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舍得,舍得,先舍后得,但往往人們總是希望得到的多,舍掉的少。大到人生目標、中意的一段感情或者是小到一件相中了的物件,得到的時候是心想事成、喜笑顏開;舍掉的時候是長吁短嘆、痛徹心扉,究竟到底是怎樣做才能讓舍與得達到一種內(nèi)心的平衡與滿足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舍得”這一概念源自于佛語,最早出現(xiàn)在《了凡四訓(xùn)》——“舍”,實無所舍;“得”,亦無所得,兩字合稱“舍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用大家都聽的懂的話來說,就是“舍得”是指世間萬事萬物在取與舍之間的一種平衡,是既互相矛盾又相互統(tǒng)一。再簡單一點說人話吧,就是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必先舍,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如此這般,在一舍一得之間,人生已過百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一段對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某甲在聽了某乙地慷慨激昂地有關(guān)一件事情的闡述之后,悠悠地問了一句:“你舍得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某乙聽后,真的會怔上一怔,再次穩(wěn)穩(wěn)心神答道:“舍得啊,這有什么舍不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嘀媽耶,中國文字之變幻莫測,真得能讓一老外聽得懵了圈了,短短十幾個字,三個“舍得”所代表的含義都各不相同,其中深意只有當事人才能意會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兩日偶有暇閑去看了場電影,影片叫《末路狂花》,這個“花”指的是瘋狂花錢的花,片中一個天天摳門摳到極致的壯漢,只想著自己早日實現(xiàn)“百萬富翁的躺平計劃”,可惜一場意外的醫(yī)院誤診,讓他以為是晚期腦瘤,于是謀生了一個大膽又瘋狂的計劃:賣掉了房子,湊齊一百萬,把當年上學(xué)期間的三個結(jié)拜兄弟找到了一起,瘋狂地要花掉他的畢生積蓄,雖然后來知道了自己是誤診生命又可以重新來過了,但在心情激動之時,又為那些被花掉所剩無幾的金錢而痛哭流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詼諧幽默,搞笑不斷地同時不就為大家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舍得”嗎?他看似是“舍”掉了金錢,但是同時換回了兄弟們的友誼;而當他又重新獲得了新生的時刻,卻已經(jīng)舍掉了他的財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實,我想說的是,往往在人生的重大選擇面前,“舍得”既是代表了一種人生智慧和態(tài)度,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xu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我們得到的時候,就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而舍掉的時候,也不要瞻前顧后,能果斷一點地“斷舍離”也是讓自己內(nèi)心得到一種平靜與解脫,何況咱中國人不是常說地一句話:“啥啥都是身外之物嗎?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無論它是人還是財,哈哈,活的灑脫自在一些,不要凡事看得太重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