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敬忠詩詞習作二零二四之四</p> <p class="ql-block">董毓華,曾化名王春裕、王仲華,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蘄春縣(一說1908年)。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司令員。1939年6月,因長期疾病和奮戰(zhàn)勞累而病倒,終年32歲。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英雄董毓華</p><p class="ql-block">篤定初心追馬列,燎原之火休停滅。</p><p class="ql-block">燕山風雨抗蠻夷,楚岸情懷催漢杰。</p><p class="ql-block">掀起冀東鐵甲橫,卷來河北烽煙迭。</p><p class="ql-block">積勞成疾惜升仙,壯士軒轅拋熱血。</p> <p class="ql-block">周卓然(1904年5月-1938年)湖北鐘祥豐樂鎮(zhèn)人。黃埔軍校六期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任國民黨第八戰(zhàn)區(qū)傅作義部騎兵第六軍第七師少將師長。參加過大同、包頭、太原、五原等戰(zhàn)役。在山西大同戰(zhàn)役中,不幸負傷。1938年夏,在五原戰(zhàn)役中,傅作義主力部隊被日軍包圍,奉命配合友軍增援與日軍血戰(zhàn)兩晝夜,擊潰日軍,再次負傷,左臂粉碎性骨折被鋸掉,回鄉(xiāng)養(yǎng)傷。1938年秋重返前線,參加潼關戰(zhàn)役,當率部西進至風陵渡時,與日軍遭遇遭炮擊陣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將領周卓然</p><p class="ql-block">抗日硝煙入晉營,將軍領命解危城。</p><p class="ql-block">負傷未改捐驅志,無淚猶堅報國情。</p><p class="ql-block">秦嶺嶺頭兵重壓,風陵渡口炮狂傾。</p><p class="ql-block">揮戈突陣身先死,華夏深懷烈士名。</p> <p class="ql-block">羅忠毅(1907年-1941年11月28日)原名羅宗愚,湖北襄陽人,是新四軍抗日名將。1927年7月加入馮玉祥部西北軍,寧都起義加入紅軍。</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28日羅忠毅在江蘇溧陽縣塘馬地區(qū)與日本侵略者激戰(zhàn)中壯烈犧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名將羅忠毅</p><p class="ql-block">寧都暴動井岡行,易幟扛槍斗蔣兵。</p><p class="ql-block">千里一書今畫策,三年游擊死求生。</p><p class="ql-block">皖南事變新軍敗,蘇北時危舊部拼。</p><p class="ql-block">唐馬戰(zhàn)倭何慘烈,將軍碧血染紅纓。</p> <p class="ql-block">楊學誠(1915年8月8日—1944年3月)又名奇山,湖北黃陂縣人。新四軍第5師鄂皖兵團指揮部政治委員。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p><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6日,平漢線各據點日軍出擾大悟山南北地區(qū)。楊學誠隨軍轉移。隨即病逝于大悟山北麓高家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識干部之楷模楊學誠</p><p class="ql-block">機智救人贊學誠,抬棺示眾大游行。</p><p class="ql-block">清華俊杰尋思穩(wěn),淡蕩豪雄舉止驚。</p><p class="ql-block">皖北建軍求好景,鄂南驅寇自隨征。</p><p class="ql-block">身疲病重燈枯竭,碧血丹心報國情。</p> <p class="ql-block">韓先楚(1913年2月14日—1986年10月3日),男,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韓先楚</p><p class="ql-block">篾匠扛槍成將領,黃安地杰出奇人。</p><p class="ql-block">經年世亂爭王烈,萬里征程斗蔣辛。</p><p class="ql-block">雨雪金戈馳永夜,烽煙鐵馬踏長春。</p><p class="ql-block">海南蔽日群帆發(fā),朝鮮驚天列炮陳。</p><p class="ql-block">有勇多謀軍旅夢,無驕不躁戰(zhàn)之神。</p> <p class="ql-block">陳錫聯(1915年1月4日—1999年6月10日),原名陳錫廉,字廉甫,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谷諔?zhàn)爭中,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旅長、軍分區(qū)司令員;解放戰(zhàn)爭中,歷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zhàn)軍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重慶市委第一書記、軍委炮兵司令員、沈陽軍區(qū)司令員、北京軍區(qū)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一度主持過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錫聯</p><p class="ql-block">少歲戎裝跨馬鞍,長征萬里歷千難。</p><p class="ql-block">陽明堡戰(zhàn)多轟烈,鬼哭狼嚎盡炸殘。</p><p class="ql-block">壯士高謀三蜀會,將軍決勝五湖歡。</p><p class="ql-block">功勛赫赫垂青史。絢麗人生世感嘆。</p> <p class="ql-block">陳再道(1909年1月24日—1993年4月6日),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zhèn)新村程家沖人。先后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排長、連長,第4軍11師32團3營營長,紅11師第31團團長、師長,紅4軍副軍長、軍長,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冀南軍區(qū)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冀南軍區(qū)司令員,河南軍區(qū)司令員,中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河南軍區(qū)司令員,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jiān)察部副部長兼武漢軍區(qū)司令員,福州軍區(qū)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鐵道兵司令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國上將陳再道</p><p class="ql-block">萬里長征百戰(zhàn)身,扛槍立志為人民。