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老唐是我發(fā)小,北方后裔,長得身高馬大,雖我比他大半歲,然他長得比我懂事,故從小他就以老自居。他是我青少年時期所有朋友中唯一一個始終與我保持聯(lián)系的哥們,也是一個無話不談的知心摯友。</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是1976年9月進的杭州一中。那時的入學政策是就近入學。雖然杭州一中前身是杭州高級中學,也是杭州市重點中學,可那時的我們沒那樣的感覺。 當時杭州市的所有中學沒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學校與學校之間也沒有什么區(qū)別。所以進了杭一中我們也沒覺得得了什么大便宜,沾了什么光。也許父母們不是這樣認為,畢竟這是個杭州城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百年名校,師資力量底氣深厚,教學氛圍濃郁。就在這個時候,老唐來到了我們班。</p><p class="ql-block"> 老唐是轉校生,來一中報到的那天,班里正熱火朝天地選舉班長。老唐初來乍到,也沒人認識他。自然這班里的干部不會輪到他。但沒過多久,班里選舉團支部書記,老唐這個沒來幾天的外來和尚居然當上了。</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老唐梳著二分頭,身著草綠色軍服,走路時腰板筆挺,從不鈄視看人,也不跟一般見識,有人要說他幾句,他也不計較,大肚能容,儼然一付學生干部的模樣,這樣的謙卑,這樣的為人自然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再加上有班主任老師的大大加持,你說這樣的人,在班里能沒市場嗎?不給他弄個班干部當當那才是屈了他。這不,班主任剛提出推薦人選,班里便齊刷刷地一致通過了。老唐面上不動聲色,正襟危坐,心里卻樂開了花。 </p><p class="ql-block"> 幾天后,老唐找了幾個好兄弟,掏出了自己全部家當,買了兩個大西瓜。蹲在路邊,也沒刀具,只見老唐拎起拳頭砸了下去,西瓜瞬間喀嚓,一分為二。鮮汁四溢,饞涎欲滴,于是大家一哄而上,啃了起來,吃了一塊又一塊,直到肚子撐到不行,起不了身才作罷。</p><p class="ql-block"> 讀初一時,老唐在家附近的市十二中,那是個座落于省府路旁的干部子弟學校,老唐的大哥是十二中那個振臂一呼頗有號召力的紅衛(wèi)兵大隊長。以至于我參加后的同事—-老唐大哥當年的同學,憶起往事對老唐大哥那種崇拜的神情如同口水滔滔不絕。后來我才知道,老唐大哥年輕有為,30歲不到便已成了維護社會治安的一方領導。至于老唐當時為什么放棄了有大哥庇護的地方而來到人生地不熟,離家又遠的一中就讀不得而知。只知道,那時十二中文革遺風猶存,學生的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其學習氛圍也可想而知。作為家長總是希望能讓自己孩子在一個相對安靜的學校里多學些知識,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不管他將來是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農村,還是有幸能留在城里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抑或是做其他什么工作,肚里有貨總對孩子的成長有利。這樣的見識我相信肯定來自他母親——一家大型工廠的政工干部。</p><p class="ql-block"> 老唐那時不姓唐,姓王。老唐父親姓唐,河北武安人氏。從小苦大仇深,十幾歲就參加了革命,南征北戰(zhàn),抗美援朝回國后便南下來到了浙江,成了浙江人的女婿,后來便成了老唐的父親。</p><p class="ql-block"> 老唐總說,他媽來自紹興農村,沒上過幾年學,充其量最多只是小學文化程度。其實,在我相識的同學母親中,他老媽是最有智慧的一個。</p><p class="ql-block"> 旦凡見過老唐老媽的人都會對其印象深刻,人到中年,齊耳的短發(fā),高桃的身材,大大的眼睛,慈眉善目,為人處事十分得體,看上去好似那個年代政工干部的風格與做派,但卻是滿滿的熱情與溫暖。在那些個炙熱的夏天,我曾不止一次吃過她親手做的冰鎮(zhèn)白木耳和紅棗蓮子湯。濃濃的溫情與甜蜜留在了幾十年的記憶里。</p><p class="ql-block"> 2、 </p><p class="ql-block"> 顛覆我認知的還有一件讓人非夷聽思的事——老唐進了高中后,居然把姓氏從王姓改回了唐姓。得知此事的同學紛紛向我打聽,我也不明就里。</p><p class="ql-block"> 一個晴朗的周末,老唐向我揭開了這個秘而不宣的秘密。在那個年代的中國,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中學生而言出路只有一條,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的父母也早早地為我準備好了涼席、被褥、煤油燈等等物品,似乎早早地作好了去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思想準備。而殊不知,這時國家出臺了一則體恤百姓的政策——凡各家獨生子女者皆可留城就業(yè)。在60年代那個鼓勵多生子女的光榮媽媽的年代里,能有幾個有先知先覺具有前瞻性的父母?又有幾個能成為日后能得于留城的獨生子女?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父母都是聽黨話跟黨走的好父母,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家庭的孩子能成為獨生之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老唐母親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在得知政策的第一時間,即刻就為兒子尋覓到了一戶無子無女的王姓人家,並以最快的速度辦妥了一切手續(xù)。這樣,老唐即使中學畢了業(yè)也無需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告別父母遠赴它鄉(xiāng) ,可以理所當然地留在城里??蓱z天下父母心,那時的老唐怎知母親之愛??梢哉f,老唐的人生根本無需他自己操心,學習、工作乃至結婚,深思熟慮的老唐母親早已為兒子打點好了前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