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春游沈陽(上)

厚德載物

<p class="ql-block">  4月20日閑暇無事,上網(wǎng)搜了一下,發(fā)現(xiàn)在大南街有三座古廟。導(dǎo)航查離我住處也就兩公里多點,可以步行前往。步行近30分鐘到了般若寺,般若寺、慈恩寺、大佛寺三座寺廟距離很近,每座寺廟也就隔一條路。</p> <p class="ql-block">  般若寺位于沈河區(qū)大南街8號。由高僧古林禪師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建。宣統(tǒng)元年(1909)、民國13年(1924),曾兩次重建。20世紀(jì)60年代中期遭到破壞,1979年后進行了維修,重修塑像。在1984年10月建寺300年時,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寺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積2037平方米。主要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硬山式建筑。該寺是比丘尼廟,具有布局嚴謹、中軸明顯的特點,在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東西兩側(cè)的配房,是住持室、僧舍、廚房、齋堂及接待室等。東院是祖師堂,東西配房是僧舍。</p><p class="ql-block"> 大殿后院正中,屹立著鐵鑄寶鼎一尊,是1984年般若寺主持和眾弟子所鑄,上面鑄有“般若講寺”四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都是新建的廟宇,古代的建筑都已蕩然無存,而且廟宇的規(guī)模較小,周圍都是住宅區(qū)。</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位于沈陽市沈河區(qū)大南街三段慈恩寺巷14號,古名“保安寺”,始建于唐朝,因年久失修,逐漸荒廢。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大佛寺,發(fā)現(xiàn)了唐朝遺碑,清乾隆十二年(1649年)、五十六年(1693年)、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多次重修,民國五年(1916年)住持比丘尼?;鄯◣煹艹V欠◣熢俅沃鞒种匦蕖T撍聻楸惹鹉嵝扌械缊?,占地543平方米?,F(xiàn)存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等,地藏殿的東、西山墻內(nèi)各有碑銘,記載著建寺經(jīng)過和重建地藏殿的概況。原有乾隆所書匾額和大銅佛,現(xiàn)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  慈恩寺位于沈河區(qū)大南街慈恩寺巷12號,始建于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清順治、道光及民國年間均有擴建和重修,寺院坐西朝東,占地約12000多萬平方米。正面是山門,門內(nèi)有鐘、鼓二樓,往西寺院的建筑分為三路。中路最前面是天王殿,面闊三間,檁枋彩繪,朱紅地仗,殿內(nèi)供奉著四大天王、彌勒、韋馱的塑像。向西依次為大雄寶殿、比丘壇、藏經(jīng)樓。</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建在高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出廊,殿內(nèi)供奉如來三世佛、航海觀音、四大菩薩和十八羅漢。比丘壇為單檐歇山前廊式,正脊梁上裝有“0常轉(zhuǎn),國泰民安”的文字磚,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寺院南路自東向西有退寮居、廚房、司房、齋堂、禪堂、法師寮、佛學(xué)院等;北路建筑有養(yǎng)靜寮、客堂、念佛堂、方丈室、十方堂庫房等。全寺共有房舍135間,建筑面積299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僧人曾對慈恩寺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他的法名函可,號剩人,是明朝禮部尚書韓日纘的兒子,29歲時到羅浮山削發(fā)為僧。清軍南下時,他目睹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個別明朝官僚變節(jié)投降,于是寫出了一本揭露時事的書《再變記》,此書被清軍查出,將他押送京師受審,后被流放到盛京慈恩寺焚修。函可在盛京組織了一個“冰天詩社”,與文人儒士寫詩作賦,十分活躍。在盛京城發(fā)生疫情時,他率眾僧人采藥送藥,救活了很多人,在百姓的心目中有很高的聲望。他于順治十六年(1660年)在盛京坐化,終年49歲,弟子們在千山瓔珞峰為他修建了一座剩人禪師塔。</p> <p class="ql-block">  慈恩寺的香爐</p> <p class="ql-block">  慈恩寺的大鐘</p> <p class="ql-block">  慈恩寺大雄寶殿前的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三座寺廟就去了張學(xué)良故居,到了一看人太多了,順路去了撫近門。