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8日在夏布小鎮(zhèn),“千年榮昌墨彩華章榮昌歷代書畫展”中有我父親劉乾書先生的四幅作品展覽,由榮昌書協(xié)唐偉,李建國及榮昌中學校收藏提供。非常感謝他們把我父親的畫珍藏的這么好,并提供給這次展覽活動。由此,也勾起了我對父親深深地懷念,于是做了這篇美篇,與大家分享父親的繪畫歲月。</p> <p class="ql-block"> 劉乾書先生,號三書,重慶榮昌安富人。生于1923年12月28日,逝于2013年11月16日,享年90歲。劉乾書先生一生酷愛繪畫藝術(shù),研習繪畫七十余載。曾在1943年至1945年就讀于抗戰(zhàn)時期由上海遷至重慶壁山的國立正則藝術(shù)專科學校,師承教育家國畫大師呂鳳子校長及謝孝思等教授,系統(tǒng)學習了中西繪畫藝術(shù),為繪畫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 劉乾書先生擅長傳統(tǒng)中國畫,其作品保持了傳統(tǒng)的繪畫技法,尤以山水、花鳥最為擅長。線條流暢,濃淡兼宜,色彩鮮明,生動靈氣,創(chuàng)作獨特,形成了傳統(tǒng)技法與創(chuàng)作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其作品被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際友人珍藏,也深受國內(nèi)友人的喜愛。其藝術(shù)經(jīng)歷和部份作品分別載入《世界華人文學藝術(shù)界名人錄》、《20世紀當代書畫家作品精萃》、《當代中華藝術(shù)名家金鑒名錄》</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劉乾書先生去逝一周年時,我們?yōu)樗先思矣∷⒘艘槐揪赖漠媰浴秳⑶瑫壬嫾罚员磉_我們的無盡思念,也向大家展示父親一生為此付出的心血,也與大家共同分享父親的畫作。</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畫集》由我們家人書寫了《序言》,概括了父親一生對繪畫藝術(shù)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經(jīng)歷。每每翻看畫集,都要再讀一次《序言》,父親繪畫時的點點滴滴又浮現(xiàn)于眼前,仿佛就在昨天.....現(xiàn)將畫集的《序言》摘錄,再讀父親的繪畫經(jīng)歷。</p> <p class="ql-block"> 序 言</p><p class="ql-block"> 《劉乾書先生畫集》本應(yīng)在父親生前就應(yīng)編輯出版,因為他生前愿望之一就是能把自己畫的作品歸集成一本畫集,不為流芳千古,只為給他所愛的人、關(guān)心他的人、以及子孫后代留點紀念??墒?,我們做子女的沒能及時完成父親的這一心愿,以至于父親沒能在生前看到他一生喜愛和珍藏的作品歸集成書,對此,我們深深地感到內(nèi)疚和自責。今天,在父親逝世一周年之際,我們整理出147件父親的國畫作品并分類編輯成集,獻給父親,以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靈,寄托我們無盡的思念。同時,也將這本畫集獻給讀者,以傳遞我們永不磨滅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 從我們記事的時候起就知道父親喜歡畫畫。聽父親說,他的母親很喜歡刺繡,繡出的圖案栩栩如生,受到鄉(xiāng)鄰的稱贊。也許是受到祖母的影響和家鄉(xiāng)陶瓷藝術(shù)的熏陶,父親從小就喜歡畫畫,上中學時在美術(shù)老師的指導下更是熱愛繪畫藝術(shù)。抗戰(zhàn)時期,由國畫大師呂鳳子先生擔任校長的上海國立正則藝術(shù)??茖W校遷至重慶壁山。1943年,父親懷著對繪畫藝術(shù)的熱愛,毅然報名來到國立正則藝專就讀。在藝專,父親系統(tǒng)地學習了美術(shù)理論和中西繪畫技法,并主攻中國畫,兼學西畫,由于得到國畫大師呂鳳子先生和謝孝思教授及老師們的悉心指導,父親的繪畫技能有了很大提高,為他后來中國畫創(chuàng)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 父親雖然走了,但他老人家給我們留下的在繪畫藝術(shù)道路上不斷研習,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永遠抹不去的。</p> <p class="ql-block"> 父親對繪畫藝術(shù)的喜愛可用執(zhí)著和酷愛來形容,七十多個春秋從未改變。