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div> 離開焦特布爾,4小時后我們住進了珀洛迪105元的旅館吃了20元的炒面炒飯。珀洛迪本身沒什么可看的,我們的目標(biāo)是去拉賈斯坦邦西部一個安靜的小村莊奇倩Khichan觀鳥。</div><div> 談好第二天400元的包車費,我們就臥床不起了。</div> 10月9日<div> 早上不到6點,我們坐上如約而至的包車,前往觀鳥點。</div> <div> 之所以這么早,皆因攻略上寫得明白,最好6點半前到,7點左右將有7000只鳥從天而降。</div><div> 一個小村外,司機讓我們下了車......</div><div> 可哪兒有鳥???</div> 別說,還真有,一只藍孔雀忽然踱步而來。這可是印度的國鳥啊,只不過它不是我們的目標(biāo)。 這兒有一只漂亮的小翠,它同樣不是我們要看的,因我們要看的按本本說是集團軍!<div> 說了半天,我們要看的什么鳥呢?鶴。</div><div> 說起鶴,中國人毫不陌生,鶴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特別是丹頂鶴,是長壽、吉祥、俊潔和高雅的象征,被稱為“仙鶴”。</div><div> 我們要看的鶴叫蓑羽鶴……</div> 等等,有鳥飛過來了,肯定就是蓑羽鶴。 原本一無所有的天空熱鬧起來。 熱鬧歸熱鬧,可它們一批批來,又一批批走,等半天也不見一只落下。 怎么回事?說好的“從天而降”呢? 我們比劃著問一個當(dāng)?shù)氐暮⒆峪B在哪里落,可惜越比劃孩子越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沒有語言,問不清??!<div> 這時司機跑了過來,招呼我們上車,看意思他打聽到了什么。</div> 車子七轉(zhuǎn)八轉(zhuǎn),開了足有三四公里,最后在一村舍前停下。<div> 真不錯,下車就見有鳥往這邊飛。</div> 還一下來到我們頭頂。這下我才注意到,眼前這房子的墻上掛著鳥鳥的招貼畫,看來這里是一個正經(jīng)八百的觀鳥點。不過不會就在這房子這兒看吧?也許等會有人會領(lǐng)我們到個湖邊或濕地去看。 正想著,司機帶我們進了這家的院門并和房主打招呼,感覺是他帶我們走。還真是他帶,只是沒帶我們往外走,而是轉(zhuǎn)到一邊登上了他家的房頂。 房子雖然不高,但站在上面視野還是一下子開闊了不少。 房主一指遠處的山坡:“看!”不是他指點還真看不見,山坡上有很多蓑羽鶴站在那里,似乎正在等待什么。 鏡頭拉近......哦,蓑羽鶴長這樣??上Ъ毑靠床磺?,“一鏡走天下”畢竟不是打鳥的工具。 (網(wǎng)絡(luò)照片)咱們借一張人家的照片講講蓑羽鶴的故事吧!<div> 當(dāng)今世界現(xiàn)存15種鶴,蓑羽鶴是個子最小的,高約70 厘米,連丹頂鶴(1.6米高)的一半都不到,更別說能長到 1米8以上的赤頸鶴了。因為嬌小,加上她們溫順而膽怯,通常喜歡在遠離人煙處活動,好像羞于見人,猶如大家閨秀,故得了一個可人的別名——“閨秀鶴”。其實,蓑羽鶴的英文學(xué)名本身也含有“少女”的意思。</div> (網(wǎng)絡(luò)圖片)<div> 蓑羽鶴,一不小心往往就會被叫成“蓑衣鶴”,不過也很正常。因蓑羽鶴頰部兩側(cè)各生有一叢白色長羽(上圖),尤其在求偶期間,這生殖羽會明顯炸起來,狀若女子的披肩發(fā),又似農(nóng)民勞作時穿的蓑衣,可見蓑羽鶴名號的由來確實和蓑衣有關(guān)。</div> 蓑羽鶴還在綿延不絕地飛來。 一撥一撥,翼展優(yōu)雅,動作輕盈,姿態(tài)優(yōu)美,活力滿滿,一看就是飛行高手。