</p><p class="ql-block"> 撫近門俗稱“大東門”,是清代的沈陽城九門之一,建于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公元1627~1631年),后拆除。撫近門于1998年復(fù)建,位于盛京古文化街東部,與西部的懷遠門相對而望,撫近門高20米,占地面積556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是沈陽標(biāo)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明代時期,盛京城有四座大門,皇太極入主盛京后,將四門改為八門。關(guān)于清代盛京都城的建筑布局,有個有趣的說法:當(dāng)年是按周易八卦的學(xué)說規(guī)劃的,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應(yīng)九宮”。這八卦指的是盛京的八座城門。東向,左為內(nèi)治門(小東門),右為撫近門(大東門);南向,左為德勝門(大南門),右為天佑門(小南門);西向,左為懷遠門(大西門),右為外攘門(小西門);北向,左為地載門(小北門),右為福勝門(大北門)。八座城門兩兩相對:天佑對地載,德勝對福勝,內(nèi)治對外攘,撫近對懷遠。其名字的寓意何其深遠啊。歲月滄桑,斗轉(zhuǎn)星移,如今盛京八門除懷遠門、撫近門外大多蕩然無存,殘存的僅僅是地名而已。</p><p class="ql-block"> 撫近,有安撫近鄰之意。當(dāng)年其他少數(shù)民族進入沈陽,拜謁皇太極,都走撫近門,撫近門具備一定的禮儀功能。同時,撫近門位于古城的正東,是每天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有紫氣東來的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  21日上午10點去南塔游覽,南塔在護國廣慈寺內(nèi)。南塔廣慈寺位于沈陽市東陵區(qū)南塔街與文翠路交匯處東北角。目前僅有南塔,寺廟已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廣慈寺建于清代崇德八年(1643年)。據(jù)碑銘記載:"盛京四面各建莊嚴寶寺。每寺中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薩八尊,天王四位,浮圖一座,南為普安眾庶,名日廣慈寺。據(jù)《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記載:廣慈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鐘鼓樓二座、寺南塔一座、山門三楹……。</p> <p class="ql-block">  四塔的建造形式,均為藏式喇嘛塔,是由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構(gòu)成?;鶠榉叫问殢涀?,有上下框,在四角和每面中間立有兩根石柱,從而每面構(gòu)成三個壺門。石柱上都雕有寶相花、西蕃蓮等紋飾。每面中間壸門置磚雕寶盆和火焰,左右壺門都有高大凸起的磚雕雄獅?;峡蛑嫌制鹑龑哟u砌圓壇座。上面即是寶瓶式塔身。塔身的南面辟有佛龕內(nèi)供神牌,佛龕周圍嵌流麗的云珠。塔身之上為十三層相輪,再上為塔剎,由銅鑄仰伏寶蓋、日、月、寶珠組成。寶蓋之下懸風(fēng)鐸。</p> <p class="ql-block">  南塔石碑,記錄了廣慈寺和南塔的修建情況。</p> <p class="ql-block">  蓬瀛宮路口的紫氣東來牌坊,建造年代不詳。牌坊是四柱三門的石牌坊。牌坊上雕滿了精美的浮雕,精美絕倫。</p> <p class="ql-block">  蓬瀛宮坐落在遼寧沈陽南塔街,俗稱坤道院,是東北地區(qū)唯一一處坤元道場,總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蓬瀛宮前身為風(fēng)雨壇街熱鬧路的關(guān)岳廟。根據(jù)關(guān)岳廟碑記記載,關(guān)岳廟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創(chuàng)建,距今有400多年的人文歷史。</p> <p class="ql-block">  蓬瀛宮的鼓樓,目前正在維修,只能遠觀。</p> <p class="ql-block">  蓬瀛宮的鐘樓,由于附近維修,不能近距離參觀。</p> <p class="ql-block">  蓬瀛宮墻壁上的精美石雕</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初期,關(guān)岳廟更名為坤道院。文革期間,遭到毀壞,其基址,乃坤元女冠煉養(yǎng)之所。惜毀于十年浩劫。其基址亦被城市建設(shè)占用殆盡。八十年代初,落實宗教政策,乾坤兩道悉皆集居于小西門之太清宮,有悖道教規(guī)范;是故政府擇南塔公園之西側(cè),劃撥土地三畝,興建坤道院,取名蓬瀛宮。1994年,歲在甲戌之暮秋,奠基動工。歷時三年,于1997年,歲在丁丑之仲秋工程告竣。