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當下電腦、手機游戲風靡網絡的時代,孩子們的生活樂趣可謂豐富多彩,玩的都是高科技。那么,在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甚至連彩電智能設備都沒有的六十年代,孩子們是怎樣度過自己的童年呢?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60后大多已到了花甲之年,在身體與容顏漸漸衰老的同時,也在過往的回憶中尋找著不斷褪去色彩的童年。其實,那些童趣一直伴隨著我,不論是家人相聚的茶余飯后、發(fā)小閨蜜們重逢相聚的話題、還是平日里散步途中的所見所想……都常常會念叨起兒時的趣事。那些純真的日子,雖然是永遠回不去的地方,但也是永遠鐫刻在心中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場連隊度過的。那時候,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茫茫戈壁灘上,由于半干旱的大陸性氣候,雨水不足,植被稀少,風沙天多。尤其是春天,只要刮風就是大風,頂著風都很難行走,大風卷起的沙土無縫不入,我們頭發(fā)縫隙里、嘴里常被沙塵侵犯。</p> <p class="ql-block"> 冬天特別冷,住的是土坯房甚至是地窩子,房前屋后的積雪很多,有時還會把門堵上,大人們就互相幫助鏟雪。遇到寒流天氣,寒風掠過臉頰,像刀子割一般。屋后的積雪在強勁的西北風吹動下,堆得和房頂差不多高,而且堅硬厚實。</p> <p class="ql-block"> 在60年代初,正值建國初期,而且國家還經受了三年的自然災害,經濟條件跟不上,物資供應緊張,邊疆地區(qū)的生活條件就更艱苦了。我記得當時吃飯要糧票,扯布要布票……反正很多東西都要憑票購買,而且吃飯還定量,成人、學生、兒童的定量不等。有的人家男孩子多,每個月的糧食定量半個月就吃完了,所以經常要搭配粗糧或野菜充饑。記得我到一位同學家里玩,很奇怪她家的饃籃子吊起來掛在頂棚上。媽媽告訴我:她家男孩子多,又都在十幾歲長身體的時候,定量根本不夠吃,這樣做就是控制一下,要不下半個月就沒主糧了。不管環(huán)境、生活條件如何艱難?我只記得童年時代的快樂還是很多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住的連隊都有學校、托兒所,不過學校只有小學。由于人口少、教室少、老師少,所以實行的是復式班制,即兩到三個年級的學生在同一間教室里上課。教室墻壁上掛塊木板或上點水泥就是黑板,地面壘起土墩,上面搭塊木板就是課桌,凳子都是學生從自己家?guī)У?,老師輪流給每一個年級講課。學習任務不重,作業(yè)也少,放學回家書包一放就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地跑到外面盡情玩耍了。</p><p class="ql-block"> 雖然當時精神匱乏、物資短缺,但也難不倒兒時的我們,每個孩子小小的身體里都住著一個藍精靈。我們會自創(chuàng)快樂,不但會玩還會吃,能夠無中生有并且樂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我們延續(xù)著哥哥姐姐們的玩耍,也自創(chuàng)玩具,花樣繁多。除了老鷹釣小雞、捉迷藏這些簡單的小游戲,我們還自己發(fā)明了許多玩法。比如說“跳方格”,只需要幾顆石子,一根粉筆或木棍在地上簡單的畫出格子,很多人都可以參與進來。有些游戲大家可以一起玩,而對于性別取向非常明顯的游戲,可就男女有別了。比如說女孩子還喜歡過家家、圍在一起丟手絹、跳皮筋、跳繩、踢毽子、打沙包等。</p> <p class="ql-block"> 而男孩子們更喜歡體力上的運動,他們互相追逐打鬧,三三兩兩蹲在地上和泥巴、斗陀螺、彈石子、bia三角、滾鐵環(huán)……還有些野小子在房前屋后的草叢里捉刺猬、細猴子,嚇得女孩子們東躲西藏。</p><p class="ql-block"> 在大自然中尋覓樂趣,在樹上、屋角尋找鳥巢、掏鳥蛋,在水渠里捉魚更是男孩子們的最愛。我們連隊南面有許多大水坑,坑里長滿了蘆葦,水里還有魚、野鴨、各種鳥類……記得有一天該吃午飯了,弟弟還沒有回家,我們到周邊也沒找到。到下午時弟弟回來了,我的天吶,瞧他那身裝束,滿頭滿臉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泥水,汗衫掖在短褲腰里,圍著腰一圈鼓鼓囊囊的,長褲的兩個褲腳用草捆著,同樣被塞得鼓鼓囊囊的騎在脖子上……一摸鼓鼓囊囊的全是野鴨蛋,原來他是到大水坑里撿鴨蛋去了。