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1. 這個《美篇》,我打算講講上海的老北門及老城隍廟地區(qū)。如何講?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只能憑我的意識流、一路流淌……</i></p><p class="ql-block"><i>由于我從小生活在這塊區(qū)域,現(xiàn)在老了,總想著做一個這方面的記錄,以供自己回味回味。然而,待到真的要入手時,卻發(fā)覺實在是難以寫周全。因為,要把記憶中的零零總總的碎片串連起來,確實不易!</i></p><p class="ql-block"><i>要講老北門及老城隍廟,肯定也要帶到附近的小北門、新北門、福佑路、方浜中路……</i></p><p class="ql-block"><i>我敘述的路徑,大致是由北向南、由西及東、由“城外頭”到“城里頭”。當然,不熟悉此處的朋友,看起來會感到有些雜亂。</i></p><p class="ql-block"><i>這個,一是要請你原諒,二是有待我再行修改。</i></p> <p class="ql-block">2. 河南南路人民路口。</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站在現(xiàn)在的軌交10號線豫園站1號口處向北拍攝。照片中間的黃色船形樓房(“曼哈頓商務(wù)酒樓”)左側(cè)是金門路、右側(cè)是河南南路,它面向人民路的一樓門面,是“上海工商銀行”。</p><p class="ql-block">這一塊區(qū)域,屬于黃浦區(qū)。它的正南面,即是南市老城廂的“老北門”。</p><h5>我自小生活在老北門內(nèi)的麗水弄、薩珠弄,自稱是“城里人”。幼年時,我到人民路(人民路早先叫“民國路”,1949年后改名為“人民路”)北邊去玩耍,就與大人說: 我到民國路“城外頭”去白相了。</h5><p class="ql-block"><br></p> <h3>3. 老北門!</h3><h3>河南南路人民路口(2018.4.8.中午,由“城外頭”向“城里頭”、自北向南拍攝)。照片正中紅燈右下方,是軌交10號線豫園站1號口。</h3><h5>老北門,亦稱“晏海門”,是老城廂的北門。因后來在它的東邊另開了一扇“新北門(障川門)”,此門就稱為“老北門”了。</h5><h5>過去,此處是“回風(fēng)樓”(當年,是一家頗有名氣的清真飯店)。河南南路的西側(cè),是“老北門郵局”?;仫L(fēng)樓的背后、是麗水弄(早先稱“障川弄”,東西向),郵局的背后、是晏海弄(東西向)。</h5><h5>順帶說一下: 自人民路開始至方浜中路的這段河南南路,老早叫“晏海路”。(方浜中路以南的河南南路,是五十年代中期拆除老房子開拓而成的。)</h5><h5>2002年,隨著人民路的拓寬,河南南路的兩側(cè),成了“上海古城公園”的一部分。由此,“回風(fēng)樓”沒了、麗水弄沒了、“老北門郵局”沒了(遷至西邊的人民路775號)、晏海弄沒了……</h5> <h3>4. 金門路,城外頭南北向的一條短馬路,位于河南南路西側(cè),始于人民路、止于金陵東路。這張老照片,是網(wǎng)上下載的(由金陵東路、北向南拍攝)。</h3><h3>照片中可見金門路中段的“長沙旅社”,它是一家存在多年的老客棧。</h3><h3>記得小時候,我們弄堂里的小男孩結(jié)伴去人民廣場踢足球,大多自人民路金門路口集合出發(fā),走向金陵東路、西藏中路……</h3> <h3>5. 今天的金門路。我站在人民路金門路口,由南向北拍攝(金門路北頭對面,金陵東路的“中匯大廈”南緣、清晰可見)。</h3><h3>路中段的左邊,應(yīng)是早先的“長沙旅社”的位置,如今,已不見“長沙旅社”的招牌。</h3><h3>現(xiàn)在,這條小馬路上行人稀少,兩旁的墻門幾乎都封死,看上去是一派蕭條景象!</h3> <h3>6. 五、六十年代期間城外頭的“瑞豐南貨店”(下載的老照片),位于河南南路金陵東路口,此照片所攝的門面為北立面。</h3><h3>這是一家貨品充足的南貨店,經(jīng)常是顧客盈門,我幼年時常常隨大人光顧此處。</h3> <h3>7. 今天看到的“瑞豐南貨店”舊址,金陵東路259號。</h3><h3>現(xiàn)已成了舊城改造機構(gòu)的辦公室及堆物倉庫。</h3><h3>我拍這張照片時,剛剛從冷冷清清的金門路走過來。抬頭看到“黃浦區(qū)65、66、71、73、74街坊舊城區(qū)改建施工項目組(分部)”的牌子,心中涌起一種莫名的傷感……</h3><h3>舊城改造的路子,到底應(yīng)該怎么走?我也回答不出……</h3> <p class="ql-block">8. 早已消失的“人民綢布商店”(下載1984年拍攝的網(wǎng)上照片),在公私合營前叫做“德源布店”。它位于“城外頭”的人民路河南南南路口的東北角(人民路612號),與城里頭的清真館“回風(fēng)樓”隔著一條人民路南北相望。當年,我們一家老小的“布票”,大多是消耗在這家布店的。</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這塊區(qū)域(河南南路→人民路→紫金路→金陵東路),高聳著體量龐大的“新上海城市廣場”。</p> <h3>9. 接下來,我要從小北門開始,講述“城里頭”了。為了你看起來方便一些,我先傳上一張老城廂地圖,同時附上各個老城門的名稱,供你參閱。</h3><h3>早年,上海老城廂的城門:</h3><h5>①小東門(寶帶門),地處寶帶弄</h5><h5>②大東門(朝宗門),復(fù)興東路、中華路(面筋弄)</h5><h5>③小南門(朝陽門),黃家路、中華路</h5><h5>④大南門(跨龍門),光啟南路、中華路</h5><h5>⑤小西門(尚文門),尚文路、中華路</h5><h5>⑥老西門(儀鳳門),復(fù)興東路、中華路(儀鳳弄)</h5><h5>⑦小北門(拱辰門),大境路、人民路</h5><h5>⑧老北門(晏海門),河南南路、人民路(晏海弄)</h5><h5>⑨新北門(障川門),麗水路、人民路(麗水弄)</h5><h5>⑩新東門(福佑門),福佑路、人民路(新開河路)</h5><h3>由于本篇的主題是《老北門與老城隍廟》,所以,主要從小北門、老北門、新北門一帶開始講起。</h3> <h3>10. 盡管這里屬于“城外頭”,但是,“逍遙池”浴室歷來是小北門地區(qū)的一個地標,我就從這兒開始講起。</h3><h3>“逍遙池”浴室(老照片),位于人民路、淮海東路、浙江南路三條馬路的交匯處,屬于老城廂“小北門”對面的城外頭,本世紀初已拆除。</h3><h5>當年,由于老城廂的石庫門房子住戶擁擠,大多無衛(wèi)生設(shè)施,洗澡成了居民們的難題。在夏天時,還可用涼水沖沖對付過去。