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稱: JONE無名綠蘿</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2927321</p> <p class="ql-block"> 這輩子最饞娘的鍋巴飯,那是人間美食,是我人生嘗過最好吃的美餐。 </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食物匱乏,鍋巴就是我們這些饞貓最好的“零食”,放學(xué)回家,第一時間從櫥柜或飯籃找鍋巴,然后把炒好的酸咸菜夾在中間,你一口我一口,那種口感幸福感勝過當今的海參鮑魚。有時候,中午煮的飯吃完了,娘就會把鍋巴藏起來,晚上下面條多放點水,下絲絲掛面(70年代掛面是奢侈品),再把鍋巴放進去,撒上青菜葉、莧菜和蔥花,又是美味佳肴呀,那真是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生怕吃慢了被哥哥姐姐他們搶了。??</p> <p class="ql-block"> 每到做飯時,最喜歡給母親打下手,更喜歡聞廚房里煙熏火燎味,母親系著圍裙在大鐵鍋前忙碌,炒菜、煮飯,我負責灶下添柴燒火,熱騰騰的蒸汽,從鍋蓋四周冒出,聞著香噴噴的飯菜時不時吞咽口水,伺機趁娘不注意,用手攆點菜安撫一下饑餓的味蕾…時時回憶兒時人間煙火味是一種享受,一份情懷:柴火灶前,聽著炒菜聲,聽著柴火劈哩叭啦聲,系著圍裙忙碌的母親身影,滿廚房飯菜的香味,到處洋溢著家最溫暖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黃土壘起的灶,四壁被煙熏得黑漆漆,燒火時手不小心就被染黑,稍不注意臉也會被染成小花貓;柴火有黃豆稈、菜籽秸稈、玉米芯、干的樹枝也有稻草,還有花生秧,菜籽殼抓一把撒進去,噼里啪啦地就燃開了,大自然的美味也彌漫開來。灶膛前閃爍著的火苗,舔著鍋底,也映著母親慈祥的臉龐。</p> <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隨著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步伐,鄉(xiāng)村也電氣化了,沼氣爐、煤氣灶、電飯鍋毫不客氣地替代了土灶臺,寥寥炊煙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那些灶前的生火工具,似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難覓蹤跡。</p> <p class="ql-block"> 時間能改變?nèi)蓊仯瑓s改變不了情懷,土灶時代的記憶,總是回味悠長。雖然農(nóng)村的土灶臺已慢慢“消失”在生活中,但為了吃到媽媽牌的土灶美味佳肴,大哥請人設(shè)計,在新農(nóng)村二層樓的后面院子里又砌筑了類似土灶的瓷磚灶。從此,重拾土灶的那份情懷,又見煙熏火燎的廚房,系著圍裙的母親,大鐵鍋煮著的飯菜,金黃金黃的鍋巴,這才是家最溫暖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特別在寒冬臘月,大家回家都搶著“搗鍋底”(燒柴火),這個美差,一方面灶膛的火烘得人暖和和,舒坦;一方面省卻做飯的辛苦。雖然燒火不容易,但是做出的飯菜卻是格外美味!鍋巴香不香,脆不脆,火候很重要。母親每次火候掌握很好,鍋巴香兒脆,焦而不糊。我們姊妹幾個,如果不在老媽的指導(dǎo)下,不是糊了,就是疲軟粘鍋,燒鍋火候非常重要哈??</p> <p class="ql-block"> 彈指一揮間,娘已九十歲了,一個人生活,怕給子女添麻煩,即使是耄耋之年,生活得也有聲、有色、有滋味!門前種菜,院里種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娘,是世界上最疼我們、最愛我們的人,是我們一輩子的牽掛,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周末,我盡量回到娘的身邊,回家的感覺真是好,無論多晚,娘總是跟前跟后,嘮叨著東家喜事西家囧事,還親自用大鐵鍋煮鍋巴飯,那是人生最好吃的美餐,那是娘的味道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今天護士節(jié)和母親節(jié)抓撞了滿懷,我們一家人又回到母親的一方灶臺,燒柴火煮飯菜,傳達這暖心至深的飲食原味。再貧窮的歲月,只要屋子里有了一方柴火土灶頭,只要柴火灶升騰出熱氣來,日子里便有了生機,有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感恩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感謝土灶和母親做出來的美味飯菜,娘在,家就在,有娘,就有家,才有歸宿感,才能感受那份牽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手機拍攝+網(wǎng)絡(luò)下載(感謝原拍攝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