愛吃鴨蛋的小妹開心得不得了,但弟弟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既使這樣,仍止不住去掏鳥窩、撿鴨蛋的腳步。</p> <p class="ql-block"> 因為新疆的氣候四季分明,所以我們夏天有夏天的玩法,冬天還有冬天的玩法。夏天,幾個小伙伴可以結伴到林帶里捉蜻蜓、捉蝴蝶、捕螞蚱、抓刺猬。遇見水渠,挽起褲腿就下水捉小魚、撈魚草、撿水螺、拾各色各樣漂亮的石塊。冬天可以滑雪、滑冰、抽牛、打雪仗、堆雪人……當時幾乎家家都有爬犁(一種木制的,雙軌可以在雪地上滑行的省力運輸工具),但到了冬季,爬犁也成了孩子們的玩具。我們會把爬犁放在屋后堅硬的雪堆頂上,然后坐在上面,順著坡度一趟趟下滑,經常玩得頭上、身上是汗,褲腿、鞋里灌滿了雪。一玩起來就沒完沒了,直玩到家里大人們在門口吆喝吃飯了,這才解散各回各家。總之啊,野性十足,那叫玩得一個痛快自在,感覺比現(xiàn)在的孩子自由、快樂多了。</p><p class="ql-block"> 童年時代的我們,無需花費任何金錢,也沒有什么像樣的玩具,但一樣能開心快樂地玩耍。還記得嗎?有一種折紙叫“東南西北”吧,就是把紙疊成一種特殊的形狀,然后在每個面上寫上不同的指令或任務。折紙的過程充滿了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隨著手指的張合,折紙每一次的展開又都是一種新的驚喜,現(xiàn)在恐怕疊不出來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會玩,我們還很會吃呢。戈壁灘上、田間地頭、林帶草叢里不乏有很多野生植物,也成了我們的美食,奶膠、毛拉拉、野蔥野蒜、甜草根……一個個還吃得津津有味。冬天,幾個小伙伴會聚在某家,圍著火爐就開始了自己的燒烤:把土豆切成薄片放在爐箅子上烤著吃,也烤饃片、小白魚……反正什么都可以拿來烤著吃,你一塊、我一條,吃得非常開心。有時也會把皮牙子(洋蔥)埋在屋后雪堆里,凍透了再吃,那叫一個冰甜??!</p> <p class="ql-block"> 連隊地里種有糖蘿卜,可以熬糖稀,買糖稀的趕著牛車在連隊里喊一嗓子,我們便拿個搪瓷缸子去買一勺,夾饃饃或直接當糖吃。當時,住的是平房,沒有院子,而且家家也不鎖門。幾個小男孩經過姜阿姨家門前時,隔窗看到窗臺上的搪瓷缸子,便進門夠下缸子圍在一起開吃,發(fā)現(xiàn)阿姨回來了,大些的孩子一窩蜂地跑了。剩下年齡最小的弟弟才有機會開吃,進門后的阿姨看見抹得滿嘴都是糖稀的弟弟哈哈大笑……像這樣的趣事挺多,那時鄰里們大多能和睦相處,誰家有困難都愿意伸把手相助。比如誰家來客人了,便你家?guī)讉€咸雞蛋、他家?guī)讞l干魚……怎么樣也能湊個七盤八碗的。相互幫助、實心誠意,真的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很懷念那個雖然艱苦卻靜好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的我喜歡看小人書、聽故事。當時連隊的上海、天津支邊青年很多,記得有位倪叔叔特別會講故事,什么一雙繡花鞋、303房間……神神秘秘的。一幫小朋友圍坐著,雙手托著下巴,支著耳朵非常認真的聽,既害怕還想聽。每每聽到關鍵的時候,叔叔就停下來說: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哈哈,像鉤我們的饞蟲一樣,每天吃完晚飯,碗一推,撒腿就跑,去趕時間聽故事?。?lt;/p> <p class="ql-block"> 60后的孩子雖然看不到彩色的電視,更不知道什么是音樂什么是電視劇,但我們也有獨特的娛樂活動,那就是看電影。團里有一個放映隊,孩子們最盼望能看到騎著自行車或開著小拖掛車的放映員叔叔,遠遠看到放映員就連忙跑回家通風報信,不一會兒放電影的消息就會傳遍整個連隊。因為是露天放映,跑得快的才能坐在前排。還不到播放時間,我們就摩拳擦掌,個個奮勇爭先,提前帶著小板凳去放映場地搶占地盤。大人們也抓緊時間做飯,吃完晚飯,家家戶戶、老老少少、拖家?guī)Э诘亩既タ措娪傲?。來得晚的可就沒有好位置觀看了,要么在前排和幕布幾乎平行席地而坐、要么站在凳子上、坐在就近的房頂上,甚至還有到幕布反面去觀看的。</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的電影多以抗戰(zhàn)片為主,尤其是家喻戶曉的《地道戰(zhàn)》、《苦菜花》、《英雄兒女》、《南征北戰(zhàn)》、《秘密圖紙》等,所以,戰(zhàn)士們便是孩子們心中最崇拜的英雄。看完電影后,我們也會模仿影片里戰(zhàn)士扛起炮彈炸藥向敵人開火,享受當英雄的光榮,使有限的玩耍內容更加豐富。