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句話:無阿里,不西藏。沒有到過阿里,就無法了解真正的西藏是什么樣子的。西藏的很多地區(qū),雖然有險峻的高山,但也有溫暖、濕潤的峽谷,海拔高度自然有高有低,特別是前藏地區(qū),像林芝、山南等地區(qū),氣候、海拔都很適中,即使后藏的日喀則地區(qū),也有像墨脫、亞東溝、陳塘溝、吉隆溝等地方,非常適合人類居住。</p><p class="ql-block"> 唯有阿里地區(qū),平均海拔4500米,有“千山之宗,萬水之源”之稱,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平行排列。這里陽光炙熱、強風吹拂、云距離地面很近、天非常的藍。</p> <p class="ql-block"> 阿里地區(qū)的絕大部分縣城的海拔都超過4000米,4500米的也不在少數(shù)。從普蘭縣城出來繼續(xù)西行,我們就進入了阿里地區(qū),這里是地球距離天空最近的地區(qū),我們每天將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地區(qū)旅行,還要翻越數(shù)座5000米以上的達板。這才是對身體、意志力的最大考驗。</p><p class="ql-block"> 阿里地區(qū)海拔最低的城市是扎達縣,這里也是古象雄文明的發(fā)源地,是古格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扎達位于象泉河邊,境內土林密布,土林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比土堆結實,比巖石松軟,很適合在上面鑿洞居住或儲物。</p> <p class="ql-block"> 西藏的歷史,吐蕃王朝是一個最為重要的錨點,對應中原的時期大概就是隋唐。在吐蕃王朝之前就是象雄王國,吐蕃王朝之后阿里地區(qū)很長時期被古格王朝所統(tǒng)治,直到清朝,西藏出現(xiàn)政教合一的體系。象雄王國、吐蕃王朝都是實現(xiàn)了西藏全境的統(tǒng)一管理,特別是吐蕃王朝,還征服了吐谷渾(今青海),聯(lián)合了南詔國(今云南),與大唐帝國展開了百年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帶著釋迦牟尼的等身像進藏嫁給松贊干布,佛教開始傳入西藏,但苯教在藏地的影響力巨大,佛教在之后的100多年的時間沒有在藏地得到傳播,直到赤松德贊將印度的兩位佛教大師寂護和蓮花生迎請至西藏弘揚佛法,并于公元775年在山南建成桑耶寺,佛教才正式成為吐蕃的國教。</p><p class="ql-block"> 公元843年,末代贊普朗達瑪因為滅佛被僧人刺殺身亡,吐蕃王朝瓦解,藏地成為群雄逐鹿、藩王割據的狀態(tài)。而古格王朝就是由吐蕃的王室后裔建立的。</p><p class="ql-block"> 王城是建在一座土林山上,最下面是普通百姓、士兵居住的洞窟,山腰上建的房子由王公貴族居住,國王住在山頂。</p> <p class="ql-block"> 王城下,有一座寺廟,是王國的信仰中心。雖然佛教在藏地的傳播時間不長,但影響力巨大、信眾廣泛,所以自吐蕃王朝瓦解后,各地藩王大多還是以佛教為國教,這也是藏傳佛教門派眾多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阿里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比較差,地表以灌木為主,樹木是難得一見,據說前些年政府鼓勵老百姓種樹,能成活的將得到重獎,可想而知樹木在阿里地區(qū)多么的珍貴。而在王城的下面,有一棵千年古樹,現(xiàn)在仍然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 土林在阿里地區(qū)面積很大,據說有好幾千平方公里,在大自然風力、雨雪、陽光的作用下,一座座造型各異的土林屹立這里。</p> <p class="ql-block"> 古格王朝在吐蕃王朝瓦解后統(tǒng)治了阿里地區(qū)800年左右的時間,跨越漢地的宋、元、明三個朝代,最終日益惡化的自然條件、殘酷的內部權利斗爭、強大的外部敵人所消滅,并不是傳說中的一夜消失。但正是由于有古格王朝的存在,吐蕃王朝時期的很多文化、傳統(tǒng)得以在藏地保存了下來,特別是藏傳佛教在這里繼承和發(fā)展,最終促成了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體系的形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