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昨天對這個遺址的參觀和了解,大家似乎意猶未盡,于是乘興,今天我們就來到了富維耶的高盧羅馬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個博物館,</span>也稱為盧格杜努博物館(Musée de Lugdunum),一座建于1975年關于高盧羅馬時代的博物館。說實話,對我這樣一個對于他們的歷史了解極其有限的中國小女子來說,要用法語閱讀如此陌生的內容,這個參觀對我而言,難度有些大。但Evelyne從沒去過,Gilles一直想去,看他們兩個興致勃勃,我也就硬著頭皮客隨主便吧。</p> <p class="ql-block">毗鄰兩個羅馬露天大、小劇場,但博物館大部分藏在山體下,只有很小部分露出表面,低調的混凝土顏色,加上綠植的掩隱,外面很難看出它的存在。昨天一整天在此逗留,我竟然沒有發(fā)現這里藏著一個博物館。很喜歡這樣的設計,因為它不破壞這里千年古跡遺址的氛圍,也不喧賓奪主,可它又與這里緊密相連,講述著遺址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建筑很低調,但里邊藏著的寶物卻高調地講述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展示著希臘、羅馬、高盧、凱爾特文明在這座城市留下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展品主要展示了史前、羅馬征服、羅馬殖民時期高盧文明與羅馬文明的交融,直至6 世紀基督化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政治權力、宗教祭祀、死者崇拜、文化生活等。</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通向地下的旋梯</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47年,羅馬在這里建城,稱作盧格杜努姆(Lugfunum), 那么在此之前這里是否有人居住? 什么人居住呢?</p><p class="ql-block">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的發(fā)掘表明:自公元前 12,000 年左右的史前時代末期,此處就有人類經常光顧。 在青銅時代,公元前1200年有了一個村莊,然后是公元前6世紀鐵器時代的一個小鎮(zhè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根據Lugdunum(發(fā)光的山)即面向初升的太陽)這個名字的凱爾特語起源,人們推測這些定居者主要是凱爾特人。但羅馬城鎮(zhèn)規(guī)劃使它的大部分痕跡消失。幸好前幾天在Autun,我們剛剛看過凱爾特文明博物館,對凱爾特的古老文明也略有所知。</span></p><p class="ql-block">來自意大利和馬賽的酒瓶以及希臘陶瓷的存在證明了通過羅納-索恩河與地中海世界的接觸,這些交流在第二個鐵器時代(公元前 450-50 年)期間增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前末期的展品: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痕跡。 定居,農業(yè)、畜牧業(yè)發(fā)展。 展館展出了烹飪鍋、剃須刀、船上的碗、希臘花瓶、希臘陶瓷碎片、劍、高腳杯、戒指、手鏈、雙耳帽、杯等等。</p> <p class="ql-block">希臘花瓶(紅色陶瓷,黑色人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既不是運輸車輛,也不是戰(zhàn)車,而用于游行慶祝的,很</span>可能在太陽崇拜期間。 它可以追溯到青銅時代末期和鐵器時代初期,約公元前700年。</p> <p class="ql-block">盧修斯·馬努蒂烏斯·普蘭庫斯 (Lucius Manutius Plancus) —盧戈杜努姆Lugdunum(羅馬時期的里昂)的創(chuàng)立者,也是第一任羅馬高盧行省總督。</p><p class="ql-block">凱撒在公元前51年全面征服高盧地區(qū),公元前44年遭刺殺。公元前 43 年,凱撒被刺殺一年后,盧修斯·馬努蒂烏斯·普蘭庫斯 (Lucius Manutius Plancus) ,一位羅馬將軍,凱撒的副官,根據羅馬元老院的指示,建立了盧戈杜努姆 Lugdunum(現今Lyon 里昂市)。他也因此成為盧戈杜努姆的第一任總督。