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大英博物館參觀時,巧遇米開朗奇諾的展覽。這個是收費(fèi)展覽,門票大概18英鎊。</p><p class="ql-block">從米開朗奇諾的展覽中,了解到大師的作品,是需要通過復(fù)雜的構(gòu)思、草圖、組合,反復(fù)斟酌,征求意見來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的最后幾十年</p><p class="ql-block">僅限會員和持票人。</p><p class="ql-block">請?jiān)诖伺抨?duì)進(jìn)入展覽。</p> <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最后的幾十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2日 - 2024年7月28日</p><p class="ql-block">贊助機(jī)構(gòu):詹姆斯·巴托斯、鄧納德基金以及紀(jì)念梅爾文·R·賽登的禮物</p> <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在1534年時已年近60,這一年他從佛羅倫薩搬到了羅馬。在接下來的30多年里,他繼續(xù)展現(xiàn)出自己作為藝術(shù)家、建筑師和作家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要面對晚年所帶來的身體、情感和精神上的挑戰(zhàn)。</p> <p class="ql-block">丹蒂萊·達(dá)·沃爾特拉(1509-1566)</p><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肖像》</p><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作為雕塑家和畫家的成就——包括他的《大衛(wèi)》(1501-4年)和西斯汀教堂天頂壁畫(1508-12年)——使他成為歐洲最著名的藝術(shù)家。他的朋友丹蒂萊·達(dá)·沃爾特拉創(chuàng)作的這幅親切的肖像畫,是他為《圣母升天》所做的研究。這幅最終作品位于羅馬的圣三一教堂,其中包括米開朗基羅作為見證人之一。</p><p class="ql-block">約1550-1555年</p><p class="ql-block">黑粉筆和鋼筆在紙上繪制,輪廓用針刺出,以便轉(zhuǎn)印泰爾美術(shù)館,哈勒姆,荷蘭,編號A 021</p> <p class="ql-block">回到羅馬的召喚</p><p class="ql-block">1530年代初期,米開朗基羅應(yīng)召回到羅馬,為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祭壇墻繪制一幅名為《最后的審判》的巨幅壁畫。他渴望離開自己的故鄉(xiāng)佛羅倫薩,因?yàn)槊赖谄婕易逯匦抡茩?quán),并對幾年前推翻他們的共和派人士進(jìn)行暴力報(bào)復(fù)。米開朗基羅曾為共和派工作,感到越來越不安全。</p><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在羅馬有許多朋友,其中一位是年輕的貴族托馬索·德·卡瓦列里。米開朗基羅在1532年首次見到卡瓦列里,并在幾個月內(nèi)開始為他繪制一系列畫作。他們戲劇性的古典形象——包括在空間中翻滾的人物——為《最后的審判》提供了有用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審判》</p><p class="ql-block">雖然米開朗基羅很高興能在羅馬工作,但《最后的審判》仍然是一項(xiàng)令人畏懼的任務(wù)。濕壁畫是一種對體力要求很高的過程,需要迅速地將顏料應(yīng)用到濕灰泥上。如今已年近六旬的米開朗基羅也知道,他的作品將直接與二十年前他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創(chuàng)作的壯觀濕壁畫相比較。幸存下來的草圖讓我們領(lǐng)略到他精心的準(zhǔn)備工作。經(jīng)過多年的延誤,這幅新的濕壁畫于1541年揭幕。</p> <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1475-1564)</p><p class="ql-block">《最后的審判》研究稿</p><p class="ql-block">隨著米開朗基羅的想法逐漸成熟,他開始專注于越來越小的群體形象。在這張紙的右側(cè),他畫了七個天使在與靈魂角力的版本。在左側(cè),他完善了自己對壁畫另一側(cè)一些復(fù)活者的想法。其中兩個形象在他展示的詳細(xì)研究圖中得到了更細(xì)致的描繪。</p><p class="ql-block">約1534-6年</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筆紙上</p><p class="ql-block">由國王陛下借出,RCIN 912776</p> <p class="ql-block">朱利奧·波納松(1498-1574),米開朗基羅《最后的審判》的臨摹作品</p><p class="ql-block">《最后的審判》引起了轟動。</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家們紛紛前往研究它,其復(fù)制品則在歐洲傳播了它的名聲。</p><p class="ql-block">據(jù)說,教皇曾因驚嘆而跪倒在地,但其他教會官員則批評它偏離了經(jīng)文。后來,對宗教形象的控制變得更加嚴(yán)格。米開朗基羅去世后,他的朋友丹尼爾·達(dá)·沃爾特拉被命令遮蓋掉壁畫中大部分的裸體部分。</p><p class="ql-block">這張印刷品展示了壁畫的原始面貌。</p><p class="ql-block">1546年或之后</p><p class="ql-block">蝕刻,第一版</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1866,0714.71</p> <p class="ql-block">每天我都會抽出愉快的兩小時來欣賞你寄給我的畫作……看得越多,我就越喜歡它們。