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攜 侶 曾 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老伴第一次自駕游,朝著心往神馳的多彩貴州,去體驗那種“吾欲如何,即可如何”的極度自由式旅行。再以漫記的形式,去細數這段感受別樣的經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實,這次旅行是在全家人的反對下開始攻略的。老伴心疼我一個人開車,且又是千里之外的長線旅游,先是好言相勸,后又拒絕同行。兒子擔心我年齡大、精力差、開車技術不過硬,也是橫加阻撓。然老拙自信加倔犟,九頭牛都拉不回。無奈,老伴惡狠狠地罵我“一根筋”后,坐在車上啟程了。</p> <p class="ql-block"> (一)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17日,天亮的特別早,也特別晴朗,樹上的喜鵲嘰嘰喳喳特別歡實,好似特別地為我倆送行。生活就是這樣,你若樂觀,處處皆是美好;你若微笑,每天皆是晴天。我們沐浴春風,迎著朝霞,向著美好而前行。</p> <p class="ql-block"> 自駕游的第一天,神情特別興奮,萬物皆感新鮮。一腳油門踩下去,開出了630公里的路程??琰S河、越秦嶺,途經晉、陜、川、渝三省一市,實現了晨起自家門、夜宿達州市的日行千里之愿。晚上躺在賓館里,也不感到疲勞,一時嘚瑟的難以入睡,沿途采擷到的詩和遠方最為愜意,那份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無羈和放蕩,更是一般旅游所不能收獲的。難怪人們總說最美的風景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當車子剛剛進入到榆藍高速秦嶺段時,滿眼的翠綠中夾雜著好多不知名的野花花,山連著路、路連著橋、橋連著洞,這忽洞忽橋,忽進忽出,忽明忽暗,山色空朦,陽光斑駁,讓人目不暇接。終南山遂道穿過了18.02公里的山脈,創(chuàng)出了中國第一長的公路山洞,讓我驚訝國人的掘進技術。剛開始走過這些進進出出的隧道和橋梁時,老伴興奮的手舞足蹈,引吭高歌,嘴里不停地念叨著: 怎么這么多的洞和橋,也沒有數數到底有多少個?我估摸著也有四五十個吧。從自問自答,到見多不鮮,再后來的多而生厭,最后她無不幽默地自嘲道: 這次回去,我可以向任何人說一句,我過得橋比你走的路還多。</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返程路上,老伴一上車就數著這些隧道,快數到四十個時,隧道愈多數字也變大,讓她有點麻糊。我建議她用“紙蛋”計數,從四十開始,過一個洞在塑料袋里放一個紙蛋,這樣既簡便又準確。她覺得是個好辦法,就照著去做。每過山洞時我倆會相互提醒,偶有異口同聲的說出“放紙蛋”時,會開心的笑上一陣子。給生活找樂子,以排譴途中的寂寞,增添話題,也能避免司機的返困現象。臨近到家時,共清點了162個紙蛋蛋,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估。</p> <p class="ql-block"> 快樂在發(fā)酵,生活在前行,所有的美好都在路上。在萬源北服務區(qū)休息時,環(huán)顧四周,山川相連,云天相接,整個服務區(qū)好像被裝進了一個綠皮袋子里。老伴高興的打著狂語,要是我膽子大點,一個人住在這山里多美呀!嘴里說著,手上變換角度地拍照片、錄視頻,恨不能把這些美景全裝進相機里。我也暗自慶幸,這次開車出游選對啦,換作別的方式,這些美景是看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二)最靚的色彩是紅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南有七彩之稱,貴州則是多彩之美。在這眾彩紛呈的旅途里,最靚眼的要數紅色。因為偏愛紅色,第一站就選擇了紅色圣地——遵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仰慕遵義之都久矣!只是以前沒有機會或因諸多不便,未能了卻此愿。彼時,當我真正站在遵義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似有一種久違了的感覺。遵義是個地級市,處在大婁山山脈腹部,平緩的湘江水穿城而過,山水相擁的幽雅環(huán)境,富饒充裕的物阜條件,宜居宜業(yè),故該地建城較早。至唐貞觀年間改播州縣為遵義縣,所以今人常用“播州”代為古稱,也說遵義是一座歷史名城和文化名城。紅軍長征途中在此召開了生死攸關且有轉折意義的會議,又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p> <p class="ql-block"> 踏著青石板道路來到肅穆莊重的遵義會議會址,懷著對革命先驅無限崇敬的心情,仰望著這座灰色的二層小樓,仿佛聽到了偉人們低沉而雄厚的聲音,壯懷激烈、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紅軍強渡烏江天險、四渡赤水的場景又歷歷在目;婁山關的炮聲、赤水河的浪濤、雪山草地中紅軍戰(zhàn)士艱難的跋涉……如果說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一部壯麗的史詩,那么遵義會議則是這部史詩最為絢爛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走出遵義會議會址,我的眼睛飽含淚水。