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和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被迫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br><br> <h5>西風烈-保衛(wèi)廣昌</h5> 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攻占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shù)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h5>于都渡口-紅軍長征路線圖</h5>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第一次,舉世聞名的長征,本身就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史詩。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一次偉大勝利,也是無私奉獻、不畏艱險、永不言敗的精神的勝利。 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fā)90周年,春節(jié)我們開啟了紅色之旅: <h5>于都留影</h5> <h1><b>一、紅色瑞金</b></h1> <h5>瑞金街景</h5> 瑞金是響譽中外的"紅色故都"、 共和國搖籃、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瑞金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曾經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她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馳名中外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fā)地之一。"紅都"這個光榮的稱謂起源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瑞金進行偉大革命實踐和紅色政權建設探索的光榮歷史。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醞釀了近兩年時間,并經過時任瑞金縣委書記的鄧小平同志精心籌備的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的葉坪隆重召開,大會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瑞金隨之更名為"瑞京",成為全國蘇區(qū)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大會還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決議案,自此,我們黨領導的紅色政權正式以國家形態(tài)出現(xiàn)。 <h5>葉坪蘇維埃一大會場</h5> <h5>蘇維埃一大主席臺</h5> <h5>蘇維埃國家銀行印簽</h5> <h5>蘇維埃貨幣</h5> <h5>政府會場</h5> <h5>葉坪紅井</h5> <h5>紅井雕塑群</h5> 1934年1月,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沙洲壩召開,由于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經從上海遷到了瑞金,因此,"二蘇大會"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臨時"兩個字就去掉了,正式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二蘇大會"還通過了修改后的憲法大綱等決議案和關于國旗、國徽、軍旗以及關于確定8月1日為建軍節(jié)等決定。因此,瑞金作為赤色首都,也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發(fā)源地和初步的形成地,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八一"建軍節(jié)的誕生地。 <h5>二蘇大會址</h5> <h5>二蘇大場景</h5> <h5>蘇維埃國徽</h5> <h1><b>二、浴血廣昌</b></h1> 紅色蘇區(qū)經歷了五次反圍剿斗爭,廣昌保衛(wèi)戰(zhàn)發(fā)生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第三階段。國民黨軍當時集結11個師的兵力,兵分兩路向中央蘇區(qū)重鎮(zhèn)門戶廣昌進攻,企圖先占領廣昌,打通中央蘇區(qū)的北大門,進而攻占中央蘇區(qū)首府瑞金。 <h5>紅色蘇維埃北大門-廣昌</h5> <h5>廣昌紅軍紀念廣場</h5> 紅軍在廣昌進行了無數(shù)的大小戰(zhàn)斗,其中高虎腦戰(zhàn)役規(guī)模最大,1934年7月至8月,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的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三場大規(guī)模激烈戰(zhàn)斗,即大寨腦戰(zhàn)斗、高虎腦戰(zhàn)斗、萬年亭戰(zhàn)斗,范圍包括赤水鎮(zhèn)以南驛前鎮(zhèn)以北100多平方公里,因三次戰(zhàn)斗均在高虎腦境內,軍史上統(tǒng)稱為高虎腦戰(zhàn)役。高虎腦戰(zhàn)役紅軍指揮部舊址位于廣昌縣南部25公里至45公里之間。 <h5>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h5> 高虎腦戰(zhàn)役共殲敵500余人,為紅軍主力和中央機關的戰(zhàn)略轉移贏得了時間,是紅軍長征前的最后一場激戰(zhàn),是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唯一取得全面勝利的戰(zhàn)役。至今這一帶仍保留有許多紅軍所挖塹壕、掩體工事遺跡及彈坑、紅軍標語。 <h5>紅軍露宿</h5> 紅軍在江西廣昌地區(qū)筑壘阻擊國民黨軍進攻,戰(zhàn)斗時間持續(xù)了18天,紅軍采取處處設防、節(jié)節(jié)抵御的戰(zhàn)法,但最終還是被迫放棄廣昌。