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門旅行,于我最需要劃重點的就是地名與方位。哈拉和林遺址的位置,在蒙古國前杭愛省鄂爾渾河右岸,呼舒柴達木之南20公里處。我記地名方位的主要方式,還是老辦法,看地圖!盡管找一份哈拉和林地圖實在不易!</p><p class="ql-block">哈拉和林地區(qū),其實并非從蒙古帝國時期才開始繁榮。更早曾是匈奴帝國的牙帳,即首都;也是回鶻王朝首都哈拉巴勒嘎斯城所在地。我們所到幾日,都是圍繞鄂爾渾河谷這一帶觀景!</p><p class="ql-block">六月的蒙古中部,應是當地最好的季節(jié),說是雨季,依然是晴天多,日照充足。紫外線有些強烈,但氣溫相當舒適,那幾天均在最低12,最高25攝氏度左右。早晚厚外衣,白天兩件套,不冷不熱,正是戶外活動的最佳時段!</p> <p class="ql-block">從額爾德尼昭出東門向北,去看更大范圍的鄂爾渾河谷景區(qū)。據載,最早在1889年沙俄時代,就有地理學者在此地發(fā)現遺址,推測為蒙古帝都哈拉和林。</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高墻白塔,盡顯凈土之地的莊嚴。而鄂爾渾河谷地帶的歷史留存和人文遺產,也密集地存在于額爾德尼昭周邊。</p> <p class="ql-block">眼前這片曠野,正是從19世紀末以來,探險家們考察的重點地帶。而對此地系統(tǒng)的考古發(fā)掘,大約從20世紀初才開始。</p> <p class="ql-block">沿著車輪軌跡向前,可以看見遠處的白色高臺。資料顯示:1912年波蘭考古學者曾在額爾德尼召找到寫有“和林”字樣的殘碑,而我們要探尋的萬安宮遺址,就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經過一片草場,風光旖旎?!耙孕竽翞闃I(y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有史可查最早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中葉。哈拉和林,就是這樣一個水豐草盛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座小土地廟?導游說此非古跡,而是現代產物。雖說額爾德尼昭曾發(fā)現“和林”字碑,但蒙古帝都究竟是否在此,學術界一直有爭議。</p> <p class="ql-block">關于這座石龜,據說13世紀時,哈拉和林城東南西北共有四座石龜,充當界標。目前看到的這只,好像是赑屃,背上有槽,應該是駝過碑的。</p> <p class="ql-block">至于駝了什么碑,有無碑銘,內容為何?已經不得而知。聽說當地人認為,只要摸摸石龜相應的位置,就能治好自己相同部位的病。而今石龜被保護在柵欄內,想摸也摸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石龜北面,便是萬安宮遺址。1948-1949年間,前蘇聯學者找到這片遺址,經考察認為是哈拉和林的萬安宮。</p> <p class="ql-block">由于與法國人在《東行記》中的描述吻合,因而學者們基本確認了哈拉和林的位置,以及萬安宮所在地。此處遺址于2001年由德國考古隊發(fā)掘。</p> <p class="ql-block">萬安宮又名萬安閣,在哈拉和林鎮(zhèn)的西南隅。宮殿遺址除柱礎石外,沒有其他遺物。在隨后的考古發(fā)掘中,也有個說法,傾向于此非宮殿,而是一座佛寺。</p> <p class="ql-block">圖為遺址高臺之上,姑且認定它就是萬安宮。史載,萬安宮于哈拉和林建城第二年完工。蒙古語稱“合兒石”,意為“行宮”、“宮殿”。在游牧民族居住區(qū),宏大建筑十分鮮見。</p> <p class="ql-block">臺址上,縱橫各8行的白色方框,約兩米見方,為大殿圓柱的柱礎石,共六十四個。每塊柱礎石之間的距離約三四米,由此可見宮殿規(guī)模。</p> <p class="ql-block">為了保護遺址,考古工作者應用夯土技術,將一層層沙子、礫石和壤土夯入木制的鋪板中,建造起兩米高的人工平臺。</p> <p class="ql-block">根據記載,哈拉和林城由外城和宮城兩部分組成。萬安宮是宮城內最重要的建筑。除有高臺基和柱子,還有精致的裝飾和彩繪、圖畫。宮殿四周為諸王府邸,形成華麗的建筑群,可惜無緣一見。</p> <p class="ql-block">1995-1996年間,根據聯合國的計劃,鄂爾渾河谷地區(qū)進行了一次大型考古活動,取得可信成果。圖為在高臺看到的石龜,貨攤,以及遠處的哈拉和林鎮(zhèn)。</p> <p class="ql-block">忽聽一位團友驚呼:海市蜃樓!大家向他所指方向一看,還真有些亭臺樓閣的影子,隱隱約約,似是非是。</p> <p class="ql-block">忙不迭掏出手機,但還是手慢了,那些樓宇,邊界已經不分明。以上兩圖為團友所拍,云中似有屋檐,各位覺得像嗎?</p> <p class="ql-block">彩色遮陽傘下,女老板擺出的貨物琳瑯滿目。有些像是蒙古特有的物件,更多的和國內旅游紀念品差不多,也來自義烏?</p> <p class="ql-block">這只貍花貓虎視眈眈地替主人看守貨攤。本以為這樣隨處可見的旅游商品,不會有人問津,沒想到生意還不錯!</p> <p class="ql-block">在哈拉和林的各個景區(qū),都有這樣的文字說明,除了聽導游介紹,還可以通過手機翻譯軟件獲取信息,可惜多半譯得文理不通。</p> <p class="ql-block">這塊黑乎乎的石頭叫“男根石”,位于距額爾德尼召不遠的坡地上。男根石指向的山坡,為陰穴坡。游牧民族的生殖崇拜,由此略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哈拉和林鎮(zhèn)的背景,便是杭愛山,古稱“燕然山”。長約700余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主峰鄂特岡騰格里峰海拔4031米。</p> <p class="ql-block">圖為遠攝哈拉和林。離了地圖便找不到東西南北,我只好以額爾德尼昭為坐標,以便搞清楚萬安宮遺址與寺院、城鎮(zhèn)的方位關系。</p> <p class="ql-block">原來哈拉和林鎮(zhèn)也有樓房!路過而未入,只因時間短。這片河谷要看的內容很多,所以沒能來個City walk,是此行最大的遺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