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年來昆玉不久,就聽說附近的墨玉縣風(fēng)景如畫,在自然風(fēng)光方面遠勝于和田。5月12日母親節(jié),正好是周末,早晨臨時決定去墨玉一日游。終于,在我來昆玉八個月時,實現(xiàn)了走訪距離昆玉最近的縣城——墨玉縣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同伴建議繞道走一條新的沙漠公路,感受一下與本地其他道路兩岸不同的地貌。昆玉附近公路兩側(cè)多沙地、沙丘,地形開闊、平坦,隨著前行,兩側(cè)地貌逐漸演變?yōu)樯降?、紅色砂巖地貌,這是沙漠地區(qū)常見的一種類型。</p> <p class="ql-block">途中,我們巧遇當(dāng)?shù)匚渚谏衬畬嵉丶?xùn)的場面,戰(zhàn)士們?nèi)蔽溲b,有在路面上、有在路邊沙山上;有站著的、趴下的、還有半蹲的……不知道是在進行越野賽呢還是再搞演練。這里天氣多變,只要有風(fēng)就會漫天黃沙,能見度很低,在這種惡劣環(huán)境里訓(xùn)練,也是對指戰(zhàn)員們的一種考驗。真想現(xiàn)場采訪一下,但實在不敢打擾,我們沒有停車,只是搶拍了一張照片,向戰(zhàn)士們致敬!為了保衛(wèi)祖國邊疆、為了邊疆人民的安定,你們辛苦啦?。?l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墨玉縣:</span>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南部,東以喀拉喀什河為界與和田縣、洛浦縣相望,西臨戈壁與皮山縣接壤,南抵喀喇昆侖山北麓,北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與阿瓦提縣相鄰,行政區(qū)域面積2560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墨玉,因喀拉喀什河而得名?!翱κ病笔蔷S吾爾語“黑玉、墨玉”之意。這里歷史悠久,人文深厚,是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墨玉縣的主公路兩側(cè)遍布的是核桃樹,這里盛產(chǎn)薄皮核桃,而相鄰的昆玉則以紅棗揚名四方。</p> <p class="ql-block">出發(fā)時我迅速百度了一下,一天的時間可以游玩的景點有:縣城附近的二十八盤古水磨、桑皮紙之鄉(xiāng)、離縣城約四十公里的拉里昆濕地公園等。</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盤古水磨:位于墨玉縣銀河南路,坐落在巴拉木歲干渠閘口下游南側(cè)的水渠之上,是當(dāng)?shù)孛癖娢羧者\用水力磨面的地方,這些石質(zhì)水磨距今已有百年歷史,今天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我們到達時,看見路旁停著旅游大巴,景區(qū)已經(jīng)有了許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盤古水磨,顧名思義,就是這個磨坊現(xiàn)存石質(zhì)水磨二十八個盤。這種水磨屬于臥式水磨,依靠水能可全天候不停運轉(zhuǎn),而且這種水磨是利用水力低溫運轉(zhuǎn)進行磨面,能完好保存谷物的營養(yǎng)成分,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tài)生產(chǎn)純天然食品。水量大的時候,這些水磨一天可生產(chǎn)米面200公斤左右。</p><p class="ql-block">二十八盤古水磨坊是人類利用自然動力提高生產(chǎn)效率的見證,大大推動了石工、木工、鐵匠的發(fā)展,是勞動者智慧的結(jié)晶。</p> <p class="ql-block">水磨是人類順應(yīng)自然,利用自然資源的一項偉大發(fā)明,是農(nóng)耕文化智慧的結(jié)晶。在墨玉縣扎瓦鎮(zhèn)庫姆艾熱克村還有一處水磨迄今依然在旋轉(zhuǎn)。</p> <p class="ql-block">磨坊門前、街道兩旁鮮花盛開、爭奇斗艷。</p> <p class="ql-block">在這簇薔薇花下拍照的人不少。</p> <p class="ql-block">路對面竟然有一座天文臺,后面還是網(wǎng)紅汽車影院……</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去桑皮紙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桑皮紙一條街位于墨玉縣普恰克其鄉(xiāng)布達村,街全長2公里,街道兩側(cè)聚居有十多家制作桑皮紙的匠人,散布有多家出售桑皮紙的店鋪,目前為2A級景區(qū)。全村有52個人掌握了制作桑皮紙的手藝,并且從事制作桑皮紙這項工藝。