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很多農(nóng)民把古董低價賣給上門跑貨的人,他們虧大了!對于這個問題,主要牽扯兩方面:首先是古董持有者有無甄別該藏品價值大小的能力。這個能力的俱備條件不是一般的認識幾個字就能解決的,就拿簡單的瓷器來說:它所涵蓋的內(nèi)容包括器物的形狀,畫功,底足的削足手法,胎體的顏色,款識以及釉面的發(fā)色與磨損度的自然與否等等。這些都與該器物的年代息息相關(guān),價值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基本確定!</p><p class="ql-block"> 而器物的形狀是有脈可考的,它上宗青銅器,下抵民間實用生活器具,這中間有很多講究,觀賞器與祭祀用具的價格一出生就是貴族,他與民間器物有著天壤之別……畫功亦是如此,宮庭畫師的作品與民間畫匠其結(jié)果不可同日而語!</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平臺與圈子問題,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乞丐手上捧著一只玉碗,沒有人認為她價值連城。但同樣的碗,放在國家博物館的展柜里,那必須是國寶級別的存在。究其原因,不過是換了個地方與平臺,僅次而已,這和一根稻草一樣,捆在白菜上是白菜的價格,捆在大閘蟹上就是大閘蟹的價值對嗎?</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農(nóng)民手里的古董,賣到自己想要價格幾乎不可能,如果是一件真正的好貨,你賣多少錢都是虧,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最有錢的人,只有更有錢的主,也許你打破自己的認知界限,為你的藏品要一個自認為很高的價格,但在人家眼里還抵不上一頓飯錢??!農(nóng)民手里的古玩,所處的圈子與平臺,只能是跑山客與附近的古董店!如果他們想把藏品換成錢,首選就是這些,至于進鑒寶,上拍賣!這并不是他們的理想與追求!因為他們把“隔夜的金不如到手的銅”已經(jīng)刻在骨子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