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考結束,本來打算幾個小伙伴一起約著去蘇州走走,結果因為大壩放水沒去成,某天小王說,這個暑假去爬次泰山吧,還要夜爬,然后包軍大衣隨地躺躺,第二天在山頂看日出。哦喲喲,這個念頭可了不的,泰山啊,網(wǎng)上都說“小小泰山,拿捏”什么的,在老母親心里,那可是“大大泰山,我爹”啊。再加上老母親本來就對爬山不行,于是從小王起這個念頭開始,老母親就開始進行各種勸退教育,并且轉發(fā)各種泰山治嘴硬的小視頻給小王看,無奈根本無效。好好好,這山不爬是不行了是吧,于是找了一個小王的空檔期,老母親請了三天假,泰安走起。</p> 第一天 <p class="ql-block">早上9點多的車到杭州東,再從杭州東到泰安,第一次做中轉車,中轉時間只有20幾分鐘,怕走錯路,一再的找朋友確認中轉車怎么坐,事實上也是蠻方便的,唯一的難過就是出發(fā)前老母親放證件的包包找不到了,只能給小王搞了一個臨時身份證,可這玩意就得走人工通道,增加了不少麻煩。</p> <p class="ql-block">泰安離濟南很近,高鐵10來分鐘車程,其實在車上就一直思考要不要補個票直接到濟南看個趵突泉,逛個有夏雨荷的大明湖,晚上再回泰安住,畢竟5個多小時才能到大山東,來一趟又挺不容易的,一直糾結到泰安站也沒下定決心,也就算了,還是老實的保存體力留給明天吧。</p> <p class="ql-block">泰安這個地方,第一次聽說還是在大潤發(fā)當小白的時候,指導老師是泰安人,以前一直以為泰山就在泰山,后來小王5年級暑假去北戴河時,就曾經(jīng)路過過泰安站,透過小小站臺就能看到泰山爹雄偉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紅門是從始自終要靠雙腿上山,紅門到中天門就要走2.5個小時,天外村可以坐一段大巴直接到中天門,再靠雙腿上山,兩個口子代表著體力與耐力的等級不同。按老母親自己的想法,大巴做到中天門,然后剩下的靠自己,多多少少能上得去。但是小王就一門心思的想從紅門上,就想靠自己登頂。兩個人一直意見相左沒談攏,也就因為一直沒確定是往哪里上山,盆友幫忙定了山腳下的酒店,離天外村和紅門都很近,不管最終哪里上山,這里都會方便點,也是盆友的大力支持,定到最后一個標間,開心。</p> <p class="ql-block">到酒店也是3點多了,來不及休整,直接打了個車去岱廟。有句話說得好:登上泰山而不逛岱廟,就不知泰山之源頭,逛了岱廟而不登泰山,就不知岱廟之深。岱廟是泰山封禪的起點,歷史文化厚重,必須帶小王去學習學習。</p> <p class="ql-block">左上角的牌坊,是在最最最外面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的時候建造的,一看就是年紀老大的古物,還保存的挺好。</p> <p class="ql-block">遙參亭,岱廟的前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說。小王在這里投幣投的很開心,老母親也是,拿了最后三個硬幣,選了一個仕緣投,最終第三個硬幣安穩(wěn)著陸,看的旁人驚呼不已,也選同一個位置投幣。</p> <p class="ql-block">岱廟坊,又叫玲瓏坊,康熙十一年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走過岱廟坊就是岱廟了。</p> <p class="ql-block">這種增長見識的地方,必須要有個懂文物歷史的人帶著看,雖然大門口就有租賃講解器的地方,但是老母親還是斥巨資請了個導游小姐姐帶著我們講解。事實證明,老母親的選擇非常明智,聽到了各種網(wǎng)上沒有的資料,哈哈哈,嘚瑟一會。</p> <p class="ql-block">岱廟古稱東岳廟,泰岳廟,到明代開始稱岱廟,它是泰山上下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岱是泰山的別稱,“大”的意思,因為泰山古稱岱山,這里是供奉泰山神的廟,所以叫岱廟。