</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居民是羅馬公民和退伍軍人。位于羅納河和索恩河的交匯處,是連接地中海和未來內陸省份的紐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盧格杜努姆成為殖民者在高盧地區(qū)的重點發(fā)展城市。城市最初建立在富維耶高坡上,逐漸擴展到河濱地區(qū)、半島和索恩河右岸。</p><p class="ql-block">城市相繼用過幾個不同的名字:</p><p class="ql-block">Colonia Copia Felix Munatia 穆納提烏斯繁榮而幸福的殖民地</p><p class="ql-block">Colonia Copia Lugudunum 繁榮的殖民地盧戈杜努姆</p><p class="ql-block">Colonia Copia Claudia Augusta Lugdunum 克勞狄奧古斯都繁榮的殖民地路盧戈杜努姆, 縮寫為 CCCALugdunum。</p> <p class="ql-block">盧修斯·馬努蒂烏斯·普蘭庫斯 (Lucius Manutius Plancus) ,在閱讀資料中,有人稱其為政治家、哲學家,也有稱其為投機家,因為在羅馬從共和末期轉為帝制,在凱撒、屋大維的政權更迭,在三頭政治與元老院之間,他似乎左右逢源。在那個政壇風云變幻的時代,他也竟然能善終于羅馬,而沒有像凱撒、屋大維那樣被刺殺,可見其功力。但今天在里昂歷史博物館,他的身份就是里昂的創(chuàng)立者和第一任總督。</p><p class="ql-block">后來我在瑞士巴塞爾市政廳,再次看到這個風格完全不同的他的雕塑。那里的Augst也曾是他在高盧創(chuàng)立的另一個羅馬殖民地城市。</p> <p class="ql-block">盧修斯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陵墓模型,他的真實陵墓在意大利的Gaete。</span>直徑29.54米,外周長93.1米,高9米,建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前 22 年,其形狀呈完美圓形,帶有土丘屋頂,除凸起屋頂損壞外,整個陵墓目前保存完好。有一個門可以進入瞻仰、參觀。如今內設有一個古物陳列室,里面藏有來自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據介紹建筑是應共和國時期羅馬將軍和政治家盧修斯·穆納齊奧·普朗庫斯 (Lucius Munazio Plancus) 的要求建造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入口前的主館中,您可以欣賞到目前位于羅馬的盧西奧·穆納齊奧·普蘭科 (Lucio Munazio Planco) 原始雕像的復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讀到這里,有些感慨:一個曾經叱咤風云的將軍,一個帝國首領的副官,一個重要殖民行省的總督的陵墓,沒有隱匿地下,能夠經歷兩千年的時代變遷、權力更迭而保存完好,實不多見!</p><p class="ql-block">首先,建筑質量過關;其次陵墓主人沒有太多政敵;再者,他的陵墓里沒有太多的金銀財寶等陪葬物品。否則,裸露地面的陵墓如何能夠屹立于此2000年而保存完好? 我們的大地上是否也有這樣的陵墓呢?有多少帝王將相的陵墓為了“安全”,都要深藏于地下,還要所有參與修建的人員陪葬,已防泄露陵墓的入口天機。而它們又有多少躲過了被盜、被挖掘的命運呢?</p><p class="ql-block">能夠真正長久傳世的究竟是什么呢?值得深思。</p> <p class="ql-block">這座面積 2,300 平方米的小宮殿建于公元前20年左右。位于富維耶山,毗鄰兩個大小露天劇場。可以欣賞到遠處的羅納河、羅納平原和阿爾卑斯山,俯視近處的大小劇場。</p><p class="ql-block">起居室分布在 190 平方米的有頂中庭周圍。 別墅設有帶馬賽克裝飾的暖氣浴室。根據其位置和奢華程度,人們推測這里為殖民地最高官員的住所,我們暫且叫它總督官邸。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奧古斯都皇帝的女婿阿格里帕擔任高盧總督并駐扎里昂期間。公元前 10 年,羅馬帝國皇帝克勞狄烏斯也許就出生在這座住宅中。</p> <p class="ql-block">根據圖示,這個官邸就是昨天我們從那里經過,當時看著一個個古墻殘跡,不知為何物的地方。很難想象在這個地方2千年前曾經矗立著一座宏偉的宮殿:盧格杜努姆總督官邸。