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公元1852年編撰的南安白石養(yǎng)浩堂原譜)</h3></br><h3>? ? ? ? 在歷史的長河中,家族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單元,承載著先祖無數(shù)的故事和記憶。這些故事,如同家族的靈魂,代代相傳,塑造著我們的身份和價值觀。然而,一直以來有一種不良風氣,在身后侵蝕著家族歷史的真實性——杜撰和篡改史實。這種不良的現(xiàn)象不僅誤導了后人,也扭曲了家族的真實面貌。使得很多正直的歷史專家,一談到部分家族史嗤之以鼻!因此呼吁,家族的歷史不要再杜撰和篡改!一定要實事求是的記錄和傳承。</h3></br> <h3>(公元1855年編撰的《溫陵曾氏族譜》,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的電子掃描圖)</h3></br><h3>? ? ? ?現(xiàn)流通于市面上的《溫陵曾氏族譜》是目前泉州大龍山曾氏家族中僅存的唯一的一部比較早且相對完整的版本。現(xiàn)珍藏于南安官橋白石上曾村宗親手中的《曾府族譜》是白石養(yǎng)浩堂族譜(共16冊),編撰于公元1852年,而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的安溪案山的《龍山曾氏族譜》編撰于公元1855年,是電子掃描版本流通于市面上,都是目前泉州大龍山曾氏較為權(quán)威的一部族譜,對研究曾氏入閩史及在宋代家族的輝煌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曾府族譜》《龍山曾氏族譜》其實里面的內(nèi)容都是《溫陵曾氏族譜》。</h3></br><br></br> <h3>(公元1855年編撰的《溫陵曾氏族譜》,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的電子掃描圖)</h3></br><h3>? ? ? 《溫陵曾氏族譜》中之“始祖墓圖附塟并載”:右地在南安邑治西南欽風里,土名白石窟斗。龍自菌山作祖,辭樓下殿,遠不詳述。至壺崗山頓起,大帳成九腦芙蓉貴格。及入首復頓起三臺,正脈中抽而下至穴結(jié)一石,圍穴旁豎起,石筍高約丈余,蓋此地之貴微也。前有崑玉山作案,毫光山似展誥作朝,左有一片巖峙立而四山環(huán)擁,宛如大將登壇而士卒莫不屏息。先是延世公升遐,教公運公偕術(shù)者至其處。術(shù)者曰:是山欝欝蒼蒼,非特一穴鐘秀也,此特拔其尤耳。教公曰:誠如先生言,則吾子孫得以附塟,而先人之遊於地下者,宛然有家人婦子之樂也。何幸如之。爰購是山,上盡壺崗山之頂,下逮山麓四至立石為界,而窟斗、猴坑、流隔、流佩、南山等處皆在所統(tǒng)。遂奉公柩厝焉,穴坐乾向巽兼亥已,喝形曰:獨角麒麟。蓋以麟者,仁厚之獸,而其以振,振望子孫者,端有賴于是地云。<br></br></h3></br><h3>? ? ? ? 同樣這套族譜中也載:載方域志 ? ?先是六世祖得家傳有附塟之說。卜地於祖墳之側(cè)而不獲其所,適逢術(shù)者妙應禪師為指其處且曰是非,世有令德者,莫能居也。并出讖語相示,遂如其言塟焉,穴坐庚向甲,穴前宋宣靖公豎碑曰:唐故知錄事參軍曾府君墓,旁鐫:四世孫宋尚書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魯國公立。(本人于2023年已送一套《龍山曾氏族譜》掃描印刷版本交到泉州龍山大宗祠曾國賢宗親手中,并希望此譜能放在大宗祠內(nèi)讓需要的族人查閱。)</h3></br> (清末民國初全國統(tǒng)編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兩種版本)<h3>? ? ? ? 在清末民國初全國統(tǒng)編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中,延世公的簡介中有:一譜【“葬南安白石山獨角麒麟”。及“一譜葬高蓋山是益與葢形似而訛之也?!薄俊!尽胺届度畷x江而家焉,其時乃光啟二年丙午也,葬晉江縣高蓋山?!薄考辞迥┟駠跞珖y(tǒng)編的武城譜對延世公的墓葬有二個版本。</h3></br> <h3>(2021年泉州龍頭山大宗祠,“曾氏龍山派譜局籌備組”編撰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譜龍山曾氏總系》之初稿征求審核稿)</h3></br><h3>? ? ? 然而,2021年泉州龍頭山大宗祠,“曾氏龍山派譜局籌備組”編撰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譜龍山曾氏總系》之初稿征求審核稿的第一冊中,“泉州龍山派曾氏家廟歷代興廢重建事記”中,P24頁中,【后瓚公卒,葬于南安白石窟斗??坑“翻天馬蹄穴”,自操公與嶠公昆仲,至南安白石窟斗猴坑為父守孝,并將延世公骸樞,移葬于此中,穴號“獨角麒麟”?!