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摘自: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軍名將侯中英曾參加過南昌起義、大冶兵暴、平江戰(zhàn)役、攻打長沙以及第一至三次反“圍剿”作戰(zhàn),以其英勇頑強聞名全軍。1932年3月,在紅三軍團攻打贛州的戰(zhàn)斗中,侯中英不幸被俘,后遭國民黨反動派殘忍殺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侯中英被追認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組織小箕鋪民團起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侯中英原名侯國棟,1900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北省陽新縣大箕鋪侯良才村(今屬大冶縣)的一個窮苦農(nóng)民家庭。他自小家境貧寒,父母雙亡,所幸伯父念及血脈親情,歷盡艱辛將其撫養(yǎng)成人。11歲時,同村塾師侯俊成見他聰明穎悟,是個可造之材,破例收其為學生,侯中英這才有了幾年寶貴的學習生涯,也為其以后接受新思想,投身革命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4年,年僅14歲的侯中英到四維煤礦做了礦工。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fā),侯中英從中接受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認識到中國是由于貧窮落后,國力太弱,才受盡世界列強欺凌的客觀事實。在這種進步意識影響下,1922年,侯中英加入煤礦工人俱樂部,開始參加革命活動?!爸懈邆€、身體壯實、臂力過人”的侯中英立志習武從戎,報效祖國。1926年,北伐軍經(jīng)過大冶,早已對軍閥統(tǒng)治充滿仇恨的侯中英遂投身國民革命軍,編入第四軍第十二師炮兵團,歷任戰(zhàn)士、班長等職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6年8月,因?qū)Σ筷犞虚L官壓迫士兵的行為不滿,侯中英憤而離隊回到家鄉(xiāng),積極參加農(nóng)民運動,并擔任農(nóng)民自衛(wèi)隊隊長。鑒于侯中英的優(yōu)異表現(xiàn),12月中旬,中共黨組織吸納他為中共黨員,從此,侯中英正式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滾滾洪流中。次年2月,受黨組織選派,侯中英入朱德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學習。8月1日,他隨教育團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后,汪精衛(wèi)急令張發(fā)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進攻。侯中英即跟隨起義軍撤出南昌,一路浴血奮戰(zhàn),經(jīng)福建省長汀、上杭,沿汀江、韓江南下。9月22日,起義軍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占領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主力繼續(xù)南進,于23日占領潮安(今潮州)、汕頭。在此期間,由錢大鈞殘部牽制第二十五師,黃紹竑部經(jīng)豐順進攻潮安,陳濟棠、薛岳部3個師1.5萬余人組成東路軍,由河源東進,尋起義軍主力決戰(zh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據(jù)上述情況,中共前委決定,第二十軍新建的第三師隨革命委員會駐守潮汕地區(qū),集中主力6500余人迎擊東進之敵。9月28日,侯中英跟隨起義軍主力在揭陽縣山湖(玉湖)附近地區(qū)同東路軍遭遇,將其擊潰,繼向湯坑(今豐順市)推進,在汾水村地區(qū)與敵再次激戰(zhàn)。