</p><p class="ql-block">托馬索·德·卡瓦列里致米開朗基羅的信,1533年1月1日</p> <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1475-1564)</p><p class="ql-block">《法厄同的墜落》</p><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可能在1533年夏末將《法厄同的墜落》的最終版本寄給了托馬索。盡管他已經(jīng)構(gòu)思好了這幅畫的構(gòu)圖,但他繼續(xù)完善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馬匹的處理上。</p><p class="ql-block">墜落的戰(zhàn)車下方的這一群人包括化身為埃里丹努斯河的神祇、法厄同心煩意亂的姐妹和他的表親塞壬,她變成了一只天鵝。1533</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筆在紙上繪制的作品,由國王陛下(皇家收藏)提供,收藏編號912766。</p> <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1475-1564)</p><p class="ql-block">《法厄同墜落》的草圖</p><p class="ql-block">這張為托馬索繪制的神話畫作描繪了法厄同的故事,他是太陽神的兒子,他傲慢地試圖駕駛父親的戰(zhàn)車穿越天空,結(jié)果卻導(dǎo)致災(zāi)難性的后果。</p><p class="ql-block">朱庇特用雷電擊落了狂奔的戰(zhàn)車,法厄同墜地而亡。與提圖斯的情況一樣,藝術(shù)家也希望聽取托馬索的意見,并在畫作底部請他批準(zhǔn)設(shè)計(jì)。</p><p class="ql-block">托馬索先生,如果您不喜歡這幅草圖,請務(wù)必告訴烏爾比諾(米開朗基羅的助手),這樣我就有時間在明天晚上為您重新繪制一幅,正如我之前答應(yīng)您的那樣。如果您對這幅畫滿意并希望我完成它,請把它還給我。1533</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筆,在鉛筆底稿上繪制,在紙上</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1895年9月15日,編號517</p> <p class="ql-block">阿戈斯蒂諾·韋內(nèi)齊亞諾(約1490-1540)</p><p class="ql-block">保羅三世</p><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法爾內(nèi)塞(1468-1549)</p><p class="ql-block">于1534年成為教皇保羅三世。他監(jiān)督米開朗基羅對《最后的審判》和保羅小教堂的創(chuàng)作,并任命他為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師。隨著宗教改革將教會分裂開來,保羅三世召集保守派和改革派天主教派別的代表討論前進(jìn)方向。然而,統(tǒng)一教會的希望逐漸破滅,到保羅三世于1549年逝世時,這一希望徹底破滅。1536</p><p class="ql-block">印刷品</p><p class="ql-block">匿名捐贈</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編號1927,1008.396</p> <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科隆納的《精神詩集》手抄本,為米開朗基羅·維托里奧而作。維多利亞和米開朗基羅當(dāng)時已是親密的朋友,她送給他這份手寫的宗教詩歌集。</p><p class="ql-block">這本詩集是專門為他而編的,旨在反映靈魂向神的旅程。米開朗基羅珍視這份禮物,后來又在其中加入了她的其他詩作。詩集的開篇十四行詩運(yùn)用了強(qiáng)烈的意象,肯定了維多利亞對基督犧牲的虔誠。</p><p class="ql-block">從今以后,就讓神圣的釘子成為我的羽毛筆,讓寶貴的血液成為我純凈的墨水,讓有線條的紙張成為神圣的無生命的身體,這樣 / 我就可以為他人寫下他所遭受的一切。</p><p class="ql-block">《精神詩集》</p><p class="ql-block">約1540年</p><p class="ql-block">裝訂好的書冊,羊皮紙</p><p class="ql-block">梵蒂岡圖書館,羅馬,Vat. Lat. 11539</p><p class="ql-block">翻譯:阿比蓋爾·布倫丁</p> <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1475-1564)</p><p class="ql-block">《圣母與圣約翰》(十字架受難的草圖)</p><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后來將他畫的基督受難圖作為他常合作的畫家馬塞洛·韋努斯蒂的一幅畫的設(shè)計(jì)。這些圣母瑪利亞和圣約翰福音傳道者的形象將被添加在十字架上受難的基督兩側(cè)。他們的動作表達(dá)了一種原始的情感反應(yīng),這讓早期的觀者們可以自行思考基督的犧牲。</p><p class="ql-block">《十字架下的圣母》(十字架受難的草圖)</p><p class="ql-block">約1545-1550年</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筆紙上</p><p class="ql-block">盧浮宮博物館,巴黎,美術(shù)部,INV 720</p><p class="ql-block">《十字架下的圣約翰》(十字架受難的草圖)</p><p class="ql-block">約1545-1550年</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筆紙上</p><p class="ql-block">盧浮宮博物館,巴黎,美術(shù)部,INV 69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