到了冬天,我們就每隔一段日子,到江西南路(近人民路)的“玉泉池”去洗澡。若能到“逍遙池”去洗個澡,那可算是一次高檔享受。</h5> <h3>11. 此照片攝于2018年4月8日。由東向西望: 丫字形路口的布滿紅綠燈的地方,是人民路與淮海東路的夾角。</h3><h3>照片的左邊、是人民路,中右前方、是淮海東路,照片右下側(cè)、有路牌顯示處、是浙江南路。</h3><h3>早先,“逍遙池”浴室位于淮海東路與浙江南路的夾角。</h3> <h3>12. 現(xiàn)在開始,我們正式進入了“城里頭”。</h3><h3>2016年10月24日,我與多位自“上海小三線(在皖南山區(qū))”回滬的老同事一起暢游老城廂。</h3><h5>事情的起因是: 大家退休后多有懷舊情感,曾多次聚會敘舊。這次,幾位自小住在老城廂的朋友發(fā)興舊地重游,其他曾住過“城外頭”的亦助興結(jié)伴。</h5><h5>于是,分頭做好攻略、特地準備了一輛雙人電瓶車、確定由我導(dǎo)游主講,從福佑路、“上海老飯店”(午餐)、人民路、露香園路、大境路、肇方弄一直到曹家街、文廟、老西門“大富貴酒樓”(晚餐),整整兜了一天。</h5><h3>此圖,我們在人民路露香園路口,一群老友,談?wù)勑π?、沿著露香園路,一路向南行進。</h3> <p class="ql-block">13. 現(xiàn)在的露香園路,它因“露香園”而得名。露香園,曾是上海老城廂的多座私家名園之一。</p><h5>明嘉靖年間,卸任道州太守顧名儒,購得城北黑山橋地塊,共計九畝,蓋起了萬竹山房。其弟顧名世在萬竹山房處開辟曠地,鑿池得石,上有“露香池”三字,據(jù)說是趙孟頫的手跡,便稱此園為“露香園”,這個地方也俗稱“九畝地”。</h5><h5>顧氏建園歷時十年,耗銀數(shù)萬兩,最后擴展至占地約40畝。整個花園以“露香池”為中心,周圍筑有露香閣、碧漪堂、阜春山館、積翠岡、分鷗亭、獨管軒、大士庵、青蓮池等。顧名世建園時引進北方桃樹培育,露香園水蜜桃一時成為上海名產(chǎn)。顧名世孫媳韓希孟善于繪畫、刺繡,其繡法出自內(nèi)宮,她將絲線劈成單股,再分別染色,所刺繡品與畫相近,被叫作“畫繡”,因出自顧家,又被叫作“顧繡”,為當時國內(nèi)具有特色的幾大刺繡之一。</h5><h5>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清朝當局在露香園設(shè)置火藥局。1842年,火藥局失火,露香園在陣陣爆炸聲中夷為平地。</h5><p class="ql-block">如今,昔日的“露香園”已沒有了亭臺樓閣、池塘假山,只留存下一條“露香園路”及近年新建的不少樓盤。</p> 14. 說到露香園路,很自然想到萬竹街、想到過去的萬竹小學(xué),現(xiàn)在的上海市實驗小學(xué)。<div>上海市實驗小學(xué),位于老城廂露香園路242號。創(chuàng)立于1911年2月,原名萬竹小學(xué)。<div>周培源、湯蒂因、蔣經(jīng)國、蔣緯國、陳述等人,曾求讀于該校。因?qū)W校注重訓(xùn)練,嚴謹治教,教育質(zhì)量高,被譽為“上海小學(xué)之最,當推萬竹”。<h3>1949年,改名為上海市邑廟區(qū)中心小學(xué)。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實驗小學(xué),它曾是國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屬重點小學(xué),多年來一直聲名遠揚。</h3></div></div> <h3>15. 多少年來,站在實驗小學(xué)的門前,總是給人們一種神圣的感覺。</h3><h3>大家都認為,從實驗小學(xué)畢業(yè)的學(xué)生,一定是可造之材,將來肯定會替家族爭光、為國家所用。</h3> <p class="ql-block">16. 從露香園路轉(zhuǎn)入大境路向西走幾步,到了人民路口(小北門),就看到“大境閣”了。</p><h5>大境閣原是建在城墻上的一座箭臺,明朝時抗倭,供瞭望作戰(zhàn)之用,后隨倭患平息,箭臺逐年廢敗。明末萬歷年間,在大境廢箭臺基礎(chǔ)上建造了一座“關(guān)帝廟”,廟內(nèi)主祀關(guān)羽,兩側(cè)附設(shè)財神殿、月老殿。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依附城墻改建成三層高閣。道光十六年(1836年),廟東建石坊,兩江總督陳鑾題"大千勝境"四字額,兩旁坊聯(lián):“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仙徑別開云一線;世天此生閣三層?!弊源耍Q為“大境關(guān)帝廟”。咸豐三年(1853年),上?!靶〉稌逼鹆x失敗,大境閣被毀。事后道士諸錦濤募捐重建,因此那里的古城墻至今留有咸豐年間的城磚。</h5><p class="ql-block">大境閣及古城墻還曾被列為明清兩代“滬城十景”之一。據(jù)說,冬日雪后拾級登閣,遠眺吳淞江(蘇州河)南岸,銀裝素裹,映襯麗日藍天,蔚為壯觀,故得“江皋霽雪”之美名。</p> <p class="ql-block">17. “大境閣”門口。這幅照片上的人,都是我的老同事。</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得出,大家對于“大境閣”、對于老城廂的古跡,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看到嗎?在此照片左側(cè)遠處,停著的一輛紅色的雙人電瓶車,也就是特地為這次“老城廂懷舊之游”而準備的。</p> <h3><font color="#010101">18. 人民路大境路口的上海古城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曾經(jīng)多年保衛(wèi)老上海城一方平安的環(huán)城古城墻被拆除。到如今,只在大境路口剩下了這一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現(xiàn)在,這段長近50米的古城墻和建在城墻上的大境閣,成了老上海人心中的一個地標。這是屬于上海的古城墻,它曾經(jīng)守護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而今,留下的雖然只有一隅,卻依舊記錄著上海老城廂的厚重歷史。</font></h3> <h3>19. 青蓮街(南北向的小路)與柳泉弄(東西向),它們都位于河南南路西側(cè)的城里頭,屬于小北門地域范圍內(nèi)。</h3><h3>青蓮街,得名于早年“露香園”內(nèi)的青蓮寺。</h3><h3>柳泉弄是“晏海弄”的西頭延伸,原先叫做“劉墳弄”(出處待考),后因感到不吉利而改為現(xiàn)名。