廣昌保衛(wèi)戰(zhàn)是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中的一次重要防御戰(zhàn)役,雖然斃傷俘敵共2626人,但自身卻傷亡5093人,約占參戰(zhàn)總人數(shù)的五分之一。廣昌保衛(wèi)戰(zhàn)是紅軍歷史上最典型的陣地戰(zhàn)、消耗戰(zhàn)。<div>廣昌保衛(wèi)戰(zhàn)后,紅色蘇區(qū)開始逐漸縮小,因此<b>廣昌保衛(wèi)戰(zhàn)也是長征前夕的決戰(zhàn)!</b></div> <h5>革命自有后來人</h5> <h1><b>三、于都-長征第一渡口</b></h1> 在百萬大軍的圍剿下,紅軍決定開始戰(zhàn)略轉移。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紅軍總部從瑞金出發(fā),向于都集結。<div>10月16日,中央紅軍各部隊在于都河以北地區(qū)集結,從17日開始,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央、軍委機關共8.6萬余人,踏上戰(zhàn)略轉移的征途,開始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div> <h5>紅軍長征浮橋舊址</h5> <h5>長征渡口紀念公園雕塑</h5> <h5>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碑</h5> 分布在于都城東門等10個渡口,當年送走了8.6萬紅軍將士。當時,河上沒有一座橋,于都人民搭浮橋,擺渡船,把紅軍送上了漫漫征程。 <h5>紅四軍軍部舊址</h5> <h1><b>四、艱難的歲月</b><br><br></h1> <h5>長征路線圖</h5> 長征,千辛萬苦,艱苦卓絕!<div>長征是一次撤退,是從中央蘇區(qū)撤退,是往哪里撤?最終撤到哪里?整個長征的過程根本就不知道往哪里撤,因為沒地方可去。長征的最終目的地,先后確定了8次,每次改目的地都是被迫無奈。</div> 長征出發(fā)的時候,選定的目的地是湘西,目標是跟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會合-湘西是長征確立的<b>第一個目的地</b>。<br>湘江戰(zhàn)役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目標無法實現(xiàn),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已經發(fā)現(xiàn)了我軍的這個目標,按照這個目標在沿途布下了重重重兵,如果繼續(xù)這樣走下去,就會全軍覆沒。中央在黎平會議上確立了新的目的地,那就是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區(qū)-這是長征途中確立的<b>第二個目的地</b>。<br>在紅軍千難萬難到達了遵義之后,發(fā)現(xiàn)在遵義仍然在敵人的包圍圈之內,于是在著名的遵義會議上確定了新的目的地:北渡長江,會合四方面軍,在川西北創(chuàng)建根據地。川西北是長征途中確立的<b>第三個目的地</b>。<br>遵義會議之后打的第一仗就是土城戰(zhàn)役。土城戰(zhàn)役失敗,宣告了長征確定的第三個目的地川西北已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于是,在一渡赤水之后的扎西會議上,確定了長征新的目的地:云貴川邊,也就是在云南、貴州、四川交界的地方落腳。云貴川邊是長征途中確立的<b>第四個目的地</b>。<br><br> 可是剛剛做出決定,敵人已從四面八方像潮水般的涌來,所以趕緊二渡赤水,甩開敵人,重新占領遵義城。這一次在遵義開會,又確立了新的目的地,那就是整個貴州,整個貴州是長征途中確立的<b>第五個目的地</b>。<br>這個決定實施的魯班場戰(zhàn)役失利,赤化整個貴州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xiàn)了,于是又確立了新的目的地,還是到四川去跟四方面軍會合,把川西北作為目的地。第二次把川西北作為目的地-這是長征途中確立的<b>第六個目的地</b>。<br>緊接著三度赤水,四渡赤水,再渡烏江,奇襲貴陽,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終于跟四方面軍會合了,貌似好日子就要來了。可是張國燾跟中央鬧分裂,于是目的地川西北泡湯了。<br>最后,黨中央帶著7000人的隊伍繼續(xù)往北,在俄界會議上確定的目的地是跟蘇聯(lián)交界的地方。這是長征途中確定的<b>第七個目的地。</b>跟蘇聯(lián)交界的地方,這個目的地甚至都沒明確具體在哪兒,只是大體的方向。確定跟蘇聯(lián)交界的地方作為目的地,很明顯有一個考慮,那就是萬一打不贏就出國。<br>就這樣向北走,后來是無意當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以落腳的地方(無意,不是提前計劃好了的,是無意之間)。1935年9月,紅軍打下哈達鋪,紅一軍團偵察連長梁興初繳獲了一些國民黨的報紙。在報紙上,毛主席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陜北匪患未除,剿控仍需努力”。這條消息報道了在陜北的安定、延長、保安、安塞、延川等縣,有劉志丹的紅26軍在活動,還有徐海東的紅25軍在行動。陜北,這是長征途中確定的<b>第八個目的地</b>。<br><br> 一個月之后,終于到達了陜北。<div>這是長征的目的地嗎?回答是:未必。</div><div>陜北待的下去嗎?回答是:不確定。</div><div>因為陜北的徐海東的紅25軍是紅四方面軍的隊伍,是張國燾指揮的隊伍。張國燾正在跟中央鬧分裂,徐海東的紅25軍會聽從中央的指揮嗎?他會不會也像他的上級張國燾那樣,還準備跟黨中央打起來呢?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紅軍馬上要過冬了,可是既沒有吃的,又沒有穿的,怎么辦?</div><div>毛主席親自給徐海東寫了一個便條兒,要問徐海東借2500塊大洋。毛主席的便條是這樣寫的:海東同志,請你部借2500元給中央,以解決中央紅軍吃飯穿衣問題,此致敬禮。毛澤東1935年12月。<br>此時的紅25軍還剩7000塊大洋的家底。徐海東說,留下兩千,剩余的五千全部給中央。徐海東說:毛主席動口向我們借錢,說明黨中央、中央紅軍比咱們還困難。我們就是不吃不穿,挨凍受餓,也要支援黨中央,也要保證他們度過陜北的第一個冬天。毛主席和黨中央從徐海東那里要借2500塊大洋,而徐海東是給了5000塊,而且是他們的大部分家底,解了毛主席和黨中央在經濟上的燃眉之急。