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波羅的dì海(英語:Baltic Sea,來自拉丁語:Mare Balticum;德語:Ostsee,直譯:東海)是中歐和北歐之間的陸間海,也是大西洋的一片陸緣海,海域橫貫北緯53度至北緯66度,東經(jīng)10度至東經(jīng)30度,介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部分、歐洲大陸和芬蘭諸島之間。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qū)是波羅的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聽海浪的聲音??</p> <p class="ql-block">波羅的海由厄勒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和小貝爾特海峽注入卡特加特海峽,而后者則通過斯卡格拉克海峽注入北海,最后進入大西洋;此外它還通過白海運河同白海相連,通過基爾運河同北海相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羅的海在北端與波的尼亞灣相鄰,在東北端與芬蘭灣相鄰,在東端與里加灣相鄰。這些海灣同樣可以被看作是波羅的海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波羅的海東岸的地區(qū)是歐洲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地區(qū)之一。北方十字軍入侵時期,芬蘭在12世紀被瑞典人轉化,而現(xiàn)今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則在13世紀初被丹麥人和德意志人轉化(寶劍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取得波羅的海南岸和東岸部分地區(qū)的控制權,并且在此建立了神權國家。立陶宛是全歐洲最后一個皈依基督教的國家。</p> <p class="ql-block">12世紀,斯拉夫海盜活動在波美拉尼亞和普魯士海岸十分猖獗。</p><p class="ql-block">自11世紀始,波羅的海的南岸和東岸為主要來自德意志的移民所定居,這一運動被稱作東向移民運動(Ostsiedlung),其他移民則來自尼德蘭、丹麥和蘇格蘭。波拉比亞斯拉夫人逐漸為德意志人所同化。丹麥逐漸控制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區(qū),直至在1227年的博爾恩赫費德戰(zhàn)役中被擊敗,失去了大片領土。</p> <p class="ql-block">13世紀至17世紀,由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商業(yè)城市結成的漢薩同盟是北歐最強的經(jīng)濟力量。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波蘭、丹麥和瑞典為了波羅的海的霸權發(fā)動多場戰(zhàn)爭,最終瑞典基本控制了整個波羅的海。在這段時間內(nèi),瑞典將波羅的海稱作“我們的波羅的?!保∕are Nostrum Balticum)。</p><p class="ql-block">然而到了17世紀,荷蘭人統(tǒng)治了波羅的海的貿(mào)易。</p> <p class="ql-block">18世紀,俄羅斯和普魯士成為了波羅的海的首要力量。瑞典在大北方戰(zhàn)爭中的失敗使俄羅斯拓展至波羅的海的東岸,由此俄羅斯成為了波羅的海的一大主導力量。 彼得大帝認識到了波羅的海的重要戰(zhàn)略價值,決定在芬蘭灣東端涅瓦河出海口建立新都圣彼得堡。波羅的海的貿(mào)易同時還延續(xù)到了北海地區(qū),尤其是東英格蘭和荷蘭——這兩個國家的商隊對波羅的海的木材、焦油、亞麻和麻有一定需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時期,英國和法國的聯(lián)合艦隊攻擊了波羅的海的俄國要塞,轟炸了守衛(wèi)赫爾辛基的斯韋阿堡和守衛(wèi)圣彼得堡的喀瑯施塔得,并摧毀了奧蘭群島的博馬厄勒。1871年德意志統(tǒng)一之后,整個波羅的海的南岸歸屬了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局部在波羅的海開展。1920年后,波蘭通過波蘭走廊與波羅的海相連,并擴大了格丁尼亞港以同但澤自由市展開競爭。</p> <p class="ql-block">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德國通過占領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重奪了整條南部海岸線和部分東部海岸。1945年,波羅的海成為了撤退士兵和難民的海上墳場。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的沉沒仍是歷史上最慘重的海難,近9,000人身亡。2005年,俄羅斯科學家在海底發(fā)現(xiàn)了超過5,000架二戰(zhàn)時期的戰(zhàn)機和戰(zhàn)艦殘骸及其他軍需物品。</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包括蘇聯(lián)、英國和美國在內(nèi)的許多國家在波羅的海處置化學武器,引起了環(huán)保方面的擔憂。即使是在今日,漁民仍然會偶然發(fā)現(xiàn)化學材料:最近的赫爾辛基公約報告指出,2005年在波羅的海4次小規(guī)模發(fā)現(xiàn)化學武器,原料總重105千克(231磅),相比2003年有明顯下降(25次,1,110千克(2,447磅))直至今日,美國政府仍然拒絕透露具體的處置地點。容器腐蝕導致芥子毒氣和其他物質外泄,慢慢地污染了波羅的海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1945年之后,德意志人被從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的所有地區(qū)驅逐出去,離散的波蘭人和俄羅斯人得到居住之地。波蘭獲取了南岸的大部分地區(qū),而蘇聯(lián)則通過加里寧格勒州獲得了另一個出海口。同時,蘇聯(lián)還吞并了東岸的波羅的海國家。由此,波羅的海便產(chǎn)生了北約和華約兩大陣營的分立。假如戰(zhàn)爭爆發(fā),波蘭海軍將準備入侵丹麥諸島。這一邊界狀況限制了貿(mào)易和旅行,直至1980年代后期共產(chǎn)主義政權在中歐和東歐崩潰才最終結束。</p> <p class="ql-block">自2004年5月,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加入歐盟之后,歐盟幾乎完全環(huán)繞了波羅的海。唯一不屬于歐盟的海岸區(qū)域屬于俄羅斯,即圣彼得堡地區(qū)、列寧格勒州和加里寧格勒州。</p><p class="ql-block">每年10月,冬季風暴降臨這一海區(qū),這導致了許多海難的發(fā)生,并使救援變得極端困難,例如1994年9月由塔林開往斯德哥爾摩的愛沙尼亞號渡輪海難導致了852人的喪生。由于波羅的海寒冷的咸淡水不適宜船蛆的生存,較古老的木制船骸例如瓦薩號往往能夠得到良好的保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