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次旅程的核心是稻城亞丁景區(qū)。12日的行程是從新都橋趕往稻城縣城,中間經(jīng)過雅江、理塘兩縣,大約350公里,因為是國道而非高速,所以車程近7小時。</p> 新都橋是康定市的一個鎮(zhèn)子,距康定城80公里。鎮(zhèn)子原名東俄羅,“俄羅”應是藏語音譯,其含義已模糊難考。這一藏語地名更多譯作“俄洛”,在鎮(zhèn)子西頭就有東俄洛村,當然也有叫東俄羅一二三村的三個村子。但在整個藏區(qū),叫俄洛的村鎮(zhèn)還有不少,但叫俄羅的似乎只有此處。新都橋還有一個藏語叫"然昂卡"名字,漢語意譯為"五羊鎮(zhèn)",傳說文成公主進藏路經(jīng)此地,查知此處泥土細膩色潤稠粘,后來在修建布達拉宮土墻時,便派五只神羊來此地馱土筑墻。四九新政后,政府在鎮(zhèn)子修建了大橋一座,起名"新都大橋",鎮(zhèn)子便由此改名為新都橋。 新都橋是翻過折多山后的第一個鎮(zhèn)子,國道318、國道248在此幾乎垂直相交,形成川藏線上不多的南北分叉路口:東由康定通四川盆地、西接理塘巴塘,這是沿318國道的常規(guī)川藏線,也是川藏南線;沿國道248北上,經(jīng)丹巴、大金可接川北高原,也可由道孚、爐霍通昌都而進衛(wèi)藏,這就是川藏北線;沿國道248南下,則出貢嘎山西側,由九龍、冕寧前往大小涼山。正是這樣交通要道的位置,我已是第二次夜宿新都橋了。不巧的是兩次都是深夜方到、清晨即離開,沒有時間在新都橋附近游覽,也就沒有領略到川藏線上名頭很響的“攝影家天堂”的美景。 昨夜是在雨中入睡的,多少還有些擔心的,不想今早起來天氣卻是大清。早上七點半離開新都橋時,路面還是濕漉漉的,天上卻已是藍格瑩瑩的。沿318國道西行,公路與小溪相伴,溪邊谷地和兩邊山坡一色的如茵綠草,一幢幢藏族風格濃郁房屋掩映在綠蔭叢中,構成一幅特別祥和寧靜的田園圖。如此景色再配上高原特有的藍天白云和明媚陽光,真可說得上是美景了。但是這樣的美景在川藏并不少見,新都橋并沒有特別勝出的地方,為什么把這里稱為“攝影家的天堂”?大概因為我不是攝影家,發(fā)現(xiàn)不了這里特別的美吧。 <p class="ql-block"> 沿著小溪行走不遠就進入山溝,開始盤旋上山,要翻越川藏線上有名的高爾寺山了。高爾寺山原不過是大雪山山脈中段折多山西麓一座普通的山峰,因山上有座寺院叫高爾寺,便名之曰高爾寺山。高爾寺山海拔4659米的高度在橫斷山脈中確實不算高,但翻山埡口的海拔4412米,卻是川藏線上折多山之后的第二座4000米以上的埡口,而且上下山道路特別崎嶇險峻,十分艱險難行。好在2015年十余里長的高爾寺隧道建成、加上山西坡的幾個盤旋高架橋的修建,大大改善了通行條件,用不到半個小時就可以穿越之前需兩個小時才能翻越的高爾寺山,如今的高爾寺山可以說是險道變坦途了。</p> 高爾寺山之所以出名,不僅因為它是川藏線上的一個險關,也因它還是一個有名景點。因為高爾寺山距離大雪山的主峰貢嘎雪山和折多山的主峰雅拉雪山都不遠,所以其埡口是遠眺貢嘎群峰與雅拉神山的最佳觀景臺之一。同時在埡口不遠處還有一處被稱為“黑石城”的神秘地方,是300年前的一個城堡,城墻用黑色石頭砌成。城堡來歷及用途說法不一,有說是木雅人神秘的宗教圣地,也有說此山是當年部落之間征戰(zhàn)的要塞。如今城堡已成廢墟,只余下遍布山巔的黑色經(jīng)石,在荒涼寂寞中,對著四周的千年雪峰述說昔日的繁華。隧道建成后,原來通向埡口的道路逐漸荒廢,連高爾寺也遷到新都橋鎮(zhèn)子上了,黑石城再次滑入歷史的暗角處。前次經(jīng)過時是自駕,我還奢望著能去一探,可惜走到高爾寺山時已是夜幕降臨時,天還下著雨,根本不可能前往。此次是跟團游,便不復有此念。 萬事有利便有弊---有隧道通行,可使行路便捷順暢,卻沒有埡口的風景可觀。而不走高爾寺埡口,高爾寺山便只是一段路途,不再是一處景點。 <p class="ql-block"> 翻過高爾寺山進入雅江縣地界,此后公路沿著一條長約40公里的山溝一路向下,一個小時左右可達雅江縣城。在折多山到新都橋的半道上有一個景點名叫“木雅圣境”,在這條山谷中八角樓一帶又看到一處名叫“木雅藏寨”的旅游景區(qū)。歷史上木雅稱作“弭藥”,在《北史·附國傳》中就有記載。傳統(tǒng)上將阿里和衛(wèi)藏以外的藏區(qū)分為“多康六崗”,其中“木雅熱崗”就是木雅部落的區(qū)域,在雅礱江中游東部地帶,即今康定、道孚、雅江、九龍四縣的雅礱江流域。</p> 木雅人雖然人數(shù)不多(現(xiàn)有1萬多人),但相對集中且比較封閉的居住環(huán)境,使他們保留著鮮明的特征,比如膚白鼻高的生理特征、有自己木雅語、喜歡用黑石頭建造房屋等,尤其是木雅人獨特的婚禮儀式中的唱誦等民俗文化特色,使木雅人在與藏族中的融合中顯現(xiàn)著自己的特性。正因為此,木雅人自稱“博巴”---意為藏人,但藏人不承認他們?yōu)椴刈澹Q他們?yōu)椤澳狙虐汀?--意即木雅人。 木雅人的來歷至今學界未有確證,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古代黨項人與本地土著先民融合繁衍的后裔。不少學者認為木雅文化與黨項人的西夏有密切關系,進而推測,西夏覆亡后黨項上人被迫南遷進入四川、西藏一帶的康定地區(qū),與當?shù)赝林刈迦诤铣伞皬浰帯辈柯洹H文藦娤壬谡劶按蠖珊恿饔虻墓徘甲暹w徙情況時說:“羌支之進入四川省境先后數(shù)十支,以停留于川邊高原者多,6世紀以后,全都為吐蕃所并,同號‘蕃巴’,今為‘藏族’。惟自大渡河谷之羌支,因其地勢狹促,發(fā)展不大。然亦以地形險隘之故,漢族與蕃族政權皆不易插入,故能保存最久。千百年來,氏族遞起,名號屢更,而其保持羌俗,至今猶未大變者,尚有若干落。誠今世考察民族源流者最宜重視之地區(qū)?!边@段論述用于雅礱江流域的木雅人同樣適用,可惜我只是來旅游---來觀光、獵奇的,雅礱江、雅江縣只是途徑而過,連走馬觀花也許都算不上。 橫斷山脈中的六條河流里,雅礱江大概是最沒有存在感的一條。雖然自青海巴顏喀拉山發(fā)源至攀枝花市匯入金沙江,其長度也足有三千里,可是因為在長江上游即匯入、流域內(nèi)只有幾座名氣不大的縣城,所以很難引人注意。 318國道在雅江縣城邊與雅礱江相交而過,只有駛出雅江隧道有一二百米的相遇,前次路過竟然沒有注意到江水,這次一直留心著,總算是看到了。江對岸就是雅江縣城,兩次路過卻未能入城一行。 此地中央政府首次設置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于河口設渡口駐兵鎮(zhèn)守,后置德靖營。光緒年間趙爾豐實行“改土歸流”在此地設河口縣,民國三年更名雅江縣。雅江縣城與川西的大多數(shù)縣城一樣,坐落在狹窄的河谷中,雅礱江繞著縣城轉了個大彎,所以小城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是軍事上易守難攻之地。我們跨過雅礱江后,隨即沿城北的麻格溝繼續(xù)西行。 大約30公里的麻格溝盡頭便是318線上有名的“天路十八彎”,走過十八彎就是川藏線需要攀登的另一座高山---剪子彎山。剪子彎山是沙魯里山中部東沿的一座山峰,沙魯里山則是“橫斷七脈”中最長、最寬的山脈,它北起于德格縣的雀兒山、止于云南境內(nèi)的玉龍雪山,南北綿亙長達600余公里,東西寬逾200公里。此剪子彎山開始,一直到此次旅程的終點亞丁景區(qū),我們活動的范圍一直在沙魯里山區(qū)域內(nèi)。 剪子彎山的埡口海拔4659米,是318國道經(jīng)康巴地區(qū)的最高山口。改造后的國道在此處也有隧道,隧道口海拔4200米,只需幾分鐘就可通過。相傳三世達賴歷進京去朝見皇帝歸來時在此埡口休息過,方圓百里藏民把剪子彎山奉為神山。在通過隧道后,我回頭眺望,通往埡口的公路清晰可見,而在埡口處也可看見隨風飄動的經(jīng)幡。 