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資格到岱廟封禪,歷史上也只有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漢章帝劉炟、漢安帝劉祜、隋文帝楊堅、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趙恒。宋真宗之后,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正門,古時候帝王才能走的門,也叫帝王門。今天我們也從正門進,走過帝王當年走的路,享受了一把當?shù)弁醯母杏X。正陽門兩側是掖門,是文物百官走的門,左文右武。最邊上還有仰高門,是百姓走的門(剛開始我還以為是羊羔門,百姓是羊羔的意思,耳誤+理解錯誤,有點小尷尬)。正陽門上面那個叫五鳳樓,也是因為五幢樓的樓檐彎曲向上而取得名。</p> <p class="ql-block">岱廟平面圖,岱廟的規(guī)格和皇宮一樣的形制,主要建筑都是坐落在中軸線上,中軸線上的建筑體量較大,都是黃瓦,邊上體量小的都是灰瓦,等級制度十分嚴苛。最重要的是這條中軸線直通泰山紅門,哦喲喲,一會上城墻去眺望泰山本山一會。</p> <p class="ql-block">掛印封候柏,老母親眼神不好,對著圖片找了好久才找到那只小猴子。</p> <p class="ql-block">岱廟的第二重門配天門,建于北宋大宗祥符年間,取孔子語 “德配天地”,意思是泰山之德可以配天,這里本來供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但是神像原物在1928年被毀壞了,現(xiàn)在的是博物館的臨時展示。配天門前面東西兩側有明萬歷年間的銅鑄獅子一對,是真品,也就遙遙眺望了一眼,本來想著一會轉過來再去咔嚓兩張,結果錯過了。</p> <p class="ql-block">岱廟內(nèi)最大的龜馱碑,還是龜趺碑來著,一時沒聽清。建于公元1124年,僅僅下面這只龜就高1.85米,比小王都還高呢,碑文記載的是當年宋徽宗重修岱廟的盛況,反正就是歌頌,贊揚之類的。這整個碑都是真品。</p> <p class="ql-block">岱廟很多的碑刻,而且還都是真品,因為導游解說只有一個小時,就專門選幾個比較重要的來宣導。</p> <p class="ql-block">通往漢柏院的是柄靈門,這里本來有個柄靈宮,是供奉泰山神三太子柄靈王的,但在民國時期被毀了,現(xiàn)在的柄靈門是1956年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漢柏院,因保留了五棵漢武帝劉徹親手種的柏樹而出名。這五棵柏樹有2100多年歷史了,其中最有名的一棵叫漢柏連理(就是圖中左邊這棵),一棵樹有兩根枝桿,西桿當年被火燒死了,東桿憑借著一點樹皮活了,現(xiàn)在還長出了葉子。</p> <p class="ql-block">中間的石碑上刻著的是乾隆皇帝畫的漢柏連理的圖,不湊近根本看不出來。右邊那個是清康熙年間的,左邊這個是明崇禎年間的,看著圍欄圍起來的,就都是真品。</p> <p class="ql-block">赤眉斧痕柏,傳說赤眉軍缺柴燒,小士兵用刀砍了這棵柏樹一刀,這棵樹流下了紅色液體,小士兵認為這樹在泰山腳下充滿靈性,就有了“赤眉嘗斫一樹,見血而止”的說法。這樹中間確實有塊特別紅的地方,導游小姐姐不指出來,都不知道看哪里。</p> <p class="ql-block">面前的這棵柏樹已經(jīng)死了,但是后來樹干中間又長了一棵小柏樹出來,葉子也是小柏樹的,所以它就叫“枯木逢春”。老母親不由得開始散發(fā)思維,這里的漢柏歲數(shù)這么大,是不是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就會跳出一個化身來,也會不會像司藤那樣,受了重傷變成小姑娘重新生長過…</p> <p class="ql-block">北宋書法家米芾寫的“第一山”,“第”字用筆較細,寫的比較瘦長,占了整個碑的一半,“一”和“山”字相比較粗,“一”字寫的比較放松,“山”字比較穩(wěn)重,正好托住上面兩個字,有“穩(wěn)如泰山”之意。我們都不懂書法,跟著導游小姐姐的思路,再看看,好像是挺有那么回事的?!暗谝簧健北趁鎸懙氖沁@五棵漢柏的栽種時間。