</p><p class="ql-block">中原逐鹿弦歌奏,北上驅倭鐵血陳。</p><p class="ql-block">破襲邯鄲才向夕,橫奔燕趙即懷春。</p><p class="ql-block">滄桑歷盡皆看淡,磊落清風一老臣。</p> <p class="ql-block">陳士榘(1909年4月14日—1995年7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參加了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長征、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平型關戰(zhàn)役、宿北戰(zhàn)役、魯南戰(zhàn)役、孟良崮戰(zhàn)役、轉戰(zhàn)魯西南、挺進中原、豫東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等戰(zhàn)役。參與領導國防工程和導彈、原子彈試驗基地的建設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士渠(新韻)</p><p class="ql-block">赤水河邊架渡橋,長征打破反圍剿。</p><p class="ql-block">英雄奮劍誰能擋?壯士張弓不可逃。</p><p class="ql-block">伏滅敵軍敵喪膽,飛殲日寇日哀嚎。</p><p class="ql-block">居功顯赫無停步,戈壁沙灘筑鳥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筑鳥巢一一建沒兩彈發(fā)射和試驗基地</p> <p class="ql-block">周世忠(1918年7月6日-1992年10月9日,湖北紅安人。一次戰(zhàn)斗中司號員嚇壞了,他及時搶過軍號吹響,時年十三歲就這樣參加紅軍。十六歲時伙同幾個小戰(zhàn)友將準備叛變的師長抓獲并手刃。是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歷任高等軍事學院合同戰(zhàn)術教授會主任,福州軍區(qū)參謀長、副司令員,通信兵部主任,武漢軍區(qū)副司令員、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世忠</p><p class="ql-block">搶吹戰(zhàn)斗沖鋒號,可贊當年膽氣豪。</p><p class="ql-block">師長投降淪罪犯,周郎發(fā)刃建功勞。</p><p class="ql-block">金戈直掃倭奴敗,鐵馬橫驅蔣賊逃。</p><p class="ql-block">不二忠貞君志大,無雙智勇爾才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吳運鐸(1917年1月17日—1991年5月2日),男,祖籍湖北省武漢市人。是新四軍兵工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者和新中國兵器工業(yè)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運鐸</p><p class="ql-block">槍炮大王領高科,志事軍工勝舞戈。</p><p class="ql-block">斷柄殘機精料理,單眸獨手細研磨。</p><p class="ql-block">源源火藥陳兵漢,滾滾烽煙破敵倭。</p><p class="ql-block">保爾身虛意似鐵,功勛卓著仰山河。</p> <p class="ql-block">黃侃(1886年4月3日—1935年10月8日),初名喬鼐,后更名喬馨,最后改為侃,字季剛,又字季子,晚年自號量守居士,湖北蘄春人。中國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音韻訓詁學家、國學大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國學大師、民國狂士黃侃</p><p class="ql-block">愛國曾將正義張,清庭追捕復留洋。</p><p class="ql-block">可憐夫子形骸蕩,更在名門傲氣昂。</p><p class="ql-block">慷慨書堂為世贊,磨研國學侍親長。</p><p class="ql-block">罵人多找文壇客,五十剛過莫再狂。</p> <p class="ql-block">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縣巴河鎮(zhèn)。中國近代詩人、學者、民盟盟員、民主戰(zhàn)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乙班。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詩集《紅燭》。1924年6月,畢業(yè)于科羅拉多大學。1925年7月,詩《七子之歌》發(fā)表。詩歌以擬人的手法將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兒子急切想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心情;9月,被聘為北京美術專門學?;I備專員。1928年1月,詩集《死水》出版。表達作者對軍閥混戰(zhàn)、帝國主義橫行的失望、痛苦、憤怒;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西南聯大悼念李公樸的大會上,斥責國民黨暗殺罪行,當日下午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時年47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主斗士、愛國詩人聞一多</p><p class="ql-block">學者英雄聞一多,浩然之氣壯山河。</p><p class="ql-block">秉來紅燭清詞獻,鑄就丹心雅韻和。</p><p class="ql-block">拍案昆明驚舉國,投身戰(zhàn)陣斥群魔。</p><p class="ql-block">如今七子皆含笑,告慰神州處處歌。</p> <p class="ql-block">胡風(1902~1985),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1954年向中共中央寫了《關于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即“三十萬言書”),被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之首,被捕入獄,并開展全國范圍的批判、斗爭。