登上剪子彎梁子后,一直到近百里遠的卡子拉山,公里都在山梁上蜿蜒,一路車行在海拔4500米的高山之上,卻沒有上下跋涉,若不是川外高原特有藍天白云、草地牦牛的提醒、不是遠處重重疊疊的山巒告知,真有在平原上行走的感覺。因為在山脊上行駛,一路上隨處都是俯瞰群峰的佳處,所以一路上有很多的觀景臺:遇見倉央觀景臺、朗巴卡觀景臺、馳迪卡觀景臺等等。這些點上我們都沒有停,可就是一路車覽,所見的高原景色讓我這個第二次走過的人也心醉神迷。 我們終于在卡子拉山停下車來。在數(shù)年前進藏前的備課中,我對卡子拉山是有較深影響的,因為卡子拉山口和剪子彎山口是川藏線上兩個幾乎兩連的4600米以上的埡口??赡谴挝覐睦硖脸霭l(fā)后,一路到了剪子灣隧道,都沒有發(fā)現(xiàn)卡子拉山口在哪里。這次總算見到了,可是若不是那塊大石頭上的“卡子拉山”與下面海拔4718米的標識,就是走過我也不會意識到這里就是卡子拉山口。說實話,沒有一點山口的樣子,前后沒有升降變化,何來山口?實則剪子彎山口和卡子拉山口是一座山峰的兩處山口,這兩個山之間垂直高差沒有多少變化,自然就體會不出山的感覺。 若不是路旁不時出現(xiàn)的山谷溝壑,真要以為我們是奔馳在草原上。 離開卡子拉山口,就開始下山了。但是卡子拉山到理塘的下山路要比雅江到剪子灣的上山路平緩得多,畢竟到理塘縣城有100多里的路程,而垂直高差只下降了500米。此后一路是曲線柔和的山梁,綠草 理塘縣城是318國道上最大的、最像縣城的一座縣城,它沒有像川西的大多數(shù)縣城一樣坐落在河谷中,而是位于沙魯里山中的一處開闊的山間盆地??h城所在的小毛埡與相連的大毛埡草原是沙魯里山脈中最大的山間草原,沿國道綿延近百里,一直延伸至海子山腳。理塘一名是藏語的音譯,其中“塘”就是壩子的意思??h城所在地的海拔在4000多米,比拉薩市還要高,所以有世界高城之稱,縣城所在的鎮(zhèn)子干脆就改名為高城鎮(zhèn)。 理塘地處康巴藏區(qū)的中心地帶,因為有康區(qū)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教黃教寺廟長青春科爾寺,這里長期以來是康巴各部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從唐代吐蕃擴張開始,理塘就屬于藏人之地,其后長期處于各個部落分散的統(tǒng)治中,在明之后便是吐司制,比如縣城所在地便是世襲的毛婭吐司領地。我們知道,藏地雖長期以來是部落統(tǒng)治,但宗教信仰一直是影響藏人的強勢力量,而隨著黃教即格魯派的興起而在衛(wèi)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后,各地的寺院就不僅僅是宗教的中心,同時也具有了處置各部落間糾紛等行政功能,從而就成了政治文化中心。 長青春科爾寺俗稱稱理塘寺,長青春科爾為藏語譯音,“長青”意為彌勒佛、“春科爾”意為法輪,所以寺內(nèi)有單獨的、與大法堂相媲美的彌勒殿。寺院在縣城城北約1公里的中莫拉卡山的山坡上,原為黑教寺廟,規(guī)模不大。明萬歷年間三世達賴途經(jīng)此地時,改為黃教并為其開光,隨后規(guī)模逐漸擴大,最終成為藏區(qū)宗教圣地,有“上有拉薩三大寺,下有安多塔爾寺,中有理塘長青春科爾寺 ”之說。所以該寺將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開光的公元1580年作為創(chuàng)寺之年,距今已有440多年。但是前次初見,我就驚詫于整個寺院的簇新程度。站在異常寬闊的院子中觀看,不論是莊嚴宏闊的大法堂、還是旁邊器宇軒昂的彌勒殿,從主殿到配殿、從高大的神像到細部的裝飾,一切都是金碧輝煌、粗心亮麗,雖然光鮮照人,卻沒有數(shù)百年古寺應有的時光侵蝕下的滄桑斑駁。