</p> <p class="ql-block">登泰觀海的這個“海”指的是泰安的云海,登泰山觀云海。明天是肯定看不到泰山日出了,希望我們能上泰山觀云海。右圖是經(jīng)幢,在“第一山”石碑的兩側都有,不過我就拍了北面這個沒記年的,據(jù)說推測是五代時期的真品,刻的是陀羅尼經(jīng)。</p> <p class="ql-block">漢柏亭及下面的石刻,有三首乾隆皇帝的詩,其中有首《回馬嶺》寫的是泰山上的景點,當年宋真宗騎馬上泰山,到這里山路崎嶇,形似馬蹄,回馬嶺也被稱為馬蹄盤,宋真宗騎馬上不去。后來乾隆皇帝來到這個地方,騎馬上去了,得意之下寫了這首詩。還有首《壺天閣》,這首詩在乾隆皇帝的詩作中算是意境最美的一首了,石刻上的字體也很是灑脫。泰山海拔1545米,壺天閣在海拔800米處,站在此處仰頭看泰山,像是壺中窺天,“壺中”這兩個字在道教里是“仙境”的意思,而“壺天閣”就是意指神仙居住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紅門上去,一路可以看見“壺天閣”、“回馬嶺”,希望明天能親眼見證一下這幾個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是封建社會最后一位來泰山祭祀的帝王,也是來泰山次數(shù)最多的一位。他一生共十次來泰安,六次登岱頂,留有在泰安的詩就有170多首,在他80歲的時候是最后一次登岱頂,這個估計就是被別人抬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東御座是當年乾隆皇帝來泰安臨時休息的地方,是目前為止保存乾隆皇帝最完整的一處行宮。正殿內(nèi)放著一套清末紫檀木家具,上面還鑲有象牙和貝殼類的紋飾,看著就很值錢的樣子。皇帝的寢室和書房都很小,都還沒普通人家廚房那么大,里面有兩個玻璃罩著的“溫涼玉圭”和“黃釉青花葫蘆瓶”是泰山三寶之二,本來以為是真品,結果是個仿制品,瞬間拍照的欲望都沒有了。龍椅前放著一對沉香獅子,也是泰山三寶之一,乾隆27年御賜泰山岱廟的祭器,用沉香木疙瘩先粘合再雕刻,琥珀鑲的眼睛,就這外形看著就像是獅子汪,可惜也是個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右上角是鎮(zhèn)館之寶秦泰山刻石,刻于公元前219年,是秦始皇封禪秦山于岱頂所立。這塊是刻功德的刻石,公元前209年增刻秦二世頌德詔書,均由承相李斯篆書,所以又稱秦李斯小篆碑,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塊石刻詔書,它歷經(jīng)了2000多年的風雨劫難,經(jīng)歷非常的曲折,它原本是放在泰山頂上的,1928年才移到岱廟保存?,F(xiàn)僅存二世詔書十個殘字,是泰山現(xiàn)存最早的刻石,如果不特意介紹,就真的很容易就錯過了。</p> <p class="ql-block">右下角的小角落里放著一個陶瓷盆,是個真品,乾隆皇帝的御盆,上面還有乾隆皇帝的印章。這么小小一個盆竟然還是洗澡用的,這皇帝過的也挺摳門啊。相比之前的那三個泰山三寶仿制品,這個不起眼的小澡盆才是真正的深藏不露啊。</p> <p class="ql-block">岱廟中軸線上第三道門-仁安門,取孔子語“仁者安人”,意思是由泰山神來坐鎮(zhèn),統(tǒng)治者與仁德施政于天下,天下就會大安。下面還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字“天下歸仁”,意思是天下歸于有仁德的人。</p> <p class="ql-block">左上圖是石欄池,也叫閣老池,是個品級臺。跟隨帝王來陪祭的閣老及官員,三品大臣到此止步,不能繼續(xù)往前走,起到界線的作用。閣老池內(nèi)還有9塊玲瓏石,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縣令吳kan和他母親敬奉給泰山神的。</p><p class="ql-block">左下圖是清康熙重修岱廟紀碑,立于清康熙17年,記得是康熙7年山東臨沂發(fā)生8.5級大地震,對岱廟的建筑毀壞的非常嚴重,于是由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對震后岱廟進行修建。