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是我最熟悉的街道之一。在石家莊我家住過兩個地方,一個是1948年春入住的中華大街28號,一個是1955年入住的中山路路北郵電局與大西洋鐘表行之間的裕順胡同。 青少年時期中山路兩邊的街道、胡同我?guī)缀醵甲哌^,我記得的有站前街、公理街、南大街、南灣街、市場街、花園街、南小街、北小街、寧遠街、北斜街、青年路、黎明路、中華大街、維明街、華安街… 我印象最深的坐落在中山路的商號及單位主要有:人民商場(百貨公司)、老萬寶商場、大西洋鐘表行、土產門市部、普惠藥房、石門照相館、人民電影院、新中國電影院、大眾劇場、文化館、郵電局、八一俱樂部、中山路小學、石家莊人民醫(yī)院…… 中山路原名木廠路。為啥叫木廠路呢?<br> 1907年,隨著正太鐵路線的修通,負責制作火車軌道枕木的鋸木廠作為鐵路線配套附屬設施工廠開始建設起來。鋸木廠旁一條破敗不堪,路寬不足十米的石板路就被稱為“木廠路”,這就是最早的中山路。<br> 1937年10月,日寇占領石家莊市區(qū),為了把這里作為他們在北方駐軍的大本營,日偽政權開始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設。<br>1937年,地道橋以東的道路取名為“新民路”。1939年,木廠街拓寬32米,地道橋以西的改名為“朝陽路”,并西延至現在的維明大街一帶。。1945年,將朝陽路改為“中山路”。<br> 1930年代左右的中山路 1940年之后朝陽路再次西延至防洪堤?,F在的維明大街以西至到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的路段,在當時是砂石路,再往西是土路。<br> 石家莊解放后,多次對中山路進行擴建和改造。1953年,將中華大街至公理街這一段鋪裝改造成瀝青混凝土路面。1958年,在地道橋至中華大街這一段,安裝了自來水管道。1981年,自來水管道鋪設延伸至中華大街到原石太鐵路這一段。 <br> 正如其它城市中山路的來源一樣,石家莊中山路沒有例外,也是以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和中山國沒有一點關系。今天的中山路已經成為石家莊商業(yè)繁華的最好縮影,就是石家莊的王府井、就是石家莊的南京路。 19 47年11月解放軍進入中山路 19 47年11月解放軍進入中山路 劉芙田祖籍山西平定。1948年,16歲的劉芙田來到石家莊,先在私人銀號工作,后來到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市支行工作。雖然剛解放不久,但銀行職工的文體活動非常豐富,陸續(xù)組建了秧歌隊、腰鼓隊、軍樂隊等。從小就愛好文體活動的劉芙田,是名副其實的活躍分子。<br> 劉芙田老人將自己珍藏的15張原版照片交給了檔案局。石家莊市檔案局副局長傅麗娟介紹,劉老這些照片大多是在當年的中山路上拍攝的,很多是絕版照片,檔案局里也不多見,非常珍貴。<br> 劉芙田 有了劉芙田保存的照片,使我們看到了1950年代初中山路的舊貌。<br> 劉芙田老人說,“當年的中山路很短,大概就是從如今的火車站地道橋到新百廣場的距離,所有的慶祝活動都在這里舉行,”除了1950年腰鼓隊在中山路演出的照片,大部分照片中都可以看出當時中山路的樣子?!爱斈赉y行在中山路上辦公,很多記錄銀行活動的照片,無意中留下了中山路的影像?!?lt;br> 1950年元旦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市成立,地點就在中山路上。 1950年腰鼓隊在中山路演出的照片,大部分照片中都可以看出當時中山路的樣子 1954年5月1日的照片上滿街都是人,劉芙田說,那時“五一”勞動節(jié)放假一天,很多單位都組織職工上街游行,各界群眾在中山路體育場舉行集會后,便分散到各主要街道。“當時劉芙田參加了銀行職工的游行,在軍樂隊隊首敲大鼓的那個人就是劉芙田。 劉芙田珍藏著一張拍攝于1950年的照片。照片上,十來個身穿白襯衣、黑褲子的小伙子排成一隊,正在扭秧歌。隊伍最前面的就是劉芙田。他手里拿著一把斧頭,身后的同事拿的是一把鐮刀。秧歌隊四周有很多圍觀和過路的群眾,有人抱著孩子,還有人推著自行車邊走邊看。雖然這是一張已發(fā)黃的黑白照片,但照片上扭秧歌的場面非常熱鬧,似乎能聽到鏗鏘的鑼鼓點兒。 <br> 這張照片拍攝于1950年夏天,具體是哪天,劉芙田記不清了。當時,劉芙田所在的人民銀行石家莊市支行,就在今天中山西路中國工商銀行橋西分行的位置,位于石家莊最繁華的地段。每逢大的節(jié)日,銀行的秧歌隊、腰鼓隊就上街表演,從銀行門口出發(fā),一路向東,走到如今的解放廣場,再往北拐上新華路,然后沿新華路往西,再返回中山路,就這么繞一大圈兒。大家一邊走,一邊扭秧歌、打腰鼓,總會吸引很多群眾駐足觀看,或者跟著隊伍邊走邊看。那時的中山路上很少有汽車,路面非常寬闊,所以把中山路當舞臺,沒有任何問題。<br> 當時,銀行職工表演的“紅旗腰鼓”一度名聲在外。如果是在馬路上演出,人數、隊形可以隨意一些,但要是在正規(guī)舞臺上演出,要求就比較嚴格了?!凹t旗腰鼓”要求有八男八女16名演員,男演員打腰鼓,女演員持鈸。隊形不斷變換,還有大鼓等樂器伴奏,給人一種活潑歡快的感覺。即將謝幕時,一名演員手持紅旗跑到場地中央,16名主要演員圍繞在紅旗下,女演員呈蹲步,男演員呈馬步,紅旗飄飄,鈸鼓相應,每到此刻,觀眾席上總是掌聲陣陣。從開場到謝幕,總共20多分鐘的時間。 上世紀50年代,劉芙田和同事們經常到市內的各大劇場、大型運動會的開幕式上演出,也不時到農村演出。這一張拍攝于1954年的照片,就再現了“紅旗腰鼓”在槐底村演出的盛況。當時,銀行的秧歌隊、腰鼓隊等都是團委組織的,而團委從書記到委員都是銀行職工兼任的,劉芙田當時就是團委委員。既要做好本職工作,又要利用業(yè)余時間排練、演出,但沒有一個人喊累,大家的興致始終都很高漲?!澳菚r剛剛解放不久,戰(zhàn)爭結束了,老百姓再也不用擔驚受怕,踏踏實實過上了好日子,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所以演出時演得帶勁兒,觀眾看著也喜歡。” 1950年代的中山路 石家莊百貨公司(人民商場) 這是1958年發(fā)表在石家莊日報上我寫的通汛,二七老工人宣傳隊在中山路上宣講 中山路餐廳 位于中山路的老萬寶百貨店 位于中山路的老萬寶百貨店 老萬寶百貨店購貨的人群 1962年4日24日我(左)與好友鄭發(fā)(右)、張國權(中,鄭發(fā)好友)在石家莊八一禮堂外合影 1962年4日24日我(中)與高中同班同學江玉華(江湧左)鄭發(fā)(右)在石家莊八一禮堂外合影 1980年代的中山路 1980年代的中山路 1980年代的中山路 如今中山路舊貌換新顏,高樓林立,再也見不到當年的影子。 制作:吳祥云 2024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