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春游沈陽(下)

厚德載物

<p class="ql-block">  4月26日下午三點(diǎn)多鐘乘公交車去沈陽故宮,在大東門下車,步行10來分鐘就到沈陽故宮。</p><p class="ql-block"> 大清門外左右為文德、武功兩座牌坊。</p><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市沈河區(qū)明清舊城中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而后又經(jīng)過了康熙、乾隆時(shí)期大規(guī)模的改建和增建,歷時(shí)158年。沈陽故宮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間,總占地面積63272平方米,建筑面積18968平方米。入關(guān)以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諸帝,相繼十次東巡時(shí)作為駐蹕所在。</p><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國關(guān)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在建筑藝術(shù)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傳統(tǒng),集漢、滿、蒙古族建筑藝術(shù)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jià)值。</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文德、武功兩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xù)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shí)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shí)期續(xù)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guān)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shí)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shí)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shí)也“東巡”回沈陽看看。</p> <p class="ql-block">  大清門又稱“午朝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綠剪邊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五間,中央三間為門道。路南有東西奏樂亭和東西朝房(各三開間)。東朝房之后為兩座五開間的二層樓房,西朝房之后為一座五開間的平房。乾隆時(shí)期將東西朝房擴(kuò)建為五間,朝房之后改建兩座對稱的五開間樓房,稱為朝樓。</p> <p class="ql-block">  上圖為飛龍閣,下圖為 翔鳳閣。</p><p class="ql-block"> 飛龍閣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歷東巡盛京后命改建于此。閣內(nèi)上層原儲清歷代皇帝御用弓箭、刀槍、鞍轡等物;下層存放清內(nèi)府珍藏的古代銅器。</p><p class="ql-block"> 翔鳳閣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歷東巡盛京后命改建于此。為收藏行宮御用器皿、書畫、珍玩等陳設(shè)物品之所。</p> <p class="ql-block">  在飛龍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飛龍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飛龍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飛龍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飛龍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飛龍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翔鳳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翔鳳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翔鳳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翔鳳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銅鎏金松棚果罩:造型似亭子,柱上有六條盤繞得金龍。亭子頂裝飾綠線編織的松綾,取“壽比南山不老松”之意,用以擺放蘋果、佛手、柑橘等鮮果。</p><p class="ql-block"> 清代元旦舉行“宗親宴”時(shí),皇帝所用“金龍大宴桌”上的餐具具有近百件。據(jù)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膳底檔”記載,“金龍大宴桌”自外向內(nèi)依次擺放:頭路,松棚果罩4座、花瓶2個(gè)、青白玉盤5個(gè);二路、三路,青白玉碗各9個(gè);四路,雕漆果盒2個(gè)、小青白玉碗4個(gè);五至八路,青白玉碗各10個(gè);九路,青白玉盤6個(gè)、果盅8個(gè)、青白玉蝶4個(gè),箸、匙、叉1份。