</h3> <h3>20. 如果說,沿人民路的大境路、青蓮街、露香園路屬于小北門的范圍。那么,到了人民路舊倉街口,應(yīng)該是進入了老北門的區(qū)域了。</h3><h3>舊倉街,位于河南南路西側(cè)的一條南北向的小街。清朝年間,曾因此處建有官家的糧倉,而得該路名。</h3><h3>五、六十年代,這里是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舊家具市場。常見有沿街的店、攤出售(或寄售)老紅木家具、花架托、多寶格、屏風(fēng)等等。</h3><h3>文革后市場興起,這里亦曾與福佑路一起,街面上人頭簇擁,街兩邊擺滿了許多古玩雜品攤檔。</h3><h3>現(xiàn)今,它的周邊不是新建的高樓、就是待建高樓的工地,街面上幾乎不見行人。</h3> <h3>21. 我拍攝的這段福佑路,它位于河南南路的西側(cè),與南北向的舊倉街垂直相交。</h3><h3>看看現(xiàn)在的照片,它的冷清景象與河南南路東側(cè)的福佑路熱鬧相比,有著極大的反差。</h3><h3>在九十年代以前,這兒也很是熱鬧。因為,在它的靠近河南南路一頭、有多家點心店,靠近舊倉街一頭、是鱗次櫛比的古玩雜貨攤。所以,這里是從早到晚,人頭濟濟、喧鬧不停!</h3> <h3>22. 曾經(jīng)的位于河南南路東側(cè)、面向人民路沿街的“葛德和陶瓷公司”(老照片,人民路615號)。</h3><h3>“葛德和”在“城里頭”,我們小時候總是稱之為“缸甏店”?!案钻吹辍钡亩牵浅圆栌^景的好去處。記得當年,我曾多次在此與店經(jīng)理喝茶聊天,憑窗眺望人民路、河南南路上來來往往的11路電車、66路公共汽車,甚是有趣。</h3><h3>“葛德和”的東隔壁是“李萬茂醬園”(人民路民珠街口),西隔壁是清真“回風(fēng)樓”(人民路河南南路口)。2001年末,這排房子均已拆除。</h3><h3>這個人民路河南南路口,是正宗的老北門(晏海門)位置。</h3> <p class="ql-block">23. 潘家街(老照片)。盡管這個是官方路名,可我們總是稱之為“潘家弄”。</p><p class="ql-block">潘家弄是在河南南路東邊(更準確些的說,在民珠街東邊)且與之并行的一條小路,它北起人民路、南止福佑路。相傳,此處曾是早先豫園的主人潘允端家族聚住地。</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拍的位置,是潘家弄44號。照片上的這位女士,叫吳珊珍,是五、六十年代我們這個居住區(qū)域(露香園路街道福佑里委會)的“里弄干部”,為人不錯。</p> <p>24. 位于潘家弄19弄2號的“潘家弄小學(xué)”,公私合營前為“惠蒙小學(xué)”(鋼筆畫),它位于潘家弄麗水弄口。</p><p>我的哥哥,1957年畢業(yè)于此。1956年夏末秋初,我在此開始了我的啟蒙生涯,我的姐姐與我同時入學(xué),我的二妹后來也曾求讀于該校。</p><p>我在去年做過一個美篇,題為《回憶六十年前的潘家弄小學(xué)》,比較詳細的介紹了我們的小學(xué)生活。</p> <h3>25. 當年潘家弄小學(xué)的同學(xué),如今許多已失去聯(lián)系。一則是大多若干年后奔赴外地,或支內(nèi)、或插隊。二則是老房子都已拆除,當時不及告別、已不知去向。</h3><h3>現(xiàn)在,我們都已成了老頭老太。這是前年,幾位同學(xué)恢復(fù)聯(lián)系后一次小聚時的鏡頭(攝于黃河路“杏花樓”)。</h3> <p class="ql-block">26. 網(wǎng)絡(luò)的力量真是強大!去年,由于我的《回憶六十年前的潘家弄小學(xué)》美篇的發(fā)表、流傳,幫我找到了數(shù)位曾經(jīng)失聯(lián)幾十年的老同學(xué)。</p> <h3>27. 2018年4月13日上午,我們幾位當年的同學(xué),相約到老城隍廟一游。</h3><h3>特地走到這兒轉(zhuǎn)了一圈,在當年的“潘家弄小學(xué)”的位置、現(xiàn)在的“古城公園”人行步道潘家弄口,拍了這張照片。</h3> <h3>28. 六十多年前的潘家弄的模樣。這幅畫的視角,是站在福佑路向北看潘家弄。</h3><h3>此畫右邊的“三茅閣”,比我小一些年紀的,大多不知道此地?!叭╅w”右邊畫外,是當年頗有名氣的“東方書場”。此畫左邊的“門堂”,是潘家弄66號,它的底樓北廂房曾是“里弄委員會”的“紅十字衛(wèi)生站”。</h3> 29. 現(xiàn)今的潘家弄口,站在福佑路向北拍攝,與上一幅畫應(yīng)是同一個框。只不過,框內(nèi)的景象,已然是大不相同了。<h3>原先左邊的一排石庫門房子,現(xiàn)已成了高聳的“福佑門小商品市場”。這座體量巨大的建筑物,把原先東起潘家弄、西至民珠街、南自福佑路、北到薩珠弄的這個地塊,全都占滿了。</h3> <p class="ql-block">30. 福佑路370號,這里住著一家我曾經(jīng)四十多年的老鄰居,他們于麗水弄拆除后搬住于此。現(xiàn)今,我們?nèi)匀槐3种蔷镁玫摹班徖镏椤薄?lt;/p><p class="ql-block">說來,世界也真的是小,老鄰居家的女婿,竟是我曾經(jīng)去過的上海小三線時一爿廠(在皖南東至縣)的同事小張。這張照片,我們倆攝于2017年1月29日(農(nóng)歷正月初二)。</p> <h3><font color="#010101">31. 往西幾步路,福佑路378號,就是大名鼎鼎的“福佑路清真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因福佑路舊稱為“穿心街”,故,該清真寺原名為“穿心街禮拜堂”,后改稱為“穿心街回教堂”,俗稱北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清同治二年(1863年),南京籍的穆斯林聚居在老北門一帶,為過宗教生活,于同治九年(1870年)創(chuàng)建了穿心街禮拜大殿。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擴建二進大殿。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擴建三進大殿。民國24年(1935年),改建成現(xiàn)狀?!拔幕锩逼陂g,該寺停止宗教活動。1979年11月,“福佑路清真寺”經(jīng)過整修,恢復(fù)宗教活動。</font></h3> <h3>32. 福佑路清真寺全貌。攝于2018年4月8日。</h3><h3>記得小時候,我們這些弄堂里的男孩比較頑皮,好奇心很強。為了觀看回民們?nèi)绾巫龆Y拜,常常結(jié)伴去清真寺爬鐵門、翻窗口。寺內(nèi)的回民倒也寬容,大都招呼我們進去,只是要求我們不要大聲喧嘩~“輕點”、“別鬧”。