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Novi Sad (諾維薩德),塞爾維亞第二大城市,目前唯一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非歐盟城市。她位于潘諾尼亞平原的南部,巴奇卡運河和多瑙河交匯處,1694年建城。當時城市居民主要是由從哈布斯堡王朝的軍事戰(zhàn)略要地彼得羅瓦拉丁要塞穿越多瑙河的塞爾維亞商人組成。18-19世紀,諾維薩德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經歷了1848年歐洲大革命的動蕩之后,城市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榮,并在那個時代成為了塞爾維亞文化的中心,獲得“塞爾維亞的雅典”的美稱。歷史上諾維薩德一直保持著多民族混居和多種文化并存的特性,塞爾維亞人、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是城市的主要族群。今天的諾維薩德依然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城市。</p><p class="ql-block">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妻子米列娃·瑪麗克(Mileva)出生在諾維薩德,她是塞爾維亞女物理學家。</p><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區(qū)的自由廣場周圍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經典建筑。濃濃的十九世紀歐陸風情,極具匈牙利色彩。位于下廣場的諾維薩是一座天主教堂,是諾維薩德最大的教堂,也是巴奇卡地區(qū)最高的教堂。當地人稱它為“大教堂”。由匈牙利建筑師喬治·莫爾納(Giorgio Molnar)設計,于1895年以新哥特式風格建造。建于18世紀一座古老教堂的遺址上。盡管塞爾維亞是一個主要的東正教國家,但這里有許多匈牙利天主教徒。</p><p class="ql-block">彼得羅瓦拉丁堡壘是歐洲最大的堡壘之一,1692年開始興建,將近100年于1786年建成,位于多瑙河邊,扼守多瑙河。堡壘頂有一個特別的鐘樓,大鐘與常見的不同,時針長,分針短,據說是為了讓多瑙河上的漁民能看到時間。歷史上堡壘關押過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包括前南斯拉夫總統(tǒng)鐵托。</p> <p class="ql-block">堡壘頂的鐘樓</p> <p class="ql-block">堡壘</p> <p class="ql-block">站在要塞上可以俯瞰多瑙河的悠悠河水流淌而過,壯闊河景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當地民族服裝</p> <p class="ql-block">堡壘外面</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場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諾維薩德的Orthodox Cathedral。這座教堂也經歷過摧毀和重建,最初的樣貌已經不得而知,現在我們看到的教堂是1902年之后由來自布達佩斯的建筑師Mihail Harminc重新設計的,內部有很多精致的雕像和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廣場上詩人Jovan Jovanovi?Zmaj的雕像,而這條美食街的名稱就來源于這位詩人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市政廳堪稱諾維薩德的城市名片,是這座城市最瑰麗的建筑之一。大樓頂部四個角的圓拱和回廊很特別,墻上十六個人物雕塑都出自雕塑家Julije Anika之手,頂部的圣佛羅萊恩(St. Florian)鐘樓是以火災守護圣人佛羅萊恩的名字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場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場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場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瑪麗大教堂(Mary Church)。這座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1739年土耳其占領貝爾格萊德之后一大批富有的天主教徒遷到了諾維薩德,天主教大主教于1742年修建了這座教堂的前身。后來教堂在1849年的轟炸中遭到嚴重破壞,鐘樓完全被摧毀,于是索性整座推倒重建?,F在我們看到的教堂是1894年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場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場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場上的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