</p> <p class="ql-block">  在翔鳳閣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1636年,皇太極在此去汗號稱帝,改國號為清,對沈陽宮殿各主要建筑分別正式命名:“定宮殿名,中宮為清寧宮、東宮為關(guān)雎宮、西宮為麟趾宮、次東宮為衍慶宮、次西宮為永福宮、臺西樓為翔鳳閣、臺東樓為飛龍閣、正殿為崇政殿、大門為大清門、東門為東翼門、西門為西翼門、大殿為篤恭殿” 。此后又在大清門前東、西兩側(cè)分別建文德坊、武功坊兩座牌坊,因坊心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 ,可知建成于1637年。這也是清入關(guān)前唯一有確切年代記載的宮殿。</p><p class="ql-block"> 崇政殿位于大清門之內(nèi),又稱“金鑾殿”,通稱“正殿”,是皇太極處理政務(wù)、接見使臣的場所,清代歷朝皇帝東巡祭祖時(shí)也在此聽朝理政。崇政殿面闊五間,綠剪邊黃琉璃瓦,單檐硬山頂,前后有出廊,圍以石護(hù)欄。殿內(nèi)為徹上明造,和璽彩繪,寶座后有貼金龍扇屏風(fēng),旁為貼金蟠龍柱。崇政殿東為左翊門,殿西為右翊門,均面闊三間,中一間辟門道,左右兩間為火炕。崇政殿南為丹陛,上陳日晷、嘉量。殿南為庭院,院東為 飛龍閣 和 東七間樓 ,院西為 翔鳳閣 和 西七間樓 。</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內(nèi)的皇帝寶座及殿內(nèi)布局</p> <p class="ql-block">  日晷也稱“日規(guī)”,是我國古代計(jì)時(shí)器,利用日光照射指針在晷盤上的投影標(biāo)示時(shí)間。此處日晷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增設(shè),與嘉量相配象征國家統(tǒng)一。</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后墻壁上精美絕倫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  鳳凰樓位于崇政殿之北,原名“翔鳳樓”,為清寧宮內(nèi)院的門樓。高三層,歇山頂,面闊、進(jìn)深各為三間。曾是皇帝計(jì)劃軍政要事和舉行宴會之地,清朝入關(guān)后改為存放歷代實(shí)錄、玉牒、“御影”以及玉璽的場所。樓南東側(cè)為三開間的日華樓和五開間的師善齋,西側(cè)為霞綺樓和協(xié)中齋。</p> <p class="ql-block">  鳳凰樓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年),是皇帝后妃便宴和讀書之處。清遷都北京后,樓內(nèi)曾收儲清代帝王像及御寶等。鳳凰樓是清代沈陽城內(nèi)最高建筑,“鳳樓曉日”為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清寧宮位于鳳凰樓之北,原稱“正宮”,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jì)吉特氏哲哲的居所。天命十年(1625年)前后修建,原為皇太極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坐落于高3.8米的高臺之上,前有鳳凰樓,四周為高墻和巡邏更道,構(gòu)成獨(dú)立的城堡式建筑群。清寧宮為硬山式建筑,綠剪邊黃琉璃瓦,坐北朝南。面闊五間,東邊一間為帝后寢宮,正門辟在東二間,入內(nèi)為大灶。西邊三間為神堂,是薩滿教祭祀之所,南、西、北三面沿墻設(shè)有“萬字炕”。清寧宮前有索倫桿,內(nèi)放碎米、碎肉,供奉滿族神鳥烏鴉。清寧宮之東為東配宮 ,西為西配宮 ,均為面闊三間的硬山頂建筑。清寧宮之南、鳳凰樓之北原先還建有兩開間的北辰殿,康熙年間倒塌拆除。</p><p class="ql-block"> 皇太極就在清寧宮的東面暖閣門駕崩的。</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雎宮位于清寧宮之東,坐東朝西,面闊五間,硬山頂,宮內(nèi)布局類似于清寧宮?;侍珮O時(shí)期,此宮為宸妃博爾濟(jì)吉特氏海蘭珠(敏惠恭和元妃)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永福宮位于麟趾宮之南,坐西朝東,面闊五間,硬山頂?;侍珮O時(shí)期為莊妃博爾濟(jì)吉特氏布木布泰(孝莊文皇后)的居所。順治帝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莊妃又稱“孝莊文皇后”。她是一位來自蒙古草原的姑娘,姓博爾濟(jì)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出生在明朝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她的父親是蒙古科爾沁部落酋長,名叫宰塞,是元世祖忽必烈后裔。莊妃本是一位出身于名門的大家閨秀。清太祖開創(chuàng)后全國之后,出于政治需要很重視與蒙古各部的關(guān)系。莊妃的家鄉(xiāng)科爾沁與后金國疆域比連,而且軍事力量比較薄弱,屢次受到強(qiáng)部察哈爾部的凌虐,所以也極力向后金靠攏,愿意與它交好,所以將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p> <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的東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gè)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yán)。</p><p class="ql-block">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前長195米、寬80米的廣場上,自北向南排列,是左右翼王和八旗辦公的地方。東側(cè)自北向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lán)旗亭。西側(cè)自北向南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lán)旗亭。十王亭之南為大紅墻,清初為開放式廣場,以木柵與宮外相隔 。