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五臺山臺懷鎮(zhèn)南坡民宿房間太潮濕,衛(wèi)生也較為一般,沒有休息好。今天的旅途中,同樣的美景看多了,眼睛就有點麻木,人坐車上也犯起困來。機場大巴載著昏昏欲睡的我們,穿行在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的大平原上。<br><br> 上午10:30分,到達了著名的北岳恒山。下了大巴車,舉頭四望:周圍是一座座花崗巖堆砌而成,峰叢嶙峋的山崖;億萬年來,因激烈的地殼運動,在崖壁上留下的那一層層波浪形紋路,顯得異常的崢嶸和醒目,也給人一種堅韌不拔的感覺。<br><br> 恒山景區(qū)的游人很多,有幾個路段還在修繕,這更加導(dǎo)致了人群的擁擠程度。導(dǎo)游帶著我們大家,徒步數(shù)百米,走進了恒山的金龍峽。峽谷的兩側(cè),石崖高聳;谷內(nèi),有一條無水的小河,河床中是正在施工的挖掘機。河對岸的翠屏峰峭壁間,就座落著懸空寺。<br><br> 在我國的名山大川中,有不少的懸空寺,但只有眼前的這座恒山懸空寺最為鼎鼎有名。我和老伴踱過橫跨小河的索橋,就站在了翠屏峰下。仰頭瞻望,我心中向往已久的懸空寺,在畫冊報刊中無數(shù)次欣賞到的懸空寺,就這樣實實在在地懸在了我們的頭頂之上。 看著高高地立于危崖之上的懸空寺,它此時此刻在我的眼簾之中,就像是一座由無數(shù)的積木,搭配而成的建筑,顯得有些不太真實。我不知道這種感覺是從何而來,或許是因為懸的太高,使得寺廟看起來比較小,才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 懸空寺,原稱之為“玄空閣”。“玄”取自于我國道教的教理,而“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又因整座寺院就像掛在懸崖上,改名為“懸空寺”。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跟著涌動的人群,慢慢地穿行在金龍峽谷之中。我看到,在如臨深淵的懸空寺下,翠屏峰的山腳處,立有一塊巨石,石上鐫刻有“壯觀”兩個紅色的大字。據(jù)說,這是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詩仙李白游覽懸空寺后,在巖壁上書寫后留下來的真跡。<br><br> 我和老伴擠擠絆絆地來到翠屏峰上山處,準(zhǔn)備攀上懸空寺一睹真容。怎奈石階梯上的游人太多,排隊太長,根本無法在短時間里進入懸空寺,只好打消了登臨懸空寺的念頭,退出了人群,默默地注視著懸于高約80余米處的半山腰中,錯落有致的樓閣殿宇。 雖然沒有上去,但懸空寺近在咫尺,依然是歷歷在目:寺廟總長約32米,殿閣40間,呈“一院兩樓”的布局。南北兩座雄偉的三檐歇山頂高樓好似凌空相望,懸掛在刀劈斧削般的陡崖峭壁上,三面的環(huán)廊合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棧道飛架,各個相連。 全寺為木質(zhì)框架式結(jié)構(gòu),在陡崖上鑿洞插懸梁為基,樓閣間以棧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絕壁,下臨深谷,寺不大,但巧奪天工,也頗為壯觀。它利用力學(xué)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從下面望去,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著整座寺院。 在南北兩樓之間,由長約10米的棧橋相連。橋上建樓,樓內(nèi)建殿,殿內(nèi)供佛。棧橋?qū)⒎饛R、樓宇等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分散中有聯(lián)絡(luò),曲折回環(huán),虛實相生,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奇幻、奇險、奇巧的獨特景觀。<br><br> 慢慢地徜徉于金龍峽谷內(nèi),穿行在小河兩岸,時近時遠地佇足仰視座落在懸崖絕壁上的懸空寺,對古代匠人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由衷驚嘆。懸空寺選址之險,建筑之奇,豐富的內(nèi)涵,堪稱天下巨觀。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