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趕在牡丹花開的時節(jié),奔去十三朝古都洛陽走一走,看一看。從龍門石窟、隋唐國家遺址公園、隋唐應(yīng)天門博物館、白馬寺、老君山等圣地,領(lǐng)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牡丹花開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龍門石窟</b></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13公里伊河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上,開鑿的石窟兩山都有,大部分在西面龍門山。</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jīng)時間長,跨越朝代多,營造時間長達1400余年。現(xiàn)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對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0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中有幾處石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盧舍那大佛~這是龍門石窟中最著名和最大的佛像。共雕九尊大像,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以其神秘微笑著稱,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和“世界最美雕像”。這尊佛像據(jù)說是根據(jù)武則天的容貌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 從龍門山的對岸,隔伊河可觀西面龍門山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全貌。遠遠望去,綠水青山間佛像高聳,形象逼真,氣勢恢宏,不禁感嘆中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雕刻技藝。</p> <p class="ql-block"> 賓陽三洞~由賓陽中洞、賓陽北洞、賓陽南洞三個洞窟組成。賓陽洞始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是北魏宣武帝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開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銘記孝文帝遷都洛陽和進行漢化改革的歷史功績,也是我國正史中唯一有確切記載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龕~鑿于武周時期,所造三佛代表過去、現(xiàn)在、將來。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jié)迦坐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據(jù)說是因為武則天視己為彌勒轉(zhuǎn)世。主佛彌勒是“未來佛”,是作為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xiàn)的。</p> <p class="ql-block"> 萬佛洞~這個洞窟內(nèi)有一主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兩壁有密密麻麻15000尊高約4厘米的小佛,是龍門石窟中佛像最多的洞窟?;始以煜瘢员O(jiān)工。洞窟頂上刻有52朵蓮花,每朵蓮花上均有供養(yǎng)菩薩。</p> <p class="ql-block"> 萬佛洞側(cè)面還有一尊S形身姿的觀音立像,稱為最美觀音像。1957年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梅蘭芳先生,來到此處駐足1小時,由此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靈感,塑造了一個典型的京劇藝術(shù)角色“洛神”。</p> <p class="ql-block"> 蓮花洞~因窟頂刻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人民大會堂上的蓮花就是據(jù)此而雕。</p> <p class="ql-block"> 除了這些主要的佛像和洞窟,龍門石窟還包含許多其他精美的佛像和壁畫,展現(xiàn)了古代中國的文化和藝術(shù)魅力。</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景區(qū)里,些許身著漢服唐裝的女子在虔誠祈福,在悠閑漫游。身臨其境,恍惚間似乎有種游歷在古代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隋唐國家遺址公園</b></p> <p class="ql-block"> 武則天掌控政權(quán)后,最大的動作就是在神都洛陽營建木構(gòu)建筑明堂和天堂。明堂是武則天執(zhí)政的皇宮正殿,天堂是武則天的皇家禮佛堂。</p> <p class="ql-block"> 明堂即"萬象神宮",于公元688年建成,據(jù)記載高有86.43米。它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祭祀天地、宴饗群臣、舉行神宮大樂舞的朝堂所在。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登基就在明堂之中接受了百官的朝賀,成為了中國唯一的女皇帝。</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復(fù)建的明堂,高33.52米,外觀三層,內(nèi)部兩層,上為八角攢尖屋頂。內(nèi)部裝飾金碧輝煌,金鳳凰鑲嵌其中,象征著女性皇權(quán)。</p> <p class="ql-block"> 明堂建成之后,公元689年初,武則天下令開始建造天堂,用時數(shù)年,幾乎耗盡了國庫,建成據(jù)記載312.09米高的天堂,但有專家認為這個數(shù)字不確切。歷史上的天堂是武則天的御用禮佛堂,是一座巍峨高大、直上云霄的塔式建筑。公元695年正月,天堂與明堂一起毀于大火。后武則天又重建明堂天堂?,F(xiàn)在的天堂是一座內(nèi)部鋼架結(jié)構(gòu),外觀仿唐風(fēng)格的保護性建筑,高88米左右,起到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雙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時分,天堂在落日余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輝煌和壯麗!</p> <p class="ql-block"> 在天堂大廳的二層展示的是一副長達22米的壁畫《萬國來朝》,是由中央美院的當(dāng)代壁畫大師王穎生教授、孫景波教授等多位大師聯(lián)手創(chuàng)作的。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周唐時期的“外交”盛況。</p> <p class="ql-block"> 在天堂建筑內(nèi)部的第九層天之圣堂,有尊著名的未來佛彌勒。武則天作為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皇帝,要想登基稱帝,就宣稱自己是彌勒佛轉(zhuǎn)世,代替李唐王朝統(tǒng)一天下百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應(yīng)天門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應(yīng)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應(yīng)天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宴會等外朝大典的場所。