碑上寫的是當時修建岱廟的紀事。這也是岱廟現(xiàn)存最詳細的記事碑,但是碑文中沒有提到當時地震的事情。馱碑的是赑屃,龍的第六子。</p><p class="ql-block">右圖這棵柏樹,叫“寧死不屈”,它是擰著長的,只是這棵樹已經(jīng)死了100多年了,軀干還是直挺挺的沒倒下。也夠擰巴的了,指不定人家只是進去休眠期,哪天又會“枯木逢春”了。</p> <p class="ql-block">跨鐘樓門檻的時候,腳不要踩在門檻上面,要跨過去,邁的步子越大代表福氣越多。</p> <p class="ql-block">這古鐘隨意放在那里,邊上也沒設個護欄之類的,還以為又是個仿品,沒想到是個實打實的真貨。</p> <p class="ql-block">鐘樓里還吊著另一口鐘,可以撞鐘祈福。所謂鐘響福到,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岱廟是不燒香祈福的,這口鐘是整個泰山上下唯一一個可以進行撞鐘祈福,10元一響,每一響都有響的意義,一家人一起來還可以一起撞。小王聽后躍躍欲試,選了一個三羊開泰,嘿,別說,還挺有儀式感。撞完之后工作人員會免費贈送一個姓名瑪瑙,可以選擇現(xiàn)場串成手鏈或是別的什么飾品,也可以單拿三顆珠子回來。小王的“頃”比較生僻,工作人員現(xiàn)場刻了個,因為想不好串成怎么樣的,就直接選擇拿單珠,這點岱廟做的挺好,隨緣,一點也不強求。</p> <p class="ql-block">鐘樓出來的道路中間有塊玲瓏石,它有三個名字,一是界石,跟隨帝王來祭祀的一品大臣到此止步,起到界線的作用。二是扶桑石,相傳是從東海運來的,東海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國,叫扶桑石。三是摸福石,以石洞為中心,閉著眼睛,雙手摸著石頭,先正轉三圈,再反轉三圈,回到起點,再背對著石頭,閉著眼睛往北走直線,去摸前面古柏樹的樹心,摸到的人,泰山神會賜福給他。起初看著石身的一圈特別潤,還在想這雨下的真有意思,只有石身一圈淋的潮濕,再聽導游小姐姐講了這個游戲才發(fā)現(xiàn),石身這一圈明顯就是被人盤的這么油光锃亮的。小王覺得有意思,直接閉眼上手正三圈反三圈的一通摸,六圈下來有點暈頭,直線都走不了,最終在老母親和邊上游客的指引下,小王成功的摸到對面古柏樹的樹心。那樹心又被稱為福窩窩,可以不玩游戲直接摸一把放到口袋里,把福氣帶回家,老母親毫不猶豫的上手摸了兩把被游客盤包漿的福窩窩,感覺特別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宋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前的大平臺是古代祭祀場所?!?lt;/span>貺”是恩賜,賜予的意思,也就是說大殿是北宋時期上天賜予的。宋真宗趙恒于大宗祥符元年,來泰山封禪的時候下令擴建岱廟,創(chuàng)建大殿以供奉泰山神靈。</p><p class="ql-block">大殿采用了“九五”之制,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问?。所謂“九五”之制就是開間為九進深為五,以這兩個數(shù)字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為數(shù)很少,象征著帝王之尊,而重檐廡殿頂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級的屋頂。</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李隆基來泰山封禪,封泰山神為“天齊王”,這是泰山神有史記載的帝王給予的第一稱號,宋真宗趙恒又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安”,大中祥符年又晉封為“天齊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又封泰山神為“天齊大生仁圣帝”,所以供奉泰山神的大殿以及岱廟都是以帝王形制最高規(guī)格。