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觀皮影木偶展</b></p><p class="ql-block"><b> ——成都博物館觀看展覽掠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稿/攝影:張國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成都博物館,乘扶梯直達(dá)五樓,這是一個有皮影木偶戲的展廳,里面擺滿了來自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皮影木偶。順著講解員的講解和思路,我仿佛有了一次跨越千年歷史的穿越。皮影木偶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誕生的一門綜合性民間藝術(shù)。俗有“三尺生綃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中來”。“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即是對皮影木偶戲生動的寫照。</p><p class="ql-block"> 說到皮影木偶戲的產(chǎn)生,首要因素是光與影關(guān)系。“光”捕捉起來有無窮的樂趣,它每天都不一樣,會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也會借助各種東西到來。剪紙剪的是影子,也是拙趣。影子是自然現(xiàn)象,有光則有影,人們常說形影不離。有人稱它是“電影始祖”,也是人類最早的活動影像。集繪畫、雕刻、文學(xué)、音樂、舞臺表演于一體,屬于最古老的傀儡戲,有“百戲之祖”的美譽。有著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價值,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的“活化石”。曾被西方人譽為“有聲電影的鼻祖”。尤其是皮影木偶戲在月琴、二弦、胡琴、邊鼓、堂鼓、手鑼、梆子、碗碗、嗩吶、鐃鈸等眾多樂器伴奏下,皮影藝人操演各類角色,唱念結(jié)合,聲情并茂?!栋咨邆鳌?、《西廂記》、《西游記》、《三國》、《水滸》等,題材涉及歷史演義、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應(yīng)有盡有,可謂異彩紛呈,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 如今,成都博物館開放了“影舞萬象·偶戲大千:中國皮影木偶展”,匯聚了來自全國30個省市區(qū)的近30萬件影偶精品,形成了世界上藏品數(shù)量最多、年代最久、種類最全、品質(zhì)最優(yōu)的皮影木偶收藏,將皮影與木偶這兩種古老的藝術(shù),再現(xiàn)于公眾面前,使其再放光彩……</p><p class="ql-block">(注:華為nova 8手機拍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