至30日,起義軍傷亡2000余人,無力再戰(zhàn),遂向揭陽撤退。10月3日,起義軍主力在流沙(今普寧市)與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員會會合,繼續(xù)向海豐、陸豐地區(qū)撤退。在經(jīng)過流沙西南鐘潭村附近的蓮花山時,再次遭到敵軍的截擊,激戰(zhàn)不勝,部隊大部潰散。革命委員會和起義軍領導人只得分散轉(zhuǎn)移,余部1300余人進入海陸豐地區(qū)。侯中英也在戰(zhàn)斗后流落到廣州、香港,繼續(xù)聯(lián)絡共產(chǎn)黨人和進步人士,準備再舉義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春,侯中英冒著生命危險潛回家鄉(xiāng)。當時全國一片白色恐怖,為了便于潛伏,他回來前還特地鑲了一顆金門牙。侯中英回來后,村里人都問他:“這幾年在外發(fā)財了?”侯中英回答說:“在南寧一個廠子當差,賺得不多。廠子因市面亂關門停工了,錢賺不成就回來了?!焙钪杏⒒剜l(xiāng)不久,即與中共陽新縣委領導人曹玉階接上了線,并受對方單線領導。為了方便與曹玉階及時聯(lián)絡,他發(fā)展了本村青年侯甫浚(后來改名叫侯政)為交通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年陽新久旱無雨,莊稼顆粒無收,糧荒嚴重。“農(nóng)民們無米下鍋,很多人被餓得啃樹皮、嚼草根、吃觀音土”,而地主們囤積居奇不肯借糧給農(nóng)民,導致農(nóng)民賣兒賣女、上吊、逃荒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曹玉階對此心焦如焚,提出“沒有飯吃的團結起來”的口號,并交給侯中英從地主手中奪糧的任務,還把3名秘密黨員熊高才、侯星海、曹茂輝介紹給侯中英認識,以配合他的工作。同時,為了未來工作的需要,曹玉階要求侯中英不要公開露面指揮大箕鋪地區(qū)的奪糧斗爭。接受任務后,侯中英立即和熊高才制定了奇襲奪糧方案。他們帶領群眾,突然出擊,先奪了葉家莊地主家的糧,又奪了石家堍地主家的糧。在其影響下,奪糧斗爭遍及陽新大冶,當時黨中央的《上海報》對此還作了報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隔不久,陽新大冶各集鎮(zhèn)組建反動民團,大舉清鄉(xiāng)“剿共”。曹玉階在一天夜里冒險趕到侯中英家中,指令侯中英、黃臘子等人尋機打入小箕鋪敵民團,伺機將這一反動力量拔除。打入小箕鋪民團后,侯中英先因識字當了小隊長,駐扎北海村,后又因“功”當上了大隊長。他利用已掌握的權力,對團丁進行進步的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覺悟,并從生活上關心他們,把大多數(shù)團丁團結在自己周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翌年1月底,中共中央軍委派謝振亞趕赴陽(新)大(冶),指導當?shù)剀娛鹿ぷ鳌Vx振亞到達后,即與中共湖北省委巡視員吳致民及陽新縣委成員召開會議,討論小箕鋪民團起義問題。經(jīng)過詳細討論,最后決定:侯中英加緊做好起義準備;縣委手槍隊、長槍隊準備配合民團起義。起義時間經(jīng)再三斟酌,定于2月9日農(nóng)歷大年三十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天晚上,黃臘子準備了豐盛的酒飯,侯中英則利用隊長的身份,安排團丁和民團頭目汪團長吃年飯。席間,侯中英頻頻向汪團長和其他大小頭目敬酒,招呼團丁們吃好喝好。晚9時左右,門外傳來隱隱約約的嗩吶聲。汪團長一干人酒意正濃,并沒有多想什么。而跑堂送菜的黃臘子則在往桌子放菜盤時做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使侯中英知道了同志們已全部就位,起義一觸即發(f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趁著起身與汪團長碰杯的機會,侯中英突然掏出手槍對準汪吼道:“不許動!”侯中英的4個隊丁此時也猛地撲向團副和兩個衛(wèi)兵。