當(dāng)然,這是必須的!為嘛必須?她們是候鳥呀! 每年9月,她們會集結(jié)成群,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中亞五國、蒙古,以及中國北部南飛印度(西歐的種群則飛到非洲過冬);4月再回歸北部結(jié)婚生子。<br> 閣下千萬別小看這些嬌嬌小小的“少女”,論飛行功力和大無畏精神可是多少“壯男”都難以望其項背的??! 2007年我們在西藏林芝南迦巴瓦峰腳下直白村拍到鳥群,但感覺不像鶴。 2010年在唐古拉山拍到的候鳥遷徙隊伍, 拉近看還真是鶴群,但是不是蓑羽鶴還真不好說。 <br> 蓑羽鶴的遷徙路線艱苦而獨特,她們往往先穿越“生命禁區(qū)”塔克拉瑪干沙漠,再接著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甚至珠穆朗瑪峰。 (網(wǎng)絡(luò)照片)<div> 飛越這些高山,絕對困難重重,危險重重。</div><div> “姑娘們”從北方過來,已足有兩三千公里,身體疲憊不說,越臨近珠峰還越難找到足夠的食物和水源來補充飛行所需的能量;加上氣候惡劣多變,氣溫最低甚至能到零下15度;還有空氣極為稀薄,超高的海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百分之二十,每扇動一次翅膀都要付出更大的能耗。登山隊員上珠峰,背著氧氣,穿著厚厚的羽絨衣,姑娘們有什么?只有饑寒交迫和羸弱的軀體!<br> 不,還有智慧。在遇見難以抗拒的大暴風(fēng)雪時,她們也不會傻傻地以卵擊石,而會等待氣流減弱、天氣好轉(zhuǎn)時再飛。另外,蓑羽鶴的生理機制還有可以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通過降低體溫來減少能耗這一招。<br></div> <div>(網(wǎng)絡(luò)照片)<br></div><div> 啊,終于越過珠峰啦!“姑娘們”高興,咱也跟著高興。不過高興得太早了。就在蓑羽鶴享受滑翔而下的輕松和喜悅時,她們最可怕的天敵,熟知她們遷徙路徑的最致命殺手——金雕已候她們多時。 </div><div> 這些“空中霸主”見了這滿天的蓑羽鶴垂涎欲滴,興奮不已。當(dāng)蓑羽鶴進入伏擊圈時,兇狠的金雕會自上而下,以300公里的時速和利爪、鉤喙,沖散隊伍,瞄準(zhǔn)老弱病殘幼俯沖攻擊,將她們撲翻在冰雪中……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蓑羽鶴因此斃命。</div> 眼見不少姐妹命喪黃泉,“姑娘們”還是不屈不撓,重整隊伍,向著既定的目標(biāo)勇往直前,完成生命之壯舉。這是多么不容易??! <div> 在飛行中,蓑羽鶴會在經(jīng)驗老道、身強力壯的頭鶴帶領(lǐng)下,編隊而行,利用上升的氣流幫助自己飛得更高、更快更省力。此外,集群飛行,也可以提高對天敵的防御能力。</div> 扯遠了,看看眼前, 蓑羽鶴還在不斷地飛來, 邊飛邊降低高度, 放緩速度, 瞄準(zhǔn)位置, 放下“起落架”,穩(wěn)穩(wěn)著陸。真正的“自天而降”,好美! 蓑羽鶴生性通常較為膽怯,對人的警惕性較高。可山坡上的鶴群,怎么見了這披著紅色莎麗的人,沒有嚇得逃之夭夭呢? 不少還索性下了山坡,來到村舍這邊。這又是為什么呢?原來隔墻隔網(wǎng)有“食堂”,她們正在觀察里面的動靜,伺機翻墻而過,享受大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不,先鋒偵察員已越墻而過。 