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發(fā)展”真是個怪東西,填滿了熙熙攘攘的大城市,空出了寂寂寥寥的新秘境。前些時,看了個網紅發(fā)的視頻,說的是清水河縣北堡鄉(xiāng)下的一個小村落,當地居民是如何如何地越來越少,野生動物是如何如何地越來越多……引發(fā)了我去一探究竟的念頭。酒酣耳熟之際,泄露了自己的想法,不意同桌竟有個“當地”人,小時候在那一帶生活過,之后就沒怎么回去過,于是一拍即合,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野游。</p> <p class="ql-block"> “五一”早晨,一行五人(就這么巧合,絕非刻意安排),驅車從青城出發(fā),目標是清水河縣北堡鄉(xiāng)口子上村,當然地點是他(為敘事方便,我們暫稱其為“張兄”)選的,線路也是他安排的。據張兄說,那里可以憑吊四姑娘碑,登臨明代長城,看旱井以體會當地人生活之不易,走山路以體會青龍山之險峻,可以聽松濤陣陣,可以摸花鳥魚蟲(據說有這樣的石頭)……總之”月是故鄉(xiāng)明”。</p> <p class="ql-block"> 車出清水河,轉道向東南,就進了山區(qū)。地勢或高或低,道路或彎或直,車速自然是或快或慢,對我這個走慣了平原的人,那真是陪了十二分的小心??粗壅鄣膶Ш綀D,仰望前面的上山路,倒也沒覺得“手抖”,踩著吱吱呀呀的剎車器,俯視旁邊的大峽谷,確實感覺有點兒“腿肚子發(fā)麻”哩!張兄一再提醒,別壓中線別壓中線,說多了我就煩:這是山路,你以為是青城的大馬路呢!他連忙陪不是:你對,你對!</p> <p class="ql-block"> 終于龜速蛇行到了目的地,卻是“兩眼一抹黑”。遇到當地一村民,問四姑娘碑在哪里,他抬手一指“這不是嗎!”哦,這個亭子里的就是。走進一看,還真是:清代的東西,字跡模糊,但尚可看出個一二來。旁邊立著“簡介”,敘述了它那風雨滄桑的故事。那位村民見我們對此感興趣,也熱情地湊上來給我們介紹:生產隊那會兒搬倒作了飲牲口的水槽子,后來為了發(fā)展旅游業(yè),就重新立起來了,還蓋了這么個亭子。</p> <p class="ql-block"> 借著村民與我們搭訕的機會,我問:“你們村現在在這兒住的人多嗎?”他說:“沒幾個了,都是些上了歲數的。年輕人都跑了,縣城的,呼市的,甚至北京、上海的。留在當地的都是像我們這些住不慣城市,不愿離開的。”</p> <p class="ql-block"> 他隨手指了指:“那就是我的房?!币慌攀^砌就、水泥勾縫的大正房,很氣派。不知是為了自我炫耀還是自我標榜,他說:“兩孩子都在呼市,住了樓房,讓我去。我去了幾天,不習慣,跑回來蓋了這一溜房,可比他們那樓房強?!苯璐?,我問:”你們這兒據說不是住窯洞,喝旱井水嗎?怎么……”他指了指那一排排的“窯洞”:“這會兒的窯洞和過去的可不一樣了。過去是掏得土窯,早沒人住了。現在的都是用石頭券起來,水泥勾了縫,再用土蓋上頂,就圖個冬暖夏涼?!?lt;/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得寸進尺”:“能不能找個旱井讓我們看看。”他想了想說“村里好像還有幾個,你們上山路過的那家外面就是。這會兒都用上自來水了,用那個的少了?!苯又?,他說:“你們叫旱井,我們這兒叫水窖子。過去水窖子是積雨水的,現在水窖子是存自來水,用電一抽,就進家了。你們還是看我的吧!”他一邊掀水窖蓋兒,一邊介紹說:“我們這兒的自來水都是通過管道從北堡那兒送過來,進了前面那個大水窖子,再進我家小水窖子?!本w兒開處,一汪清水映入眼簾,讓我不禁感嘆于“人定勝天”了。</p> <p class="ql-block"> 沿著彎彎曲曲的登山步道,向著高聳在山頂的烽火臺進發(fā),呼吸著帶青草味兒的空氣,撫摸著吐出新綠的蒼松翠柏,我想:如不是那崎嶇險峻的攀山路,我也想作個深山居士了。突然間,仿佛有人在提醒:曲徑通幽處,洞府別有天啊。</p> <p class="ql-block"> 北堡的長城屬于明長城的中段,與北京的八達嶺、慕田峪的大有不同。這里的長城是用石片砌就外墻,中間用黃土填滿夯實的,屬于“就地取材”型。由此我想,當地人為什么都用石頭砌石窯石墻而不用磚呢,看來他們在幾百上千年前就練就砌石的高超技術了。</p> <p class="ql-block"> 站在長城之上,烽火臺旁,我想到的不是蒙恬筑長城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里,也不是康熙帝拒表修長城而使其走向頹廢。倒是電視劇《三國演義》里那首歌讓我感慨不已: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長城是歷史的天空,土窯、旱井也是歷史的天空,而那些現在生活在、或者曾經生活在長城腳下、口子上村人們的英雄氣,永遠在馳騁縱橫……</p> <p class="ql-block"> 回程途中,張兄給我們講述了他們曾經是如何去了清水河,后來又如何返回大城市的。他說:“我不恨歷史,我更珍惜當下?!彼岢鰜恚撼砸活D清水河的飯,品嘗一下家鄉(xiāng)的味道;看一眼當年工作過的地方,回顧一下青蔥歲月;走一回插隊時分的自留地,追憶一下自給自足的生活;掬一捧圣泉水,尋找一下初戀時的純潔與甘醇……我們都是外鄉(xiāng)人,自然愿意走進張兄曾經的生活里。獻給他如《渴望》的主題曲一般: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難取舍,悲歡離合都曾經有過……過去未來共斟酌!</p> <p class="ql-block"> 拜別清水河,結束了這“說走就走的旅行”,心卻有了所衷:不忘來時的路,所有的出發(fā)都是歸程。路止于長城,心卻如清水河的春波在蕩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