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申城有溫度,建筑能閱讀。</p><p class="ql-block">外灘信號臺位于中山東二路1號甲,是上海市外灘建筑群中最南邊的建筑(最北邊的上海大廈),是上海優(yōu)秀歷史建筑和上海文物保護單位,極具標志性。</p><p class="ql-block">一般路人和來滬游客到外灘會看一眼這座現(xiàn)在看來不高的信號塔,但是我每次路過,包括乘車經(jīng)過,我都會多看兩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是在文革期間,我四年里讀中學和學工勞動都要到延安東路輪渡碼頭乘渡輪到浦東去,輪渡站邊上是不再掛氣象信號標識的信號塔,塔下方就是上海市公安局水上派出所的辦公地。一天兩次或四次輪渡來去,也就有這么多次數(shù)看見信號塔。</p><p class="ql-block">1956年建成的延安東路輪渡站是當年黃浦江上最繁忙的輪渡站之一。除了寒假外,我與同學們每天都和去浦東工廠上班的大人們一起擠輪渡去浦東臨江中學上學和學工基地“上海立新修造船廠”,暑假去“浦東游泳池”去學游泳。</p><p class="ql-block">以下12張圖片系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上派出所快艇碼頭就在輪渡站南邊,夏天經(jīng)??梢娡现莸媚[脹的人尸體的快艇???,偶爾見民警抬著尸體去信號塔下面的派出所。滬語中有句罵對方的話“黃浦江莫么蓋頭”的意思就是指可隨時去跳江自盡沒有好下場或好死相。</p><p class="ql-block">下圖左是延安東路輪渡站,右邊是改開初建造的過街天橋,右后側(cè)就是水上派出所(信號塔裙房)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3年,當時法國天主教會創(chuàng)建的徐家匯天文觀象臺臺長表示,如果能設(shè)置一個氣象信號臺,上海這個通商口岸能獲得巨大的利益。</p><p class="ql-block">同年,由法租界公董局和英租界工部局出資,會同徐家匯天文臺,在洋涇浜(現(xiàn)在的延安東路)外灘的英法租借分界處建立了一座信號臺,與徐家匯天文觀象臺電話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在建造之初,外灘的氣象站并非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而是一座簡易小屋,邊上豎著一根木桿。上面掛著氣象警報信號,還有風球用來指示風的級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丹麥商人建立了電話局后,徐家匯天文觀象臺便開始向各外國洋行開通氣象信息服務(wù)電話。之后不久,氣象站與觀象臺的電話也接通了,解決了通訊這一重大問題。1884年9月1日,外灘信號臺正式對外服務(wù)。它是中國國土上由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信號臺,由徐家匯天文觀象臺負責管理、接收、發(fā)布氣象信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氣象信號站的改建之路并沒有停止,在之后的1901年和1906年,信號站的木桿先后兩次被臺風吹斷。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建造更穩(wěn)固的氣象站迫在眉睫。于是在1907年3月,新的氣象站開始動工建設(shè)。</p><p class="ql-block">此次建造采用了建筑師馬第的方案,用24捆松樹來奠基,底座寬11.3米、高4米、塔高36.8米,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在塔的頂部還豎起了9米高的報時球桅桿,總高度達到了49.8米。新氣象信號站于1908年7月完工,被譽為“遠東第一高塔”。同時還新添了許多新氣象設(shè)備,并安裝了信號燈。</p><p class="ql-block">下圖是1907年重建圓柱形的氣象信號臺,被稱為阿塔努布(Alonobo)式建筑。當時還沒有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裙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6年,該信號塔又進行了改建擴大,并于1927年8月完工。而經(jīng)過這次改建后,此時的外灘氣象信號塔便是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幅樣貌。</p><p class="ql-block">外灘信號塔上方的金屬十字桅桿上懸掛著特色旗幟、各式幾何圖形的氣象標識和大風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圖是信號塔往南的方向,就是現(xiàn)在的中山東二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下圖看見,洋涇浜南面有座拱門,信號臺就在法租界一側(cè),信號臺的北側(cè)有一座“歐戰(zhàn)紀念碑”雕像和高大的基座。中山東二路上行駛著有軌電車。</p><p class="ql-block">舊照片左下方是法國駐滬領(lǐng)事館(現(xiàn)在是“光明大廈”所在地),領(lǐng)館樓前有小花園,花園旗桿飄揚著法國????三色旗。