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對他的不尊重,于是給泰山神云除“帝”和“王”的稱號,改稱為“東岳泰山之神”恢復其神的本來面目,并定時派員祭神。</p><p class="ql-block">宋天貺殿與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還有兩個正在修繕的亭子,是乾隆皇帝的御碑亭,共有乾隆皇帝的詩八首,只是這次是無緣見面啦。</p> <p class="ql-block">鐵桶,又叫門海,意思是門前有大??梢灶A防火災,是北宋時期的消防用具,建于北宋建中靖國元年,是泰山現(xiàn)存最早的,也是己有的兩只吉祥缸。邊上還有兩只類似的鐵桶,之前沒有護欄,向導游小姐姐確認了后證實不是真品。</p> <p class="ql-block">進入大殿正中央供奉的是泰山神。泰山神頭頂冕冠,前垂十二旒,表情莊嚴肅穆,一幅皇帝的打扮。關于泰山神在民間有多種傳說,由于明朝十分流行封神演義,民間相傳他是黃飛虎的化身,他主要就是管人類的事情,他在五岳山神里最大的一位。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帝王來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就是為了表達功歸于天,來答謝泰山神靈。</p> <p class="ql-block">出于對東岳大帝泰山神的敬畏,不敢亂拍照,就專門拍了神像頂上的牌匾。這三塊牌匾來頭也不小,泰山神像正上方有康熙皇帝的“配天作鎮(zhèn)”四個字,意思是希望泰山神能配合天子一起來坐鎮(zhèn),統(tǒng)一治理天下。西側有“大德曰生”四個字,是乾隆皇帝的字,取自易經(jīng)中“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間最大的德行是愛護生命,化生萬物,生生不息。東側有“岱封錫?!?,是雍正皇帝的字,第三個是錫,同“賜”,表示泰山神將福賜予于人間。結束介紹后必須拜拜泰山神。雖然岱廟不燒香,但是可以敬花,邊上就有鮮花提供,和撞鐘祈福一樣,一支10元,可以多選。小王選了三支不同顏色的代表全家,恭恭敬敬的拜拜后獻花。</p> <p class="ql-block">歷代碑刻陳列室,圖右上角是“張遷碑”,立于東漢靈帝中平三年,是張遷由谷城長升為蕩陰令之后,谷城的舊主為表彰張遷的功績所立的一通碑,全稱是“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碑”,因為這個碑是張遷生前所立的一通德政碑,所以碑的形制非常豪華,碑兩側有8條高浮雕盤龍,碑首有殘損的人物,具專家推測這個人物應該是張遷。碑文用三分之一追述了張遷的先祖,同時歌頌了張遷任谷城長時的政績。“張遷碑”在明初發(fā)現(xiàn)后,受到歷代經(jīng)石書法家極高的評價,臨摹者無數(shù),因為它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書法道意非常之高,被稱為漢碑中的集成之碑,也是漢碑中的神品。許多書法家都會過來現(xiàn)場臨摹。</p><p class="ql-block">圖右下角是“晉任城太守孫夫人碑”,立于西晉武帝泰始八年,它與掖縣的“郛休碑”河南的“太公望表碑”并譽為晉代三大豐碑。碑文用的是隸書,寫的是晉吏部尚書孫邕之女任城太守夫人孫氏慈孝賢良的品德。因為這個碑是晉代的,而晉代是禁止碑刻的,所以這么大的碑非常少見。它與之前的“張遷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碑上有碑穿(就是碑上的那個圓孔)。有碑穿的碑基本都是往生之后立的,還是埋土里的那種。</p><p class="ql-block">圖左是叫“雙束碑”,全稱為“岱岳觀造像記碑”,俗稱“鴛鴦碑”。立于唐高宗顯慶六年,上面刻的是唐代的六帝一后在泰山的齋醮祭祀之事。它的造型非常獨特,碑身由兩條條石并立,上下嵌入同一個碑首和碑座之中。碑首是九脊歇山頂,典型唐代建筑風格。碑蓋是天,碑座比地,兩條條石并立,表示唐高宗唐與武則天并駕齊驅,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清代泰安書法家何人麟用草書寫的是杜甫的《望岳》,字體瀟灑飄逸、龍飛鳳舞,被喻為泰山草書之冠。