</h3> <h3>33. 2018年4月13日的上午,我們這幾位鄰居兼小學(xué)同學(xué),又一次站在福佑路清真寺面前。</h3><h3>大家回憶起六十多年前少年時在這兒頑皮的情景,各人的心情,真的是感慨萬千!</h3> <h3>34. 如今上年紀的,應(yīng)該知道1950年2月6日,臺灣國民黨飛機轟炸上海楊浦樹發(fā)電廠一事。</h3><h5>這次“二六”轟炸的幕后內(nèi)鬼,叫羅炳乾。羅于1949年秘密去過臺灣,經(jīng)臺灣軍統(tǒng)安排,在解放前夕潛伏于上海?!岸鞭Z炸前,軍統(tǒng)指令羅搜集轟炸上海的情報,羅領(lǐng)命后,就在福佑路362號租了一間住房,與臺灣方面秘密聯(lián)絡(luò)。</h5><h5>我有一位表舅,當年是蓬萊公安分局的刑警,他曾參與此案件的偵破。</h5><h3>現(xiàn)今,我到此地(福佑路清真寺的東邊),已找不到福佑路362號(可能已拆除)。于是,只得在368號處拍了一張照片,以示紀念我的表舅。</h3> <h3>35. 薩珠弄,是一條夾于麗水弄、福佑路中間,并與它們平行的小路,東起潘家弄、西止民珠街(因找不到老照片,此處用鋼筆畫顯示)。</h3><h3>她是我幼年時玩耍的樂園,那里有我的許多老鄰居老同學(xué)、有我相知幾十年的“赤膊兄弟”。</h3><h3>現(xiàn)在,薩珠弄沒有了……</h3><h5>附注: 城南外有個豬作弄。豬作弄的前身,是位于豫園西北面、老北門內(nèi)的殺豬弄。同治九年,聚居在城內(nèi)的穆斯林兄弟在此購地并興建了一座清真寺,即現(xiàn)在福佑路上的清真寺,俗稱“北寺” 。時間一長,穆斯林兄弟感到周邊有殺豬屠夫云集,頗覺不爽,出面與有關(guān)方面商議,于是主政者將殺豬作坊搬遷至城南外面,稱之為豬作弄。由此,老北門城內(nèi)的殺豬弄也就改名為“薩珠弄”了。</h5> <h3>36. 2018年4月8日,我又到現(xiàn)場尋找薩珠弄的痕跡,仍是了無收獲。</h3><h3>找來找去,當年的潘家弄薩珠弄口,應(yīng)該是這個位置。</h3><h3>此處,現(xiàn)在是“福佑門小商品市場”的東北角,一個地下車庫的入口。位于早先的“潘家弄小學(xué)”南邊約30米的地方(見本篇27)。</h3> <h3>37. 盡管薩珠弄已經(jīng)消失,但是老鄰居們的情誼永存。</h3><h3>2001年年末,薩珠弄、潘家弄、民珠街、麗水弄這一區(qū)塊的老房子拆除后,這里的居民均是在上海各地散開,以遷往浦東花木、御橋、周浦稍多些。</h3><h3>幾年后,大家的懷舊情結(jié)愈濃,經(jīng)由部分熱心老鄰居發(fā)起,各自多方打聽、四處聯(lián)絡(luò),組織起老鄰居友情聚會。至今,大型的老鄰居聚會已進行過三次。</h3><h3>這是薩珠弄光裕里部分老鄰居在2016年12月4日大聚會時的一張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38. 2017年10月21日,老鄰居們舉行第三次大型聚會。這次,聚會的參加者擴大到了麗水弄、民珠街、潘家弄。擴大的原因是,這一塊區(qū)域的人自幼長大,從“潘家弄幼兒園”、“潘家弄小學(xué)”、“露香園路三小”、“建浦中學(xué)”、“東華中學(xué)”……許多家族的兄弟姐妹,不是同學(xué)、就是同校。從小在一起讀書、玩耍,互相認識、互相熟悉。都老了,要懷舊了。于是,盡管現(xiàn)在各自的住地是“五花三飛”,一聽到老鄰居要聚會,大家都聞聲而到。</font></h3> <h3>39. 我家小妹和她的同學(xué),也是薩珠弄一帶的老鄰居。</h3><h3>他們的兄姐,有些是我的同學(xué)、有些是我兒時的玩伴。</h3><h3>一看到他們,我就會情不自禁的想起老北門,想起我們的那個艱難困苦卻無憂無慮的童年…….</h3><h3>記得當年有一次:</h3><h3>父親對我說: 在障川弄(即麗水弄的舊稱),儂大概算是頂“皮”了!</h3><h3>我立即回答: 勿對!還有炳生(原住麗水弄112號,我兒時的玩伴)唻!</h3><h3>去年老鄰居聚會,遇見了炳生的妹妹。使我又一次想起了這段對話、想到了已在天國的炳生……</h3> <h3>40. 這幅鋼筆畫,畫的就是我的老北門“城里頭”老家。它的地址是: 上海南市老北門薩珠弄光裕里1號。它的前門可通向小珠弄、薩珠弄,后門通向麗水弄。</h3><h3>我,出生在此地、求學(xué)時在此地、去外地工作回滬探父母時住此地……</h3><h3>這是我魂牽夢繞的家,每每想到這兒,就會引起我無盡的思念……</h3><h3>2001年末,隨著上?!肮懦枪珗@”的興建,這一塊區(qū)域的建筑物全部拆除……</h3> <h3>41. 這是我的在滬的幾位平輩家人合影。</h3><h3>我們站立的地點,現(xiàn)在是“福佑門小商品市場”大樓正北邊的人民路綠地(“古城公園”B區(qū)),我們確認這個地方曾經(jīng)是我們的老家、光裕里1號的所在地。</h3><h3>我們老家正北面的人民路沿線,曾經(jīng)是“南市區(qū)牙防所”、“人民家具店”的位置。</h3> <h3>42. 古城公園,位于上海古老的江南名園豫園的北邊、新北門至老北門的老城廂內(nèi)緣。</h3><h5>它是一個東西向的啞鈴形區(qū)域,整體可分為A、B、C三個區(qū)塊。東側(cè)和北側(cè)以人民路為界、南臨福佑路,A區(qū)西至安仁街; B區(qū)東起麗水弄、西至河南南路; C區(qū)東起河南南路、西至舊倉街,A、B、C三區(qū)塊共計占地面積61958平方米。</h5><h3>古城公園工程于2002年2月10日開工,同年5月31日竣工。公園建設(shè)以改善豫園老城廂地區(qū)的環(huán)境質(zhì)量、提高周邊居民的生活質(zhì)量為目標,采用現(xiàn)代園林表現(xiàn)手法體現(xiàn)“古”與”新”的結(jié)合與過渡。以丹鳳臺、錢業(yè)公所、民居縮影等景點反映上海傳統(tǒng)文化歷史,以森林茶座、大草坪、下沉廣場及人行步道等景點為市民提供休息及活動場所。</h3> <h3>43. 這個牌樓,現(xiàn)今位于人民路麗水路“豫園商城”入口處,它即是老城廂的“新北門”。</h3><h3>新北門,亦稱“障川門”。麗水路,以前為兩條并列的障川老街、新街。障川門的西首(此照片右邊),即是障川弄(在城墻內(nèi),東起障川老街、西至晏海路)的起點。障川老街新街合并拓平、改稱為麗水路后,障川弄亦改名為麗水弄。麗水弄與人民路平行,自麗水路至河南南路。</h3><h5>這個路口西首的人民路向西,依次有“麗水食品商店”、“南市螺絲商店”、“葛德和陶瓷總店”、“源誠食品廠”、“供銷合作社水產(chǎn)門市部”、“上海自行車廠辦公樓”…….