</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前部由一個露臺組成,三邊被柱廊包圍。 這個露臺在高于小劇場旁邊街道12m的位置, 露臺下有一排地下房間。<br></p> <p class="ql-block">按照大型羅馬房屋的規(guī)劃特征建造。它有許多房間圍繞著一個大的有頂“中庭”組織。 在立面上,門廊可以欣賞到羅納平原和阿爾卑斯山的景色。 許多房間都擁有當時高標準的舒適度和豪華設備,如馬賽克地板、加熱浴室或柱廊。</p> <p class="ql-block">這些用馬賽克裝飾的私人溫泉浴室,是里昂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浴室,它有兩個小房間,其中一間位于火爐上。 黑白馬賽克由裝飾有常春藤葉的盒子組成,裝飾著這個供暖的房間。</p> <p class="ql-block">它似乎在公元 5 世紀至 10 世紀之間被遺棄。它們的隱沒和毀壞,不是因為歲月的磨礪,時光的蝕損,而是來自后人的愚昧和無知。</p><p class="ql-block">我不是很理解羅馬帝國在高盧的統(tǒng)治瓦解后,里昂的后人們,尤其是后續(xù)的管理者和統(tǒng)治者們,他們如何能夠將這樣一個有著完備上下水系統(tǒng),建造精湛、美觀舒適、氣勢恢宏的建筑廢棄,進而變成了供取用石材的采石場? 他們又如何廢棄羅馬時期城市先進完備的給排水系統(tǒng)而把城市變成了骯臟不堪,瘟疫肆虐之地的?除了愚昧,難以解釋。當一種信仰統(tǒng)治了所有頭腦,當所有的頭腦只能跟隨一個或幾個頭腦,愚昧和閉塞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唉、人類歷史進程中,有多少文明被滅絕?又有多少落后和野蠻戰(zhàn)勝了文明?歷史的車輪真的會滾滾向前,朝著更文明的方向嗎?</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皇帝的女婿阿格里帕擔任高盧總督期間,將高盧地區(qū)劃分為三個高盧行省,而盧格杜努姆成為里昂高盧行省首府,三個高盧行省的皇權所在地,高盧地區(qū)的首府。公元前19年,奧古斯都開發(fā)建設了道路網絡。隨著歷任皇帝的到來,這座城市不斷壯大、繁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羅馬時期的城市模型,能看得出來2千年前它已經達到的繁榮程度。在繁榮的公元1-2世紀,入口約50,000-80,000, 成為高盧最大的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帝國權力和羅馬的行政管理</p><p class="ql-block">盧格杜努姆是繼羅馬之后帝國權力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有許多官方人物,例如里昂省省長、代表皇帝的參議員。 盧格杜努姆也是阿基坦省和里昂省的金融管理中心。 奴隸或帝國自由民擔任了許多職位,在這些服務的運行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會計師、秘書、警衛(wèi)…… </p><p class="ql-block">奴隸擔任這些職務?聽著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甚至懷疑自己聽錯了?或者是我寫錯了? 不,你沒聽錯,我也沒寫錯。</p><p class="ql-block">古羅馬的奴隸大部分都來自行省或被征服地區(qū)。這些奴隸往往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有的甚至比奴隸主的文化水平還高,他們一般被用于家內,擔任家內的各種工作。羅馬的家庭教師大多都由這些奴隸充任。有的也因所承擔的職位而獲得了良好的受教育的機會。</p><p class="ql-block">還有一些來自西方的奴隸,他們的大多數都是毫無文化的野蠻人。奴隸主用這些奴隸擔任繁重的工作,如農耕、開礦、放牧等,或把他們送至角斗場,讓其充任角斗士。歷代元首如奧古斯都、克勞狄、尼祿等有時也利用這些奴隸組成衛(wèi)隊,駐守在宮廷之內。</p><p class="ql-block">不僅如此,羅馬法中有一套釋放值得信賴的奴隸的做法,賦予他們有限形式的羅馬公民身份或拉丁權利。這些獲得自由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奴隸在拉丁語中被稱為 liberti自由民。與那些生而擁有自由的羅馬公民屬于不同的階層劃分。</span></p><p class="ql-block">盡管羅馬社會的自由民被禁止進行某些形式的社會活動,但許多人卻獲得了高水平的財富和地位。