它不是一級文物,能在這間陳列室中有一席之地,竟然純是因為它是岱廟碑刻中,字寫的最好看的,秀啊…</p> <p class="ql-block">五岳真形圖碑,刻于明洪武十一年,碑上刻的是五岳各自的符篆,每個符篆下面都刻有各自山神的主司職能,東岳泰山管人類事,南岳衡山是管星象天氣,西岳華山管金銀銅鐵,北岳恒山管江河淮流,中岳蒿山管土地山川。五岳真形圖最開始繪制的時候是用來當護身符的,到了明中后期就開始平民化了,被老百姓當成吉祥圖案廣泛使用。具說這個圖在泰安非常常見,不過我們的目光都在泰山本山上了,也沒多注意這個圖型。五岳真形圖碑現(xiàn)存五通,岱廟這通是年代最久遠的一通,其他的都是按著這通來復制的。</p> <p class="ql-block">岱廟里好多都是上了年紀的大樹,這棵是500多歲的槐樹,樹洞會因為年齡增長而變大,邊上還有一棵康熙年間移到岱廟的800多歲的銀杏樹。對人類來說,500年800年已經(jīng)是好幾個三生三世了,對它們來說,還只能算個寶寶吧。</p> <p class="ql-block">銅亭,又叫金闕,明萬歷四十三年鑄造,原本是放在泰山頂碧霞祠內(nèi)供奉碧霞元君的,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李自成的起義軍經(jīng)過泰山時,看著這個亭子閃閃金光,以為是金子鑄造的,就想順走。后來發(fā)現(xiàn)是銅鑄的,不值錢,就放在了山下的靈應宮內(nèi),直到1972年才移入岱廟保存。原本銅亭重30多噸,頂部是鎏金的,四周還有可打開的門窗,但在戰(zhàn)亂時期,鎏金跟門窗都被破壞掉了,現(xiàn)在僅有20多噸。銅亭采用榫卯結構,全亭上下沒有一顆釘子,可以拆卸拼裝。它與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銅亭、云南昆明鳴鳳山的銅亭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銅亭。岱廟這座銅亭雖然是體量最小的一座,但卻是年代最久遠的一座。本以為銅亭只有亭頂是銅的,四柱是銅包木的,待近距離看過,又向導游小姐姐再三確認過,才確定銅亭里里外外都是銅。小王還在遺憾這銅亭怎么沒留在泰山頂,不然坐在泰山頂上的銅亭里看風景啟不美哉。老母親實再不忍心打斷小王的幻想,就按現(xiàn)下泰山這熱度,這座小銅亭要在泰山頂,哪輪得到我們進去坐著看風景哦,估計是擠也擠不進了吧。</p> <p class="ql-block">岱廟后花園,以盆景為主,都是一些名貴的花卉,現(xiàn)在也不是百花齊放的季節(jié),就只有枝葉也看不出什么花來。</p> <p class="ql-block">岱廟最后一道門,叫厚載門,取自《易·坤》所說的"坤厚載物",意思是大地因其廣厚而能承載萬物。出門后直行1.5公里就是紅門,步行登泰山的起點,前面有個岱宗坊,在中國只有泰山有這樣一條從山腳直達山頂?shù)闹休S線(還有傳說泰山在北京的中軸延長線上,也不知道真假),從這里到泰山山頂一共有7700多個臺階,古時候的帝王就是在岱廟祭祀過泰山神之后從厚載門出去直達泰山頂。在古人認為,泰山頂是離上天最近的地方,到達泰山頂可以與上天對話交流,達成心愿。</p><p class="ql-block">導游小姐姐的講解到這里就結束了,內(nèi)容很豐富,也很精彩,聽得有些意猶未盡。告別導游小姐姐剩下的可以自己走走看看,我倆看時間不早了也就打算直接上城墻轉轉做收尾,沒走過的延喜門、雨花道院、鐵塔等幾處就留著下次了。</p> <p class="ql-block">厚載門上的城樓,叫望岳閣,憑岱廟的門票可以換一塊祈福牌牌,這里的工作人員估計會些面相,對著老母親提點了幾句,這里還提供點燈服務,不過我們委婉的謝絕了,工作人員還是一如既往的隨緣不強求。小王站在城墻上眺望泰山,一臉的向往,就感覺特別適配“那遠山,呼喚我…”的BGM。</p> <p class="ql-block">晚上去盆友推薦的炒雞店,在這里讓老母親迷上了“大窯”,不管荔枝味的還是鳳梨味的,都超級好喝。店里的大姐很熱心,看我倆外地人勸阻我們少點點,最終母子倆點了4樣小菜,結果上來的每道菜都很實誠,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店里大姐還會幫著卷大餅,難怪店里一直在翻臺。