其正殿為歇山樓閣式仿古建筑,縱跨三間;進深兩間,凡三層計18間。兩廂單房,兩層凡20間,山門三間,齋堂,經(jīng)堂,客堂各5間。連同配殿,門房在內(nèi),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蓬瀛宮的三層大殿</p> <p class="ql-block">  23日中午11點到達東塔,東塔的停車場較小,沒有地方停車,只好將車停在路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塔牌坊,牌坊的正面題有“東塔春耕”,背面題有“慧燈朗照”。</p> <p class="ql-block">  護國永光寺的鐘樓</p> <p class="ql-block">  護國永光寺的鼓樓</p> <p class="ql-block">  沈陽東塔建于清代崇德八年(1643年),是歷史上沈陽八景之一,名曰:“東塔春耕”。據(jù)《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記載:永光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鐘鼓樓二座、山門三楹。寺東寶塔一座,禪堂僧房二十四間。而后乾隆皇帝還為四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為“慈育群靈”。現(xiàn)東塔還健在,而永光寺則無存。</p> <p class="ql-block">  沈陽東塔位于大東區(qū)東塔街2號。東塔是護國永光寺的附屬建筑物,為清太宗敕建,1643年(清崇德八年)興工,1645年(清順治二年)竣工。2016年4月,沈陽東塔遭遇七級大風(fēng)塔剎(塔尖)折斷。沈陽東塔占地225平方米塔高33公尺組成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構(gòu)成。東塔是沈陽四塔的首塔,規(guī)模宏偉壯麗。</p><p class="ql-block"> 沈陽東塔設(shè)計完美,古樸莊重,工藝精湛,展示了清代高超的建筑藝術(shù)與民族特色,是中國古代建筑之杰作。</p> <p class="ql-block">  沈陽東塔建造形式為藏式喇嘛塔,占地225平方米,塔高33公尺,由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基座為方形束腰須彌座,上下部有方框,中部四角和每面中間有兩根石質(zhì)立柱,柱上都雕有寶相花。西著蓮等紋飾,每面三個壺門,中間置磚雕寶盆和火焰,左右壺門有高大凸起的磚雕雄獅,上框上面三層磚砌園形壇座,層層內(nèi)收。在塔基上是寶瓶式塔身,塔身的南面辟有佛龕,龕內(nèi)用木板鑲嵌,雕有梵字“南無阿彌陀佛“。塔身上面為一方形壇座,磚砌一十三層相輪。最上部為塔剎,由銅鑄空蓋、日、月、寶珠所組成。寶蓋周圍配有風(fēng)鐸,微風(fēng)吹動,發(fā)出清脆響聲。</p> <p class="ql-block">  東塔目前已經(jīng)年久失修,塔外壁面有部分脫落,已經(jīng)露出塔磚,亟待進行維修,以恢復(fù)歷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  24日上午10點在泉園地鐵站乘地鐵去北塔。下了地鐵步行有15分鐘就到了北塔公園。在護國法輪寺前廣場上有一座“金鏡周圓”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護國法輪寺在寺院前有山門,中有天王殿,殿內(nèi)供奉著彌勒菩薩及四大天王和韋馱菩薩,天王殿與大殿之間聳立著兩甬石碑,此碑刻于清(1645年)順治二年,兩甬碑共四面分刻,滿、漢、蒙、藏四種文字。記載了建寺緣由,方位、名稱、主建施工人員,起竣年代,為研究盛京古城風(fēng)貌提供了重要資料。也見證了寺院變化的風(fēng)雨歷程,后有大殿,殿內(nèi)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佛、目睷連、舍利弗師徒三尊,格魯派主師宗喀巴大師、賈曹杰、克珠杰師徒三尊及四臂觀音、文殊菩薩和金剛手菩薩。大殿前東西兩側(cè)各有配殿一座,東配殿為顯宗殿,殿內(nèi)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八大菩薩及十八羅漢。</p> <p class="ql-block">  進入法輪寺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法輪寺功德碑亭。</p> <p class="ql-block">  護國法輪寺的天王殿和韋陀殿</p> <p class="ql-block">  護國法輪寺大雄寶殿丹徒前的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側(cè)面金碧輝煌的涼亭</p> <p class="ql-block">  護國法輪寺的北塔,護國法輪寺在沈陽四塔寺院中,是信眾最多的,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在此上香禮佛。</p> <p class="ql-block">  北塔在四塔之中是修繕最好的塔,與其它三塔不同之處是,在塔基四周供奉四十尊佛像,塔上的雕像還有彩繪。</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北塔公園步行近20分鐘到公交車站,乘公交車去北陵公園。