當然,影片里反面角色的姓名也成了孩子們吵架打鬧時攻擊對方的武器,還記得什么“李三刀”、“南霸天”……反正只要和你同姓的壞人名號都可以用上。</p><p class="ql-block"> 除此以外,看的比較多的還有樣板戲,也有外國片子《橋》、《第八個是銅像》等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這些國家的電影,看不太懂,但也看得認真。記得看朝鮮電影《賣花姑娘》時的那個喜歡,雖然電影情節(jié)讓我們哭得稀里嘩啦,但仍然跟著放映隊從這個連隊看到那個連隊,百看不厭,場場都不想落下。</p><p class="ql-block"> 臨近我們連隊的八連,有一個大型俱樂部,比在露天放電影條件好,所以八連放電影的頻率要高,同學們就常常吃完晚飯結伴去八連看電影。因為我上學比較早,比同班同學要小一些,加上又是家里老大,沒有哥哥姐姐的陪護,所以媽媽一般不允許我到別的連隊去看電影,她不放心。爸爸倒是經常騎上他的自行車趕電影場,每次看完回來,媽媽總是要問:看的什么電影,演的什么內容?爸爸總是敷衍地應付幾句,媽媽很不滿意。有一次,我終于跟連隊的大姐姐們去八連看了一場電影并安全回家,然后就給媽媽繪聲繪色的講電影,甚至都能把媽媽的眼淚說出來。爸爸起初也不同意我晚上往外跑,但媽媽一句話:比你強……從那以后,有了媽媽的支持,我便可以常常出去看電影了。</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電子技術不發(fā)達的時代,投放在房山頭墻上的黑白電影,帶領我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兒時的我們一雙雙渴望的眼睛里,充滿著懵懂與好奇。電影種類雖然不多,但能看到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背景、故事情節(jié),對于我們來說也 是一種新奇的體驗。</p> <p class="ql-block"> 兒時的我也有很多記憶猶新、難以忘懷的趣事,現(xiàn)在想想都挺可笑。因為在一群同學中我年齡較小,個頭也瘦弱,可嘴還不饒人,又沒有哥哥姐姐的佑護,所以和玩伴們玩鬧時難免會吃虧。小班長萬秀姐姐比我大幾歲,她媽媽就囑咐她:阿蕊小,你多幫著點她,別讓人家欺負她哦!所以我也像有了姐姐一樣,處處都有照應。記得有一次和其他伙伴玩時鬧別扭了,她沒管我,我很生氣,放學后連家都沒回,背著書包直接到她家找阿姨哭訴告狀。直到阿姨批評萬秀姐了,我才罷休……媽媽也記得這件事,現(xiàn)在有時候還提起,想想多幼稚??!現(xiàn)在在北京定居的萬秀姐姐,你還記得這件事嗎?</p><p class="ql-block"> 我很羨慕有哥哥姐姐的同學,記得有一次放學后,我和另一位同學結伴同行。途中一匹似受驚的馬朝我倆飛奔而來,嚇得我倆傻傻地奮力往前跑,無奈跑不過馬啊,感覺馬頭就在頭頂上了。我也累得實在是跑不動了,就順勢抱著路邊的電線桿,兩眼一閉,愛咋地咋地吧。誰知馬徑直向前飛奔,根本沒攆我的意思。虛驚過后,看同學還在往前跑,邊跑邊喊哥哥,原來她哥哥就在不遠處,聽到她的呼喊轉頭迎上一把將哭著跪倒在地的她抱住……那一刻,我覺得有個哥哥多幸福??!</p><p class="ql-block"> 還忘不了小時候的閨蜜莊莊,兒時的我和發(fā)小莊莊從很小就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做布娃娃、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小小的年紀就跟在大人們后面跳忠字舞……莊莊很愛唱歌,只要學了新歌,我便是第一個聽眾。我們單獨相處的時候比較多,玩得也投機,倆人像影子一樣相伴相隨。記得我倆還常常爬到她家小房子后的麥草垛上,用幾根木棍支個三角棚子,上面鋪些麥草就成了我倆的空中樓閣。再找塊床單一鋪,躺在上面就可以無遮無掩地說悄悄話了。即使天黑了,我們一樣感受著微風拂過皮膚夏夜的清涼,透過草棚數(shù)著夜空閃爍的星星,享受那寧靜的時刻。那時候的我們,用童真的眼睛觀察著世界,用純凈的心靈與大自然對話,那些美好的回憶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變得越來越清晰,將永遠留在我的腦海里…… </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那些年代承載了我們太多美好的童年趣事,盡管是物資匱乏的年代,但我們經歷了一段心靈富足的童年。60后的伙伴們,你們是否都還記得?童年生活的一幕幕是否還能觸動你的內心深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