1979年獲釋。1980年平反。后出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和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顧問等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風</p><p class="ql-block">當年樹幟立文壇,不附朝堂不怕官。</p><p class="ql-block">筆墨為刀書勝跡,歌詩作盾辦名刊。</p><p class="ql-block">忽如災難從天降,猶苦窮生映雪寒。</p><p class="ql-block">奮斗終身無所懼,未酬壯志竟含冤</p> <p class="ql-block">聶紺弩(1903年1月28日-1986年3月26日),新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20世紀最大的自由主義者”(周恩來戲語),湖北京山人。曾用筆名耳耶、二鴉、簫今度等。</p><p class="ql-block">1925年畢業(yè)于黃埔軍校,歷任海豐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官,莫斯科中山大學學員,左聯上?!吨腥A日報》副刊編輯,南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編輯,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教授,皖南新四軍文化委員會委員,桂林《力報》《野草》及重慶《商務日報》《新民報》副刊編輯,西南學院教授,中南區(qū)文教委員會委員,香港《文匯報》總主筆,中國作協古典文學研究部副部長,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兼三編室主任,全國第五、六屆政協委員,中國作協第一、二、三屆理事及第四屆顧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聶紺弩</p><p class="ql-block">世道昏昏我呼號,雜文辛辣宛如刀。</p><p class="ql-block">詩言巧麗聲名雅,眼有驚窺風采騷。</p><p class="ql-block">百卷縱橫何放浪,平生磊落自清高。</p><p class="ql-block">請看天下九頭鳥,國學宗師膽氣豪。</p> <p class="ql-block">歐陽山(1908年12月一2000年9月26日),現代作家。原名楊鳳岐,筆名凡鳥、羅西等?!皫X南四大才子”之一。1908年12月出生在湖北荊州一個城市貧民家庭里,因家境貧寒幾個月時被賣給姓楊的人家。16歲開始寫短篇小說。新中國成立后,長期擔任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歷任中國作協廣東分會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p><p class="ql-block">長篇小說《三家巷》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說家歐陽山</p><p class="ql-block">嶺南才子荊州郎,筆走龍蛇驚四方。</p><p class="ql-block">《一代風流》緣《苦斗》,千秋功業(yè)勝情揚。</p><p class="ql-block">《三家巷》小乾坤大,《廣語絲》奇韻味長。</p><p class="ql-block">直扣心弦騰熱血,宏篇巨著國珍藏。</p> <p class="ql-block">陳荒煤(1913年12月23日一1996年10月25日),原名陳光美,筆名滬生,湖北襄陽人。曾參加武漢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文學系任教。新中國建立后,主要擔任過中南軍區(qū)文化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文化部電影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和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文藝報》副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和書記處書記等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文藝評論家、電影事業(yè)家</p><p class="ql-block">陳荒煤</p><p class="ql-block">歲月匆匆未可留,陳公勛業(yè)耀千秋。</p><p class="ql-block">文壇學問驚三國,影界聲名響九州。</p><p class="ql-block">論事憂民勞夢想,尊師薦士識風流。</p><p class="ql-block">勤耕不輟何知累,德藝雙馨孺子牛。</p> <p class="ql-block">葉君?。?914年12月7日-1999年1月5日)[7],男,湖北黃安(今湖北紅安)人。民盟成員。曾任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教師,1944年應聘赴英任中國抗戰(zhàn)情況宣講員,劍橋大學英王學院歐洲文學研究員,1949年歸國,歷任輔仁大學教授,文化部外聯局編譯處處長,《中國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主任。中國民盟中央委員,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學翻譯家、小說家葉君健</p><p class="ql-block">辛勤譯著等身高,巧筆生花氣韻豪</p><p class="ql-block">識貫古今懷搏雅,斐聲中外領風騷。</p><p class="ql-block">癡情最是兒童夢,急意難忘日月勞。</p><p class="ql-block">奉獻無私創(chuàng)偉業(yè),語言王國任君遨。</p> <p class="ql-block">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現老河口市)人。中共黨員,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并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光年</p><p class="ql-block">雄詞一部深藏久,滾滾黃河今怒吼。</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歌謠萬里傳,扶危膽氣千州有。</p><p class="ql-block">含情把盞爾高懷,編劇賦詩君好手。</p><p class="ql-block">筆勢傳神若貶仙,難知幾個能居右。