</h5><h3>2001年,隨著人民路的拓寬改造,上述所有的店家單位以及麗水弄、薩珠弄包括我的老家,已全部拆除、改建成了綠地及步行大道(即“古城公園”的B區(qū))。</h3> <h3>44. 麗水路71~73號,現(xiàn)在成了“東華美鉆”。</h3><h3>以前,這兒是《光榮圖片社》。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階段,我拍的彩色照片,幾乎都是在這兒沖洗擴印,以至使我熟識了這里的好幾位員工。</h3><h3>現(xiàn)在,我珍藏的幾十本影集,給我留下了無數(shù)美好的回憶。一看到這些珍貴的照片,我就會想起當年的《光榮圖片社》。</h3> <h3>45. 老鄰居、老同學(xué)的情誼,盡管已有幾十年過去,也不會褪色。2018年4月13日,我們又一次相聚,到老城廂來懷舊了。</h3><h3>這是我們站立在麗水路麗水弄口早先的位置的合影,其中有三位,前兩天晚上剛剛從深圳來到上海。</h3><h3>我的背后,應(yīng)該是由此通向河南南路的麗水弄。照片的右側(cè),是早先的“麗水食品商店”位置。</h3> <h3>46. “源誠食品廠”(網(wǎng)上下載照片),當年位于人民路上(積善寺街與潘家弄之間)、前門開在人民路(人民路505號)、后門開在麗水弄。據(jù)查,現(xiàn)在已遷往青浦。</h3><h3>曾經(jīng),這家前店后工場的食品廠所散發(fā)的奶油香味,勾起了我們這些小孩子無盡的食欲。到現(xiàn)在老了,依舊無法忘懷。</h3> <h3>47. 此處,是六、七十年的福佑路麗水路口,過去,它也是個熱鬧的地方。</h3><h3>當年在這里,有一家“老野荸薺”食品店,有賣“品牌美食”豬油赤豆糕。在這一帶,還可看到賣“海棠糕”、“梅花糕”、“老虎腳爪”、“油燉子”等點心的各色店攤。每天,可以看到這些店攤前人頭簇擁,熱氣騰騰。我幼年時眼中的“美食世界”,從這兒起步。</h3><h3>現(xiàn)今,該處是“城隍珠寶”大樓的位置。</h3> <h3>48. 現(xiàn)今,我拍了一張相同位置的照片。“城隍珠寶”樓面上的“城隍廟第一購物中心”的匾額,已掛了好幾年了。</h3><h3>記得,“城隍珠寶”開業(yè)于1995年。當年的九、十月間,《新民晚報》登載了幾期它的開業(yè)廣告。</h3><h3>1998年國慶前,“城隍珠寶”搞開業(yè)三周年店慶,在《晚報》上告示,憑三年前的“廣告”原件,可獲得厚禮。因我有集報的愛好,由此,我得到了正牌的“白金鉆戒”一只。</h3> <h3>49. 這張網(wǎng)上下載的老照片,場景是1979年7月的福佑路,由西向東拍攝。可以看到,路中央已經(jīng)過開挖、尚未最后鋪平。我記得,當時的施工是為了鋪設(shè)通向豫園商城地區(qū)的煤氣總管道。</h3><h3>照片的左邊小路,是民珠街。沿著福佑路往前走不遠,經(jīng)過福佑路清真寺,經(jīng)過潘家弄、侯家路、舊校場路,就可以到達“豫園商城”的福佑路入口了。</h3> <h3>50. 福佑路的一段(“豫園商城”入口處東首)。這張照片,是我站在福佑路安仁街口位置由東向西拍攝的。</h3><h3>照片左邊圍墻內(nèi),就是著名的“豫園”,前方的西式房子,曾經(jīng)是相當有名氣的“小世界”游樂場。我讀小學(xué)的時候,這里成了十分討人喜歡的“文化電影院”。后來,文化沒了、電影院也沒了。</h3> <h3>51. 文革后市場經(jīng)濟初起時,位于新北門地區(qū)的福民街逐年興旺起來。</h3><h3>當?shù)氐牟糠志用窦奥劼暥降摹跋刃姓摺保群笤诟C窠只蚱茐﹂_店或設(shè)檔擺攤,大多是售賣一些當初剛剛允許的針頭線腦、紗圍巾寬緊帶之類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出現(xiàn)了牛仔褲花裙子、撲克牌麻將牌、老皇歷圣誕卡等等五花八門的小商品市場。</h3><h3>由此,形成了“福民街小商品市場”,帶動了整個老城隍廟地區(qū)的市場繁榮。</h3><h3>該市場四圍為: 福民街→人民路→安仁街→福佑路。市場內(nèi),地下層、地面層、樓上層,店家攤位不計其數(shù)、各色商品琳瑯滿目。</h3> <h3>52. 侯家路,我小時候,也稱之為侯家浜。它是一條南北向的小路,北起福佑路、南止方浜中路。</h3><h3>當年,侯家路上十分鬧猛,有“玉石雕刻廠”(侯家路26號,相當長一段時期,這兒是上海的珠寶玉石市場總匯)、有“露香園路地段醫(yī)院”、還有“侯家路菜市場”。</h3><h3>這張照片,是站在方浜中路向北拍侯家路。</h3> <h3>53. 這張照片,是我站在福佑路、向南拍的侯家路。</h3><h3>沿著侯家路上的左排向南走過去,曾有侯家路33弄,是我妹妹們小時候的托兒所所在地。再走過去,就是沉香閣路。再向南,有一排石庫門民居,稱之為“久安坊”?,F(xiàn)在,這些民房均已拆除。</h3><h3>我拍照時位置的左背后,是當年的“十六中學(xué)”。</h3> 54. 今天的“華泰珠寶城”,實在是氣派非凡,它就是在當年的“上海市第十六中學(xué)”位置。<div>“十六中學(xué)”,位于福佑路333號。當年,是屬于南市區(qū)的重點中學(xué)。我的女兒曾于1988年~1994年在此求讀。1994年夏,她以該校高考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上海財經(jīng)大學(xué)”。</div><h3>“十六中學(xué)”在城隍廟地區(qū)商業(yè)大發(fā)展時被拆除,于1999年并入“上海市第八中學(xué)”。</h3> <h3>55. “沉香閣”,位于沉香閣路29號。</h3><h3>沉香閣路是一條東西向的小路,它在福佑路的南面,東起舊校場路、西止侯家路。</h3><h3>“沉香閣”是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佛教寺院,屬上海五大佛寺之一(另外四座是玉佛寺、靜安寺、龍華寺、圓明講堂)。</h3><h3>沉香閣路由沉香閣而得名。</h3> <h3>56. 侯家路沉香閣路口。</h3><h3>由這個路口向東,經(jīng)過幾家香燭錫箔店,就可以到達“沉香閣”。再向東走,即是舊校場路了。</h3> <h3>57. 吳家弄,與福佑路平行、在福佑路的南面。東起侯家路,西止河南南路。</h3><h3>現(xiàn)在,你若是打算避免人流擁擠,從河南南路快速到達城隍廟,我建議你走吳家弄(跨過侯家路)、沉香閣路,是一條捷徑。</h3> <h3>58. 福佑路河南南路口。</h3><h3>從這兒一直往前走,可到達“豫園商城”、老城隍廟區(qū)域的北入口。這幅照片的左邊外、是人民路口,照片的右邊外、是吳家弄口。</h3> <h3>59. “上海老飯店”,位于福佑路242號、福佑路舊校場路口。