</p> <p class="ql-block">自己的皮蛋自己擂,主打一個自助式用餐。</p> 第二天 <p class="ql-block">早上4點多泰安開始下雨,因為認床整一個晚上沒睡好,5點的鬧鈴響了索性就打開直播看看泰山頂上有沒有下雨,雨大不大,會不會封山。結果直播出來都是說情況不容樂觀,下山的一些盆友說山上有段路水特別大,不建議今天上山,山頂也挺大的雨,好多人都是一身濕光淋著雨,趟著水下來的。反正小王還沒睡醒,老母親也就一直躺在被窩里看直播。直到6點半,山頂雨止?jié)u停,山下雨也小了很多,和小王再次確認要冒雨上山,那就走吧,早點進山,沒有退路可言!</p> <p class="ql-block">昨天沒睡好,今天又要上山,咖啡必須得灌杯下去,老母親盡量不拖后腿。但說實話,一進紅門膝蓋就發(fā)軟,就很想往回走。</p> <p class="ql-block">雨不小,家里帶來的雨衣很薄,根本不夠用,母子倆穿的又是網(wǎng)面鞋,走到雨里馬上就是濕透的那種,更別說山上還都是小“瀑布”,沒辦法,臨時又跑去買了雨鞋套,雨衣。這雨衣就是我們當?shù)刭I的8元一件的那種,在這邊賣20元。當時就是懶了一下,結果就是多花錢買教訓。因為太早又下大雨,打不到車只能坐公交。本來想找家當?shù)氐脑绮偷?,結果也是因為太早沒開門。從公交站一路走到紅門門口的KFC點了“開封菜”。再一路走到上山口,就這么點距離已經(jīng)感覺雨衣里都是汗。感覺鞋子有點濕,于是又在上山口買了一雙膠套套在雨鞋套里面,防止被水倒灌。還買了毛巾和手機防水袋。這里也是給大家一個建議,能提前在家里準備好的盡量準備,雖然泰山景區(qū)的物價相比于別的景區(qū)還是比較人性的,但架不住比網(wǎng)購高啊。</p> <p class="ql-block">透過防水袋拍出來的圖片像素太低了,索性放棄拍照了,埋頭苦爬。</p> <p class="ql-block">開爬后半個小時,一個莫得感情的爬山機器,眼鏡基本上都是霧蒙蒙的看不清路,又兩層鞋套,腳都要重好幾斤。臺階上的水大的都成小“瀑布”了。這個時候還能對著鏡頭笑,記住這個笑,因為已經(jīng)離死狗狀態(tài)不遠了。</p> <p class="ql-block">9點40到達海拔800.0米。中間那個小點不大明顯,還以為是8000米,這個位置是昨天說到壺天閣的位置,根本就不想抬頭,一抬頭全是臺階,眼睛都花來花來。</p> <p class="ql-block">8點10分過的紅門檢票口,在9點50的時候終于抵達到了中天門。拍照點位小哥看我倆那么激動,問我們是否需要提供專業(yè)照相。這個時候的我們,眼鏡是模糊的,頭上是滴水的,臉是通紅的,我反問拍照小哥就我們這樣的,還需要專業(yè)拍照嗎?小哥不說話就是笑,看吧,連小哥都看不下去了,我倆要多狼狽就有多少狼狽。</p> <p class="ql-block">走了自上山來最舒服的一小段平路,感覺頭暈眼花,干瓶正氣水,提神又醒腦。此時雨也漸漸的小了,全身上下連同背的小包都濕光了,完全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衣服稍稍一擰都能出水。10點開始向18盤進軍。</p> <p class="ql-block">11點到十八盤。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余級臺階。老母親最恐懼的地方要開始了,完全不敢抬頭看,臺階一眼看不到頭。好在雨基本停了,脫了雨衣透氣很多,只是穿著濕衣服被山澗風吹的,又有些許涼。從中天門上山,人明顯多了不少。路中間的分隔柱,就是老母親我的休息點,從18盤開始,每到一根柱都會停下來休息個幾秒,再繼續(xù)往上爬。</p> <p class="ql-block">過了上頭的紅房子,就是升仙坊,升仙坊過了就是南天門??粗@臺階,是不是很有種想升天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很慶幸早上下雨,上山的人不多,空氣還是很清新,要是大太陽,不說正氣水要消耗多少,就那股子汗臭味怎么受的了。