淚水使我真正明白了:任何一條通往勝利的道路上,絕不是靠偶然或者幸運所能獲取的,他是無數個渴望和平的先烈前仆后繼、一往無前地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比起這些英烈們,平日里那些爭名逐利、營營茍茍、雞毛蒜皮又算得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說“如果沒有洛甫、王稼祥兩個同志從第三次‘左’傾路線分化出來,就不可能開好遵義會議”。為確保遵義會議的召開,就要有人放棄利益,甚至流血犧牲,就必須打好婁山關保衛(wèi)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婁山關處于大婁山主脈的脊梁上,氣勢磅礴、十分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為川黔交通鎖鑰。婁山關兩役的勝利是遵義會議召開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實踐。它距遵義市北約60公里,當我們驅車趕到景區(qū)時卻過了進入的時間,只能遺憾地止步在山腳下。</p> <p class="ql-block"> 有哲人說“腳步到達不了的地方,讀書可以”。讀書可以和偉人的心靈對話。我們折返到毛主席詩詞館,站在《憶秦娥·婁山關》這首詞下面詠讀,亦如身歷其境般:</p><p class="ql-block"> 西風烈,</p><p class="ql-block"> 長空雁叫霜晨月。</p><p class="ql-block"> 霜晨月,</p><p class="ql-block"> 馬蹄聲碎,</p><p class="ql-block"> 喇叭聲咽。</p><p class="ql-block"> 雄關漫道真如鐵,</p><p class="ql-block"> 而今邁步從頭越。</p><p class="ql-block"> 從頭越,</p><p class="ql-block"> 蒼山如海,</p><p class="ql-block"> 殘陽如血。</p> <p class="ql-block"> 被英烈鮮血染紅的紅色景點,最大優(yōu)點是能喚醒人們麻木的神精,洗滌靈魂,鼓舞斗志。大婁山服務區(qū)正是利用了這一優(yōu)勢,大力開發(fā)紅色資源。它借湘貴渝三省交界之便,隨勢而造,環(huán)形布局可四通八達,內建兩個大型餐廳和一座星級酒店,其他小攤點無數,是我見過最大的高速路服務區(qū)。其文化內涵以婁山關大捷為主題,紅色的背景墻、紅色的雕像、紅色的音樂讓人仿佛置身在那個充滿硝煙與激情的年代里,能夠在身心放松和休整中,再得益紅色基因鼓舞和正能量增添。我從心底嘆服這位匠心獨具的設計師,巧把自然美與意識美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游人們在旅途中給靈魂沖個冷水澡。</p> <p class="ql-block"> (三) 最過癮的美食是小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行美其名曰是看風景,實則是滿足舌尖上的味雷。如今舌尖上的文化之旅已成為探索中華文化的獨特途徑。要說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最過癮的還數各地的風味小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吃是一種輕便食品,其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做工精細、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為人所偏愛,它是中華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 攜妻黔行,也是尋著各地風味小吃而動的。我倆擠過遵義的小吃撈沙巷,一鍋“怪嚕”吃的人酣暢淋漓,怪味無窮,拍案叫絕;尋味重慶解放碑好吃街上的鬼包子,頂烈日、排長隊,只為此生那一口與眾不同的包子味道;打卡西江千戶苗寨的長桌宴,在笙歌聒耳、苗女蹁躚的歡笑聲中,入鄉(xiāng)隨俗,把酒臨風,大快朵頤,領略少數民族風情……用旅游帶動經濟,刺激消費,吃住行相匹配,也是當今最賺錢的營生。</p> <p class="ql-block"> 一路咥下來才領略到中國人太會吃了,也最講究吃了。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的飯食,它往往蘊含著人們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而且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說辭。如在我們老家雞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xù),“吃蛋”寄寓著人們對傳宗接代的厚望。一個孩子生下來或一對新人要成家,親友們要吃紅皮雞蛋表示祝賀。而今天坐在苗寨的餐桌前,苗人用紅皮雞蛋招待客人,在每個游客桌前翻扣個小碗,碗底放個紅皮雞蛋,讓游客吃蛋前在頭上順時針繞三圈,再在心中默許三個愿望,最后在前額骨上猛磕一下,一次磕破蛋皮,寓意鴻運當頭。