雖然,歷經(jīng)無數(shù)的艱苦歲月,但無論在多么困難的條件下,他始終對水墨丹青情有獨鐘,從未放棄過追求書畫藝術(shù),一直在繪畫藝術(shù)的翰海中不懈地探索和追求。 </p> <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由于工作地點的不同,父母是分開居住的。我們兄妹三人隨母親生活,但每到學校放假回到父親在安富的家里,總看見父親在租住的簡陋陜窄的小青瓦公產(chǎn)房里聚精會神地畫畫。工作空隙,他也要在一米見方的小天井旁邊的方桌代畫桌上揮上幾筆。每到休息的那一天,他更是如癡如醉地作畫,他的學生,也常常圍在畫桌旁邊,看他作畫,聽他講解繪畫的技法。就在這樣一間簡陋的租住房里,父親從來沒有停止過繪畫。廢報紙、包裝紙、水紙都是父親作畫的工具。由于顏料很貴,父親往往用水調(diào)墨畫畫。為了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父親也曾多次去長江三峽寫生,到黃山奇景領(lǐng)悟,赴峨眉青城覽秀,充分吸收大自然的天然美景,開闊了視野。</p> <p class="ql-block"> 1985年父親退休后和母親隨我們搬進了縣城,租住的地方太小,沒有了專門畫畫的空間,可父親還是不愿放棄,待吃過飯后,在吃飯桌上鋪上紙又畫起了畫??粗赣H對畫畫如此地癡情,作為女兒的我在單位農(nóng)行營業(yè)部廢棄寬敞的空樓上為他搭了一間簡陋的畫室,父親對此覺得非常滿意。在這里,父親盡情地發(fā)揮著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畫的山水、花鳥、古代人物都日趨成熟和精湛。后來父親又隨我們搬了幾次家,可是沒一處有原來那個空樓一樣安靜的環(huán)境,但父親仍然孜孜不倦追求著他的繪畫事業(yè)。每搬一次家,父親就在窄窄的陽臺上搭上一塊木板,陽臺就成了他的畫室,每有空閑的時候,那里就是他"忘乎所以"作畫的精神家園。直到有了他和母親自己所購的住所,父親才算有了一個真正屬于他自己畫畫的"一席之地"。在這里,父親更是靈感激發(fā),熟練而奔放的用墨和色去制造他心中的圖景。每每沉浸在那浸潤著墨色交融,濃淡輕宜恰到好處而渾然一體的絕妙境地。</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中國畫作品始終保持著傳統(tǒng)的中國畫技法,寫意工筆線條流暢,濃淡兼宜,色彩鮮明,畫面完整,構(gòu)圖飽滿,用筆生動自然,創(chuàng)意獨特。尤為山水花鳥畫,技法精湛,畫風純正,厚重靈動、創(chuàng)意深遠。無論山川河流、枝葉小鳥及萬物生靈皆生動富有靈氣,別具新意地表現(xiàn)了大自然生命的原生之美、博大之美、雄奇之美。墨和色的運用和交融達到了一種藝術(shù)高度。每每我們欣賞父親的畫就會陶醉在畫中情境,猶如人在畫中行。每幅作品都是那么靈動自然,清雅淡逸,意境空靈,余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 這么多年,父親在這精彩紛呈的墨色世界里暢游,并享受著一次次創(chuàng)作的快樂。在創(chuàng)作之余,無論是對完成的作品還是未完成的作品,他都會端起一杯清香的茶,長久地端詳著自己用心描繪的畫作,慢慢地解讀、細細地品嘗那一點一筆的滋味和意境。父親的藝術(shù)信念非常堅定,長期駐足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之中,以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人格品質(zhì),以堅忍不拔的執(zhí)著態(tài)度從事著自己喜愛的藝術(shù)。即使父親病重臥在病榻上,他還對我們說:"等我好了回去,我還要重新整理我的畫"。正是這份對于藝術(shù)的信守,使得父親的作品構(gòu)成一個豐滿而自足的世界,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父親拋開了世俗的宣泄紛塵,超凡脫俗似地走進了自己的桃源,用筆墨丹青恬恬靜靜地描繪著自己對自然和生命的吟詠!用他獨特的視覺語言,展現(xiàn)出他心中描繪的筆墨情趣與神情意韻,筆墨中的意境充滿著與自然生命會心的交流。我們以為,繪畫其實已經(jīng)成為父親的一種生命哲學,他在描寫物象形態(tài)時,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對外在客體的直接描摹,而是尋求傳統(tǒng)哲學與外部世界的統(tǒng)一。