突然想到那些夜爬的勇士,人又多,天又熱,這汗味…抖抖…</p> <p class="ql-block">小王先上南天門了,老母親慢慢挪,正準備挪到分隔柱上,看見海拔1400的標識。一抬頭,果然南天門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11點50上了南天門。進了南天門也沒坐下來好好休息,打算一口氣直接上玉皇頂。于是買了兩根烤腸,從天街開始邊走邊看邊吃,那個標記泰山海拔的界碑沒找著。</p> <p class="ql-block">小王說,早晚要把五岳爬個遍,好吧,放過老母親吧,老母親要坐索道不爬山的打卡五岳。</p> <p class="ql-block">小王帶著一群小伙伴登頂。打卡觀日峰,五岳獨尊石,還有“一覽眾山小”沒找著,周邊的朋友看到小王拿出橫幅,反應都還挺有愛的。給小王拍照拍的高興,連“勇闖天涯”都忘了買,直到下山的時候才想起來,再為了一張照片返回山頂也是不可能的事,早早下山吃飯睡覺靠譜。</p> <p class="ql-block">老母親特意準備的五元紙幣,為的就是這一刻和五岳獨尊石合影。這里多說一句,五岳獨尊石是個典型的打卡地,本來大家排隊一個個的拍過去也很快,但是今天就有不少人插隊,導致石頭都拍不全,畫面還各種人頭出現(xiàn),廢片一堆。強烈建議泰山管理方拉一條輔助線出來,一邊排隊,一邊出口,大家有序進行,不至于這么亂糟糟的現(xiàn)場還拍不到好圖。</p> <p class="ql-block">下山后找了家面館,草草的吃了一碗面后回酒店洗漱,今天的衣服一直到下山坐公交的時候才干了一小會。晚上也不想跑出門,直接點了外賣到酒店吃,老母親膝蓋疼,自從陽過之后,這個膝蓋就一直沒好過,希望明天能正常趕車回家?,F(xiàn)在已經(jīng)是半夜1點半了,上山前的那杯拿鐵的威力還在,哎,也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會睡。</p> 第三天 <p class="ql-block">昨晚基本毛2點了才睡著,也是因為半夜怕看到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況,強行睡覺,今天早上6點不到又睡不著了,翻來翻去腰痛的不行,也是沒睡踏實。起來走幾步發(fā)現(xiàn)除了腰痛外就手臂最痛,膝蓋骨和腿部肌肉都沒啥大問題,看來是登山杖起作用了,相比10多年前爬黃山下來的狀態(tài),真的是好太多太多,果然還得靠泰山奶奶保佑啊。</p> <p class="ql-block">早餐也懶得出門,還是點的外賣?!疤┥降谝换\不錯”一口一只整蝦,新鮮。又點了當?shù)厝送扑]的“糝”,之前沒吃過,選了商家標配,結果發(fā)現(xiàn)一口一個姜粒,除去這點,糝的味道不錯,喝起來很厚重,里面內(nèi)容也多,放了雞蛋,雞肉絲,還有各種看不出的小料,配上油條,嗯,值得推薦。</p> 后記 <p class="ql-block">登山期間,因為下雨不方便拿手機,以至于好多景色都只能用眼睛看,好多摩崖石刻都挺適合打卡的,也沒拍。好幾次老母親都爬的要奔潰,小王說一步步爬泰山,這么難都過去,還有什么坎過不去,老母親想想也有道理,小王為了鼓勵老母親上山也是拼了,情緒價值拉滿,難怪現(xiàn)在大學生陪爬業(yè)務這么火。每次想坐下休息的時候,小王就說到中天門再坐,好不容易到了中天門,小王又說到十八盤再坐,好不容易到了升仙坊了,小王說馬上到南天門了,結果就愣是老母親都上了南天門也沒撈到個地方坐。</p><p class="ql-block">從8點10分到11點50分,整個上山時間花了4個小時不到,比預計中好了很多,脆皮老母親真是出息了。下山直接坐桃花裕索道,爬的要死5分鐘就到底了。但是這個錢感覺花的好值,假如再說要按原路返回,那真是應了那句“你一句青春沒有售價,我的腿從山上抖到山腳下”??!</p> <p class="ql-block">最后放一張網(wǎng)圖,回頭看看脆皮老母親的上山之路,想想自己確實牛逼,容我叉會腰仰天大笑一會。來之前各種勸退,來之后,因為沒有退路,只能往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7月25日-27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