</h3><h3>它原先是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的“榮順館”,設(shè)在舊校場路。因其招牌菜八寶鴨、草頭圈子、糟缽頭等菜肴深受食客贊譽、名氣日響,榮順館也日益擴展。1965年,老榮順館遷至舊校場路路口的福佑路,店名亦改稱為食客們口口相傳的“上海老飯店”。</h3> <h3>60. 我與我家的幾位,我姐、我妻子、我二妹、小妹,在老飯店用餐。當然,我們走進“老飯店”,一半是為了享受美食,一半是懷舊。</h3><h3>“老飯店”確實不錯!那塊“百年榮順”的篇牌,顯示著“上海老飯店”在餐飲行業(yè)中充分的自信!</h3> <h3>61. 這是我記憶中的五十年代位于舊校場路的老飯店。</h3><h3>由于年數(shù)久遠,只能畫成這個依稀的模樣。不過,它的門面及門框上方寫有“榮順館”字樣的燈招,應(yīng)該是不會錯的。</h3> <h3>62. 現(xiàn)今的舊校場路(由南向北拍攝)。</h3><h3>從前,又叫作“舊教場街”、“小校場街”,因是上海最早的校場(軍隊練兵、演武處)設(shè)在此處而留下的地名。由于鄰近的城隍廟是上??h城的宗教、風(fēng)俗活動中心,故在清代,舊教場街一帶就成了上海的年畫中心和集散地。</h3> <h3>63. 我講過了福佑路、麗水路、舊校場路。應(yīng)該看到,豫園商城、城隍廟的核心區(qū)域,就在眼前了。</h3><h3>馬上要進入“豫園商城”、即城隍廟區(qū)域,先發(fā)一幅“豫園商城導(dǎo)游導(dǎo)購圖”給你看看?;蛟S,對你進入迷宮一般的豫園商城有一些小幫助。</h3> <h3>64. 這,就是“豫園商城”的北入口。過去,它是顯得很寬暢的,現(xiàn)在卻顯得有些逼仄。沿著此入口走進去的這條街,叫“豫園新路”。</h3><h3>它的東邊,也有一個“豫園商城”的入口,進去的這條街,叫“豫園老街”。</h3><h3>“豫園商城”共有八個出入口,這兒福佑路上、兩個,舊校場路上、四個,方浜中路上、兩個。</h3> <h3>65. 走到豫園新路的盡頭,就是一塊稱為“黃金廣場”的空曠處。</h3><h3>照片的正前方是“景容樓”、專售“老廟黃金”,它的右手邊、是“童涵春堂”藥局,左手邊可以順著“糧廳路”走到豫園老街、逛逛更多的特色商店。</h3> <p class="ql-block">66. 說說這個“景容樓”位置,曾經(jīng)開過“培紅玩具商店”。</p><p class="ql-block">在那個年頭,孩子們喜愛的免子燈、小木槍、木頭寶劍大刀、“爺胡臉”(假面具)、“扯鈴”等等,都可以在這里買得到。</p> <h3>67. 這個位置,還開過“新華書店”。</h3><h3>這個新華書店與眾不同的地方,它還出售許多種與旅游相關(guān)的讀物(書籍、地圖),故此店在九十年代曾改名為“上海旅游書店”,這亦是我經(jīng)常光顧此處的原因。</h3><h3>現(xiàn)在,豫園商場已經(jīng)沒有新華書店了。在商城北邊的“華寶樓”的三樓,開有一家“吾同書局”,那可是“高大上”了。</h3> <h3>68. 戊戌新年來臨前夕拍攝,商城內(nèi)的凝暉路(南北向)顯得喜氣洋洋。每逢節(jié)假日,這條小路上的游客,往往是摩肩接踵、前呼后擁。</h3><h3>凝暉路西側(cè)的“皕靈樓”內(nèi),有不少特色商品店。它三樓的“永青假發(fā)商店”,是國內(nèi)極有名聲的。</h3> <h3>69. 今天是上班日(2018.4.8.),凝暉路上還算不太擁擠。</h3><h3>路旁的石階上坐著不少正在休息的游客,有的還在悠閑地用手機拍照。</h3> <h3>70. 此處,是九曲橋北入口西邊的護欄,它面對著“豫園”的大門。</h3><h3>記得五十年代初期,沿著護欄排滿了一間間的“鴿子籠”,每一間內(nèi)坐有一位“拆字先生”,我常常立在旁邊,看著一個個求解的男女“信客”,聽著拆字先生口中的念念有詞。</h3><h3>五十年代后期,破除迷信運動驟起,這些個拆字先生隨著鴿子籠一道煙銷云散、不知去向。</h3> <h3>71. 這就是“豫園”的大門。</h3><h5>明朝,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上海城內(nèi)潘家住宅上建造園林,經(jīng)二十余年建成。“豫”有“平安”之意,取名“豫園”。.</h5><h5>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家日趨衰微。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當?shù)氐母簧淌考澕钯徬略@,重建樓臺,增筑山石。</h5><h5>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 1853年(清咸豐三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失敗,清兵在城內(nèi)燒殺搶掠,豫園遭嚴重破壞。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清政府勾結(jié)英法侵略軍,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兵房,園景面目全非。</h5><h5>至解放前夕,豫園的亭臺破舊,假山傾坍,池水干涸,樹木枯萎,原有園景日見湮滅。</h5><h5>1956年起,人民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歷時五年,于1961年9月對外開放。</h5><h5>1959年,豫園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豫園由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5> <h3>72. 從九曲橋北頭看南頭。</h3><h3>照片的左邊、是“湖心亭茶樓”,照片的右邊、是“南翔饅頭店”。這兩個地方,一向應(yīng)該是豫園地區(qū)人氣較旺的去處,可以看到,這里終日是熙熙攘攘、食客盈門。</h3> <h3>73. 豫園的湖,從未聽說有一個正規(guī)的名稱,時有叫它為“荷花池”的,我感覺也不很貼切。倒是湖面上的“九曲橋”與橋中段畔的“湖心亭”,實在是赫赫有名。</h3><h3>九曲橋,是來到豫園商城游覽的中外游客必到的地方,橋上終日是人流不絕。</h3><h3>湖心亭茶樓,每天吸引著無數(shù)的茶客及喜歡評彈的老聽眾。</h3> <h3><font color="#010101">74. 九曲橋的南入口。