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位于恩施市新塘鄉(xiāng)境內(nèi)的橫攔溪與馬尾溝,是一條小河,上游叫橫攔溪,下游叫馬尾溝。橫攔溪是原恩施縣1984年出版《恩施縣地名志》的定名,其前后曾用過紅南溪、紅楠溪之名,其實她真正的名稱應(yīng)該叫紅蘭溪,清同治版《恩施縣志·山川》載:“紅蘭溪在城東百八十里斑鳩巖下,北流入清江。”<br> 橫攔溪邊的吊腳樓(賀孝貴 攝于2006年) 我第一次到橫攔溪是在1981年,當(dāng)時我在恩施縣文化館工作,因參加湖北省“三民集成(民間故事傳說、民間歌謠、民間諺語)”工作,到當(dāng)時的雙河公社收集民間故事傳說,在橫攔溪李銀山家住了幾天。李給我講了橫攔溪的故事,他說橫攔溪最早叫橫攔旗,馬尾溝叫馬引溝。根據(jù)他的講述,我編寫并發(fā)表了民間傳說《紅楠溪與馬尾溝》:“雙河的紅楠溪,本名橫攔旗;馬尾溝本名馬引溝。古時候,有一家族人,受到別族的欺負(fù),要另找地方安家立業(yè)。族長叫每家出一塊布,縫成一面旗幟,他舉著旗幟在前面引路,并對族民們說,‘我在哪兒倒地死了,你們就在哪兒樹起旗幟,重建家業(yè)?!@族人走著走著,族長突然倒地死了,旗桿橫攔在地上,這兒便取名橫攔旗,埋族長的地方取名古墳嶺,重新樹旗的地方取名旗桿嶺。有一次,一匹馬跑了,馬的主人順著山溝攆,一直攆到溝外頭的清江邊,見這地方比溝里頭還好?;厝ヒ徽f,一部分人搬出來住了。攆馬的山溝便取名馬引溝。后來,不知什么時候,把橫攔旗誤喊成紅楠溪,把馬引溝喊成馬尾溝了?!?lt;br><br> <p class="ql-block">1981年作者(戴眼鏡者)在橫攔溪收集民間故事時留影</p> 我后來從事文博工作,田野考古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重視當(dāng)?shù)氐拿耖g故事與傳說,它們往往是一個地方歷史的印證,中國古代歷史有很多是根據(jù)民間傳說與故事編寫的,如中國禹之前的歷史。我意識到橫攔旗與馬引溝的傳說,可能會揭示一段恩施移民歷史,想重到橫攔溪,作一些調(diào)查,因工作變動一直未能如愿。<br> 2006年9月,恩施市文聯(lián)與新塘鄉(xiāng)政府聯(lián)合舉辦“紅花文學(xué)筆會”,意在為開發(fā)新塘紅花淌石林旅游項目宣傳造勢,我應(yīng)邀參加,活動項目中有到馬尾溝采風(fēng)的安排。這天,艷陽高照,秋風(fēng)送爽,我們從新塘鎮(zhèn)乘車沿著恩(施)紅(土)公路行進(jìn),到大馬驛折而沿著馬尾溝河邊公路西行。先前看到的是干涸的河床,被水沖擊變得光滑的石塊突兀在河道中,毫無美感之言。待到馬尾溝電站大壩,見河水被大壩逼進(jìn)引水渠從地下走了,才明白河道干枯的原因。大壩內(nèi)無公路,我們棄車步行,所見是另一番景色,石板小道沿著河邊蜿蜒,流水淙淙,樹碧山青,順山的田畈上稻谷金黃。農(nóng)人在田中忙著收割稻谷,鐮刀的“沙沙”聲,扳稻把的“噼嘭”聲,還有時而響起的山歌聲此起彼落,讓我們興奮不已。越往前走,兩岸山峰越是逼仄,山腰上的吊腳樓多起來了,或單獨一幢,或三五幢聚落,在樹木的掩映中隱隱約約。<br><br> 橫攔溪的孩子們(賀孝貴 攝于2006年) 到了卜塘,這里是我們今天的重點采風(fēng)點,我從一幢吊腳樓到另一座吊腳樓采訪,見到老者便打聽他們的老祖宗是那里人,皆回答是湖南,進(jìn)山祖宗清代從湖南沅江遷來。這為民間傳說《橫攔旗與馬引溝》的成因找到了現(xiàn)實依據(jù),至于這條溪流的名字是橫攔、紅南、紅蘭,還是馬尾、馬引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為恩施的移民歷史又找到了一條重要證據(jù)。(寫于200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