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鮑鵬山老師的視頻我是經(jīng)常刷到的,其中有一個質(zhì)疑抨擊語文教材的視頻印象尤深,觸動也大,因為我早年畢竟也充當過10年中學語文老師。</p><p class="ql-block"> 視頻中鮑老師面對的可能是大學生,他問,你們學了十多年的語文,除了古文和魯迅的文章,還有別的課文有印象的嗎?鮑老師的意思很明顯,你們一定沒什么印象了,然而這不是你們的錯,是因為大多數(shù)課文本身就沒有多少意義。</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不由得想以語文老師的身份回想一下印象比較深的課文有哪些?鮑老師說得沒錯,古文除外,印象最深的還是魯迅的文章,像《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祝?!贰ⅰ犊滓壹骸?、《為了忘卻的紀念》、《風波》等等,時隔30年,仍記憶猶新。另外印象比較深的還有莫泊桑的《項鏈》和《我的叔叔于勒》、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曹禺的《雷雨》等,至于其它的,就有些模糊了,即便還記得題目或作者,內(nèi)容也不甚了了。作為曾經(jīng)的語文老師尚且如此,學生就更可想而知了。可見,鮑老師的質(zhì)疑并非信口開河。</p><p class="ql-block"> 記得當年語文老師人手一本《教學參考書》,簡稱“教參”,里面對每篇課文的教學用時都有規(guī)定。但我很多時候無視規(guī)定,率性而為。有些課文講得投入了,所用課時就遠遠超過規(guī)定,比如講《項鏈》》的構(gòu)思時和已經(jīng)學過的《祝福》進行比較就足足用了兩課時,還有《雷雨》,讓學生簡單排演一下,沒一星期下不來。而有些課文就匆匆略過了,最多讓學生自己讀一遍了事。說實話,我連自己都讀不下去的課文怎么教?難道我非要昧著良心硬說這篇課文有多么好多么值得讀嗎?</p><p class="ql-block"> 當然我這么弄,或許會影響學生考試甚至最終影響到高考,因為畢竟這些被忽略掉的課文也在考試范圍內(nèi)的。對此,我也不是沒有權衡過,只是最終還是選擇了絕不糊弄學生。況且,這也未必一定會影響學生的成績,說不定還大有裨益呢!</p><p class="ql-block"> 最近十多年來,有一股去魯迅化的思潮甚囂塵上,教材領域尤甚。我就不明白了,如果連魯迅的作品都要在教材中去除,不知還有誰的作品可以進教材?鮑老師說,先前的啟蒙讀物就是經(jīng)典,比如《論語》,比如《三字經(jīng)》、《千字文》,對于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珊髞砟兀裁础靶」u、小白兔”,什么“西瓜大,芝麻小”,這有意義嗎?能提升孩子的心智嗎?鮑老師最后激憤地說,編寫這樣的教材簡直就是謀財害命。興許有人覺得鮑老師夸張了,實際上鮑老師只是在說讀這樣的課文純粹是浪費時間,因為魯迅有一句話,叫做“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于謀財害命”。</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在百家講壇講《水滸》時的鮑老師,還是一頭烏發(fā),如今卻已全白,但說話卻愈發(fā)犀利,愈發(fā)入木三分了。不知那些被擊中痛處的人作何感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