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言兩語】2024061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下午,時隔十幾年,又去南山參觀重慶抗日戰(zhàn)爭遺址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慶抗戰(zhàn)遺址博物館總占地500余畝,遺址面積4053平方米。遺址博物館包括重慶黃山抗戰(zhàn)遺跡博物館參觀游覽區(qū)、重慶抗戰(zhàn)遺址博物館休閑旅游區(qū)、重慶抗戰(zhàn)遺址博物館保健療養(yǎng)區(qū)、重慶抗戰(zhàn)遺跡研究中心等區(qū)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館的參觀游覽區(qū),包括13處文物景點、一個綜合陳列館和一部分室外陳列。13處文物景點包括云岫樓(蔣介石官?。?、草亭(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舊居)、松廳(宋美齡別墅)、蓮青樓(美軍顧問團住址)、松賴閣(宋慶齡別墅)等寓所,以及望江亭觀景點、防空洞、發(fā)電機房等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物與館內(nèi)環(huán)境因年代久遠,整體外觀一般,有的房屋景點正在維修,所以觀看景觀未盡人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許,隨著歲月流逝,幾十年后的未來,還有機會修葺一新。歷史的形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如此,隨著世事的不斷變化而變幻,所有歷史,都會成為當代史,準確說,都要為當代服務(w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慶是抗日戰(zhàn)爭的陪都,也是領(lǐng)導全民抗戰(zhàn)的兩個中心之一,另一個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延安。重慶還是1941年底由美國總統(tǒng)提議的二戰(zhàn)中國戰(zhàn)區(qū)的指揮中心。由此確定了重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地位與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慶定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英雄城實至名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許,未來有一天,中國將建立兩座完整意義上的中國抗日戰(zhàn)爭陳列館,一座在重慶,一座在延安。這是歷史,歷史要記住,不能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盡管如此,抗戰(zhàn)遺址陳列館內(nèi)比較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與影像資料還是富有價值意義,值得觀看思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入伍到重慶,先后居住重慶已四十多年,對重慶尤其抗戰(zhàn)的歷史比較熟悉,但仔細觀看陳列館展品,依然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與啟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歡迎來重慶旅游打卡的中外客人尤其年輕人,盡可能去南山重慶抗日戰(zhàn)爭遺址陳列館看看,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感受收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當年的詩句,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成為今天中華民族的共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中央中央發(fā)表《共赴國難宣言》,提出為實現(xiàn)三民主義而奮斗,停止暴動、赤化及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政策,取消蘇維埃政府,改變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等四項保證?!?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四項保證,足以看出中國共產(chǎn)黨為挽救民族危亡的誠意與決心,促成了國共合作,建立了全民抗戰(zhàn)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span></p> <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正面戰(zhàn)場二十二次會戰(zhàn)中川軍參戰(zhàn)統(tǒng)計表。</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身處大后方的川軍積極申請出川抗戰(zhàn),在整個8年的全面抗日戰(zhàn)爭中,川軍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大會戰(zhàn),并且取得了驕人的戰(zhàn)績,期間一共有340萬川軍出川抗戰(zhàn),64.6萬人傷亡、失蹤,參戰(zhàn)人數(shù)位居全國之首。</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在重慶辦公,國民政府主席是林森,是國家元首。</p><p class="ql-block"> 林森,中國近代政治家、民主革命家,1931年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1941年代表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zhàn),1943年因車禍逝世,享年75歲。以國葬之禮被葬于重慶歌樂山林園。</p><p class="ql-block"> 蔣介石于1931年底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職務(wù)后,于次年初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9年1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世稱蔣介石為蔣委員長由此而來。蔣介石很長時期不是國家元首,是實際上的中華民國國家最高領(lǐng)導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郭沫若從日本歸國參加抗戰(zhàn),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以共產(chǎn)黨人身份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為抗戰(zhàn)做出巨大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郭沫若是中國近當代的文化巨人,他集現(xiàn)代文學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思想家、書法家、政治家于一身,成就卓著,蜚聲中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開以來,知識階層的一些人,對郭沫若的評價是不公道的。不論從什么維度考量郭老的一生,他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都是第一位的,功勞遠遠大于過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6月26日,五十一個國家代表在《聯(lián)合國憲章》上簽字,作為五個常任安全理事國成員,中國國民黨代表與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董必武在憲章上簽字。充分證明共產(chǎn)黨在領(lǐng)導抗日戰(zhàn)爭中的歷史領(lǐng)導地位與巨大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心而論,宋美齡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作用是全面且巨大的,功不可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