每逢年節(jié),這里總是人山人海,入口外布滿了維護秩序的糾察、設(shè)置了“回字”蛇形通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此時,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這個“老土地”,也就不敢上橋了。于是,就拍了這張全景照。</font></h3> <h3>75. 位于豫園九曲橋南頭東側(cè)的“綠波廊”(豫園路115號),原先是1924年開業(yè)的“樂圃閬茶樓”,以茶飲兼售茶點為業(yè)。1978年改為酒樓,以烹制滬、蘇(州)菜點見長。</h3><h3>它本來占地不大,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造訪此處后,名氣大漲。1991年,它盤下了相鄰的“松運樓”,經(jīng)擴展裝修后,成了一家頗有聲望的大飯店。</h3><h3>現(xiàn)在,這張照片呈現(xiàn)的“綠波廊”門面位置,過去是“松運樓”的位置。</h3> <h3>76. 1998年11月,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訪華時,曾在上海綠波廊設(shè)置家宴??肆诸D最喜歡的菜竟然是“咸菜毛豆”,他在享用“拉糕”前,還曾粘住了三副筷子!</h3><h3>此圖,克林頓夫人希拉里在餐后欣然為“綠波廊”留言。</h3> <h3>77. “綠波廊”門面對著的左前方(九曲橋廣場南緣),依次是一字排開的“冰雪皇后(食品店)”、“寧波湯團店”、“上海五香豆商店”、“星巴克(咖啡館)”與“松運樓”。</h3><h3>說明一下: 上述店家的門面,過去依次是“百花手帕商店”、“桂花廳點心店”、“綠葉照相館”、“滿園春點心店”、“光明花邊繡品商店”與“上海五香豆商店”。</h3> <p class="ql-block">78. 近日,我特地再拍攝了一張現(xiàn)今的“松運樓”門面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在“松運樓”的一邊,夾著的那一家“星巴克”咖啡館,這真是顯得與兩隔壁有點不協(xié)調(diào)!</p> <h3>79. 在“綠波廊”的正南對面,是文昌路(基本屬于南北向)。</h3><h3>記得,文昌路1號、應(yīng)該是城隍廟地區(qū)相當有名的“大新照相館”,顧客由一樓進門開票、然后上二樓拍照。現(xiàn)在,整個一樓的一大塊,已成了“繡娘絲綢”。我仔細看了,店面門口上二樓的樓梯還在,只是旁邊沒有了《大新照相館》的牌子。</h3><h3>文昌路2號,過去開有一家“百花手帕商店”。在它靠九曲橋廣場的西首一旁,是原先的“桂花廳”。在“桂花廳”的西首,是“綠葉照相館”。</h3><h3>我的記憶中,城隍廟商場里正宗的照相館,就是“大新”、“綠葉”兩家。</h3> <h3>80. 這兒也是“文昌路”的北頭,“繡娘絲綢”的面門、占了文昌路的好幾個門號。</h3><h3>早先的這個角落(文昌路17號),正是“寧波湯團店”的場所。可能是這里地方逼仄、食客擁擠,且“湯團店”的名氣日趨響亮,后來就遷往九曲橋廣場了。</h3><h3>照片右邊顯示“梨膏糖商店”的部分,早先是“宏聲民族樂器商店”,這也是我常常光顧的去處。</h3><h3>而現(xiàn)在的“豐匯珍珠”這個地方,我小時候頂頂不敢上樓去,因為那兒是“黑無?!?、“白無?!?、“十八層地獄”的陳列處!</h3> <p class="ql-block">81. 在“繡娘絲綢”的對面,現(xiàn)在居然還有我小時候十分著迷的“西洋鏡”!拉洋片的攤主往往是山東人,大聲吆喝著: 往里那個瞧唻~往里那個瞧哦……</p><p class="ql-block">不過,今天我看到,蒙著頭在看“西洋鏡”的,竟然是幾個衣著時髦的男女青年!</p><p class="ql-block">過去,在這附近,還有一個經(jīng)常擁滿游客的攤頭: “武松打虎”!</p><p class="ql-block">它其實是個“拉力器”。??吹阶悦Υ蟮挠稳?,站上“武松塑像”面前的小平臺,雙手握住胯下橫著的把手用力往上拉。眼看著武松衣襟前的小燈一個個往上亮起,眾人開始吆喝!直至拉的大漢臉紅氣鼓,武松帽梢頂上的紅燈亮起、頓時鈴聲大作,眾人亦為之歡呼!</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武松打虎”呢?沒有看到了……</p> <h3>82. 在“豫春路”31號處(“南翔饅頭店”西側(cè)),我看到四周用施工牌圍了起來。</h3><h3>這里,曾是我常常瀏覽的地方----“鐵畫軒”。這家店布置得清新靜氣、典雅古色,它專售各種茶具、古今人物、仿生果品等紫砂制品,制作甚是精致、蘊含雅趣。</h3> <h3>83. 早先,“鐵畫軒”的對面,有一家商店,我一直弄不清它是什么店。店堂內(nèi)陳列著各種西洋銀幣、手串玩物,最新奇的是: 墻上有一只木鐘,時辰一到,鐘上方的木門自動打開、跳出一只小鳥,會“啾啾”的鳴叫!</h3><h3>現(xiàn)今,這兒的門關(guān)著,貼了一張紅紙~“?!钡?!</h3> <p class="ql-block">84. 城隍廟大殿前廣場(網(wǎng)上下載照片)。此照片應(yīng)該攝于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是老城隍廟市場比較蕭條的時期。</p><p class="ql-block">那時,我只要是人在上海,幾乎天天早晨在此練太極拳。由此,還結(jié)交了不少拳友。</p><p class="ql-block">照片左方出門,即是方浜中路。照片右方,順著各爿商店一路向北,則可走到九曲橋。</p> <h3>85. 這是同一個地方,城隍廟大殿前廣場。攝于2018年4月8日,可以與上一張照片對比一下。</h3><h3>廣場東西兩旁的偏殿,現(xiàn)在都已整修一新,顯得美輪美渙、莊嚴肅穆。</h3><h3>文革前,東邊的偏殿均開作為點心店,西邊的偏殿則開有瓶塞瓶蓋店、兒童玩具店、鋁鍋面盆店、掃帚畚箕店等等。整個廣場中間也搭有大棚,設(shè)置燒田螺、烘魷魚干、油豆腐細粉湯、雞鴨血湯等攤檔…… </h3> <h3>86. 這個鏡頭,與上一張照片反方向,正對著城隍廟大殿。</h3><h3>這幾天(2018.4.6.~2018.4.12.),上海老城隍廟正在進行“戊戌年上海城隍尊神華誕慶典”。</h3> <h3>87. 上海的城隍神:</h3><h3>史述,“先有淡井廟,后有上海城”。淡井廟建于南宋末年,是華亭縣城隍神設(shè)在上海鎮(zhèn)的一座行宮,在現(xiàn)今的永嘉路12弄處,已拆除。淡井廟供奉的城隍神是漢代大將紀信,1373年改奉為秦裕伯。秦裕伯、字景容,為元末明初時的上海名人。</h3><div>1292年,上海縣設(shè)立,在今方浜路的位置建造了一個“霍光神行祠”,明永樂二年(1404年)后奉祀霍為城隍神。