自由人是羅馬帝國“經濟上最活躍和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企業(yè)家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羅馬時代的一些學者和哲學家曾是奴隸或被解放的奴隸的孩子。奴隸、自由民、羅馬公民在社會和法律地位上存在著復雜的區(qū)別,遠不是我們從教科書上學到的那么簡單粗暴。</span></p><p class="ql-block">讀到這里,也很感嘆語言的局限和概念的模糊。同為“奴隸”一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下,其背后的含義也會很不同的。從小讀中文課本長大的我,從沒想到還有這樣形態(tài)的奴隸和獲得自由的政策。我們的課本、書籍對這些概念的介紹,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背景介紹呢? </p> <p class="ql-block">羅馬皇帝:卡拉卡拉</p><p class="ql-block">與公元前10年出生于里昂的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一樣,卡拉卡拉于公元186年也出生于里昂。</p><p class="ql-block">可見那時的里昂,盧格杜努姆,與羅馬皇室的密切關系。</p> <p class="ql-block">羅馬軍團浮雕</p> <p class="ql-block">地方權利</p><p class="ql-block">在羅馬帝國,各行省的政府歸羅馬管轄,而城市的管理則交由市民掌管。 每個城市,最富有的自由人組成了一個議會。該議會不是選舉產生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地位相似的自由民指定。 他們每年任命負責管理城市事務的地方法官,同時貢獻自己的錢來資助公共支出,</span></p><p class="ql-block"> 如今人們能夠知道這些地方官的名字得益于雕像底座或墓碑上的銘文。 他們總是男性,盡管女性并非完全缺席公共生活:她們承擔宗教職能并負責某些官方禮拜。</p> <p class="ql-block">Claudius克勞狄烏斯銘文,青銅; 1.40米×1.93米; 公元一世紀中葉 。克勞狄烏斯在父親任職于高盧時期,于公元前10年出生于盧戈杜努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48年他收到了一份請愿書,高盧一些知名人士要求獲得羅馬公民身份,獲得成為羅馬地方法官并因此進入元老院的權利。</span></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對出生地的感情,為高盧人獲得羅馬公民權,進入元老院資格,在羅馬元老院會議上據理力爭。</p><p class="ql-block">這塊青銅銘文再現了克勞狄烏斯皇帝在元老院回應高盧領導人請求時發(fā)表的部分演講。 他要求允許高盧人能夠承擔羅馬行政官職,這一立場有利于殖民者與被殖民地區(qū)人們的融合。出生于里昂的克勞迪斯皇帝部分批準了他們的請求,只有埃杜伊人成為羅馬公民。埃杜依人是高盧地區(qū)最先歸順羅馬征服者的部落。我寫過的凱爾特博物館參觀的美篇,談到過這個部落。</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ym3lafv"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高盧-羅馬古城 — 歐坦 Autun</a></p> <p class="ql-block">噴泉,公元41年。最初位于索恩河右岸富維耶山的山坡上, 水從獨眼巨人面具的嘴里流過。為紀念公元前 10 年出生于里昂的克勞迪烏斯皇帝而建,與公元 41 年克勞狄烏斯即位有關。</p> <p class="ql-block">很多刻有拉丁文的石碑。不懂拉丁文,無法直接讀懂。有些銘文旁邊配有法文和英文翻譯。通常法文翻譯信息量更大,更詳盡。</p> <p class="ql-block">銘文的日期為 220-221 年。</p><p class="ql-block">銘文譯文:</p><p class="ql-block">“埃拉加巴爾榮譽奉獻</p><p class="ql-block">致凱撒皇帝,神圣安東尼努斯大帝(卡拉卡拉)的兒子,神圣塞維魯的孫子,馬庫斯·奧勒留·安東尼烏斯·虔誠的快樂奧古斯都,偉大的教皇,第三次擁有行省權力,三屆執(zhí)政官,總督,國父。 