汪團長的酒被嚇醒,狡猾地一腳踢向侯中英,侯中英閃身一讓,和黃臘子一起拔槍擊斃了汪團長。團副見狀,嚇得慌忙舉手投降,兩個衛(wèi)兵直求饒命。與此同時,埋伏在外面的陽新縣委手槍隊、長槍隊,聽到槍聲立即發(fā)起進攻,在起義人員的配合下,40多團丁全部成了俘虜,繳槍29支。小箕鋪民團起義的勝利,使陽新、大冶地區(qū)的革命斗爭連成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策劃李家莊暴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箕鋪民團起義后,中共陽新手槍隊發(fā)展到60多人,侯中英任隊長。之后,手槍隊智取大王殿獲勝,全體同志身掛紅綢,在街上唱歌游行:“我們大家來暴動,消滅惡地主,農(nóng)村大革命。建立蘇維埃,工農(nóng)來專政!”群眾放鞭炮歡迎,高呼革命口號。此后,侯中英率領手槍隊陸續(xù)消滅了陽新大冶一些集鎮(zhèn)的反動民團,威震鄂東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侯中英等人的艱辛努力下,1928年,“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局面在鄂東南地區(qū)開始形成。有鑒于此,中共大冶中心縣委決定將陽新手槍隊和大冶手槍隊合并,成立陽大手槍游擊大隊,共100多人,由侯中英任大隊長。之后,手槍游擊大隊在侯中英帶領下,又相繼攻克了龍港鎮(zhèn)、殷祖和保安鎮(zhèn)、劉仁八等敵據(jù)點,使隊伍發(fā)展到200余人,擁有100多支長短槍。</p><p class="ql-block">次年7月,大冶中心縣委決定以陽大手槍游擊大隊為基礎,吸收地方赤衛(wèi)隊等武裝共300余人,成立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二軍,下轄兩個縱隊,一個教導隊。紅十二軍由謝振亞任軍長,侯中英任政委,這是鄂東南地區(qū)建立的第一支有正規(guī)番號的工農(nóng)紅軍,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曾專門報道了紅十二軍的組建情況。稍后,侯中英還參加了目標明確、行動神速、犧牲少、勝利大的大冶兵暴。當時,他帶領紅十二軍100多名戰(zhàn)士埋伏在牛角山一帶,打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zhàn),活捉敵守城主官朱營長,為兵暴的成功立下了卓著功勛。</p><p class="ql-block">這年冬,紅五軍第五縱隊在李燦、何長工的率領下進入鄂東南地區(qū),連續(xù)攻克陽新、大冶等縣城。侯中英指揮所部官兵積極配合紅五縱隊作戰(zhàn)。由于侯中英部作戰(zhàn)勇武,有相當戰(zhàn)斗力,遂被編入紅五縱隊第十九大隊,侯中英被任命為大隊長。1930年春,侯中英率部隨紅五軍第五縱隊轉(zhuǎn)戰(zhàn)于陽新、大冶、咸寧等地,打了許多勝仗,為鄂東南革命根據(jù)地的鞏固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6月初,彭德懷率領紅五軍各縱隊在大冶縣的劉仁八一帶進行休整,并奉命將紅五軍第五縱隊擴編為第八軍,下轄4個縱隊,侯中英被任命為第八軍第三縱隊代理縱隊長。6月16日,根據(jù)中央指示,中共湘鄂贛省委在大冶劉仁八召開成立紅三軍團會議,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鄧萍任參謀長,下轄紅五軍、紅八軍,全軍共1.7萬人。不久,軍團部決定將所屬縱隊改稱師,侯中英被任命為第五軍第三師第八團團長,率部在平江地區(qū)訓練、備戰(zhàn)和做群眾工作。隨后,侯中英率領第八團隨紅三軍團攻打長沙,四戰(zhàn)四勝,攻克湖南省城,中外震驚。