進入北陵公園還需要步行1.5公里才能到達昭陵(北陵)。</p> <p class="ql-block">  此碑上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就是提示來拜祭昭陵的人到此地應(yīng)該步行前往,因過了此碑就算進入昭陵。</p> <p class="ql-block">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guān)外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于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xiàn)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p><p class="ql-block"> 昭陵前部在紅墻外,神道兩側(cè)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建造于順治或康熙年間。石牌坊為仿木架結(jié)構(gòu),4柱、3間、3樓、歇山式頂子,坊體雕刻各種花卉圖案,生動逼真。整個石坊雕刻精細,堪稱石雕藝術(shù)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西跨院又稱宰生亭,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400平方米,是祭祀前宰殺上祭用的豬、牛、羊等牲畜的場所,院內(nèi)宰牲亭及饌造房清末坍塌,現(xiàn)存有基石、破損建筑石料、灶臺等。目前西跨院不開放。</p> <p class="ql-block">  正紅門為紅墻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因造形生動,更引人注目。正紅門內(nèi)的神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既整飭又肅穆。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jù)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欣賞罷石馬,即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里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  昭陵神道旁的華表</p> <p class="ql-block">  石獅:建于順治七年(1650年)。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征威震八方,歷代君王均將其應(yīng)用在陵寢、宮殿前作為顯示權(quán)勢的象征性雕塑。</p> <p class="ql-block">  獬豸:傳說中的動物,能辨別是非善惡曲直,中國古代執(zhí)法官的帽子就叫獬豸冠。用獬豸作為石像生,以示皇帝的嚴正無私。</p><p class="ql-block"> 麒麟:被稱為“祥瑞之獸”,頭如龍、角如鹿、尾似牛、足似馬而圓蹄,全身鱗甲。傳說它是一種神鹿,常在太平盛世時出現(xiàn),在此顯示出帝王的仁義至圣。</p> <p class="ql-block">  小白:漢白玉雕成,大小和真馬1:1比例,馬昂首挺立,英姿勃勃?!靶“住鄙朴谛熊娳s路,可日行千里,因此馬立功無數(shù),多次保護過主人性命,所以立于墓前,用來永遠陪伴主人。</p><p class="ql-block"> 駱駝:黑色石料雕成,由于駱駝在皇太極生前的征戰(zhàn)中立下很多功勞,所以把駱駝列在陵前,表示它的功績與主人同在。</p> <p class="ql-block">  立像:白色石料雕成,其形象高大威嚴,性情溫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寓意廣有順民,江山穩(wěn)固。</p> <p class="ql-block">  神功圣德碑亭又名大碑樓,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方形重檐歇山式,內(nèi)立巨形石碑,重達10萬余斤。碑額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個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擬,記載了皇太極一生的生平事跡。碑座是龍趺(又名赑屃),喜好負重,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隆恩門是方城的正南門,與碑亭相對。方城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仿佛是城中之城。</p><p class="ql-block"> 方城建于清順治元年(1644年),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輪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縮影,也是昭陵主題祭祀?yún)^(qū)域。