居住在高盧三個省份的羅馬公民在這三個省份的執(zhí)政官的指導下豎立了這座紀念碑:里昂省的朱利葉斯·薩圖尼烏斯,比利時省的伊利烏斯·薩比努斯,比利時省的阿文提努斯·維里西穆斯阿基坦?!?lt;/p><p class="ql-block"> 第 3 行和第 4 行以埃拉伽巴盧斯 (Elagabalus) 的名字,是在這位皇帝被詛咒后被人們敲打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段公元109年的許愿銘文:</p><p class="ql-block">《為了向戴安娜·奧古斯都致敬,第二次擔任孔達泰(Condate)區(qū)裁判官的蓋烏斯·根蒂烏斯·奧利盧斯,以孔達泰區(qū)的名義,豎立了這座祭壇,并在其呈現之際,向在場的每一位貴賓贈送兩個第納爾,而不是一頓飯。》</p><p class="ql-block"> Condate 在高盧語中意為“匯合處”。 人們以此推定這個Condate區(qū)位于索恩河和羅訥河之間的克魯瓦魯斯山的高原和斜坡區(qū)域,這可能與盧格杜努姆鎮(zhèn)不同的另一個行政區(qū)域。</p><p class="ql-block">看到這樣具體的銘文,好像千年歷史不再遙遠,不再抽象,瞬間拉近而具體生動起來。</p> <p class="ql-block">這座專門用于角斗士戰(zhàn)斗的建筑,是高盧最古老的圓形劇場,與三高盧圣地緊密相連。 最初可容納 2000 或 3000 名觀眾的建筑是由羅馬牧師和奧古斯都資助的。</p><p class="ql-block">后來經過擴建,可容納 20,000 名觀眾,其規(guī)模與阿爾勒和尼姆的圓形劇場相似。</p><p class="ql-block">圓形劇場是一個表演場所,也是一個處決場所。 公元 177 年,里昂47名基督教徒因迫害而據說殉道于此。</p> <p class="ql-block">自基督教成為主流教會,尋找這些殉道者的遺骸,尋找這個圓形劇場,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里昂考古學家們的愿望,應該也是基督徒們的愿望吧?它的遺跡于 20 世紀 60 年代初在克魯瓦魯斯山的山坡上被發(fā)現并修復。 幾年前,偶然發(fā)現了紀念其建造的銘文。 通過這段文字,知道它是在提比略皇帝(公元 14-37 年)統(tǒng)治時期建造的。 角斗士戰(zhàn)斗和狩獵表演就是在圓形劇場進行的。 看臺上刻著高盧城市的名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表明三高盧的代表也被邀請參加聯(lián)邦舉辦的儀式。</span></p><p class="ql-block">它在羅馬末期被遺棄,再次被后人們用作采石場。唉…… </p><p class="ql-block">這座建筑于 16 世紀被重新發(fā)現,直到 20 世紀中葉才被明確認定為圓形劇場。 盡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紅十字區(qū)的山坡上仍然可以看到它的遺跡,但</span>現代城市發(fā)展已將其大部分占用,加之信息資料的不足, 已經很難修復。幸好,一位高盧畫家、讓-克洛德·戈爾文的水彩畫,讓我們得以一睹它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里昂發(fā)現的油燈裝飾品(赤土陶器)</span></p><p class="ql-block">角斗士有多種類型(色雷斯角斗士、薩姆尼特角斗士、全角斗士、角斗士、網斗角斗士、米爾米隆角斗士……),它們的特點在于他們的武器和戰(zhàn)斗技術。 他們以非常有條理的方式反對。 打斗遵守非常嚴格的規(guī)則。 打架并不總是致命的:可以宣布兩名戰(zhàn)斗者打成平局,而戰(zhàn)敗者可以獲得赦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馬術雕像的碎片,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p><p class="ql-block">人們在索恩河中發(fā)現了許多被沖上岸的物體,其中包括這匹青銅馬的后軀。 馬具和帷幔的小碎片表明一名騎手,以真人大小的尺寸騎在馬上。 金屬最初覆蓋有精美的鍍金。據介紹,這個雕塑的發(fā)現很珍貴,因為馬術雕像為有名望的貴族所保有,通常是皇帝本人。 </p> <p class="ql-block">小音樂劇場模型。據考古發(fā)現推測,<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音樂劇場當時是有柱廊支撐的棚頂保護的。這樣既保證</span>聲響效果,也保證不同天氣下觀眾和演員的舒適和演出的正常進行。