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溪鎮(zhèn),位于漢源縣北約30公里處。這里在秦時為蜀郡西南丹犁戎地,漢時屬于笮都牦牛羌地,為古商道上的驛站。北周天和三年(569年),置黎州與沈黎縣。隋仁壽四年(604年),置登州,轄沈黎、漢源二縣,登州與漢源縣治地均在今清溪處。隋末,沈黎縣并入漢源縣,治地仍在今清溪處。唐武德八年(626年),廢州置沈黎鎮(zhèn),后復設(shè)漢源縣,屬黎州。宋時為黎州漢源郡;元時先后設(shè)黎州長官司、宣慰司(注:長官司與宣慰司均為當時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地方政權(quán)機構(gòu)名,長官司又稱“蠻夷長官司”,設(shè)長官、副長官。宣慰司為偏重于軍事的監(jiān)司機構(gòu),長官職稱“宣慰使”,為地方軍政最高長官。)明時改置黎州長官司,后設(shè)大渡河守御千戶所(注:明時承擔防御任務的地方軍事單位)。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合黎州千戶所和大渡河千戶所為黎大所,隸雅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雅州升為雅州府,改黎大所置清溪縣。雍正時期,于清溪場設(shè)城廂鎮(zhèn),嘉慶時改設(shè)附城鄉(xiāng)。民國三年(1914年),改縣名復為漢源縣,設(shè)城區(qū)鎮(zhèn)。1950年,漢源縣治所遷至九襄,此地設(shè)清溪鎮(zhèn)。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先后設(shè)清溪人民公社和清溪鄉(xiāng),1992年,改設(shè)為鎮(zhèn)。</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間繪制的清溪縣形勝圖四川大學圖書館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泉石溪,涓流潺潺、清凈明澈,清溪之名因古城東西各有清瑩秀澈之溪流而得。清溪場北上可到雅安,南下可至西昌,西去可進康藏,東行可入樂山。早在秦漢時期,這里就是邊貿(mào)集散的重要道口,巴蜀內(nèi)地的糧食、茶葉、布匹、銅鐵制品等與邛笮地區(qū)(注:邛笮,指邛崍山西面廣袤區(qū)域,包括西昌、涼山等地。邛都即西昌;笮都即漢源)的旄牛、笮馬、花椒等在這里進行交換?!短藉居钣洝分袑Υ擞杏涊d:“漢人與番人博易,不用金錢,漢以細絹、茶、布,夷以紅椒、鹽、馬?!鼻貪h時期,旄牛道(蜀地經(jīng)邛崍、漢源,至西昌及中亞地區(qū)的商道)、清嘉道(清溪經(jīng)峨邊至嘉州的商道)、沈黎道(清溪經(jīng)富林,沿大渡河至康定及藏區(qū)的商道)均經(jīng)過這里,這三條道路即當時的“絲路”、“鹽道”和“茶馬道”。唐晚至宋元時期,這里一直設(shè)有“市馬務”,《方輿勝覽》載:“王建得蜀之后,于文黎雅茂等州市胡馬”,《輿地紀勝》載:“黎州初設(shè)茶馬買馬兩務”。這里也是古時的邊防軍事要地。“南臨六詔,西接吐蕃”,漢源清溪一帶,為中原地區(qū)與“西南夷”所轄地的交界處,也是漢族居住區(qū)與邛笮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的交界處,歷朝歷代,戰(zhàn)事紛爭中,這里都是扼控邊地之要塞,駐軍守衛(wèi)。至今,這里的一些住民,其先祖就是明代軍屯時留下的官兵及其家屬。城西冷飯溝石巖上還保留有明天啟年間的刻字“山橫”和“水遠”。</p> <p class="ql-block">▲清嘉慶《清溪縣志·清溪縣輿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旄牛道翻邛笮山(屬邛崍山脈)經(jīng)嚴道(今雅安)至漢源清溪的一段,也稱邛笮古道。古道盤邛笮山而旋,時作方折,險峻崎嶇。邛笮山,山連山,包括大雪包、疙瘩包、背后山、老金頂、團寶山、轎頂山、簑衣嶺、大瓦山、尖頭山、七星臺等山。據(jù)傳,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時經(jīng)由此道并駐軍于邛笮山上,為紀念諸葛相公,后人在山上修建了武侯祠,并將此山改稱“大相公嶺”、“相公山”。明代著名文學家、蜀中大才子楊慎當年路過這里,曾做詩《大相公嶺》:“九折刺大坂,七擒丞相橋。沈黎漢源古,嚴道蜀關(guān)遙。策馬冰槽滑,乘橇雪濘消。我行再經(jīng)此,感慨一長遙?!鄙铰分D險,據(jù)此可略知一二。