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得(拼音:dé、děi、de)為漢語一級通用規(guī)范漢字(常用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由又和貝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貝,意指有所收獲。后加“彳”旁,表示行走時有所得?!暗谩北玖x是獲得、取得,引申為得意?!暗谩弊鳛橹鷦釉~,表示許可?!暗谩边€可以表示需要、應(yīng)該、必須等,讀děi。</p> <p class="ql-block">會意字。從物質(zhì)的層面來講,人們所能得到的東西,無外乎錢財和貨物,即“財物”。而貨幣,也就是金錢,即為“財物”的代表。所以得到金錢,就是有所得。先民在造“得”字時,就是以這個思路入手的。在商代金文中,“得”字右下方是一只手(“又”)的象形,左上方是個貝殼的象形,即“貝”字——貝殼在古時曾用做貨幣,所以就是金錢的代表。手持金錢,即為“得到”“獲得”。商代甲骨文中的“得”字,是在商金文字形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彳”,即“行”字的一半,為一個路口的象形,代表道路;漢字中由“彳”作意符的字多與行動有關(guān);這一字形大概表示外出勞動或工作有所得,從而將“得到”之義表達(dá)得更為具體。據(jù)此,許慎才會在《說文解字》中說:“得,行有所得也?!敝燎卮男∽A段,由于字形上的相像,“貝”被寫成了“見”,而“又(手)”被寫成了“寸”(“又”字下面添一橫)。以此為基礎(chǔ),經(jīng)過漢代的隸變和楷化,“得”字逐漸筆畫化,成為現(xiàn)代的“得”。</p><p class="ql-block">從最早的字形分析來看,“得”字的本義是得到、獲得,與“失”意思相反。細(xì)分析起來,“得”的意思十分豐富?!对娊?jīng)·周南·關(guān)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边@“得”字是求取淑女?!墩撜Z·季氏》:“及其老也,血?dú)饧人?,戒之在得?!贝恕暗谩?,表示貪得,今有成語“貪得無厭”。而“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得”字表示演算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如此等等,雖“得”字均有獲得之義,但又有許多區(qū)別?!暗谩钡膶ο蟛粌H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東西,如得意、得志、得色、得性、得神、得人心,等等。</p><p class="ql-block">“得”古代是入聲字,現(xiàn)代北京話中dé是文讀音,děi是白讀音,二者已發(fā)展為兩個詞。所以讀dé的也有用于口語的,但讀děi都帶北京口語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