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位于鎮(zhèn)江城西的云臺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稱為“西津渡”。 2024年5月16日下午,我與社區(qū)退休老年志愿者到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qū)游覽。 今天雖然是星期天,因我們飯后到此是正午12點左右,游客還不多。 我們這些“老紅帽”一到,整個街區(qū)熱鬧起來了! 我們沿著老街悠閑地感受著歷史的印記,傾聽著這些印記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走在這條被車輪磨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感受著無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導(dǎo)游在車上就介紹過西津渡的小吃,其中鍋蓋面是這里的特色,街上的鍋蓋面點可以用“商號薈萃”來形容,這位戴墨鏡的服務(wù)員正在招攬顧客呢! 鍋蓋面的百年老店! 這家與央視掛上鉤的鍋蓋面店更牛! 中西合璧的主題郵局! 長安里有李公樸故居! <p class="ql-block">李公樸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zhàn)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lǐng)導(dǎo)人,杰出的社會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遭國民黨特務(wù)開槍暗殺,次日凌晨因傷重、流血過多犧牲。</p> 始于1628年的非遺老字號! “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的小碼頭街。 西津渡還是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交融,古街上的四道券門石額上的題刻就給了我們明白無誤的提示。題刻分別是:“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圖中是“飛閣流丹”題刻。 <p class="ql-block">觀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豐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觀音洞的洞門外有一個三層的銅鼎,洞口上方有一塊石額,上面刻有“觀音洞”三個字,為宜興陳任旸所書。石額兩側(cè)懸掛著已故茗山法師題寫的對聯(lián):</p><p class="ql-block">興無緣慈隨類化身紫竹林中觀自在</p><p class="ql-block">運同體悲尋聲救苦普陀巖上見如來</p> 考古發(fā)現(xiàn):朝代更迭與地面變化。 西津渡在唐、宋、元、明、清每個朝代路面增高30厘米。 蒜山,因當(dāng)時山上長滿了澤蒜故名。傳說諸葛亮和周瑜在蒜山頂上的亭子里,從容地商量著一場以弱勝強、著名的“火燒赤壁”戰(zhàn)役,因此,這座小山就叫“算山”,這座亭子就叫“算亭”。 待渡亭,顧名思義,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傳說當(dāng)年乾隆皇帝也曾經(jīng)在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們怕皇帝寂寞無聊,特地備下漁具讓皇帝釣魚消遣。 “西津古渡”原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漲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漸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邊就再也看不到長江水,“西津古渡”已在歷史的洪流及動蕩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廢殘缺,遺址保存在這里。 留下西津渡賦供后人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