</p> <p class="ql-block">▲清溪縣舊貌</p><p class="ql-block">英國自然學家威爾遜拍攝于190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溪場由秦漢時期的驛站發(fā)展而來。隋唐時于此設(shè)置州縣,城邑始具規(guī)模。據(jù)史料記載,唐貞元元年(785年),韋皋出任成都尹、御史大夫與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時與南詔通好共同抗擊吐蕃,韋皋曾率部筑黎州城垣以御強敵。唐太和五年(831年),李德裕出任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西山八國云南招撫使,時曾整頓邊防,加固城池。清溪處先后設(shè)有三關(guān),分別為黑崖關(guān)、清溪關(guān)和陽母關(guān)。清溪現(xiàn)有城建格局為明代時確立下來的。明洪武時期于清溪設(shè)大渡河千戶所,原夯土城墻部分改砌為磚墻。當時有李、姜、黃、任、巨、蔣、張各兵部鎮(zhèn)守清溪及其周邊各寨口,后人稱之為“七姓屯軍”。傳說明將楊泗駐扎于清溪南外大渡河邊的富林,至今這里仍存有“楊泗營”的地名。當然,此楊泗非湖廣移民崇拜的“水神”楊泗。清溪城南北口外都設(shè)有駐軍營盤,西門處有大較場,顯然,歷史上的清溪城,更多的是體現(xiàn)其軍事防衛(wèi)功能。清代時,清溪縣轄域包括富莊、泥頭驛、漢源街、富林營等地。</p> <p class="ql-block"> 扼守古道要沖,清溪必然是一個多種文化匯集與融合地。歷朝歷代,各地來人或走或留,特別是明清時期,先后有湖廣、江西、貴州等省,以及四川內(nèi)地移民遷徙而來,漢、羌、彝等各族各地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清溪一地特有的民風民俗。這里有為數(shù)不少的“原住民”,文化融合中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方言語音,“邛笮”古風會給來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鎮(zhèn)北處的萬壽宮,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后于清乾隆時期重修,即為當?shù)孛髑鍍沙群髞泶说慕骷泼袼ǖ耐l(xiāng)會館。</p> <p class="ql-block"> 自隋唐時期建制設(shè)州縣以后,歷朝歷代都對清溪城邑進行了增修擴修,至今還保留了很多古時建筑遺存或遺址。唐代韋皋始筑土城,明洪武年間壘石包墻。北門外的崇寧寺,始建于宋崇寧四年(1105年),明清時期還進行了培修,曾經(jīng)“殿廡寬宏”。東門內(nèi)的永興寺,始建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后經(jīng)多處重修,曾經(jīng)“殿宇巍峨”。清雍正、乾隆時期,清溪縣城得到了擴展和修繕,城墻進行了加高加固,形成了護城河相圍、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城門、城內(nèi)有“九街十八巷”的城建規(guī)模。四個城門,東門稱“省耕門”,南門稱“通化門”,西門稱“阜財門”,北門稱“武安門”,由北至南的街為主街,現(xiàn)稱“正街”。清末時,清溪具有了完整的縣城形態(tài),設(shè)有文武衙署、學署、考棚,以及各類宮觀寺廟、牌坊、亭樓等公共建筑。當時的各類寺觀包括關(guān)帝廟、城隍廟、土地廟、文昌祠、諸葛祠、劉珽祠、崇林寺、永興寺、五谷寺、蟠龍寺等。</p> <p class="ql-block"> 文廟,古稱學宮,位于場東,為清溪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筑群。清溪文廟始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光緒九年(1884年)建成,前后達80余年。文廟建筑群包括宮墻、欞星門、泮水河橋、正殿、廂房、過廳、后堂,以及其他各類附屬構(gòu)筑物,為三進式殿堂類建筑,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斗拱重檐、雕梁畫棟、文廟內(nèi)各建筑工造精美,大小多個院井中,綠樹成蔭,前院中一株千年紫薇,虬枝盤曲、綠葉如蓋;“四柱三間三疊檐”的欞星門,浮雕滿布,頂部四龍,鏤空雕刻,甚為精美;多種雕法于一體的孔子神位碑,古風尚存,古韻依在。