徐海東對黨中央的忠誠,讓中央終于能夠定下心來在陜北站住腳,于是陜北這個長征途中確定的第八個目的地才真正的成為了目的地。</div> <h1><b>五、紅軍長征起止時間和地點及路線圖的詳細信息:</b></h1> 1. 長征的起止時間和地點<br>紅軍長征的時間起點和終點是1934年10月10日-1936年10月22日和瑞金—延安。在這段時間里,紅軍長征歷經了11個省,行程長達二萬五千里。<br> 2. 長征的主要路線<br>紅軍長征的主要路線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來看:<br>突破敵四道防線: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fā),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四道封鎖線。<br>強渡烏江:紅軍隨后強渡烏江,繼續(xù)向西前進。<br>占領遵義:紅軍占領遵義后,進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成功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br>巧渡金沙江:紅軍巧渡金沙江,成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br>強渡大渡河:紅軍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br>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紅軍最終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完成會師。<br>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br> 瑞金沙洲壩-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 3. 各路紅軍的具體路線<br>除了上述主要路線外,各路紅軍還有其特定的長征路線:<br>紅一方面軍: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7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陜西11省級行政區(qū),行程約二萬五千里。<br>紅二方面軍:自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歷時11個月,途經湖南、貴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陜西8省級行政區(qū),行程約一萬六千里。<br>紅四方面軍:自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8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級行政區(qū),行程共八千余里。<br>紅二十五軍:自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陜西4省級行政區(qū),行程近萬里,<b>率先到達陜北根據地</b>。<br> 瑞金沙洲壩-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 <h1><b>六、人民不會忘記</b></h1> <h5>毛澤東在紅四軍</h5> 中央紅軍的發(fā)展歷程:最初南昌起義部隊是2萬人,最后打的只剩下800人,同時秋收暴動的5000人,打的只剩下1000人。朱毛在井岡山會師,紅軍開始逐步壯大。<div>第四次反圍剿結束時,中央紅軍發(fā)展到頂峰時期的12萬人。</div><div>長征之初的時候只剩下8.6萬人,湘江戰(zhàn)役之后只剩下3萬人。跟四方面軍匯合的時候只有1萬人,到達陜北的時候只有7000人。</div> <h5>葉坪紅井</h5> <h5>瑞金沙洲壩-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h5> 瑞金沙洲壩-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 長征的終點是陜北,長征的勝利使得我黨和人民軍隊得到迅速的發(fā)展,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的時候,我黨所領導的正規(guī)軍有127萬人。<div><br></div> 瑞金沙洲壩-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 瑞金沙洲壩-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 1921年建黨<div>1927年建軍</div><div>1934年長征</div><div>1949年建國</div><div>十五年夢幻般的變化和發(fā)展,來自長征的勝利!</div> 瑞金沙洲壩-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 瑞金沙洲壩-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 瑞金沙洲壩-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 徐海東對黨中央的忠誠,使得中央紅軍終于在陜北結束長征。共和國也給了徐海東最崇高的榮譽,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列第二位),在共和國將帥中僅次于十大元帥與粟裕大將。 <h5>高虎腦烈士紀念碑-張震題詞</h5> <h5>高虎腦烈士紀念碑-劉志堅題詞</h5> <h5>葉坪-紅軍街</h5> <p class="ql-block"><b>長征,堅苦卓絕!</b></p><p class="ql-block"><b>長征,蘇維埃走出了一條生路!</b></p><p class="ql-block"><b>長征,八萬六千人用生命點燃的星星之火!</b></p><p class="ql-block"><b>長征,走向了偉大的共和國!</b></p> <h5>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h5> <h5><b>共和國從這里走來</b></h5> <h1><b>向長征致敬?。。?lt;/b></h1><h1><b>向先烈致敬?。?!</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