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蕭王廟青云村位于溪口鎮(zhèn)東面,不到10公里,是浙江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美麗鄉(xiāng)村示范村”。如今,青云村貌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fā)展成一個集生態(tài)旅游、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美麗鄉(xiāng)村。值得關注的是,青云村在推進新農(nóng)村建設同時,沒有遺忘古村豐富的書香文化資源,沒有拆除古建筑,而是不斷完善古村旅游景點配套設施,給“最美古村落”賦以新意。為創(chuàng)建新農(nóng)村樹立了新與舊完美融合的示范,相信這個千年古村落,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今年五一假期,筆者來到奉化青云參觀新農(nóng)村。蕭王廟是我岳母的故鄉(xiāng),更有親近感。青云村頭潺潺流淌著一條清澈的溪水,當?shù)厝朔Q門前河。此日天朗氣清,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樹及其水面倒影,呈現(xiàn)出一幅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h3> 青云村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對面的宣傳欄中可見,五一節(jié)日,青云古風集市,內(nèi)容豐富。包含了:非遺體驗大漆漂扇,植物敲拓機布包,立夏蛋套彩繪雞蛋,非遺特編清風扇,京劇絹人娃娃等多項活動;反映了青云村對發(fā)展文化生活的重視。<br> 一座漂亮的廊橋橫跨門前河。 河畔還有健康長廊,長達數(shù)十米,亭柱間布置了與健康相關的信息,長廊兩側(cè)懸掛著紅色燈籠,增添了節(jié)日的喜慶。平時,村民們坐在長椅上休閑,聊天,父母們也常帶上孩子在此嬉戲,還不時拿出手機,引導孩子擺姿勢留個影。長廊可隔溪望見對岸的公園綠地,兒童們在大人陪伴下玩耍。溪澗常留婦女在此洗刷的身影。<br> 青云村管委是三層樓房,樓頂有斧頭鐮刀黨徽圖案,聽黨話,跟黨走六個紅色大字醒目。一樓旁邊有村史展覽館。<br> 村里設商業(yè)街,橋外飯店,綜合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街道文化館,停車場。 為新郎新娘布置紅色拱形橋新婚志喜 青云村名稱引自村中“聯(lián)步青云”的牌坊。 “聯(lián)步青云”四個熠熠生輝大字,表達了村民們渴望自由的幸福生活。聯(lián)步青云引用了岑參《寄左省杜拾遺》的詩,“聯(lián)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發(fā)悲花落,青云羨鳥飛。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贬瘏⑴c杜拾遺(即杜甫)是唐朝官員,他倆在朝廷聯(lián)步同行,心中卻羨慕飛鳥,能在萬里青云自由飛翔。<br><br> 走過小橋,有一座名為福壽亭的六角小亭。亭柱上寫著“事事見歡福無窮,八節(jié)康強春不老”。這副對聯(lián)表達了人們對幸福和健康的的追求。在福壽亭的旁邊,有一塊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紅色字牌。這塊字牌展示了青云村的家族文化和傳統(tǒng)價值觀。福壽亭及其字牌,不僅是青云村的文化象征,也是新農(nóng)村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為游客提供了了解新農(nóng)村文化的窗口。 村里設置了居家養(yǎng)老服務站,兩層樓房,前面有個寬敞的院子,一樓食堂干凈,整潔,門前擺放著沙發(fā),座椅,供老人們休息聊天。 我看見一位老太太推著輪椅從室內(nèi)走出來,待她坐下后,我上前與她交談。她已年高九十,體態(tài)健康。她對這里的服務和環(huán)境都很滿意。 青云村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青云村書香一脈,歷代有藏書重教之風。清代孫云村在金鼓嶺筑云村書屋。乾隆十一年(1746)孫上登辦湖瀾書塾。光緒二十三年(1897)進士、內(nèi)閣中書孫鏘建藏書樓,俞樾題額"七千卷藏書之樓",實藏書8000多卷。著有《硯舫文鈔》、《硯舫詩話》。民國時期,孫鶴皋辦奉北小學,并購書藏故宅天孫閣,有書37箱。<br> 據(jù)介紹,孫鶴皋在勤勞國事的同時,不忘造福桑梓,惠及家鄉(xiāng)。