</p> <p class="ql-block">我們參觀的是掛有“桑皮紙世家”牌子的大院。</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桑皮紙制作技藝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6月,經(jīng)國家文化部確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地區(qū)的托乎提·巴克為該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p> <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的桑皮紙制作過程需經(jīng)過浸泡、剝削、鍋煮、捶搗、發(fā)酵、過濾、入模、晾曬、粗磨九道工序。紙張具有纖維交錯均勻,紋理美觀,墨韻層次鮮明,質(zhì)地輕薄軟綿,拉力強、不斷裂,防蟲蝕、無毒性、吸水性強,便于保存的特點。主要用于高級書畫裝裱、制傘、制扇、制作鞭炮和文化工藝品等,在歷史上享有盛名。</p> <p class="ql-block">墨玉桑皮紙是以桑樹枝內(nèi)皮為原料手工制作的紙,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被譽為人類紙業(yè)的“活化石”。它記錄著我國新疆地區(qū)傳統(tǒng)造紙工藝,是人們了解紙文化歷史的一個窗口。</p> <p class="ql-block">幾年前,新疆國畫院將桑皮紙引入到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中,當(dāng)“中國畫遇上桑皮紙”,跨越千年的“桑皮紙”又煥發(fā)新生,并使國畫散發(fā)出與在宣紙上完全不同的光芒,也讓桑皮紙的名氣越來越大。</p> <p class="ql-block">也感受一下桑皮紙上潑墨的豪爽</p> <p class="ql-block">經(jīng)歷了短暫的低迷期,桑皮紙重新煥發(fā)光芒,活躍在國際、國內(nèi)的書畫展覽舞臺上。2010年,墨玉縣分四期投入資金600余萬元,對普恰克其鄉(xiāng)布達村主干道1.2萬平方米的商戶門面和農(nóng)戶家庭墻面進行了改造,建成了以桑皮紙制作技藝傳承中心為核心的桑皮紙一條街。</p> <p class="ql-block">院內(nèi)兩顆碩大的桑樹上結(jié)滿了桑椹,有青色的、紅色的、黑色的~~個頭挺大,我們也都摘了些嘗嘗,還是黑色的味道不錯、酸甜入口。</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我們離開縣城,前往拉里昆國家濕地公園,感受這“大漠千島湖”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沿途的兩側(cè)一邊是筆直、高聳的白楊,另一邊則住著人家,家家門口都建有這樣的木質(zhì)框架,應(yīng)該是為葡萄爬藤準(zhǔn)備的吧。</p> <p class="ql-block">路邊房屋建筑具有濃厚的民族風(fēng)格,白墻上都貼有這樣不同的綠色圖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拉里昆濕地公園:</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拉里昆,維吾爾語意為“開滿郁金香的湖泊”,這里南依昆侖山北麓,北鄰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處喀拉喀什河下游的沖擊平原,是一個集河流水庫濕地、蘆葦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為一體的綜合性濕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奔騰的喀拉喀什河水流進這片區(qū)域,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似乎是留戀著這美麗的原野。</span></p> <p class="ql-block">?此地不僅擁有濕地和沙漠,還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墨玉縣和和田地區(qū)的沙地生態(tài)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護屏障。</p> <p class="ql-block"> 拉里昆濕地公園大門外的這片濕地上,積聚了大量的水鳥。</p> <p class="ql-block">我們自駕車只能停在大門以外的停車場,購票進入大門后需乘坐區(qū)間車環(huán)湖游覽。</p> <p class="ql-block">湖區(qū)分為兩部分,我們環(huán)游的是西湖(東湖還在開發(fā))。