其實這座古寺如今的建筑都是近些年興建起來的,古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的一次“事件”中徹底淪為廢墟---那是一段不便言說的往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傳佛教系密宗,大殿內(nèi)禁止拍照。這兩張是網(wǎng)圖。</h3> 雖說這一區(qū)域早在光緒年間趙爾豐改土歸流時置里化縣,就算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但是真正的世俗政權建立,是在半個多世紀后的這次“事件”之后。在這次“事件”中,隨著寺院一起毀掉了神權的束縛、隨著最后一代毛婭吐司的死結束了部落頭人的統(tǒng)治。回頭來看,當時的財產(chǎn)損失和人員傷亡何嘗不是歷史進步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的,雖然這個代價有點慘重。 如今大地一片祥和,長青春科爾寺又重新聳立在理塘城后的北坡上。我不知道,作為一處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現(xiàn)在還有多少真正需要保護的文物,只是對著高大簇新的現(xiàn)代建筑,我倒愿意多看看大門東側的那些低矮的土墻土屋、多看寺院前面的小村子---如今開發(fā)為4A景點的勒通古鎮(zhèn)。 長青春科爾寺及理塘成為藏族心中的圣地之一,不僅是因為三世達賴喇嘛,還有幾位大德圣僧也與此有關。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不僅僅因為他的活佛身份,更因為他的才情詩歌、他的坎坷遭遇,成為了藏文化中一個不朽的傳說。因為他在臨終前寫了詩歌:<br>潔白的仙鶴<br>請把雙翅借給我<br>不飛遙遠的地方<br>只到理塘轉一轉 就飛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鶴成了理塘的吉祥物</h3> 這首詩預示著七世達賴的降生地是理塘,于是在長青春科爾寺下面的車馬村仁康家找到了轉世靈童,即七世達賴格桑嘉措。仁康古屋---七世達賴的誕生地,這座已有四百多年的古屋中,先后降生過包括七世達賴在內(nèi)的十三位德高望重的大活佛。這在藏地也是非常罕見的,仁康古屋因此聞名遐邇,成為藏傳佛教的朝拜圣地。甚至在康巴藏區(qū)有一種說法,如果你途徑理塘卻沒有朝拜仁康古屋,等于沒有真正到過康區(qū)。如今的勒通古鎮(zhèn)便是以仁康古屋為核心、以倉央嘉措為靈魂、以仁康古街為主線打造的微型藏文化百科全書景區(qū)。 墻上是倉央嘉措最有名的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仁康古屋</h3> 景區(qū)從整體上說是一個藏族寨子,是由13個藏寨4000余戶藏家集中而成的藏區(qū)最為集中、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千戶藏寨群。寨內(nèi)有仁康古屋、長青春科爾寺第五世芒康活佛故居、康巴人博物館等百年舊宅古屋,也有倉央嘉措博物館、黃正清將軍生平博物館、土司莊園等典型藏族建筑,風格濃郁的藏族房屋、轉輪金頂?shù)膹R宇,隨處可見的白塔桑爐、經(jīng)筒經(jīng)幡,整個寨子散發(fā)著濃郁的藏文化氣息。而且整個寨子80%—90%的房屋是有人居住的,所以它不僅是一個具有厚重歷史的古鎮(zhèn)古寨,也是一個生動鮮活的新村新寨。 唯一可惜的是,我們在勒通古鎮(zhèn)上游覽的時間太短。因是旅游團,有導游領著,半個小時就穿過了仁康古街,來到長青春科爾寺門口。而我們在理塘縣的時間也不過一個小時多點:下午兩點二十分入城,三點四十分就出城了---這也是跟團游不得不忍受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