他建造高沙塘,有效防止了剡江水患。他興辦學校成立文聚會,對子弟入學免學費,有力促進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他關心鄉(xiāng)親父老身體健康,建造長壽醫(yī)院。他建造老四房宗祠,資助籌建奉化孤兒院、養(yǎng)老院等敬祖睦宗事業(yè)。不愧是譽滿鄉(xiāng)里的歷史名人。<br> 孫鶴皋舊居是仿洋式建筑;坐北朝南,重檐兩層,頂層有閣樓雙坡洋瓦屋面;青磚實砌墻,內(nèi)部木結(jié)構(gòu),廳後有雙折木扶梯上樓層,次間砌有壁爐,前有庭園,周砌圍墻,大門開于東南角,進大門有隔墻,辟有二門。西側(cè)有便門通外。 村里的窄巷,路面鋪著河卵石,墻沿上長滿了青苔和小草,路旁保留了晚清民國青磚黛瓦的建筑特色。精美的木雕和石雕,雕刻工藝精湛,圖案栩栩如生,展現(xiàn)了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有的家門口還掛著紅燈籠或插著鮮花,給村莊帶來喜慶氛圍。<br> 奉化人通常將過去大戶人家的房子叫“閶門”,“閶”是通天氣之意。據(jù)說,青云村有近百處閶門。我拍攝到的有德星聚閶門、三茂閶門、景興閶門等。還有孫鶴皋故居、孫從周故居、孫從欽故居等。它們都已列入文物保護。<br> 景興閶門 三茂閶門位于青云村青云路大茂弄11號,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085平方米,前后三進,左右設廂房。門樓紅石檻框額施素面堆塑五窗。第一進為前廳,兩層,面闊三開間。第二進后堂兩層,七開間。第三進偏屋,僅四間?,F(xiàn)已列為奉化文物保護點。<br> 孫從欽 (1897-1983) 上世紀20年代初期,蔣介石帶兒子蔣緯國從寧波坐船回鄉(xiāng),孫從欽曾給蔣緯國診病,讓蔣介石記心。 1925年4月,孫從欽受蔣介石之邀赴黃埔軍校醫(yī)院工作,直升至院長,授上校銜。<br> 這座孫氏民宅是民國期間建筑,坐北朝南,由一座面闊三間的兩層正屋和一座偏屋組成,樓層有廊橋相通。 走進了一個充滿古樸氣息的院子。沿墻種了3株樟樹和2盆蘇鐵,地面上還堆著剛從田里收獲的油菜。 在古舊的樓梯角落里擺放著扶梯、竹籮、竹竿、三輪車、......,看到三輪車,仿佛出現(xiàn)了當年農(nóng)民們運載貨物,來回辛勞奔波的畫面。幾根竹竿,不由勾起兒時生活情景的回憶。太陽一出來,婦女們便忙著架起竹竿去晾曬衣物。<br> 走進一間破舊的灶房間。墻壁被煙熏得烏黑,地上散落著一些老照片和舊報紙。我彎下腰,小心翼翼地撿起這些泛黃甚至發(fā)霉的照片。顯然這里已多年不使用,但照片上的人物面容和場景,記錄了主人過去的生活和故事。<br> 村中的非遺廣場上,見到大紅紙上寫著福來兩個大字以及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的圖案。周圍可見一些徽派式樣的民宅。 據(jù)記載青云村有一千多年歷史。唐朝時孫原甫來奉化選擇此地居住,此后村里多數(shù)人家姓孫。從唐宋時代至清朝科舉制度廢除,青云村出了10多位進士。其中孫勝,先后中了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和京城會試的進士,官府于孫勝故里樹起“聯(lián)步青云”牌坊,此白墻上的畫面,生動敘述了進士傳奇的故事。<br> 重建青雲(yún)橋碑記<br>據(jù)記載,青云橋在明永樂年間(公元一四〇三年至一四二四年)為孫氏世祖惟堯公所建。以木為梁,編棘作板,雖簡,但從此解兩岸渡舟之困??上?,橋成而未有橋名。至明泓治丑年(公元一五〇五年)孫氏四世祖勝公科甲聯(lián)登,官至刑部主事,朝廷旌表其政,于橋西北角建牌坊【聯(lián)步青云】,于是橋以坊名:青云橋。清康熙甲午年八月(公元一七一四年)遭洪水沖塌。數(shù)年后在族中賢達如季助、季清等由康熙丁酉年(公元一七一七年)聚眾籌資修建。后至清咸豐癸丑年(公元一八五三年)又遭洪水沖塌,又編辣作橋。于清同治乙丑年(公元一八七五年)在族中諸公召族人捐資重建成石橋。公元一九六三年再遭洪水沖塌再修建。今值新農(nóng)村建設之機,承奉化市水利局及街道辦鼎力支持下,歷時數(shù)月,新建后的青云橋長21米,寬8.6米,耗資伍拾余萬元。新建的青云橋見證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新青云。<br>青云村二委會 二〇一三年元月立 青云橋碑記不僅如實地記錄了建橋的歷史,更是當?shù)卮迕袂案昂罄^,永不停歇精神的生動寫照。在離開古村落之際,筆者遠眺綠水青山下的青雲(yún)橋,加深了對習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內(nèi)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