恳约霸冢篜45頁,延世公簡介中,有:【卒后唐五代莊宗同光元年癸未,葬南安高蓋山……至六世祖將始祖遷葬於南安白石窟斗山,穴號:“獨角麒麟”?!?lt;br></br>? ? ? ? 綜合以上僅存的原譜資料及曾氏龍山派譜局籌備組編撰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譜龍山曾氏總系》之初稿征求審核稿中,得出兩個結(jié)論:《溫陵曾氏族譜》中記載是“延世公升遐,教公運公購買壺崗山遂奉公柩厝焉,即把延世公葬于壺崗山崛斗。而曾氏龍山派譜局籌備組編撰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譜龍山曾氏總系》之初稿征求審核稿中:“后瓚公卒,葬于南安白石窟斗??坑翻天馬蹄穴,自操公與嶠公昆仲,至南安白石窟斗猴坑為父守孝,并將延世公骸樞,移葬于此中,穴號獨角麒麟”。</h3></br><h3>?小編有些疑問:</h3></br><h3>一、在目前僅存的大龍山曾氏所有族譜中到底哪部比較權(quán)威?是《溫陵曾氏族譜》還是《武城曾氏重修族譜》?</h3></br><h3>二、在閩南民俗文化中,三年守孝期間有適宜動土遷移祖墓的說法嗎?閩南民俗文化中只有附葬于祖上的風水里而沒有守孝期間動土遷移祖墓之說?。?!</h3></br><h3>三、作為龍山大宗祠譜局的這些宗親,相信你們對《溫陵曾氏族譜》是滾瓜爛熟,倒背如流,比我這半生不熟的人不知道好多少倍,難道有必要杜撰歷史,扭曲家族的真實面貌嗎?作為家族文化傳承人的你,是否知道今日你的所言所寫對后人的影響嗎?<br></br>? ? ? ?首先,杜撰和篡改家族歷史是對先人的不尊重。每一個家族成員,無論是顯赫的祖先還是平凡的百姓,都是家族歷史的一部分。他們的經(jīng)歷、奮斗和貢獻,構(gòu)成了家族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如果我們隨意杜撰或者有意識地篡改歷史,就是對祖先的不敬和漠視。這不僅違背了尊重歷史的原則,也背離了家族傳承的初衷。更是對人性的褻瀆!<br></br>? ? ? ?其次,真實的家族歷史是后人了解家族的重要途徑。家族歷史是后人認識家族文化、價值觀和傳統(tǒng)的重要窗口。通過了解家族的真實歷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家族的精神和傳統(tǒng),從而增強家族的凝聚力和歸屬感。而杜撰或夸大其詞的家族歷史,往往會誤導后人,使他們無法真實了解家族的真實面貌,導致家族文化的流失和傳統(tǒng)價值的淡化,甚至家族的分裂。<br></br>? ? ? ? 因此,大家應該尊重并真實書寫家族的歷史。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回避家族的困難和挫折,而是要以客觀、真實的態(tài)度去面對和記錄。只有這樣,才能讓家族的歷史真正發(fā)揮它的價值,成為后人了解家族、傳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資源。同時,大家也應該加強對家族歷史的傳承和教育。通過家族聚會、口述歷史、建立家族檔案等方式,讓家族的歷史得以傳承和弘揚。更要注重對后人的教育,讓他們了解家族的歷史和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家族認同感和責任感及自豪感。<br></br>? ? ? ? 最后,大家應該警惕杜撰家族歷史的危害。對于那些故意杜撰或夸大其詞的家族歷史,大家應該予以批判和抵制。<br></br>? ? ? ?總之,家族的歷史是我們身份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并真實書寫家族的歷史,不僅是對先人的尊重,也是對后人的負責。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本家族的真實歷史,讓本家族列代先賢的精神和文化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后人留下一個真實、完整的家族歷史遺產(chǎn)。<br></br></h3></br><h3>(部分內(nèi)容參考于網(wǎng)絡)</h3></br><h3>? ? ? 本公眾號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wǎng)絡分享,不具有任何商業(yè)目的。如有版權(quán)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請權(quán)利人通過后臺留言及時告知,我們會盡快妥善處理。</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wY6SsLkB_VJJ08vZH4bJg"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