的大寨村。有</p> <p class="ql-block">1、如今的大寨村委會</p> <p class="ql-block">2、火車皮式窯洞</p> <p class="ql-block">3、陳永貴同志故居</p> <p class="ql-block">陳永貴家住過的窯洞</p> <p class="ql-block">4、村廣場</p> <p class="ql-block">5、村委會樓下的大柳樹</p> <p class="ql-block">大約用了不到兩個小時時間,看過了大寨景區(qū)。懷著一種復雜的心情離開大寨。</p> <p class="ql-block">江城子.大寨印象</p><p class="ql-block">王文利 2024.7.31</p><p class="ql-block">全國農(nóng)業(yè)學大寨,陳永貴,作表率。</p><p class="ql-block">虎頭山上,梯田修成排。</p><p class="ql-block">七溝八梁狼窩掌,砌渡槽,水灌溉。</p><p class="ql-block">良田萬頃無災(zāi)害,魚鱗坑,果樹栽。</p><p class="ql-block">發(fā)展旅游,人民富起來。</p><p class="ql-block">大寨紅花遍地開,好名聲,傳海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