</p><p class="ql-block">這期間,一些曾逃亡到武漢躲避的土豪劣紳,趁著紅軍主力開往湘贛地區(qū)之際,伴隨著國民黨軍隊紛紛返回家鄉(xiāng),成立“還鄉(xiāng)團”,大肆捕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當時駐扎在“符石鄉(xiāng)”謝埠街的反動民團“六里局”(謝埠舊時稱靈六里),在邱國良、謝怡情、夏連成等土豪劣紳指揮下,每天到蘇區(qū)捕殺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反革命氣焰極為囂張,梁湖大地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p><p class="ql-block">中共湘鄂贛省委得到情報后,便派遣侯中英到中共鄂城縣第八區(qū)(符石鄉(xiāng))組織武裝暴動。7月26日夜晚,在侯中英主持下,中共鄂城縣委在紫壇李家莊第八區(qū)區(qū)委委員李盛興家召開擴大會議。在會上,侯中英以簡潔明確的語言傳達了省委“關于發(fā)動邊境總暴動”的指示,決定在李家莊以“打醮”(道士設壇為人求福禳災的一種法事活動)的名義召集群眾,于8月1日舉行暴動,進攻謝埠反動民團“六里局”,打擊反革命氣焰,喚起民眾鬧革命。為了做好暴動的準備工作,在侯中英提議下,縣委還進行分工,由委員盛浩如、魯毓藻、陳明山、高東明、劉仁意以及符石區(qū)區(qū)委書記魏利民等,分頭深入到東溝、長嶺、沼山、涂鎮(zhèn)、公友等地去組織黨員,發(fā)動群眾做好暴動的準備工作。</p><p class="ql-block">8月1日,李家莊后垴一塊寬闊的平地上,人頭攢動,彩旗獵獵,“符石鄉(xiāng)”蘇維埃政府發(fā)動的攻打國民黨謝埠街“六里局”暴動將在這里誓師。上午,請來的道士在鑼鼓聲中剛開始“打醮”,擔任東面警戒任務的赤衛(wèi)隊員李朝興,就從李家莊后山——陸家團林山林中抓到了一名化裝成和尚的探子。經(jīng)審問,原來“六里局”發(fā)現(xiàn)到李家莊看“打醮”的人特別多,起了疑心。根據(jù)審問探子的情況,侯中英、林明炯、盛浩如馬上召開黨員骨干分子會,將原定于傍晚的誓師大會提前到下午進行,并殺探子祭旗。</p><p class="ql-block">下午,喧鬧的鑼鼓聲響過后,林明炯走上道臺,面對參加大會的近萬名群眾和1000多名攜帶長矛、大刀、梭鏢、土銃的赤衛(wèi)隊員作了動員講話,侯中英隨后發(fā)布了暴動命令,并領頭高呼:“消滅六里局反動民團武裝”、“打倒土豪劣紳”、“活捉胡士永,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殺到謝埠街,石滾砍三刀”、“蘇維埃政權萬歲”等口號。</p><p class="ql-block">暴動隊伍1000多人在侯中英、林明炯的指揮下,雄赳赳,氣昂昂,浩浩蕩蕩向謝埠街進軍。然而,當隊伍到達金壢毛家堰時,突然遭到土豪夏連成糾集的反動民團的截擊,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山頭上的民團憑借修筑好的戰(zhàn)壕、碉堡,居高臨下,向暴動隊伍射擊,阻擋了其前進的道路。由于暴動隊伍缺乏武器和參戰(zhàn)經(jīng)驗,指揮員又未能很好地協(xié)調(diào)反擊,導致暴動隊伍處于首尾互不相應的被動局面,最后只剩下幾十名赤衛(wèi)隊敢死隊員繼續(xù)攻打。</p><p class="ql-block">槍聲驚動了駐扎在公友馬王廟“馬八局”的國民黨守軍,此時他們正在“賢庚鄉(xiāng)”反動民團團長楊治甫的帶領下,到公友河頭但塆抓人。聽到謝埠方向傳來槍聲,楊治甫意識到大事不妙,連忙派一個排的兵力,駕著小木船向謝埠港進發(fā)。當木船到達謝埠港橋頭時,他們對著攻打碉堡的暴動隊員一齊掃射,打死了幾名赤衛(wèi)隊員,其他隊員見前后受敵,紛紛后撤,暴動就此宣告失敗。暴動失敗后,一些群眾跟隨侯中英帶領的赤衛(wèi)隊員一道撒退到上洪寶峰寺,后轉(zhuǎn)移到大冶劉仁八參加了紅軍。</p><p class="ql-block">李家莊暴動是梁子湖地區(qū)廣大農(nóng)民在中共湘鄂贛省委和鄂城縣委直接領導下,掀起的一場震撼湘鄂贛三省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大規(guī)模農(nóng)民武裝斗爭,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創(chuàng)建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這次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在這片土地上擴大了黨的影響,撒下了革命的火種,鼓舞了梁湖人民的革命斗志。