武則天就是在此登基,為隋唐第一門?,F(xiàn)在復(fù)建的應(yīng)天門是一座“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東西長137米。應(yīng)天門內(nèi)部保留了古應(yīng)天門遺址。</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神都洛陽,尤其是應(yīng)天門和明堂天堂之間的廣場上,處處燈光璀璨,五彩斑斕。身著漢服唐裝的女子比比皆是,別有一番盛世大唐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白馬寺</b></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古剎,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洛陽白馬寺建立之后,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p> <p class="ql-block"> 洛陽白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典藏文物主要有2顆釋迦牟尼佛舍利、中華古佛、元代十八羅漢夾纻像等。</p> <p class="ql-block"> 公元6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攝摩騰和竺法蘭2位印度高僧隨</span>漢使一同前來中國,用白馬馱著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白氈佛像來到洛陽。為了紀(jì)念白馬馱經(jīng)之功,這座寺院被命名為白馬寺。兩位印度高僧的墓地位于白馬寺的祖師苑中。</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是人類祈福、辭舊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國外游客參加,入選“洛陽八大景”之中。</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塔(齊云塔、釋迦舍利塔)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金代重修。在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是洛陽一帶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金代建筑遺存之一。塔內(nèi)藏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的另一個奇特景象,就是在千年古寺白馬寺里藏有異域風(fēng)情。這里不是印度、泰國,也不是緬甸 ,但中國洛陽白馬寺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具有四國風(fēng)格佛殿的寺院。完美展現(xiàn)出東南亞佛教互相交融的盛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君山</b></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乃“天下無雙圣境,世界第一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南3公里處,是秦嶺余脈800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高達2200余米,奇峰、異石、云海、霧海,自然風(fēng)光十分壯觀。</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既有雋秀的自然風(fēng)光,又有深厚的人文歷史。 春秋時期,被公認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歸隱修煉,使之成為“道源”,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人文歷史,是道教中歷史最長的山脈。</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最有名的就是金頂?shù)烙^群,如玉皇頂、亮寶臺、五母金頂、老君廟、道德府等。山上的道觀和寺廟為明清建筑,風(fēng)格古樸,色彩豐富,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山水文化景觀。</p> <p class="ql-block"> 玉皇頂、亮寶臺、金殿(五母金頂)三座以金頂打造,成為老君山道觀群的亮點,是人們向往的地方。遙望金頂,在若隱若現(xiàn)的陽光下,反射出閃爍的金光,亦真亦幻,宛若身臨仙境。</p> <p class="ql-block"> 北魏時在山中建廟紀(jì)念老子。唐貞觀年間受到皇封,修建“鐵頂老君廟”,唐太宗賜名為“老君山”,沿襲至今。</p> <p class="ql-block"> 道德府原名老子樓,明萬歷年皇帝頒旨存《道大藏經(jīng)》而得名。明萬歷十九年(1591)頒賜老君山道經(jīng)詔諭,封為“天下名山”。</p> <p class="ql-block"> 老子是道家學(xué)說的代表人物,他的傳世名作《道德經(jīng)》是全球文字作品發(fā)行量最多的著作之一。其核心思想“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是樸素的辯證法。他的學(xué)說對中國乃至世界哲學(xué)和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洛陽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洛陽位于華夏腹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中國早期文獻記載洛陽是"天下之中"或最早的"中國"。到了洛陽,必定要去博物館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河洛盆地(黃河與洛河交匯地帶)氣候溫潤,四季分明,距今30萬年前先民就在此生息繁衍,大約公元前1萬年左右,河洛地區(qū)進入新石器時代,到公元前21世紀(jì)形成河洛文明,建立第一個夏王朝。歷史上先后有夏、殷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十三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在洛河沿岸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勝跡,因此洛陽被稱為神都。</p> <p class="ql-block"> 洛陽博物館目前開放6個常設(shè)展覽,分別包括《河洛文明展》《古代石刻展》《館藏書畫展》《唐三彩展》《洛陽珍寶展》《宮廷文物展》,全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國家牡丹園</b></p> <p class="ql-block"> 洛陽,這座古韻悠長的千年帝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更以其獨步天下的牡丹而聞名遐邇。</p> <p class="ql-block"> 牡丹花,被譽為“花中之王”,“國色天香”,象征著富貴、吉祥、繁榮昌盛和幸福。牡丹花的華麗花形、豐富的色彩和優(yōu)雅的姿態(tài)使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人間四月芳菲盡,洛陽牡丹正盛開。??</p> <p class="ql-block">姹紫嫣紅顯春光,國色天香掩眾芳!??</p> <p class="ql-block"> 在國家牡丹園中,我們還拍到一種截然不同的花型。園內(nèi)的師傅告訴我們,這是稀有品種,叫做“香囊牡丹”。</p> <p class="ql-block">2024.4.14-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