</p><p class="ql-block"> 正白旗亭:清早期正白旗官員辦公和典禮排班之處。</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duì)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辦事于宮廷的現(xiàn)象,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gè)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shù)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一個(gè)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原稱“大殿”,崇德元年(1636年)改名“ 篤恭殿 ”,康熙時(shí)改為今名。為重檐八角亭式建筑,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為徹上明造。下有大青石修建的須彌座臺基。殿頂為綠剪邊黃琉璃瓦,中央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殿內(nèi)有寶座、藻井。殿北有五間鑾駕庫,存放皇帝儀仗,乾隆時(shí)期擴(kuò)建為十三間,后拆為十一間。</p> <p class="ql-block">  在十王亭角上有一塊鏡子,利用鏡子可以拍大正殿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內(nèi)的皇帝寶座及殿內(nèi)精美的雕刻和壁畫。</p> <p class="ql-block">  東所位于清寧宮之東,修建于乾隆十一年(1756年),是清帝東巡時(shí)太后居住的地方。自南向北依次為琉璃宮門、垂花門、頤和殿、介祉宮、宮門、敬典閣。頤和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綠剪邊黃琉璃瓦,是太后接受朝賀拜見的場所,左右各有三間廂房(已毀),稱" 阿哥所 ",是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方。介祉宮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為太后寢宮和日常起居場所。敬典閣為三開間二層樓閣,重檐歇山頂,閣內(nèi)存放清朝宗室玉牒。</p><p class="ql-block"> 敬典閣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是盛京皇宮內(nèi)收藏“玉蝶”之所。“玉蝶”為愛新覺羅皇族的宗譜,清代自順治十八年(1661年)首次編寫皇室宗譜,以后每十年纂修一次。自乾隆朝起,每次修成“玉蝶”后,即運(yùn)送一份至此收藏。</p> <p class="ql-block">  介祉宮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東稍間為皇太后暫住盛京期間的寢宮。清帝攜皇太后東巡駐蹕盛京宮殿,每日率妃嬪到此向皇太后問安。</p><p class="ql-block"> 頤和殿建于乾隆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是皇太后駐蹕盛京宮殿召見王公官員女眷之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溯閣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年),是存儲《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建筑形式仿寧波天一閣,外觀兩層、閣內(nèi)三層。閣名“文溯”取周詩“溯澗求本”之意,以符合沈陽為清朝“發(fā)祥之地”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文溯閣碑亭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年),內(nèi)置滿、漢文合璧石碑,碑陽為清高宗弘歷御制《文溯閣記》,記述興建文溯閣的緣由、北四閣的關(guān)系等;碑陰為清高宗御制《宋孝宗論》。其形制效仿北京故宮文淵閣碑亭,屋面采用盔頂形式,滿鋪黃琉璃瓦,內(nèi)飾紅色夔龍?zhí)旎ā?lt;/p><p class="ql-block"> 下為沈陽故宮的后宰門。</p> <p class="ql-block">御制文溯閣記:輯四庫之書,分四處以庋之,方以類聚。數(shù)以偶成。文淵、文源、文津三閣之記早成,則此文溯閣之記亦不可再緩,因?yàn)橹o曰:權(quán)輿二典之贊堯舜也,一則曰文思,一則曰文明。蓋思乃蘊(yùn)于中,明乃發(fā)于外,而胥藉文以顯。文者,理也。文之所在,天理存焉,文不在斯乎?孔子所以繼堯舜之心傳也。世無文,天理泯而不成其為世,夫豈鉛槧簡編云乎哉?然文固不離乎鉛槧簡編以化世,此四庫之輯所由亟亟也。茲則首部告成,綱紀(jì)已定,與之暇以究其核,督之勤以防其忽,乙夜幾暇,亦亹披覽,怪辟側(cè)艷。滌灈刬磢,犁然理明,衰然文顯。所余三部,惟鈔胥之事,然而豸亥陶明,猶不可仇校也。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義者,蓋取范氏天一閣之為,亦既見于前記矣。若夫海淵也,眾水各有源而同歸于海,似海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閭何泄,則仍運(yùn)而為源,原始反終,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則窮源之徑而溯之,是則溯也津也,實(shí)亦迨源之淵也。水之體用如是,文之體用顧獨(dú)不如是乎!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間求本之義,而予不忘祖宗創(chuàng)業(yè)之艱,示子孫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有七年歲在壬寅仲春之月上瀚御筆</p><p class="ql-block">宋孝宗論:宋孝宗之事高宗可謂極其孝,光宗之事孝宗可謂極其不孝。