一支筆、一張紙、一幅畫、一杯茶,體現(xiàn)了父親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踐行,他的筆墨技巧和對自然的感悟以及自身品德融為一體,真正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父親曾經(jīng)踏上過三尺講臺,先后在現(xiàn)在的昌元、雙河、清升、清江等中心校及青烈中學、棠香中學任美術(shù)教師。后來父親離開了教書崗位,在安富供銷社工作直到1985年退休。退休后受聘于榮昌中學、昌州學校、榮昌師范校教美術(shù)。在榮昌中學13年教學中,開創(chuàng)了學生考入清華大學、四川美術(shù)學院等美術(shù)院校的先河,培養(yǎng)出多名優(yōu)秀的美術(shù)人才。</p> <p class="ql-block"> 父親一生追求繪畫藝術(shù),他的作品受到了參觀者們的高度評價和美術(shù)界人士的充分肯定。1979年父親的寫意國畫《迎來黎明滿園春》入選江津、內(nèi)江、樂山三專區(qū)書畫聯(lián)合巡回展;1981年花鳥畫《紅梅》入選重慶市職工書畫展;1982年父親與全國四大畫虎大家之一的閻松父、以畫猴子著名的周北溪等畫家一起在江津地區(qū)美術(shù)作品聯(lián)展中同作一幅畫;1986年受邀為大足石刻寶頂山寺院畫16張羅漢圖,至今仍珍藏在旅游圣地大足石刻寶頂山大雄寶殿內(nèi);1992年榮昌中學90周年校慶,為配合學校慶典,舉辦了個人畫展,次年國慶節(jié)再次舉辦個人畫展,均受到社會各界好評;1995年受邀為重慶市經(jīng)貿(mào)訪日代表團出訪作榮昌工藝折扇畫贈送日本友人;1996年參加榮昌縣書畫義賣展,全部收入捐獻給了希望工程;1998年作品《山水、花鳥》選入世界書畫家華北分會展出,獲得銀獎,作品由主辦方珍藏;1999年作品《東方之鷹》參加北京"共和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shù)五十年研討會"榮獲二等獎。其藝術(shù)經(jīng)歷載入了《世界華人文學藝術(shù)界名人錄》、《20世紀當代書畫名家作品精萃》、《當代中華藝術(shù)名家金鑒名錄》、《科技中國人人才庫辭典》;父親的作品也被國內(nèi)外愛好者作為珍貴的藝術(shù)品珍藏,也多次被政府部門,學校及友人作為珍貴禮品贈送海內(nèi)外嘉賓。</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16日14時35分,父親經(jīng)歷了九十個春秋的生命,與我們永別了。榮昌老年書畫研究會的同事們?yōu)楦赣H寫了一幅挽聯(lián)"乾坤鑄就滿園錦繡,書畫凝成一代心靈"的藏頭詩,真誠地贊譽了父親一生的書畫情。</p> <p class="ql-block"> 父親走了,但我們從來都不曾覺得父親離開了我們,他慈樣的笑容、他有點沙啞的聲音、他走路柱著拐杖的身影、他吃飯很香的樣子,一直在我們的腦海里,猶如一切盡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到父親的住所,當我們看到父親的畫桌以及畫桌旁泛黃但很整齊的舊畫刊書報;父親用得已發(fā)叉的畫筆和畫桌上殘留著墨香的色盤、硯臺、筆洗、鎮(zhèn)紙;父親的畫柜和一卷卷他親手卷上并系上帶子的畫卷;父親畫畫時坐的藤椅以及那上面已經(jīng)磨的很光亮的平絨坐墊、父親喝了幾十年并爬滿了茶垢已經(jīng)無法洗出本色的茶盅;父親的……,就感覺我們依然和父親在一起。這些物品仍舊像父親在的時候一樣,擺放在它們原來的位置,沒有一絲改變。</p> <p class="ql-block"> 敬愛的父親,我們永遠懷念您!</p> <p class="ql-block"> 《劉乾書先生畫集》的印刷,要感謝關(guān)心他的縣領(lǐng)導和社會各界朋友以及親朋好友們的大力幫助和支持,才使父親的畫集順利的編印出來,才得以實現(xiàn)父親生前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謝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兒子:劉正坤 劉年坤</p><p class="ql-block"> 女兒:劉鋼英</p><p class="ql-block"> 女婿:甘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4年10月31日于榮昌</p> <p class="ql-block"> 父親畫集共分為山水、花鳥、人物、扇畫四個篇幅,這些畫作是父親一生的心血。我將在美篇〈我的父親劉乾書先生(二)〉里面貼出部分,敬請各位欣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