這個劇場只有3000個座位,可能比較小眾,相對屬于上層精英。</p> <p class="ql-block">但大劇場為什么沒有棚頂呢?估計面積太大,場地太高,有建設難度吧?</p><p class="ql-block">可能因為劇場太大,損壞太嚴重,沒有這個模型,僅憑昨天在現場的參觀,很難想象出它完整的樣子。</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2584z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里昂古城—古羅馬露天劇場</a></p> <p class="ql-block">小劇場后邊,舞臺下方的長廊建筑,如今只剩下了底層的殘墻,好似一個個高高的小隔間。粉色墻磚裝飾線依然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這里展示了舞臺幕布系統(tǒng)。在我對2000年前劇場的粗淺想象里,完全沒有想過幕布裝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譯文:</p><p class="ql-block">構成幕布的不同織物片相互重疊,給人一種連續(xù)性的印象,它們的上端連接到嵌入舞臺地板的水平梁上。 這根橫梁由十五根桅桿支撐,當它們升起時,窗簾展開以隱藏場景。</p><p class="ql-block">在缺乏動力的情況下,古人將其機制建立在質量平衡的基礎上,而人類通過絞車的干預只是為了在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改變這種平衡。 重量通過滑入的配重來平衡</p><p class="ql-block">當幕布落下時,通過第二組配重迫使固定在舞臺下方的木鼓接收這些布條,從而避免自由落入舞臺中,從而實現布條的纏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譯完這些文字,我依然沒有搞懂它們的運行機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次感嘆,2000年前,在我粗淺的認知里認為的蠻荒時代,他們建造的劇場,能達到30,000觀眾的規(guī)模,而且具有如此完善的舞臺背景、聲響效果、公共衛(wèi)生、商業(yè)服務、藝術氛圍,都令人嘆為觀止。我們同時期是否也有這樣的建筑?只是因為木質結構難以留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從博物館的窗戶可以看到盧格杜努姆古劇院的遺址。 2000 年前,這里是羅馬城市的中心,也是最熱鬧的地區(qū)之一。 前景中的大劇院可容納一萬人,人們會來觀看戲劇、啞劇或舞蹈……更遠的地方,你可以看到一個較小的劇院的廢墟,專門從事音樂表演。和詩歌朗誦,可容納 3,000 名觀眾。也可以作為公眾集會的場所。然而,如模型所示,好像沒有旨在改善聲學效果的屋頂。</p> <p class="ql-block">這兩個露天劇場同樣在羅馬殖民結束后被遺棄,淪為采石場用于建設基督教教堂。由于過量采石導致山體滑坡,兩個巨大的劇場和總督宮殿等一道被埋進山體,直至19世紀,才被發(fā)現。也因禍得福,因此免于繼續(xù)采石,而得以幸存,免于徹底被毀。歷史的進程,真的不總是文明戰(zhàn)勝野蠻,常常相反。而如果只讀勝者寫就的歷史,又如何能夠看到真相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座修建在高盧地區(qū)獻給奧古斯都皇帝的</span>祭壇形狀與浮雕與建于羅馬的和平祭壇(Ara Pacis Augusta)有些神似。 </p> <p class="ql-block">羅馬的和平祭壇是供奉和平女神的祭壇,公元前13年由羅馬元老院修建,以慶祝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從西班牙和高盧凱旋。以慶祝奧古斯都勝利為帝國帶來的和平。</p><p class="ql-block">估計當時里昂的市政官模仿羅馬和平祭壇也修建了此祭壇吧?在帝國首都和它的征服地各建一個,已示政府與歸順?</p> <p class="ql-block">建于 1 世紀的富維耶山神廟模型。</p> <p class="ql-block">這幅淺浮雕由于材料的質量、整體的紀念性和雕塑的精致,被認為是祭壇周圍圍墻的一部分,公元前12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刻在青銅上的古老的 高盧日歷??床欢?,也看不清。我猜:類似于我們農歷日歷吧。根據當地的季節(jié)交替,農耕時令,還有他們的信仰,標識出吉兇之日。