如果法領(lǐng)館舊樓沒有被拆除,那棟樓應(yīng)該會成為“外灘建筑保護群”里最南面的建筑,也會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灘信號塔再往南到“新開河”就是華界了,豫園、城隍廟就在華界,即曾經(jīng)的南市區(qū),現(xiàn)已并入黃浦區(q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圖是由蘇聯(lián)攝影師于1949年拍攝的外灘信號塔和歐戰(zhàn)紀念碑基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圖是約五十年前后的外灘信號塔對比,幸好已經(jīng)沒有氣象預報功能的信號塔沒有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中山東一路道路拓寬時,外灘信號塔整體向東北方向平移20余米,仍然在中山東二路首的黃浦江外灘邊,又不影響繁忙的中山東一路、中山東二路和延安東路滾滾車流。</p><p class="ql-block">下圖摘自網(wǎng)絡(luò)的外灘信號塔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原來延安東路輪渡站已經(jīng)南移改為金陵東路輪渡站了,見圖左下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經(jīng)超過一百多年的外灘信號塔在高度上與浦東陸家嘴金融區(qū)的“三件套”完全不能比,但是作為外灘建筑群最南邊的建筑,曾經(jīng)有著“遠東第一高塔”的殊榮,也是外灘地標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由于戰(zhàn)爭接連爆發(fā),外灘信號塔的氣象信息發(fā)布工作雖有短暫停止,但大多數(shù)時候依然發(fā)揮著其原本的功能,這對進出黃浦江上海港的商船的航行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1949后的十多年里,其也依然發(fā)揮著作用。但隨著廣播和電話服務(wù)的逐漸普及,氣象站的功能被逐漸弱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還記得,小時候夏季有臺風,已經(jīng)由海關(guān)大鐘代替信號塔,在頂上旗桿上掛出大風球了。升降國旗、升掛風球的大爺就住在我家隔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優(yōu)秀歷史建筑銘牌介紹</p><p class="ql-block"> HERITAGE ARCHITECTURE </p><p class="ql-block">中山東二路1號甲</p><p class="ql-block">原為洋涇浜氣象信號臺、外灘信號臺(初建于1883年,是亞太地區(qū)最早的信號臺之一)。馬第設(shè)計,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1907年建造。圓柱型塔高50米,頂部裝風向儀。1993年外灘道路拓寬時,信號臺整體向東南移位20余米。</p><p class="ql-block"> The Gutzlaff Signal Tower . Built in 1907.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p><p class="ql-block">上海市人民政府1994年2月15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建筑閱讀</p><p class="ql-block">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Issued on 15th Feh .1994</p><p class="ql-block"> Read Shanghol</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灘信號臺簡介</p><p class="ql-block"> The Gutzlaff Signal Tower </p><p class="ql-block">1865年設(shè)立氣象觀測站(位于現(xiàn)今董家渡)。</p><p class="ql-block">1883年建立氣象信號發(fā)布塔。</p><p class="ql-block">1907年建鋼筋水泥信號塔,高50米,被譽為遠東第一高塔。</p><p class="ql-block">1927年增建觀象臺裙房,形成現(xiàn)今塔房一體的建筑。</p><p class="ql-block">1953年成為上海市水上派出所。</p><p class="ql-block">1993年改為外灘歷史陳列室。</p><p class="ql-block">該塔是國內(nèi)外僅存的兩座 Alonobo 式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灘信號塔往東眺望,是浦東新區(qū)的群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灘信號塔往南看,尖頂高樓就是“光明大廈”,最早駐滬法領(lǐng)館的舊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灘信號塔往西望,玻璃幕墻的方形大樓上有“錦江國際”招牌的是改開初,上海第一座中外合資建造的“聯(lián)誼大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灘信號塔北面就是中山東一路“外灘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號塔裙房曾經(jīng)改為外灘歷史陳列室。后來此處還開設(shè)過咖啡吧、酒吧、服裝店等,目前已經(jīng)完全關(guān)閉了。</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本人現(xiàn)場拍攝于2023年3月13日,5月25日和2024年1月29日。</p><p class="ql-block">謝謝您的閱覽和點贊支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