</p><p class="ql-block">為革命流盡最后一滴血</p><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紅五軍一師師長李實行不幸身負重傷,被送醫(yī)院治療。由于侯中英有出色的指揮才能,又熟悉部隊,遂被紅三軍團任命為第一師師長。侯中英到任后,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指揮全師參加高興圩激戰(zhàn),重創(chuàng)敵軍,并率部追殲殘敵,與兄弟部隊一起取得了方石嶺大捷,為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p><p class="ql-block">中央蘇區(qū)的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中共臨時中央被勝利沖昏頭腦,于1932年1月發(fā)布《關于爭取革命在一省與數(shù)省首先勝利的決議》,提出集中紅軍主力奪取中心城市的軍事冒險主義方針,并指示紅一方面軍 “首取贛州”,繼而奪取吉安和南昌等城市。贛州是當時贛南的經(jīng)濟中心,如能攻克贛州,將對紅軍發(fā)展和鞏固贛南12縣有利,且可使湘贛蘇區(qū)連成一片,鞏固其后方。然而,紅軍內(nèi)部存有不同意見,毛澤東認為紅軍裝備差,不宜進攻贛州,朱德也不贊同發(fā)動此次戰(zhàn)役。周恩來抵達蘇區(qū)后,聽取了毛澤東等人的意見,也認為時機不成熟,并向中共臨時中央提出不打的建議。但遠在上海的博古既不懂軍事,也不了解實際情況,仍堅持紅一方面軍進攻贛州。</p><p class="ql-block">在此情況下,中革軍委根據(jù)臨時中央和蘇區(qū)中央局的指示,于1932年1月10日下達攻打贛州的軍事訓令,要求中央紅軍堅決奪占贛州,以贛州為中心向北發(fā)展,爭取革命在江西的首先勝利,并決定以紅三軍團和紅四軍為主作戰(zhàn)軍,擔任攻城和阻援,由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任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江西、閩西軍區(qū)共6個獨立師為支作戰(zhàn)軍,以游擊戰(zhàn)配合行動,由江西軍區(qū)總指揮陳毅負責指揮。</p><p class="ql-block">贛州東、西、北三面臨水,城墻堅厚,易守難攻,素有“鐵贛州”之稱。據(jù)史料記載,當時有國民黨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旅及贛南17個縣的地主武裝共8000余人駐守該城。北面的峽江、吉安、萬安一帶有蔣介石的嫡系部隊5個師,南面的大庾(今大余)、南雄、韶關一帶有粵軍10多個團,可隨時增援贛州。一旦敵人包圍過來紅軍將陷入危險境地。2月4日戰(zhàn)斗打響后,紅軍首先掃除了敵外圍工事,隨后迅速分兵向贛州城垣推進。</p><p class="ql-block">贛州城西門以西是章水河,正面是城墻,侯中英的第一師部隊就擺在城墻與章水河之間。由于攻城紅軍缺乏重武器,只能靠挖坑道放土炸藥包爆破城墻和架梯爬城強攻,幾次攻擊均告失敗,且遭受較大傷亡。但英勇的紅軍將士們沒有氣餒,23日,他們又發(fā)起規(guī)??涨暗目偣ァ1脐爩|門附近的一段城墻炸塌,紅七軍沖鋒隊勇猛地攻占了城樓。守軍忙組織兵力向城樓反撲,并以密集火力封閉突破口,阻止紅軍后續(xù)梯隊入城。經(jīng)數(shù)小時激戰(zhàn),主攻部隊進攻受挫,撤出戰(zhàn)斗。敵旅長馬昆隨后向蔣介石發(fā)電告急求援,蔣介石立即命令十八軍軍長陳誠救援贛州。陳誠接命后即派出十一師、十四師、五十二師3個師和2個獨立旅,由十一師師長羅卓英率領,由吉安出發(fā)前去贛州救援,于2月底到達贛州對岸的赤珠嶺集結。而廣東的粵軍余漢謀部也于2月底開始出發(fā)救援贛州。