富麗堂皇、莊重大氣,清溪文廟實為古建筑之精華。</p> <h3>▲清嘉慶《清溪縣志·孔廟圖》</h3></br><h3> <p class="ql-block"> 清溪一地古來學風濃厚,重視讀書修養(yǎng)。清溪場北外,曾有唐代中期建的“海棠書院”。清嘉慶《清溪縣志》載:“北關(guān)外五里許,唐韋皋建有海棠書院。宋明以來,邑人往往見燈光隱約。今無?!鼻宕疽貙W宮楊楫曾作詩云:“七縱橋西古碧池,仙燈高掛海棠枝。熒熒綠水三更澈,點點紅妝五更宜。射斗光應輝相嶺,燃藜彩或映書帷。流螢漁火休相雜,好玩名花補杜詩?!眻鰱|今川主崗處,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時建有“玉淵書院”,時收縣內(nèi)各族子弟就讀。現(xiàn)存于文廟內(nèi)、刻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的“生員守則”祥云蟠龍碑,據(jù)稱應為“玉淵書院”的遺物。從清溪“玉淵書院”學成入仕最為有名的是清代九襄人氏郭萬俊。據(jù)舊志記載,郭萬俊于清光緒丙子年(1876年)考中三甲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清光緒三年(1878年)郭萬俊被派駐日本領(lǐng)事館任職,回國后升任吏部主事,清光緒晚期,郭萬俊被封為“守國功臣”。</p> <p class="ql-block"> 學風濃厚,杰秀輩出,清溪一地先后涌現(xiàn)出眾多仁人義士。黃紹宗,曾為舊時清溪縣衙門書吏,也是當?shù)馗缋蠒最I(lǐng)。辛亥保路運動中,黃紹宗等人組織同志軍固守大相嶺,阻止清軍過關(guān)東進成都援助四川總督趙爾豐,功若丘山。張春濤,清光緒年間留學日本,歸國后歷任四川軍政府秘書、四川省內(nèi)務司司長,以及成都志成法政專門學校與四川省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校長等職。致力于培養(yǎng)和遴選優(yōu)秀學生,宣揚教育救國,張春濤時領(lǐng)潮流,做出非凡貢獻。</p> <p class="ql-block"> 清溪場還保留有不少古舊民居,其中以二層木構(gòu)建筑為多,也能見到一些房屋的基層或外墻用石塊壘砌,民居房屋大多破敗。不過仍能多少看到一些門窗、梁柱、雀替上留存的一些精美的雕飾。正街為老街,由石板鋪砌,過去這條街為清溪的場市。明清以來,特別是清晚民國時期,這條街的商業(yè)氣氛甚是濃厚。南來北往各種農(nóng)商物資,包括絲綢、布匹、糧食、茶葉、煙葉、食鹽、紅糖、藥材、木材、山貨、皮貨等,都匯于這里,交易或集散,遠至中亞地區(qū)的珠寶玉器也在這里買賣。四鄰鄉(xiāng)人也在這里趕場,交易蔬菜、瓜果、糧食、家禽、牲畜,以及各類手工制品等。趕場或趕會天里,城東的橫街、城西的珠市街,也是非常熱鬧。各街巷開有很多商鋪,有米店、鹽店、布莊、醬鋪、裁縫鋪、剃頭鋪、鐵匠鋪等,茶館、飯館更是隨眼可見。清溪是商賈、客人經(jīng)常來往與逗留之地,客棧、旅店自然也多。當時名號“永發(fā)”的旅店就有“上永發(fā)店”、“下永發(fā)店”和“老永發(fā)官店”三家。</p> <p class="ql-block"> 地處偏遠山區(qū),這里風景迷人。清嘉慶《清溪縣志》中記錄有舊清溪縣的“八景”。這“八景”分別為:“邛崍霽雪”“玉淵靈泉”“雞冠朝艷”“海棠書燈”“大渡晴波”“漢源春色”“龍池夜月”和“風洞濤聲”,其中“邛崍霽雪”“玉淵靈泉”“海棠書燈”就是清溪鎮(zhèn)旁的景象。《清溪縣志》所載內(nèi)容:“縣北邛崍山,秋冬積雪盛夏方解,每值晴霽時,望之如玉山,如瑤圃。”“城東川主崗,有玉淵池,方廣丈許。泉自石罅中流出,四時不竭,清潔異常?!狈謩e描述了“邛崍霽雪”和“玉淵靈泉”的景象。清溪一地還有兩處名勝值得探訪,一處是“梵音水”,另一處是“紫霞洞”?!拌笠羲笔且颉疤迫厝〗?jīng)至此,持念梵音而地涌甘泉”?!拌笠羲焙蟾拿麨椤盃N玉泉”?!白舷级础眲t是梓潼帝君修煉之處?!白舷级础痹办`應洞”,《神君張亞子紫府飛霞洞記》中記載有:“其地襟帶巖巒,如泰華之磅礴,岷峨之嶙峋,吾嘗愛而居焉。近奉帝命,往來全蜀,至則寓之,以行化。”</p> <p class="ql-block"> 清溪古來為花椒盛產(chǎn)地,這里海拔高、陽光充足、空氣干燥,適于花椒種植。清溪花椒色澤丹紅、粒大油重、醇麻脂香,歷來作為貢品運至中原內(nèi)地,被譽稱為“貢椒”。大片的山地中,紅紅的花椒掛滿樹叢,亦是當?shù)匾痪啊?lt;/p> <p class="ql-block">我的微信公眾號《巴蜀文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