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是個從云南和四川省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村子,它的卻存在。</p><p class="ql-block"> 俄亞大村隸屬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這個村莊的地理位置非常奇特,位于云南四川五個縣的交界處,村子周圍被山水緊緊圍繞,有著“雞鳴兩省五縣”稱號。這是一個有著400多年歷史的納西族古寨,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罕見的蜂窩狀建筑群;村子邊上古老的全自動磨坊群;留存至今最古老的馬幫;還有隱蔽在大山深處的莊房;中國最后一個“伙婚”的婚姻形式。俄亞大村全村共200多戶人家,有一半的家庭依然是“伙婚”,俄亞大村也是我國唯一一個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納西族俄亞大村,依山筑于懸崖山路窄巷錯綜曲折,至今村里的運輸依然靠馬幫。</p> <p class="ql-block">一、俄亞大村的馬幫,最古老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這座狹窄的水泥橋是古村落和外界的唯一通道。清晨,村口的橋頭最是一天中忙碌的時刻。</p> <p class="ql-block"> 5月正是農(nóng)忙季節(jié),清晨的陽光灑進俄亞時,納西人的騾馬開始陸續(xù)走出大村,山寨里馬鈴聲此起彼伏。早晨,馬幫馱著自家馬圈里的肥料往田里,傍晚,從莊房里馱回家里需要的物料。也許不久的將來,馬幫這條俄亞大村流動的風(fēng)景線,將退出人們的視線,留存在人們的記憶里。</p> <p class="ql-block">二、探秘俄亞大村納西族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正因為交通閉塞,俄亞大村的古民居才得以保留,整個村子用石頭壘砌而成,幾百戶人家依山而建,一戶挨著一戶,你家的屋頂或許就是他家的門廳,遠遠望去,房屋鱗次櫛比,相互通連,分不清彼此。每家每戶都是三層建筑,第一層為圈養(yǎng)牲口,第二層為起居餐廚,第三層則是糧倉。俄亞大村納西族古民居建筑群是世界罕見的“蜂巢狀”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身著華麗服飾的納西人,相聚于寨子的中心,載歌載舞。寂靜的夜晚一下子歡騰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 俄亞大村最常見的木樓梯,是用一根獨木做成的,在一根整木上面鑿出踏步。瞧,納西孩子走獨木樓梯如履平地,而我手腳并用,戰(zhàn)戰(zhàn)兢兢才爬上去,真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p> <p class="ql-block">三、俄亞大村納西族婦女織布坊。</p> <p class="ql-block"> 手工紡麻技藝是納西族婦女的一項基本技能,又是納西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納西族居住的俄亞大里至今仍流傳著這項手工技藝。納西人的織布機叫腰機,是四只腳的織布架。把紡好的麻線根據(jù)麻布的尺寸,穿好經(jīng)緯線,用腳控制經(jīng)線開合,手持木梭,來回穿緯線,邊穿邊緊線,如此不斷反復(fù),麻布漸漸變長,成為成品布匹。這種原始的織布方式會漸漸地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目前只有家中的老人在農(nóng)閑時還會繼續(xù)……。聽納西女孩說,她的白色麻衣是十三歲時媽媽給做的。這是酒店服務(wù)員小妹母親織布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四、走進納西族人家,最真實的體驗。</p> <p class="ql-block"> 俄亞大村的納西人至今還演繹著祖輩留下的農(nóng)耕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納西女子,忙時勞作,閑時制麻、織衣,各個心靈手巧。瞧,幫智的奶奶紡麻的動作是多么的嫻熟,讓我這么笨手拙腳的外鄉(xiāng)人望塵莫及。</p> <p class="ql-block"> 納西人的熱情也讓人難忘,好客的幫智,為我們做了納西美食,臭魚湯,玉米餅,臘肉香腸。</p> <p class="ql-block"> 幫智為我們穿上她珍藏的納西女子的麻衣,穿上麻衣的那一刻,還真有那么一點納西女子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在幫智家的一日,雖然時間短暫,卻回味綿長……。</p> <p class="ql-block">五、水磨坊,納西族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p> <p class="ql-block"> 納西族俄亞大村的水磨坊群,旅行途中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這個水磨坊群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以說的動能替代了電力,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至今還在使用中。每天早晨和傍晚村民們會三三兩兩地來到水磨坊磨玉米粉。</p> <p class="ql-block">六、大山深處尋覓納西族的“莊房”。</p> <p class="ql-block"> 炊煙起了,我在村口的橋邊等你。隨著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拟徛暯?,下地干活的馬幫大軍隨之而來。我們跟隨著進山的馬幫隊伍和下地干農(nóng)活的老人,艱難地往山上走去,去一探莊房的究竟……。</p> <p class="ql-block"> 俄亞大村人多地少,村民們種點糧食需要翻山越嶺,少則一個小時左右的路程。俄亞大村的為蜂巢式建筑,層層疊疊,戶戶相連。底層養(yǎng)牲口,樓上住人,所以,每天都得清理牲口的糞便,也是極好的有機肥料。清晨,騾馬大軍馱著豬羊牛糞去自家的田里勞作。由于山路崎嶇且路程比較遠,因為有了莊房,用于勞作間的休息,現(xiàn)在也用于養(yǎng)牲口和堆放勞動工具及儲存糧食。</p> <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們沿著陡峭的山路走的快要放棄時,前方的山腰間有幾間木質(zhì)的建筑,莫非就是傳說中的“莊房”?</p> <p class="ql-block"> 好客的主人見到我們這兩個陌生來客,熱情地拿出了早點,酸菜臘肉包子,是我吃過最美味,愛自由行走的我,每一次都會被這純真的善良而感動著。</p> <p class="ql-block"> 春耕近了,山坡上也漸漸地?zé)狒[起來了,一對母子頂著烈日抓緊時間播種玉米了,兒子牽牛犁田,母親就跟著播種。這久違了的勞作場景滿是溫馨……,期盼著他們能有個豐收年。</p> <p class="ql-block"> 走進俄亞大村,讓我為此駐足的不是因為這里一妻多夫制的習(xí)俗,而是納西族村民的淳樸和熱情,以及這里撲面而來的人間煙火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