</p><p class="ql-block">3月1日,中央中革軍委會總部轉(zhuǎn)移至贛州前線,直接指揮作戰(zhàn),向部隊發(fā)出“堅決奪取贛州,乘勝消滅來援敵人”的訓令,并增調(diào)紅五軍團參戰(zhàn)。4日,紅三軍團奉命再次發(fā)起總攻,侯中英指揮紅一師同兄弟部隊一起向城內(nèi)猛攻。終于,在紅軍的第四次爆破中,用3個大炸藥包把東門城墻炸倒20多丈??上г诒魄芭淹酵稊掣婷埽財撤艞壟f城墻,在東門舊城墻內(nèi)拆毀民房,構筑新的防御工事,當紅軍攻城時以新的防御工事為依托,再次打退了紅軍的進攻。</p><p class="ql-block">紅軍在第四次攻城失敗后,仍然錯誤地屯兵于堅城之下,馬昆遂潛出城外與羅卓英策劃,決定利用紅軍沒有防御設施、攻城部隊沒有換防、部隊傷亡較大、久戰(zhàn)過度疲勞的弱點,在東、南門之間和西、南門之間各挖一條坑道,派部隊從坑道出城襲擊紅軍。為此,羅卓英派十一師三十三旅旅長黃維率2個團和1個工兵營趁夜色從江北偷渡入城,而紅軍對此毫無察覺。3月8日凌晨2時,城里敵軍通過城內(nèi)向城外挖的地道偷襲攻城紅軍;城外敵援軍同時從攻城紅軍背后發(fā)起攻擊,使攻城紅軍腹背受敵。</p><p class="ql-block">由于城內(nèi)敵軍的地道正好挖到紅一師師部附近,當敵人從地道出擊時,紅一師師部官兵在黑夜里撤離,指揮一時間陷入混亂。侯中英帶領部分師部官兵邊打邊撤,終于比較安全地撤到了城南關外。這時,侯中英因自己在黑夜里指揮部隊撤離,看不清全貌,擔心還有部隊尚未撤出。于是,他又返回去查看是否還有未撤出的部隊。</p><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在最后化裝突圍的時候,侯中英被叛徒出賣而被敵軍黃維部捕獲。“不要管我,快掩護政委撤出去!”“我還要到前邊去,看看有沒有一師的部隊還沒撤出來!”“我還要指揮部隊,和敵人拼刺刀??!”這成了侯中英在激戰(zhàn)中對眾戰(zhàn)友的最后喊話。第二天,敵人把侯中英押到紅一師陣地前,用刺刀逼著他向紅一師官兵喊話,妄圖使他勸說其部隊放下武器投降。但侯中英不向敵人屈服,他拒絕了敵人的威逼利誘,最終拖著帶血的身軀,被敵人押回牢房。</p><p class="ql-block">敵軍把侯中英押到吉安陳誠部,由南昌行營主任何應欽親審。但侯中英意志堅定,絕不向敵人透露半點革命信息,最后被押至南京。因他始終不降,又在監(jiān)獄中發(fā)動牢友們搞暴動奪武器,敵人惱羞成怒,決定將侯中英處決。殘暴的敵人先割掉侯中英的耳朵、鼻子,后挖掉他的眼睛,又刺破肚子。當腸子流出來的時候,侯中英仍高呼共產(chǎn)黨萬歲、紅軍萬歲等口號,壯烈犧牲,時年32歲。這位叱咤風云的紅軍師長,就這樣為中國革命事業(yè)流盡了最后一滴血。</p><p class="ql-block">侯中英犧牲后,敵飛機在戰(zhàn)區(qū)散發(fā)殺死侯中英的傳單,讓紅軍將士們悲痛不已。時任第一師政治委員的黃克誠曾于1932年3月在工農(nóng)紅軍總政治部主辦的《紅星報》第二期第二版上發(fā)表紀念文章,說:“中英同志個性很強,但很能接受同志的正確批評;軍事政治的理論基礎雖薄弱,但很努力學習,平日工作積極,戰(zhàn)時很勇敢……中英同志犧牲了,真使我們起無限之悲痛!我們于悲痛之后,要學習中英同志的精神,發(fā)展革命戰(zhàn)爭,消滅陳誠及馬昆部,赤化贛南,拿下贛州,以完成中英同志的遺志!以慰中英同志于地下!”</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侯中英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黃克誠曾親筆致信烈士之子:“不忘過去,繼承父志。”1990年,在紀念烈士誕辰90周年之際,新四軍老戰(zhàn)士、開國少將劉少卿,評價侯中英烈士“生是豪杰,死為英雄”。侯中英雖然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下,但他留下的為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將永不泯滅,永留人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