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斯法罕(Esfahan),是伊朗中部的一個城市,其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jì)。歷史上曾多次成為波斯王朝的首都,尤其是在薩法維王朝時期(16世紀(jì)至18世紀(jì)初),伊斯法罕達(dá)到了其文化和藝術(shù)的鼎盛,享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譽(yù),顯示了它在當(dāng)時作為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斯法罕的人口多元,以波斯人為主,也有突厥人、盧里人、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等民族居住,形成獨(dú)特的社會文化風(fēng)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關(guān)鍵節(jié)點(diǎn),伊斯法罕在歷史上不僅是商業(yè)貿(mào)易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樞紐,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絲綢之路遺跡和影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斯法罕位于扎因德魯河畔,河流穿城而過,為城市增添了幾分靈動和滋潤。斯法罕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和眾多的古跡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斯蒂·瓦拉格姆教堂】亦稱“凡克天主堂”或“亞美尼亞教堂”。教堂位于伊斯法罕市的亞美尼亞區(qū),始建于1606年,1664年完工;由亞美尼亞難民建造,是伊朗最大、最美麗的亞美尼亞東正教大教堂。該教堂不僅是亞美尼亞人宗教禮拜的場所,也是亞美尼亞文化和身份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象征和保留地。教堂內(nèi)部裝飾極為華麗,有精美的壁畫和彩繪天花板,描繪了圣經(jīng)故事以及亞美尼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亞美尼亞人大屠殺等。該教堂現(xiàn)在是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diǎn),每天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欣賞其獨(dú)特的建筑風(fēng)格和深厚的歷史文化,了解亞美尼亞人在伊朗的堅韌不拔和文化貢獻(xiàn)。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斯蒂·瓦拉格姆教堂前的創(chuàng)始人圣瓦拉格姆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瑪目廣場】位于伊斯法罕市中心,原稱“伊斯法罕皇家廣場”,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更名為“伊瑪目廣場”;是一個面積僅次于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廣場,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目錄,成為伊斯法罕的象征。廣場四周圍繞著許多重要的歷史建筑,如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阿里·卡普皇宮和伊瑪目清真寺等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一點(diǎn)錢就可以乘坐馬車在廣場內(nèi)走一圈,許多大人小孩都去嘗試這別開生面的樂趣。</p> <p class="ql-block">【四十柱王宮】建于1647年,是阿巴斯二世處理國事和接見外國使者的地方。它并非實(shí)有40根柱子,而是宮殿門廊上的20根大柱倒映在門前清澈的池水中,仿佛又有20根柱子,故得名“四十柱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宮殿內(nèi)部裝飾豪華,天花板上繪有精致的鍍金圖案和壁畫,墻壁則描繪歷史場景、戰(zhàn)爭、狩獵和宮廷生活的繪畫,這些都是伊朗藝術(shù)和工藝的杰出例證。此外,四十柱宮還因其在201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波斯園林項(xiàng)目之一而聞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哈鳩大橋(Khaju Bridge)】,橫跨在扎因德魯河之上,是伊始法罕市最著名的橋梁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哈鳩大橋建于17世紀(jì),是一座兩層的磚石結(jié)構(gòu)古橋,長度約105米,寬度約14米,擁有23個橋洞。橋的上層在過去曾是皇室成員及貴族享受夏日涼爽、聆聽水流音樂、舉辦宴會的場所,橋的兩邊是皇家花園。而下層則在必要時用于調(diào)節(jié)河水流量,起到水壩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哈鳩大橋現(xiàn)在是當(dāng)?shù)鼐用裥蓍e聚會的熱門地點(diǎn),橋拱內(nèi)的空間是伊朗人郊游野餐的好地方,凌晨二三點(diǎn)仍然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橋拱內(nèi)的空間成為人們休閑聊天、看書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孔橋】,又稱Siosepol,是伊朗伊斯法罕十一座橋梁之一 ,被評為薩法維橋梁設(shè)計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建于1602年,由薩非王朝的阿巴斯一世統(tǒng)治時期的大臣阿拉威爾迪汗主持建造。橋全長約298米,寬約10米,其名稱源于橋上共有33個半圓形的橋拱。橋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用于河水通過,而上層則是寬闊的人行道,兩側(cè)筑有高墻。橋上裝飾有精美的石材雕刻和瓷磚鑲嵌,展現(xiàn)了波斯建筑的精湛工藝和美學(xué)價值。特別是在黃昏和夜晚,當(dāng)橋上的燈光亮起,33孔橋與河面的倒影相互輝映,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成為游客和攝影師的最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33孔橋不僅是伊斯法罕重要的交通連接點(diǎn),更是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和旅游熱點(diǎn),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體驗(yàn)其獨(dú)特的魅力,并深入了解伊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面四張夜景照片采用手機(jī)自帶的二次曝光功能拍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