天道好還,在孝宗不宜有此,豈天未垂鑒乎?余謂此正所以天之垂鑒也。蓋人君之孝與庶人不同,必當(dāng)思及祖宗,不失其業(yè)。茲南渡之宋,祖宗之業(yè)已矢其半,不思復(fù)中原報(bào)國恥而區(qū)區(qū)于養(yǎng)志承歡之小節(jié),斯可謂之孝乎?且孝宗奉高宗游西湖已獨(dú)不共游乎,是托于娛親而私以行樂,是可謂之孝乎?又恐高宗往西湖為勞,于宮內(nèi)肖其勝,斯不更勞民而費(fèi)財(cái)乎?光宗受制悍婦非人類,其不孝固不必責(zé),而孝宗之所以得此豈無所以致之之由乎?此即天道好還所以垂鑒也!稗官小乘乃謂臨安士庶皆興于孝,何其見之小哉?蓋此論非予不能言亦不敢言。今歲秋將攜諸子往盛京,明年春南巡亦必至西湖,命于兩處各立碑志之,以示天子之孝當(dāng)以不失祖業(yè)為重,而承歡養(yǎng)志固不在游山玩景之小節(jié)也。 </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有八年歲在癸卯孟夏月下瀚御筆</p> <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  5月25日上午乘地鐵去沈陽大法寺,在泉園地鐵站乘10號線地鐵,到聯(lián)合路換乘4號線地鐵,車到沈陽大學(xué)站下車,步行去大法寺。</p><p class="ql-block"> 大法寺又名八王寺,位于沈陽市大東區(qū)邊墻路120號。創(chuàng)建于1415年(明永樂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 因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jì)格施舍銀兩重修廟宇,大法寺住持僧為了感謝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側(cè)修了八王祠,從此就變成了阿濟(jì)格的家廟,俗稱八王寺,這就是八王寺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院坐北朝南,三層院落,占地三十余畝。前為山門,門楣上懸掛“0禪林”匾額。山門內(nèi)塑有哼哈二將,氣象威猛,形體高大,翹首望之,始見其面。東西兩側(cè)建有鐘樓、鼓樓。中為天王殿,內(nèi)塑四大天王巨像,后為大殿供奉釋迦牟尼、菩薩諸佛。配殿供奉千手千眼佛及魔家四將。寺內(nèi)整個(gè)建筑為棕門灰墻碧瓦,三層大殿高聳巍峨,畫棟雕梁,窮極壯麗。 </p><p class="ql-block"> 在乾隆四年,同治十一年重修擴(kuò)建,其規(guī)模更加宏偉壯觀。后清光緒年間,大清王朝由盛而衰,外敵入侵、日俄開戰(zhàn),古寺部分被毀,昔日香火鼎盛場景不再重現(xiàn),民國時(shí)期,由奉系軍閥張作霖出資修繕,只因民國風(fēng)云變幻莫測,香火旺盛之日只是曇花一現(xiàn),后遭“文革”浩劫,寺院傾頹、殿閣蕩然。</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7年)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王寺兩次重修,其規(guī)模更加宏偉壯觀,大殿高聳巍峨,雕梁畫棟,窮極壯麗。在清代興盛時(shí)期,僧侶云集,寺有僧眾百余,是當(dāng)時(shí)沈陽佛教界的重要禪林之一。</p><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重建后的八王寺更加輝煌壯觀,按八王寺地區(qū)的整體改建要求,八王寺東移80米,改為正東正西朝向,寺前正臨大東廣場。</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內(nèi)的鼓樓</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內(nèi)的鐘樓</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內(nèi)的萬佛寶殿和藏經(jīng)樓,目前大法寺的香火比較旺盛。</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的天王殿和藏經(jīng)樓</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的藏經(jīng)樓和萬佛寶殿的雕龍石柱。</p> <p class="ql-block">  萬佛寶殿坍陛的孝母典故石雕</p> <p class="ql-block">  萬佛寶殿的坍陛下的孝母典故石雕</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的萬佛寶殿的建筑規(guī)制很高,大殿四周的柱子都是雕龍石柱,而且每根石柱上都有一個(gè)探出的龍頭。大殿的坍陛下的四周都有孝母典故的石雕,精美絕倫。</p> <p class="ql-block">  萬佛寶殿的雕龍石柱,精美絕倫。</p> <p class="ql-block">  參觀大法寺后,乘兩站地鐵到達(dá)皇寺站,步行15分鐘到皇寺。</p><p class="ql-block"> 實(shí)勝寺全稱蓮花凈土實(shí)勝寺,又名皇寺,位于和平區(qū)皇寺路206號,占地面積 1 萬多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7月,竣工于崇德3年(1638年),距今已有 360 多年的歷史,是東北地區(qū)著名的藏傳佛教(密宗)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皇寺的大轉(zhuǎn)經(jīng)筒。</p> <p class="ql-block">  蓮花凈土實(shí)勝寺的大鐘。</p><p class="ql-block"> 皇寺是清太宗皇太極賜建的寺院,因而得名。皇寺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兩進(jìn)院落。山門北行為三楹天王殿。大殿位于天王殿北。