使吃的文化超出了“吃”的本身,借吃的形式表達出對客人的美好祝福。真是別出心裁,難能可貴呀!</p> <p class="ql-block"> 漫記寫到此處,我突然問了老伴一句: 吃了哪么多小吃,最好吃的是什么?她羞怯怯地回說“豆花面”。我在心里罵她是草驢的肚子。然一碗豆花面能貯藏在走南創(chuàng)北的行囊中,肯定有它的特別之處——豆花嫩白,鹵湯飄香,面條筋道,再灑上一撮小青蔥,滴上兩點老陳醋,那叫一個口舌生津,莫齒難忘呀!這可能就是小吃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四) 最詭譎的奇觀出天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我游歷完黃果樹瀑布、荔波小七孔、織金洞等景區(qū)后,就突發(fā)奇想,武斷地認為: 大凡這些詭譎的奇觀一般都出自天然,非人力所能達到。</p> <p class="ql-block"> 先拿黃果樹瀑布來說吧,它古稱白水河瀑布,后因流經當地的黃果樹林而更名。據資料介紹,它形成發(fā)育于喀斯特地貌,距今大約有2700萬年循環(huán)演變過程。它出名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傳播,后有歷代騷人墨客的推介,才不斷喚起人類對大自然無盡的好奇和敬仰。其觀瀑亭中的一幅楹聯直接告知天下: 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虹霞似錦何須梭織天生成。一切皆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它呈獻出雄、奇、險、秀風格各異的18個大小不一的瀑布“家族”。</p> <p class="ql-block"> 瀑布只所以壯觀,是因為它沒有退路。既使迎面相遇萬丈深淵,也會毫不猶豫地飛流而下,奮身碎骨,勇往直前。人生何常不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再說神奇的織金洞吧,它是由地下河流輾轉沖撞,在此掏出幾十個高大的洞廳。洞內各種奇形怪狀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等,則是由水滴細致雕琢的。這根石筍叫銀雨樹,對應著洞頂水滴下落的位置,在過去的15萬年當中,這些水滴從未改變它們的目標,直到石筍拔地而起,長出17米高度。它叫霸王盔,由兩串水滴在35萬年的時間里筑成……這些作品的誕生并沒有人類的參與,功勞屬于微小的水滴,它們是最有耐性的創(chuàng)造者,即使永遠不被人們發(fā)現。</p> <p class="ql-block">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針對那些借旅游帶動經濟,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地建造假大空的景區(qū)景觀而言,人們真切的喚呼自然。所以,習近平同志指出:“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p> <p class="ql-block"> (五) 最心安處是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萬里路方知天地廣闊,讀萬卷書方知古今輪回。自小從書本上認知的貴州多是些窮山惡水,交通閉塞,黔驢技窮,夜郎自大……今日親眼看到的則是富足繁華,四通八達,城鄉(xiāng)和美,自成風景。大有改天換地,不負此行。</p> <p class="ql-block"> 在距家愈近的日子,那種歸心似箭的感覺也愈加地強烈,一種急于事功的沖動,使我湊成了幾句打油詩,隨口念給老伴聽:</p><p class="ql-block"> 白發(fā)虛齡六十三,</p><p class="ql-block"> 自駕旅游十五天。</p><p class="ql-block"> 累計行程二千七,</p><p class="ql-block"> 不輸謝公不慕仙。</p> <p class="ql-block"> 當我真正躺在自家炕頭時,多日奔波,一身疲憊,百般滋味在心頭。那種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本性通透回映出: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生活回歸原位后,我過濾出這么一條養(yǎng)老方略: 以后寧可在自己活膩了的地方百般無聊,也不到他人活膩了的地方自討沒趣。</p> <p class="ql-block"> 老伴卻不以為然,千里歸來顏愈少,微笑試問黔渝好?唉,真是千人同茶不同味,萬人同道不同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認知,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如論在哪里生存,人活的就是一個心態(tà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升進</p><p class="ql-block"> 2024.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