司機是一位東北哥們,據(jù)他介紹,開發(fā)前,這里就是一個大堿坑子,有水,但湖面不大,也缺少今天這些生物資源。為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促進生態(tài)平衡,墨玉縣采取招商引資的方法,對拉里昆濕地進行了保護性開發(fā),這位司機就是隨開發(fā)公司從東北來到這里的。</p><p class="ql-block">自2015年開始種樹建防護林,逐漸使這里沙退、水清,鳥兒成群結(jié)隊的來這里繁衍生息。2018年12月被批準(zhǔn)為國家濕地公園;2020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我們自北向南按逆時針方向環(huán)西湖游覽,看,這是走完半圈開始轉(zhuǎn)向北時,看到路兩側(cè)湖水顏色截然不同。我問司機這是什么原因,他告訴我們,水的顏色不同是因為水底下的水草多少不同而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接著,我們來到了湖心島。這里除了一座瞭望塔、兩副秋千,旁邊還有一個沒有完工的地窩子,再沒有其它人造設(shè)施了,基本屬于原生態(tài)。</p> <p class="ql-block">登上瞭望塔,視野更開闊,湖區(qū)景像盡收眼底,特別是沙漠風(fēng)光和大片蘆葦沼澤水域緊密相連,形成黃色沙漠與碧水植物的鮮明對比,讓整片濕地更顯得風(fēng)光獨特、珍貴無比。</p><p class="ql-block">為此,游客曾留詩一首:“波渺渺,草依依,孤享歡聲沸,魚蝦水中躍,水天一色招人慕,游者又把歸途忘”。</p> <p class="ql-block">登高再對比看看,兩個湖區(qū)的湖水顏色差異是不是特別明顯。</p> <p class="ql-block">水中游弋的各類水鳥</p> <p class="ql-block">離開湖心島,司機指著路邊的樹告訴我們,這是胡楊樹,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的生長期,它的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真的呢,你看中間這個像柳樹吧,其實它是胡楊幼樹期的模樣,和旁邊長大后的樣子完全不一樣了。</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這里的日出、日落、朝霞、晚霞都極富詩情畫意,是攝影愛好者創(chuàng)作的理想之地。(從網(wǎng)上找了一張晚霞映照下的濕地俯視圖)</p> <p class="ql-block">沿湖繼續(xù)前行一段,區(qū)間車拐進一片空地,這里建有一座科普館,旁邊有許多亭子,可供游客休息、吃燒烤,西側(cè)水面上還停著幾艘游艇。</p> <p class="ql-block">館內(nèi)利用諸多圖片、標(biāo)本介紹了拉里昆公園的生物情況。</p><p class="ql-block">植物:因為當(dāng)?shù)貧夂驑O為干旱,植物生長用水主要依靠冰川積雪融水,受季節(jié)及地形影響,水量分配不均,使得全縣天然植被分布極不均衡。大部分地區(qū)植物群落結(jié)構(gòu)簡單,植被稀疏。從山區(qū)到平原,有山地草原植被、荒漠植被、鹽化低地草甸植被及河谷荒漠植被四類。山地草原植被類型中主要天然植物有蒿草、芨芨草、薔薇、野蔥及少量野苜蓿等;平原區(qū)植被中主要植物有蘆葦、駱駝刺、甘草、檉柳、胡楊等。</p> <p class="ql-block">動物:公園范圍內(nèi)分布有大面積的水域,成片的蘆葦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隱蔽場所。而且拉里昆濕地還是候鳥的重要遷徙通道,在每年春秋鳥類遷徙季節(jié),大批雁鴨類候鳥成群結(jié)隊,數(shù)量眾多,場面蔚為壯觀;而到了夏秋之際,在湖邊垂釣、泛舟,在靜謐的湖邊享受一頓獨具特色的美食,便成為另一種度假享受,清洌洌的湖水也洗去了都市人的疲憊。</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們還乘坐游艇轉(zhuǎn)了一圈,更近距離地接觸濕地水域。</p> <p class="ql-block">再見了,沙漠中的拉里昆濕地,作為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你減緩了風(fēng)沙對皮墨墾區(qū)綠洲的侵襲,你的生態(tài)功能具有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p> <p class="ql-block">來公園途中,就發(fā)現(xiàn)路邊有個明顯的標(biāo)識牌:47團4連(這里的兵團連隊與地方上已相融)。記得47團有個老兵紀(jì)念館,很想去參觀一下。