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散文)北大街鐘樓及大廟弄文化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記得五十年代末我第一次踏上常州的土地時,因常州當初是一個小城,沒引起我過多的注意,比較有印象的就數(shù)北大街了。倒不是北大街有多好,相反那時的北大街比現(xiàn)在的要窄多了,兩側的店鋪和民居也很低矮、陳舊。然而就在這不起眼的小街上卻有一座橫跨街面的大鐘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我還記得那幢鐘樓的樣子,鐘面如一張四方的臉,方臉上方是瓦蓋的坡屋頂,方臉下面設有多個樓層,再下面就是車來人往的通道了。雖看上去有點土,更無法與上海外灘的大本鐘相比,但對于大都為平房,三層樓都極少的舊常州無疑是鶴立雞群的最高建筑了。鐘樓還會于早、晚6點以及中午、午夜12點準時打點,就像一位值更老人用其獨特的“當!當!”聲提示人們早起早歇,在晴好天氣這渾厚高亢的鐘聲能傳遍整個城區(qū)??梢哉f當時北大街及周邊的一些市民從娘胎開始就習慣于這鐘聲,并在每日準時打點的音符中長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惜該鐘樓因礙于交通被拆毀于1964年,為找其影像資料我搜遍網絡僅發(fā)現(xiàn)幾張發(fā)黃的小照,至于鐘樓區(qū)的區(qū)名是否取于這座鐘樓我沒考證過。因為有資料表明早在南宋嘉定年間北大街附近就設有更鼓臺,沿至民國中期在大廟弄南口還存有一座鼓樓,據(jù)稱老北大街鐘樓是1928年在原先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這說明常州的鐘樓史確實源遠流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來我定居于常州,每每路過北大街偶爾還會想起那座鐘樓,有時走街竄巷于北大街附近一些轉彎抹角的小巷小弄時,只聽人講那里有大廟弄、鳴珂巷、玉佩弄、紅壁弄等,至于每個路段該對上什么名從沒在意過,總覺那是市內最陳舊最沒生氣的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開放終于把古老的常州市帶上了改頭換面的快車道。最近我偶然踏足于北大街東側幾條小弄堂, 什么雙賢里、烏龍庵……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這些路名,而且修繕得既有現(xiàn)代感又不失古色古香。路邊的碑帖簡要地敘述了古巷的由來和歷史,讓人不得不贊嘆常州近年在發(fā)掘和保護老城遺跡方面確實做得很到位的。古巷悠悠不失為城市的一張響亮名片,極好地展示了當?shù)氐奈幕瘋鞒泻陀七h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意識也在不斷更新,常州再不會像六十年代那樣把民國以來市民們最引以為傲的標志性建筑——北大街大鐘樓一拆了之,且片甲不留,成為老常州們心中永遠的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說青果巷是現(xiàn)今常州最具特色的古文化街,那么最近修繕一新的大廟弄及周邊小街小巷則用另一種方式向人們展示著常州的人文史和獨特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不久修繕已久的大廟弄文化街終于開街了。入夜,城區(qū)燈火通明,使烏沉沉的夜空越顯得越發(fā)神秘。我下了公交漫步于北大街,首先映入眼簾是那座建于40年前的電視塔,這座高 142米的鐵塔早被無數(shù)LED燈珠包裹,以新修的大廟弄為舞臺,以烏深的蒼穹為背景,持續(xù)地演繹著以湛藍為主色調的燈光秀。人們紛紛駐足觀望,以致電視塔身下的中山紀念堂因大門緊鎖反倒不被人注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說起中山紀念堂我記得文結來后曾一度改為飯店,有朋友請我在里面吃過飯?,F(xiàn)在見立在大門旁的《修繕記》才知早先是城隍廟,后經多次毀壞和重建,于1933年才改建成中山紀念堂,算來已有90多年的歷史,是典型的民國時期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太太眼尖突然發(fā)現(xiàn)在中山堂一側的磚墻上竟然長著一棵小樹,寬闊的綠葉在燈火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嫩綠可愛。后來在中山紀念堂的后墻上又發(fā)現(xiàn)了一棵小樹,顯然是自然生長而被修繕師們有意保護加固的,從而使古建更具滄桑感。在嘆服小樹頑強生命力的同時也對此種別具匠心的創(chuàng)意叫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剛剛開街,商店大都未開張,但充滿民國時期墻園風格的房舍在一些精心制作的廣告和燈光的點綴下卻顯得很有新意,漫游其間恍惚已進入到一些影視劇中的三十年代,給人以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電視塔為核心的大廟弄文化街其實輻射范圍并不大,且緊緊地被包圍在一些高樓大廈之間,很有螺螄殼內做道場的味道,而玉佩弄就是“道場”中較著名的一角。玉佩弄原先是一條不足百米小弄,我在常州呆了幾十年只聞其名卻從不關注它的來歷??戳诵铝⒌慕置f明這才大悟原來因弄內舊時有一座玉隆觀而得名,據(jù)稱古時也是闊太太們買玉器和佩飾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不,見縫插針的商販們已經在玉佩弄上擺攤設夜排檔了。一位年輕時髦的姑娘正對著鏡子配頭飾,從攤前到攤后,最后攤主索性請她坐下不厭其煩地替她一件件試戴。因姑娘長得秀氣,一頭烏黑的長發(fā),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眼球,至于最后買成或不買成已不那么重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傳來陣陣悠揚的“當!當!”聲,電視塔上的鐘聲響了,這也是早先北大街古鐘樓的打點聲,這鐘聲又敲響了老常州們對繁瑣往事的追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完稿于2024-6-1</span></p> <p class="ql-block">攝于50年代的北大街及鐘樓</p> <p class="ql-block">高142米的電視塔以新修的大廟弄為舞臺,以烏深的蒼穹為背景,演繹著以湛藍為主色的燈光秀。</p> <p class="ql-block">大廟弄文化街入口處</p> <p class="ql-block">中山紀念堂一側的磚墻上竟長著一棵小樹,寬闊的綠葉在燈火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嫩綠可爰。</p> <p class="ql-block">中山紀念堂的后墻上也發(fā)現(xiàn)了一棵小樹。</p> <p class="ql-block">充滿民國時墻墻園風格的房舍在廣告和燈光的點綴下顯得很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仿佛回到影視劇中的三十年代,給人以如夢如幻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玉佩弄夜市。</p> <p class="ql-block">王佩弄夜排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