</p> <p class="ql-block">湖北天門人。中共黨員。1939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當代詩人、翻譯家。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發(fā)起人之一,詩集《鄒荻帆抒情詩》獲全國優(yōu)秀詩歌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鄒荻帆</p><p class="ql-block">風靡文壇七月潮,先生赤壁引為驕。</p><p class="ql-block">曲歌抗戰(zhàn)馳千里,詩頌扶危貫九霄。</p><p class="ql-block">最是飛虹揚圣筆,無情揭露蔣王朝。</p><p class="ql-block">孜孜不斷求真諦,翰墨香林望楚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張子高(1886年7月14日-1976年12月11日),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湖北枝江人。中國化學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化學多門二級學科的教學工作,為我國培育了幾代化學和化工科技人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子高</p><p class="ql-block">麻省研修碩果豐,書教化學領專攻,</p><p class="ql-block">竟辭京國清華急,寧入西南聯大匆。</p><p class="ql-block">事業(yè)文章呈萬象,人才培養(yǎng)是初衷。</p><p class="ql-block">收藏古墨皆捐獻,盛德高懷史贊公。</p> <p class="ql-block">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chuàng)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超級天才李四光</p><p class="ql-block">四射光芒地質家,生懷壯志走天涯。</p><p class="ql-block">神工摘去貧油帽,巧手搬來貴鈾花。</p><p class="ql-block">世紀冰川知鑒別,春風雪嶺細勘查。</p><p class="ql-block">終身奮斗居功偉,一片丹心百世夸。</p> <p class="ql-block">黃文弼(1893年4月23日—1966年12月18日),原名黃芬,字仲良,號耀堂,湖北漢川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中國西北地區(qū)考古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文弼</p><p class="ql-block">背起行囊妻兒別,英雄豈懼天風烈。</p><p class="ql-block">孤忠直下古樓蘭,九死橫穿羅布泊。</p><p class="ql-block">前后歷經四十年,往來但見千峰雪。</p><p class="ql-block">崢崢鐵骨不辭辛,著作豐盈功卓杰。</p> <p class="ql-block">萬籟聲(1903年2月-1992年8月),原名常青。鄂州人,自然門一代宗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萬籟聲</p><p class="ql-block">忍看朝堂貧積弱,少年開始研拳腳。</p><p class="ql-block">為尋絕學苦經營,遍訪名師勤運作。</p><p class="ql-block">四德于心識事機,三攻以義明方略。</p><p class="ql-block">武林尊圣乃奇才,更贊中醫(yī)治病惡。</p> <p class="ql-block">涂長望(1906年10月28日—1962年6月9日),湖北武漢人,祖籍黃岡陽邏涂家?guī)X(今屬武漢新洲),中國共產黨黨員,氣象學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中央氣象局局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涂長望</p><p class="ql-block">長望畢生研氣象,功勛卓著壯神州。</p><p class="ql-block">從容預報排天險,鎮(zhèn)定應臨去客愁。</p><p class="ql-block">火箭因之云里發(fā),漁船據此海中游。</p><p class="ql-block">忠心職守人民事,更作園丁授一流。</p> <p class="ql-block">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小名添甲,漢族,祖籍湖北潛江,出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國杰出的現代話劇劇作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p><p class="ql-block">一代宗師文不朽,因編戲劇江湖走。</p><p class="ql-block">筆鋒犀利韻章華,劍氣龍風傳漢口。</p><p class="ql-block">生死別離幾許愁,古今惆悵無窮斗。</p><p class="ql-block">幕留精彩蕩心旌,更見名媛千態(tài)有。</p> <p class="ql-block">秦兆陽(1916年11月15日~1994年7月),湖北黃岡人,中國文學家、編輯家、作家,先后任《人民文學》小說組組長、《文藝報》執(zhí)行編委、《人民文學》副主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編輯、作家秦兆陽</p><p class="ql-block">文壇叱咤一宗師,善輯民間故事奇。</p><p class="ql-block">妙筆驚魂疑是夢,雄篇動地宛如詩。</p><p class="ql-block">弘揚國粹從來熱,培養(yǎng)才賢幾至癡。</p><p class="ql-block">既作人梯扶學士,還當蠟炬照時時。</p> <p class="ql-block">張難先(1874年3月30日—1968年9月11日),譜名輝澧,號義癡,字難先,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愛國進步人士、原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亙古第一清官張難先</p><p class="ql-block">忠肝義膽勇爭先,仗劍江湖數十年。</p><p class="ql-block">擁共扶民思勝日,反清驅寇盼晴天。</p><p class="ql-block">如斯厚德惟留志,好個高官不愛錢。</p><p class="ql-block">解放成為新起點,猶將智慧獻君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