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屈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是古代詩詞歌賦及浪漫主義文學最重要的開創(chuàng)者,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廣泛而深遠。</p><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就是世世代代人們對屈原的崇拜和紀念。端午節(jié)來臨,我們除了懷念這位偉大的先賢之外,也難免追尋屈原后人的蹤跡和境況,表達對屈氏這個大家族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屈原的文學成就和政治抱負眾所周知,不必多表,單說屈氏家族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也是十分杰出且廣泛多樣的。屈原出生在今湖北省長江之濱的秭歸縣,其家族成員大部分居住秭歸縣周邊城鎮(zhèn)和長江沿岸。屈原輔佐楚王期間,家族勢力得到壯大,屈氏人擴大到楚國各地,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為主,河南、山西、陜西均有分布,主要從事文化教育、美術(shù)工藝、制陶及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技術(shù),在民間藝術(shù)及手工業(yè)工藝方面尤為突出,素有“屈氏一人抵百人”的美譽,代表中華民族的工匠品格。</p><p class="ql-block"> 屈原被貶流放后,其親戚及屈氏家族成員甚至屈姓人員均受不同程度的牽連,紛紛逃散到邊遠和貧窮的村寨安家落戶,繼續(xù)從事文化教育及手工藝技術(shù),其中湖北、湖南、江西的廣大農(nóng)村流落最廣,使荊楚大地手工業(yè)發(fā)達,文化教育也格外先進,其中以制陶、釀酒業(yè)領(lǐng)先全國,文人墨客層出不窮。江漢流域考古發(fā)掘出大量歷代陶瓷、青銅、竹箴文物,很多留有屈氏家族的痕跡。湖北荊門的屈家?guī)X文化遺址被稱為長江中游文化的發(fā)祥地,之所以命名為屈家?guī)X文化,就是因為在長江中游一帶漢江之濱的京山、鐘祥、沙洋、天門、潛江交界的丘陵地帶以屈姓人家居多,大小十七個村寨的文化遺址文物十分豐富,其中屈家?guī)X處于中心位置,各種陶器及工藝品琳瑯滿目,并且發(fā)現(xiàn)了大量盛有粳稻谷子的黑色陶罐和陶窯,被命名為屈陶屈窯,如今已為國務院確定為中國水稻的發(fā)源地之一,成為國家農(nóng)作物科研基地。</p><p class="ql-block"> 屈原的后代分布廣泛,不僅在荊楚大地有其后裔,而且還有一部分后裔遷移到了四川等地,并在那里繁衍至今。根據(jù)歷史記載和族譜資料,屈原有多個兒子和女兒,其后代在中國多個省份都有分布。例如,湖南邵陽一帶的屈氏族譜記載屈原有四子,而陜西耀縣和安徽東至縣志記載屈原有三個兒子,后裔繁多。這些記載反映了屈原后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自貢的屈氏族人,他們在清朝康熙年間因戰(zhàn)亂而遷移到四川,并在那里繁衍至今。</p><p class="ql-block"> 1984年,秭歸縣政府在重修屈原廟時,專門派人尋訪屈原的族人,并在四川找到了屈原的后代。這些后裔還捐贈了一塊“三閭大夫”大匾給他們的先祖屈原的家鄉(xiāng)——秭歸縣。這一事件不僅證明了屈原后裔的存在,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先祖的敬仰和懷念。四川達州市通川區(qū)的松坪村也有屈氏大院,據(jù)《屈氏家譜》記載,這里是屈原第55代孫屈武赟的后代居住地。屈武赟在清朝康熙二十八年從湖北歸州出發(fā),入川落戶于達州,成為這支屈氏人的入川始祖。這些記載進一步證實了屈原后裔的分布情況。</p><p class="ql-block"> 筆者也曾經(jīng)走訪過湖北及江西的一些文化古城古寨,均有屈氏后人,主要從事陶瓷、紡繡、釀制及民間藝術(shù),多為人們尊敬的工匠俊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