從濕地公園出來看看時間還早,我們就抓緊聯(lián)系47團老兵紀(jì)念館,看今天是否開放……回復(fù)開放,要到七點半閉館,于是我們一行改道前往47團團部,探訪沙海老兵75年前的崢嶸歲月。</p> <p class="ql-block">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綠洲,胡楊活著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同在這片土地上,有著一個像胡楊一樣的英雄群體——沙海老兵。</p><p class="ql-block">75年前,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一兵團二軍五師十五團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勝利解放和田,立下赫赫戰(zhàn)功,扎根大漠、開荒造田、屯墾戍邊,形成“扎根新疆 熱愛新疆 屯墾戍邊”的老兵精神。</p><p class="ql-block">正是這樣一群老兵,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最終將人生“種”在了這片沙海。</p> <p class="ql-block">進入第十四師四十七團團部,筆直的楊樹傲然挺立,嶄新的樓房整齊劃一。廣場上,明媚的陽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jì)念碑鍍上金色,紀(jì)念碑正中間鐫刻著紅色的“1949.12.22”字樣,銘記著解放軍來到和田那個閃耀著勝利光輝的日子。</p><p class="ql-block">紀(jì)念碑整體由阿拉伯?dāng)?shù)字4和7組成,代表了四十七團,碑中金黃色部分是和田地圖,地圖中的紅色標(biāo)線是十五團進軍和田的行軍路線圖。</p> <p class="ql-block">在兵團,每一座博物館都是展現(xiàn)兵團精神的歷史文化寶庫。四十七團老兵精神展示館就是為了紀(jì)念英勇的“沙海老兵”而建的。它以四十七團的歷史為主線,依托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的歷史為主要內(nèi)容,大力弘揚老兵精神。</p><p class="ql-block">近年來,每年都有上萬名黨員赴四十七團老兵精神展示館接受黨性教育,老兵精神展示館成了兵團的一張“紅色名片”。</p><p class="ql-block">我們到時,恰巧遇到某單位集體參觀,我也迅速加入到這一行列,為的是能聆聽講解員的解說。</p> <p class="ql-block">走進老兵精神展示館,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老兵精神展示館分為4個部分:挺進新疆,解放和田;劍犁交響,屯墾戍邊;扎根大漠,永不換防;深化改革,砥礪前行。</p><p class="ql-block">館內(nèi)有藏品860件(套),基本以軍墾老物件為主,展出369件。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訴說著沙海老兵櫛風(fēng)沐雨、仗劍扶犁、屯墾戍邊的英雄壯舉。</p> <p class="ql-block">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穿過序廳,走進第一部分“挺進新疆,解放和田”展廳時,講解員指著十五團官兵穿越沙漠的還原場景說:“當(dāng)時的行軍環(huán)境黃沙漫天,帳篷單薄,戰(zhàn)士們常在篝火旁睡覺,一覺醒來就變成了泥人兒?!甭犞v解,再結(jié)合身邊逼真的還原場景,不少參觀者都眼含淚水,我的眼眶也濕潤了。</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解放蘭州后挺進新疆。一兵團二軍五師十五團(前身是八路軍一二○師359旅719團,首任團長張仲瀚)高歌猛進下哈密、跨天山、定輪臺、踏戈壁,解放南疆重鎮(zhèn)阿克蘇。征塵未洗,他們又徒步晝夜行軍1580里,穿越“死亡之?!彼死敻缮衬?2月22日解放昆侖山腳下的古城和田,使得“萬方樂奏有于闐”。一野司令員彭德懷、政委習(xí)仲勛向十五團致電嘉勉:“你們進駐和田,冒天寒地凍、荒漠原野、風(fēng)餐露宿,創(chuàng)造了史無前例的進軍紀(jì)錄,特向我艱苦奮斗勝利進軍的光榮戰(zhàn)士致敬!”接著,十五團又奉命派出先遣連進軍西藏阿里,演繹出另一幕蕩氣回腸的英雄壯舉(此事也被編為電視連續(xù)劇《先遣連》)。</p> <p class="ql-block">新疆全境解放,西線再無戰(zhàn)事。十五團和其他一些進疆部隊一起,按照中央軍委和毛主席指示,集體轉(zhuǎn)業(yè)為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番號第14師47團,駐地在和田地區(qū)墨玉縣境內(nèi)。