城高6.15米、南北長146米、東西寬120米,城墻用青磚砌成,門洞兩側(cè)有蹬道供上下城,這種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后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臺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墻,故又顯得異常華麗。</p> <p class="ql-block">  方城內(nèi)的東、西配樓及角樓</p> <p class="ql-block">  隆恩門為方城的正門,方臺式磚石結(jié)構(gòu),單體拱形門洞,門楣正中有石刻門額,上面用滿、蒙、漢3種文字豎刻“隆恩門”3字。隆恩門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門樓,俗稱五鳳樓。</p> <p class="ql-block">  角樓為重檐歇山十字脊,黃琉璃鋪頂,四面出廊,內(nèi)外檐下梁坊滿施彩繪。大脊正中裝飾琉璃寶葫蘆,飛檐四角下各墜風(fēng)鈴。角樓可供官兵登樓遠眺,起到保護陵寢安全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隆恩殿又稱“享殿”,清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創(chuàng),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滴跞荒辏?692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極及孝端文皇后牌位的地方,也是從事禮制活動的主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  在隆恩門城墻上看方城內(nèi)的隆恩殿及東、西配殿。</p><p class="ql-block"> 在隆恩門城墻上看神功圣德碑亭及華表。</p> <p class="ql-block">  在方城的東側(cè)城墻上看隆恩門、東、西配樓及角樓。</p><p class="ql-block"> 在方城的東側(cè)城墻上看隆恩殿、明樓及角樓。</p> <p class="ql-block">  明樓又稱大名樓,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為重檐掛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的建筑。前檐掛有匾額,上書“昭陵”二字,為滿、蒙、漢三種文字。1937年5月29日明樓被雷火燒毀,1939年修復(fù)。</p> <p class="ql-block">  從明樓門洞看到的角樓</p> <p class="ql-block">  隆恩殿坍陛的精美石雕</p> <p class="ql-block">  明樓及明樓前的欞星門</p> <p class="ql-block">  月牙城又稱啞巴院,形狀如同一彎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約6米、邊長約96米,北墻正中有彩色琉璃照壁。月牙城是陵寢建筑布局中方城與寶城中間出現(xiàn)的一個特殊空間,利用兩側(cè)蹬道可以上下方城和寶城。</p> <p class="ql-block">  隆恩殿一角和角樓</p> <p class="ql-block">  正紅門洞里的神功圣德碑亭</p> <p class="ql-block">  24日上午10點乘公交車到大東門車站,步行10分鐘到東三省總督府。東三省總督府在故宮和帥府之間,位于北通天街與盛京路的交叉路口,當(dāng)年在偌大的盛京城,它是僅次于故宮的名震東三省的建筑。這座建筑外部為青磚墻體,內(nèi)部為人字架木結(jié)構(gòu),建筑用料選材考究,雕飾精良,為典型的歐式建筑。它是沈陽最具歷史意義的建筑物之一。整個建筑呈“凹”形,門前還有對獅和上下馬石。從清朝末年的官員到后來的東三省幾任總督,再到奉系軍閥張氏父子,都曾在這里辦理過公務(wù)。</p> <p class="ql-block">  東三省總督府,建筑面積2600多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外部為青磚墻體,內(nèi)部為人字架木結(jié)構(gòu),建筑用料選材考究,雕飾精良,為典型的歐式建筑。東三省總督府始建于清朝初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guān)后該建筑成為留都府,也叫陪都府。1747年這里曾為當(dāng)時最高軍政機關(guān)盛京將軍府所在地。 1928年,張學(xué)良率東北“易幟”后將此改名“東三省總督府”。</p> <p class="ql-block">  東三省總督府內(nèi)部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保存的文物。總督府的建筑保護的非常好,但室內(nèi)布局已今非昔比,看不到當(dāng)時的辦公場景和家具擺設(shè),只有圖片展覽。</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復(fù)建的角樓,在北順城路與西順城路交叉口處。