她先觀察了一陣子,發(fā)現(xiàn)先期到來的鴿群正在大快朵頤, 看來確無風(fēng)險,不能再遲疑了!她即刻發(fā)出了高亢的招呼聲。 空中巡查員見狀及時予以呼應(yīng),利用空中優(yōu)勢,接續(xù)報告:“平安無事,可以放心進入!” 聽到招呼,先是墻外,后是山坡上的姐妹們,紛紛響應(yīng)。 開始三五成群, 接著成群結(jié)隊, 而后鋪天蓋地, 呼啦啦地飛過來, 爭先恐后涌進”餐廳“,并迅速地加入埋頭苦干的隊伍,大家閨秀矜持的淑女形象已全然丟在腦后。 后面趕過來的都急紅眼了(別當(dāng)真,人家本來就是為數(shù)不多的紅眼飛禽之一)。 <div> 總說餐廳、餐廳,怎么回事?確實有故事,咱們從頭聊起。</div><div> 蓑羽鶴在北印度文化中就像丹頂鶴在中華文化中一樣,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很有親和力。蓑羽鶴在這片土地的文學(xué)、詩歌和成語中常常出現(xiàn)。美麗的女人和遠離家鄉(xiāng)的人,經(jīng)常被比作蓑羽鶴。</div> 1970 年,一個失業(yè)大叔回到家鄉(xiāng)奇倩村。作為信因果報應(yīng)、講重生的虔誠耆那教徒,他擔(dān)起了村里積德行善的任務(wù),天天撒糧于地,投喂斑鳩、麻雀等鳥類。 <div> 結(jié)果當(dāng)年9月,有十幾位不速之客——蓑羽鶴加入了這不吃白不吃的隊伍。村民們歡呼雀躍,認定是好兆頭。第二年,可以不吃不喝的好事在蓑羽鶴家族中一傳十,拉家?guī)Э谝幌聛砹舜蠹s150只,后來還年年增加,但也碰到討厭的狗狗對客人突襲圍獵的問題。于是,村子提供土地,耆那教商人供應(yīng)谷物,大叔干體力活,在村邊建了一個帶有糧倉和柵欄的蓑羽鶴專用“餐廳”,就是眼前這個圈起來的場子。我們腳下的房頂平臺也趁機就成了最佳觀鳥點。<br></div> (網(wǎng)絡(luò)圖片) <div> 此后,村民們對蓑羽鶴的照護更為上心,每年拋撒的小米、大麥和其他谷物,從最初的百十公斤增加到3000公斤以上,奇倩村不僅成了蓑羽鶴的永久越冬地,還成了國際上有一號的觀鳥旅游地,村民的錢包也隨之鼓了起來。</div><div> 這應(yīng)該是近兩年拍照的,十年過去,同樣的地點,蓑羽鶴的數(shù)量增加到令人驚詫的地步。</div> 奇倩村民對蓑羽鶴的接納和喂養(yǎng),體現(xiàn)了他們的宗教、文化對自然生態(tài)的友好態(tài)度。但投喂本身對野生動物是好是壞,則見仁見智。<div> 投喂多了,野生動物野外覓食能力和運動能力都可能降低,甚至讓它們產(chǎn)生高血脂癥等健康問題,因此很多國家都有“禁止投喂野生動物”的法規(guī)。這樣看來,奇倩村民也許真是好心辦壞事。</div><div> 不過我要說的是,奇倩村民畢竟是好心。這比為了滿足自己的味蕾或錢袋子殺戮野生動物的行為要好千萬倍!調(diào)查表明,在中國,盡管蓑羽鶴的數(shù)量不足萬只,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每年遷徙季節(jié)仍有一些被獵殺、毒害和捕捉的!希望這樣的事情不再發(fā)生,真正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div> 看了個把小時后,來了兩位印度攝影發(fā)燒友。 似乎比鳥鳥還上像。一看他們就應(yīng)該是印度高種姓的人士。 2小時后,我們都完成了打卡任務(wù)! 謝謝房主為我們提供了觀鳥平臺和熱乎乎的咖啡。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