由于上??h將霍光、秦裕伯奉祀為城隍爺,始有“前殿為霍,后殿為秦”的“一廟二神”說法。</div><h3>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滬人請入鴉片戰(zhàn)爭中駐守吳淞口的民族英雄陳化成塑像,供奉于霍光神背壁之后。從此,上海老城隍廟又有了“一廟三神”的說法。</h3> <h3>88. 這張照片,是我下載的。從殿前廣場正面拍攝大殿,比較清晰。</h3><h3>記得文革興起后,大殿正門被封,殿內(nèi)曾作為小企業(yè)的工場。文革結(jié)束后、市場經(jīng)濟初起時,殿堂又作為售賣金銀首飾、玉器、珍珠的商場,稱為“上海工藝品商店”。</h3><h3>直到1988年,城隍廟大殿等建筑歸還給上海市道教協(xié)會,得以遂殿修繕,請入城隍老爺以供祀。1995年1月31日起,城隍廟重新開放。</h3> <h3>89. 這就是“上海城隍廟”在方浜中路上的大門,即城隍廟南入口。</h3><h3>早先,大門的東耳房,是“老松盛點心”,他專賣八寶飯、酒釀圓子及紅白糖粥,來城隍廟的游客,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喜歡在此息息腳。大門的西耳房,是“老桐椿點心”,它的“豬油渣菜肉大餛飩”,實是滬上有名。他還有一個絕活: 當場現(xiàn)捏面筋,燒出來的“油面筋百頁包”~俗稱“雙檔”,真是鮮得你掉光眉毛!</h3> <p class="ql-block">90. 這塊“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城隍廟”碑牌,現(xiàn)今立于城隍廟的方浜中路正門內(nèi)右側(cè),早先的“老同椿”門口。</p><p class="ql-block">上海城隍廟的變遷,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我亦親眼看到了她近幾十年的巨變。</p><p class="ql-block">但愿這座見證上海發(fā)展歷史的土地神廟,能繼續(xù)成為我們“魔都”廣大老百姓的保護神。</p> <p class="ql-block">91. 城隍廟南入口的西首,現(xiàn)在的“華寶樓”。華寶樓,高四層、飛檐翹角、巍峨挺拔?!叭A寶”樓名取自初唐四杰之一、著名文學(xué)家王勃所寫《滕王閣序》中“物華天寶”之句,意指樓內(nèi)各類工藝品、絲綢、飾品、古玩、文物,其中不少是萬物中的瑰寶。</p><p class="ql-block">華寶樓的三樓,開有一家“吾同書局”。</p> <h3>92. 集天地靈氣,取萬物之精華的“華寶樓”。</h3><h3>華寶樓的貼金樓匾金光閃閃,由著名歷史學(xué)家、書法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更有其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即在樓匾四角有四只金蝙蝠。樓匾系托蘇州園林建筑公司用珍貴的銀杏木制成,凈重400公斤,“華寶樓”三字以純金箔貼金。</h3> <h3>93. 倒回幾十年,看看這里:</h3><h3>七十年代,“城隍廟”南入口。它西首的“大眾日用雜品公司”,出售各種日用品及兩手貨。我曾經(jīng)在此買過一只“紅心牌”電熨斗,現(xiàn)已成了正宗的“老貨”了。</h3> <p class="ql-block">94. 館驛街(于館驛街晝錦路口向北拍攝),是正對著“華寶樓”的一條南北向的短馬路。</p><p class="ql-block">它北起方浜中路、南止晝錦路,向南延伸處、還是同樣寬的馬路,只是路牌子換成了“三牌樓路”。</p><p class="ql-block">過去,館驛街與同樣是南北向的“三牌樓路”有些錯開?,F(xiàn)在,由于街、路的拓寬,館驛街與三牌樓路在晝錦路口接頭,形成了一條馬路。</p> <p class="ql-block">95. 這就是站在館驛街上,向南拍三牌樓路。</p><p class="ql-block">三牌樓路,北起晝錦路,南止復(fù)興東路。前面的“三牌樓”牌坊背面,就是復(fù)興東路了。</p> <p class="ql-block">96. 薛弄底街。從中段向東拍攝。</p><p class="ql-block">它是一條在河南南路東側(cè)與方浜中路平行、在方浜中路南面的一條小路,目前正在消失(拆遷)的過程中。</p><p class="ql-block">我有三位中學(xué)同學(xué),曾經(jīng)住在此處地塊。</p> <p class="ql-block">97. 果育堂街,是一條南北向的小街。它于河南南路東側(cè)、與薛弄底街垂直相交。</p><p class="ql-block">這條街的來歷如下:</p><p class="ql-block">清咸豐八年(1858年)小刀會失敗已經(jīng)三年,老城廂趨于穩(wěn)定,但是太平天國導(dǎo)致江浙二省難民又大量涌進上海,兒童無錢上學(xué),在街上流浪,凍死。上海人江駕鵬、費培鎮(zhèn)、顧錫麟等人提議集資在莊家街(復(fù)興東路處)創(chuàng)辦了義務(wù)小學(xué),吸收流浪兒童入學(xué)。經(jīng)上海縣衙準許,這個義校建在“袁公祠”東的空地上,取《易經(jīng)》中“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之句為“果育堂”。</p><p class="ql-block">于是,就在“果育堂”的面前,出現(xiàn)了一條“果育堂街”。</p> <p class="ql-block"><i>98. 到現(xiàn)在,“老北門”和“老城隍廟”的故事,我花了一段辰光,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講到此地,亦是有些吃力了。</i></p><p class="ql-block"><i>本來想,應(yīng)該是回到石庫門里的老房子,息一息、喫杯茶。然而,老房子已拆除近二十年,時光是無法倒轉(zhuǎn)的……</i></p><p class="ql-block"><i>也罷,在本《美篇》結(jié)束時,再上傳一張老房子的照片給自己看看,算是留一個念想。人嘛,總得向前看呵!</i></p><p class="ql-block"><i>在此,也謝謝各位朋友閱讀此《美篇》。謝謝!</i></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孺子牛,完稿于2018年4月13日。</i></p><p class="ql-block"><i>.</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