從此,這支英雄部隊放下戰(zhàn)斗的武器,拿起刨地的镢頭,在大漠南緣的亙古荒原上開始了戰(zhàn)天斗地的屯墾生涯。</p> <p class="ql-block">在一個玻璃展柜中,保存著當(dāng)年王震將軍的手書:“十五團駐和田萬不能調(diào)?!睘榱撕吞锏慕ㄔO(shè)需要,老兵們聽從黨中央指示,就地轉(zhuǎn)業(yè)、鑄劍為犁、屯墾戍邊。</p><p class="ql-block">一紙公文,把這些老戰(zhàn)士永遠留在了這塊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聽完解說,大家走進每個展區(qū),認真觀看每一件展品,仔細端詳每一張圖片,認真閱讀每一段文字。通過觀看展出的文物,深切地體會到革命先輩吃苦耐勞、不怕犧牲、勇于戰(zhàn)斗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75年過去了,一位位沙海老兵告別人世,如今已再難見沙海老兵的身影,但他們播下的精神火種,就像這塔克拉瑪干的沙子,散是一粒沙,聚是一片“海”,依然澎湃著驚人的力量,深埋著無窮的寶藏;他們樹立了一座座不朽豐碑!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阡陌縱橫,屋舍儼然,綠樹成行,瓜果飄香。</p> <p class="ql-block">在沙海老兵紀(jì)念館有一面“英雄墻”,只有不到一半的老兵留下了照片,剩下的一半只留下了姓名。</p><p class="ql-block">駐足在這面墻前,不由得感慨萬千:想想那個年代真的是不容易,老兵們?nèi)竹R一生,有那么多人連張照片都沒留下的,甚至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人連名字都不會留下。對比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他們,當(dāng)你覺得生活快樂、歲月靜好的時候,別忘了替我們負重前行的他們!</p> <p class="ql-block">歷史的煙云雖已散去,歲月終會留下不滅的印痕。</p><p class="ql-block">歷史不會忘記他們!</p><p class="ql-block">歷史不應(yīng)該忘記他們!</p> <p class="ql-block">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像這樣深入人心的“紅色之旅”,每天都在老兵精神展示館開啟。</p> <p class="ql-block">47團不僅為國家、為社會貢獻了大批的物質(zhì)財富,而且為南疆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中流砥柱作用。一些老兵與當(dāng)?shù)鼐S吾爾族婦女結(jié)為夫妻,成為民族融合的“團結(jié)戶”,生下子子孫孫。他們就像大漠中的胡楊、沙丘上的紅柳,在這里扎根生長,繁衍生息,忠貞不渝地守護著祖國邊陲的寸寸土地。</p> <p class="ql-block">老兵們在這里獻了青春獻終身,很多人一輩子沒有離開和田,沒有離開47團,甚至沒有離開他們居住的地窩子。1994年,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成立40周年之際,幾位老兵代表被接到烏魯木齊、石河子等地參觀游覽,他們才第一次離開大漠。兵團所屬的烏魯木齊徠遠賓館盛情接待這些令人尊敬的前輩,可是第二天早晨卻發(fā)現(xiàn)他們睡在了地板上。驚問何故,他們說,看著那么潔白的床單被褥,他們舍不得使用。鋪著地毯的地板比他們長期居住的毛坯房、地窩子干凈多了,睡在地上蠻好!在場人員無不落淚。</p><p class="ql-block">讓我潸然淚下的不僅僅是老兵們的英勇無畏、吃苦耐勞、默默堅守……更多的是那種被遺忘后的無怨無悔、忠誠擔(dān)當(dāng)!</p> <p class="ql-block">在石河子軍墾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老兵們看到王震將軍的雕像,不約而同列隊敬禮,朗聲報告:“司令員!我們按照毛主席指示屯墾南疆,現(xiàn)在圓滿完成了任務(wù)!”那一刻,天地?zé)o聲,四周寂然,只有這蒼老的鐘呂之音久久回蕩……</p> <p class="ql-block">從紀(jì)念館里出來,我尾隨著集體參觀團一起來到紀(jì)念碑前,遠遠的和他們一樣舉起右手,重讀入黨誓詞……</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雖然最后一位沙海老兵也退場了。但沙海老兵的功勛和精神永遠不會謝幕。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老兵精神已與巍巍昆侖融為一體,永昭日月,地久天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