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臨夏下高速,沿公路直奔劉家峽庫區(qū)。凌晨時分,路上車輛稀疏,行人近絕。很快在天亮時分就行至水庫區(qū)。庫區(qū)主體水域亦被稱為丙靈湖,水呈蘭綠色。沿河(水庫)多地劃歸臨夏地質公園(一系列地質/年代變化留下的遺跡,黃河相當于橫穿該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我們經過的路段算得上是清幽靜謐(凌晨6時,鮮見車輛通行)。所行這一路有丙靈古渡口,孝子峰石柱(丹霞地質),劉家峽大橋旁有公園(后經查,這里可算得上是景點-奔馳溝丹霞的觀景臺)。。。出于時間上的考率,這里的黃河三峽,地質公園的其他景觀均未去游覽。</p> <p class="ql-block">過得劉家峽大橋,隨即穿過隧道,很快就進入街區(qū)。按導航來到了劉家峽大壩旁,大壩區(qū)域禁止照相(我們是在處于“對岸”的地方“偷窺”了一下)。在庫區(qū)游客中心,我們研究了一番,坐船游庫區(qū)(景區(qū))是需要些時間的,有“黃??汀苯榻B“最美景點”-黃洮交匯觀景臺。</p> <p class="ql-block">我們選擇簡單方式,按導游圖所示調轉車頭登高上去了(沒按“黃??汀钡耐平?,自行開車就過去了)。在這里可看到黃河與其子系河-洮河在此交匯,形成“經渭”區(qū)分的景象(據說,雨后這種“區(qū)分”現象更加分明,景色很是好看)。</p><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在壩區(qū)的后面“偷”看了一眼劉家峽大壩,隨后去往市區(qū)。</p><p class="ql-block">直接去往省博物館,去看看聞名遐邇的“馬踏飛燕”。恰縫周末,館內參觀客流不小,人頭涌動。館內館藏也不少,有一些鎮(zhèn)館級別的藏品,像人頭陶俑瓶,銅奔馬。。。</p> <p class="ql-block">說到“銅奔馬”,就是曾經享譽海內外的“馬踏飛燕”。聽說是后來按照當地專家的統(tǒng)一鑒定認定,去掉“馬踏飛燕”的說辭,改名為銅奔馬。感覺有些許的“失落”。若是當初沒有“馬踏飛燕”之說,僅是如此命名的話,是否還能獲得至今仍為人們所樂道的盛譽呢?當然,這些都是學術人士討論決定的話題。</p><p class="ql-block">在省博物館旁就近品嘗了早有聞名的蘭州拉面( “一清二白”,很是不錯)。</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否是網紅店,但是店家的“手藝”還是值得稱道的。</p><p class="ql-block">沒有多做游觀,原想去看看蘭州的黃河鐵橋,結果轉了半天,愣是沒有找到車輛的入口,轉了幾圈,也沒能轉進去,遂放棄了,決定次日早再去。想著還是早些休息吧,遂晚宿蘭州。</p><p class="ql-block">次日早起,奔往鐵橋,很容易就抵達河邊鐵橋處。</p> <p class="ql-block">晨曦微灑,橋面游人稀少,橋下河水湍流,往復跨橋觀看兩岸的景物。一側有鐵橋紀念,另一側有白塔與公園。按年代時間計算,黃河鐵橋(因紀念孫中山又名中山橋)算是真正意義上黃河上(游)的第一座大橋,始建于清末。周邊尚存有明清河渡的標記。</p> <p class="ql-block">下了鐵橋,就直接離開了蘭州。</p><p class="ql-block">走G6向銀川方向而去(原計劃是直接東向奔壺口而去。主要是從未去過銀川,故想“順路”去看看)。</p><p class="ql-block">途中路過中衛(wèi),想著下去看看(當年進疆時路過此地),想“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走進中衛(wèi),已記不清當年(五,六年前)的場景了,只是依稀對經過的路徑有些印象。</p><p class="ql-block">已近中午時分,暫緩前行,按照“網紅”的索引導向,找到了中衛(wèi)號稱“湯比肉貴”的“羊雜湯”。味道真不錯,很難想象,往餅囊中加灌辣椒(碎),居然不辣,還很香,很好吃。</p><p class="ql-block">出中衛(wèi)北,走烏瑪高速至青銅峽西出高速。</p> <p class="ql-block">關于青銅峽是早有所聞的,見路經此地,遂順路下去瞧瞧。</p><p class="ql-block">時值正午時分(下午2-3點),烈日高照,游人稀少。讓我們也難有暢游的興趣。遂在大壩旁就近看了看水利博物館。還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呀。</p> <p class="ql-block">以銀川為中心的寧夏平原位于著名的河套地區(qū)(三套中的西套)。由于有河水灌溉,致使土地肥沃,適于農耕,是歷來兵家(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必爭之地。早在秦漢時期己有引黃灌溉的做法,各種干渠多不勝數,有秦渠,漢渠,唐徠渠,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均有水渠開發(fā)。使得銀川平原地區(qū)成為與現在通稱的河套地區(qū)并稱的“塞上江南”。農耕富庶,物產豐盛,素有“黃河百害,唯富寧夏”之說(又有說“天下黃河富寧夏”)。青銅峽水壩(庫)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地區(qū)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對這里的農耕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只是當下已近其壽命的晚期)。</p> <p class="ql-block">實在是因“驕陽似火”,在日頭底下難以久留,遂拍照留影后就進城而去。對于銀川沒有過多的期許,只是想在這里暫停一下(對西夏(李)元昊王朝的歷史沒有做過多的關注)。在住處周邊街市逛逛,購些小食,晚宿銀川。</p><p class="ql-block">次日早起,趕赴網紅的小吃—“羊雜碎”(前一晚就在周邊搜尋,不得),感覺有些一般(可能沒有選對“套餐”,選羊肉套餐可能更好些)。吃過早餐即啟程離開銀川,一路向東,要路經著名風景地—黃河壺口瀑布(這是要去的一處景點)。。。</p> <p class="ql-block">這一路西北行,景色宜人,秀美,磅礴,旖旎,疊嶂,華麗,陡峭,不一而足(難以言表)。不經意間才發(fā)現,幾乎是一路圍繞著黃河而行(包括后面還將要行經的壺口瀑布)。從貴德的黃河濕地,天下黃河貴德清,到沿黃河一路走到甘肅,再到九曲黃河第一灣(中間有經“小”第一灣,折返第一灣,化隆段的“黃”河水分界處(黃-藍綠)。蘭州的劉家峽水庫,黃洮分界處,青銅峽(中衛(wèi)的沙坡頭是當年我們進疆時去過的,也是在黃河邊上,曾經感受過“大漠荒煙直,黃河落日圓”的景象)。</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我們一直在黃河兩岸做著“跨越”的行駛。途中路經(過)黃河上的橋就有若干</p> <p class="ql-block">青海貴德有黃河清大橋,阿什貢黃河大橋,化隆境中的海黃大橋,甘肅臨夏的劉家峽大橋,蘭州中山橋(黃河第一橋,鐵橋),寧夏中衛(wèi)的衛(wèi)民黃河大橋,青銅峽黃河鐵橋。。。</p><p class="ql-block">感嘆呀,這黃河流經5400多公里(有說6500余公里)地域,一路向東奔向大海。在五千年華夏歷史長河中,黃河作為母親河哺育了億萬民眾,磨礪了無數朝代,造就了無數英雄豪杰。 走過來之后,難免有些感慨(還頗有些小小的得意)。遂湊得一絕: 順路黃河皆入景,長途奔駛向東行。彎延流淌五千載,逾萬里程育眾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