大殿西南是瑪哈噶喇佛樓,因供俸瑪哈噶喇金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皇寺(實(shí)勝寺)的鐘樓</p> <p class="ql-block">  皇寺(實(shí)勝寺)的鼓樓</p> <p class="ql-block"> 皇寺(實(shí)勝寺)的碑亭,碑亭內(nèi)有一方形的石碑,但石碑上卻沒有文字。</p> <p class="ql-block">  皇寺(實(shí)勝寺)天王殿的正面和背面</p> <p class="ql-block">  皇寺(實(shí)勝寺)的佛樓。</p> <p class="ql-block">  太平寺位于沈陽市和平區(qū)皇寺路,地處實(shí)勝寺南側(cè)百米左右,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原為錫伯族家廟,</p> <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由居住在盛京的錫伯族人集資修建,初建之時(shí)只有正殿五間,經(jīng)過歷代的維修和擴(kuò)建,逐步形成了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寺院。太平寺坐北朝南,有前后兩進(jìn)院落。寺內(nèi)主要供奉釋迦牟尼、八大菩薩、四大天王等佛像。在正殿的正中懸掛著“錫伯家廟”四個(gè)燙金大字的匾額,是咸豐年間駐守盛京的錫伯族協(xié)領(lǐng)色普鏗額敬獻(xiàn)。大殿前面原先立有錫伯文、漢文石碑,現(xiàn)僅存錫伯文石碑。碑上詳細(xì)地記載著錫伯族遷移和編入八旗的史實(shí)及太平寺的創(chuàng)建過程。</p> <p class="ql-block">  6月1日放假叫車去沈陽東陵游覽,經(jīng)過15公里的路程到達(dá)東陵。去的不巧正趕上主要的建筑大修,既來之則游之吧。碑亭、大紅門、享殿、明樓、茶殿都在進(jìn)行維修,也是東陵建筑的油漆破損嚴(yán)重,不修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東陵牌坊與北陵不同之處是在陵門外的東面、西面各建一座石牌坊,北陵只建一座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因?yàn)槲挥谑⒕┑臇|邊,故又稱“東陵”,是著名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努爾哈赤是清王朝的創(chuàng)業(yè)君主,他最初是明朝的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從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開始統(tǒng)一女真族各部落。到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稱汗自立,創(chuàng)建了“后金”政權(quán),成為與明王朝對立的地方政權(quán)。以后其力量逐漸壯大,開始不斷往外發(fā)展,與明朝中央爭奪政權(quán)。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在寧遠(yuǎn)戰(zhàn)役中,努爾哈赤負(fù)了重傷,8月11日,死于離沈陽四十里的璦雞堡,終年六十八歲。天聰三年(1629年)三月,才選中渾河北岸的天柱山,開始在這里營建陵寢,順治八年(1651年)竣工。以后又經(jīng)過康熙、乾隆等朝的增建,逐漸形成了今天這樣一組完整的陵寢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大紅門兩側(cè)紅墻上的琉璃龍</p> <p class="ql-block">  東陵大門內(nèi)外的華表</p> <p class="ql-block">  陵園的總面積為194800多平方米。南向,四周圍以紅墻,正中是正紅門,自南而北地勢逐漸升高,門外的兩旁對立著石獅、華表、石牌坊和刻有滿、蒙、漢、回、藏五體文字的下馬碑。進(jìn)了正紅門是很長的一段神路,路的兩側(cè)有坐獅、立馬、臥駝、坐虎等四對石獸。</p> <p class="ql-block"> 東陵神道兩側(cè)的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  神路盡頭是利用天然山勢修筑的一百零八級磚階,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磚階之上是碑亭,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內(nèi)立康熙帝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  南面的正中是隆思門,上建三層歇山式的門樓建筑。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城內(nèi)正中是坐落在須彌座式大臺基上的隆恩殿,是單檐歇山式,殿內(nèi)供奉著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樓,殿的東西兩側(cè)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后邊有洞門,洞門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樓,中間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方城內(nèi)的建筑,屋頂都鋪有黃琉璃瓦,廊柱是朱紅地仗,梁枋間都是“和璽”壁畫。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前壁的正中有琉璃一座照壁,其后是圓形的寶城。</p> <p class="ql-block">  7月7日去中街溜達(dá),無意間走到了中心廟。出乎意料原以為中心廟是個(gè)較大的廟宇,進(jìn)入一看規(guī)模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  中心廟圍墻上的瓦當(dāng),瓦當(dāng)上雕有虎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