</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宮位于沈河區(qū)西順城街16號。是東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宮觀之一。</p><p class="ql-block">太清宮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最初叫“三教堂”,創(chuàng)始人郭守真。三教堂時期的規(guī)模只有大殿、玉皇閣、關(guān)帝廟、究堂、丹堂等建筑。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經(jīng)過一次大規(guī)模擴建和改建,始有今日的宏闊規(guī)模,這次擴建延續(xù)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完成,同時改名“太清宮”并成為道教“十方叢林”。此后在嘉慶、光緒等朝又對它作過大規(guī)模修繕。</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宮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四進院落。前院有靈官殿(山門)、兩側(cè)有十方堂、云水堂、北為關(guān)帝廟;二進院落,東側(cè)有客堂、省心室,西側(cè)有執(zhí)事堂、經(jīng)堂,北側(cè)正殿是老君殿;三進院落,東側(cè)有齋堂、呂祖樓,西側(cè)有善功祠、丘祖樓,正殿為玉皇閣。顧名思義,玉皇閣供奉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中最高的神明,總管所謂三界、十方、四生、六道、四大天王、二十八宿、太上老君,權(quán)限極大;四進院落,原有碑樓及碑石。這些建筑采用四合院對稱中軸式布局,十分均衡,均為硬山青磚青瓦建筑,既有民族風(fēng)格,也具道家色彩,具有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宮的鐘樓,鐘樓上掛有一口鐘。</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宮的鼓樓,但鼓樓上沒有鼓。</p> <p class="ql-block">  在太清宮看到的角樓</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宮的五皇殿和雲(yún)官殿</p> <p class="ql-block">  懷遠門位于方城內(nèi)沈陽路西端,俗稱大西門,始建于1631年,為沈陽老城垣之重要標(biāo)志。1634年4月皇太極改沈陽為“天眷盛京”,并親自詔令命名八門,西之南者曰懷遠門。1930年拆除懷遠門,1994年,沈河區(qū)政府拓其原址,增其舊制,重修了懷遠門。過去,它是內(nèi)城的門戶,是清朝官員們進出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重要的軍事防御設(shè)施。</p> <p class="ql-block">  這是百年前的懷遠門照片</p> <p class="ql-block">  西塔延壽寺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癸未仲春,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仲夏告竣,是當(dāng)時繞盛京城東、西、南、北四塔之一。據(jù)寺內(nèi)碑文記載:“東為慧燈朗照,名曰永光寺;南為普安眾庶,名曰廣慈寺;西為虔祝圣壽,名曰延壽寺;北為流通正法,名曰0寺?!彼乃孪笳魉拇蠼饎偼鹚姆剑o國安民,保護“國無天災(zāi)”,“五福齊來”。</p> <p class="ql-block">  東、南、北三塔相繼在八十年代得到修復(fù),西塔由于過分殘破,于1968年被折除。在拆除西塔時發(fā)現(xiàn)了地宮,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內(nèi)的一批珍貴文物。1998年,為恢復(fù)"盛京八景"之一的西塔和延壽寺,沈陽市籌措了3000萬元專項資金,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進行復(fù)建。復(fù)建后的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占地256平方米。延壽寺占地總面積4000平方米,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共占地800多平方米。殿內(nèi)雕梁畫棟,古樸壯觀。</p> <p class="ql-block">  進入延壽寺山門就看到修繕一新的西塔,還有修繕人員正在塔基上描寫“西塔”兩個字。</p> <p class="ql-block">  延壽寺的法王殿和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  延壽寺的大雄寶殿和偏殿</p> <p class="ql-block">  延壽寺的鐘樓</p> <p class="ql-block">  延壽寺的鼓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