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wyz </p><p class="ql-block">美篇編號:36983538</p><p class="ql-block"> 泰寧,一個人口只有14萬的福建邊陲小縣,居然擁有8個國家級和兩個世界級的旅游品牌:大金湖、上清溪、尚書第、丹霞世遺……而使這個山城添色增輝的,無疑還有革命年代紅軍在這里留下的一串串永恒的腳印。小小紅軍街,2005年3月,被國家發(fā)改委、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泰寧縣是中央蘇區(qū)的二十一個根據(jù)地之一,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jù)地,這里有一條紅軍街(原名嶺上街),如今仍然保留著當年紅軍工作和生活的一些場景。下面我們一起走進紅軍街。</p> <p class="ql-block"> 街道口有一組紅軍賦銅群雕,群雕正面有個平臺,人物造型是這樣的:中間是周恩來站在一張祠堂供案后,桌上放著一盞馬燈,一個老式手搖電話機和一只茶壺、兩只碗;朱德打著綁腿坐在左邊竹凳上,手上端著一碗水;彭德懷手里拿著望遠鏡站在右邊。他們正在共同謀劃部署大洋嶂戰(zhàn)役,個個表情嚴肅,神情堅定,可以看出形勢艱險但指揮若定。背后一道斜坡,兩側(cè)有五六十名紅軍戰(zhàn)士和游擊隊員。有推著炮車的,有四人合扛一臺重機槍的,有駕馬馱著彈藥糧草送往前線的,有持大刀長銃站崗的,也有頭戴斗笠、腰扎手雷的,有持卜殼槍喊著“沖啊”的,有吹響進軍號的……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神形兼?zhèn)?,氣勢逼人。群雕讓人仿佛置身于當年浴血奮戰(zhàn)的場景中。</p> <p class="ql-block"> 這組銅雕主要表現(xiàn)了第五次反圍剿期間泰寧發(fā)生的“大洋嶂阻擊戰(zhàn)”的場景,這場戰(zhàn)役是泰寧縣的五場大規(guī)模戰(zhàn)役之一,被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譽為“應(yīng)該占著中國工農(nóng)紅軍以少勝眾戰(zhàn)史上最光榮的一頁?!?lt;/p> <p class="ql-block"> 街道的轉(zhuǎn)角處有一口紅軍井,這口井并不是紅軍打的,始建年代遠在明代,原名儒學井,是學宮學子所建。1931年至1934年在泰寧的戰(zhàn)爭年代,駐扎在這里的紅軍經(jīng)常幫助當?shù)乩习傩仗羲?、打柴等,贏得了老百姓的愛戴,于是當?shù)匕傩站桶堰@口井更名為紅軍井,紀念這段軍民魚水情?!熬钏咳暹h,碑小人知跡久藏?!?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嶺上街12號,陳家大院門額上鑲著一塊固定的水泥制板,凸刻著“朱德、周恩來同志故居”。右墻上掛著一塊“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部舊址”木牌。陳家大院是一座三進式古厝,房屋始建于清朝,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原來是一戶陳姓商人的住宅,以前被稱為陳家大院。1933年,朱德、周恩來率領(lǐng)的紅一軍指揮部從江西東移,紅軍總部就設(shè)在這里,指揮東方軍和江西撫河以東地域的戰(zhàn)斗。主建筑寬16.65,進深45米,一共有28間房,面積750余平方米,規(guī)模雖然不算太小,不過用作陳列的房間并不多。</p> <p class="ql-block"> 在主力紅軍解放泰寧的戰(zhàn)爭年代,泰寧縣將星云集,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聶榮臻、楊尚昆、譚震林、肖勁光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篇章。紅一方面軍、東方軍、紅三十四師等紅軍部隊為解放泰寧和掩護主力部隊長征浴血奮戰(zhàn),建黎泰戰(zhàn)役、大洋嶂阻擊戰(zhàn)等戰(zhàn)斗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作為指揮部,機要科和政治保衛(wèi)局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機要科主要負責總部電報的收發(fā)和翻譯工作,在第五次反圍剿過程的硝石戰(zhàn)役中,收發(fā)過很多電報電話??剖遗鋫錈o線電臺一部,九個機要員,科長毛庭芳在長征過草地的時候犧牲。</p><p class="ql-block"> 政治保衛(wèi)局的職責是負責蘇區(qū)內(nèi)的剝反工作和反革命案件的偵破、預審和起訴工作,李克農(nóng)曾任局長,曾任閩贛省保衛(wèi)局長兼泰寧縣委書記的楊良生也住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 整個建筑的門面不算太大,但是進深很深,房間之間都有小門可以通。除了客廳和兩側(cè)的廂房有簡單的陳設(shè)外,其他的房間大概并沒有好好修整。像我們這種看到有開著的小門就要好奇地進去探查一番的,就很容易走進死胡同,因為可能其他的門并沒有打開。好在建筑規(guī)模并不是很大,還不至于在穿房走弄中迷路。</p> <p class="ql-block"> 客廳的墻上,還陳列著圖文資料,展示了當時蘇區(qū)的重要人物和犧牲的英烈名錄,供后人緬懷。</p><p class="ql-block"> 長征開始時,紅軍離開泰寧,也離開了陳家大院。但那些不平凡的歷史,卻永遠留在這座大院里。</p> <p class="ql-block"> 在紅軍街的另一頭,紅軍街的牌坊下有滿墻的黑字文告,高2.6米,寬4.2米,全文665字,這也是蘇區(qū)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文字遺跡。不過因為字體斑駁,辨認起來實在有些困難。好在旁邊另有簡體字謄抄的《告劉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級官長書》,才讓我們看明白了文告的內(nèi)容。文告呼吁劉和鼎的部下們加入紅軍,積極投身于抗日斗爭中。</p> <p class="ql-block"> 這條不長的街上,兩側(cè)的墻體上還有一些標語,記錄著那段崢嶸歲月,這是獨屬于那個時代的印記。時間雕刻著記憶,懷舊沉淀著經(jīng)典,這是永遠的經(jīng)典??!</p> <p class="ql-block"> 盡管那段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離我們很遙遠,但是這些紅色的印記,卻鐫刻在歷史的長河里,永遠不能消退。</p> <p class="ql-block"> “紅石鋪街古巷長,門楣匾語讀滄桑。井深水涌泉清遠,碑小人知跡久藏。千冊書刊凝黨史,一群銅像閃春光。些些舊事今猶在,換得金溪流韻香?!苯裉煳覀儊磉@游覽、瞻仰、觀摩、學習,夢回狼煙,重溫經(jīng)典,歲月悠悠,英魂不朽,一條紅軍街,古今皆風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