每個地區(qū)的先民都有根據自己地區(qū)的觀察和經驗積累總結出的自己的日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盧人信仰中的科利尼之神</p><p class="ql-block">標志著冬季死亡結束后春天生命的回歸。 它并不完全對應于拉丁語的火星,而是對應于掌管時間、財富和光明的火星、水星和阿波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宗教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都發(fā)揮著作用。 盧格杜努姆居民的宗教信仰很多元。各路神仙在此似乎可以很容易共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些銘文和雕塑是三個群體緊密共存的證據:高盧諸神,有時保留凱爾特名字,但通常被一位相近的羅馬神同化。 希臘羅馬的女神和眾神,他們的名字被添加了各種描述性的內容,在拉丁語中被加上了Jupiter Depulsor,意思是抵御邪靈的神)。 最后還有一些外來神,它們在羅馬很早就從埃及(伊希斯)、小亞細亞(Cybele)或伊朗(密特拉)引入,并完全融入羅馬萬神殿。</span></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哪路神仙,看看他們幾乎一致的面部表情,一定是發(fā)生了什么驚恐之事。</p> <p class="ql-block">戴安娜,狩獵女神,羅馬時期,公元 3 世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Mercurius 墨丘利,羅馬神話中為眾神傳遞信息的使者。是旅行者、商人和小偷的保護神。希臘神話稱為赫耳墨斯</p> <p class="ql-block">Sucellus凱爾特神話神之一。一般認為是農業(yè)、森林之神、酒神。</p> <p class="ql-block">高盧人的宗教中的神。不知為何總是三位同時出場。</p> <p class="ql-block">上面據信是Cybele頭像,一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神,相當于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母Gaia。</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面是</span>TAUROBOLIC 陶羅波祭壇。一種傳統(tǒng)的用公?;蚬蜃鳡奚返募漓牖顒印?lt;/p> <p class="ql-block">TAUROBOLIC 陶羅波祭壇。用公牛或公羊作犧牲品,來保佑某人或某家族的平安。</p><p class="ql-block">根據這里的銘文,這個公元160年的公牛祭祀是為了保佑羅馬皇帝及其子孫,以及殖民地的人們。據推測,這標志著此時的里昂(魯格杜努姆)有西比利亞崇拜。</p> <p class="ql-block">西勒諾斯(Silenus)一個神話人物,是酒神巴克斯-狄俄尼索斯(Bacchus-Dionysus)游行隊伍的一部分,也是對年老的色狼的稱呼。 它也是酒神巴克斯-狄俄尼索斯的養(yǎng)父和導師的名字,正是他讓酒神陷入了醉酒。 他被描繪成一個留著胡須、大腹便便的老人,鼻子扁平,戴著常春藤王冠,通常喝醉了。</p> <p class="ql-block">由這些雕塑、碑文、等可以看出在羅馬統(tǒng)治時期,這里的宗教信仰雖然以羅馬為主,但其他宗教信仰還是比較多元共存的。和之后的基督教化的單一神崇拜,以及教會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形成鮮明對比。</p><p class="ql-block">再看看同一時期我們的歷史,不也從諸子百家,百花齊放,走向獨尊儒術了嗎?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是人類的貪婪與局限導致的必然嗎?</p> <p class="ql-block">這好像是一個棺墓浮雕。我們的棺墓碑上一般會有各種震懾妖魔鬼怪的神獸或無所不能的神靈。西方基督信仰的世界的棺墓應該描述的是天堂的樣子吧?仔細看過這尊雕刻精細的大理石浮雕,好像都不是,沒有看懂。只得求助文字介紹。</p><p class="ql-block">文字說明告訴我:這是一座巨大的精致的古羅馬石棺,大理石浮雕的風格表明它來自羅馬,可以追溯到3世紀初。這組石雕主題為《酒神凱旋》,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希臘酒神荻奧尼索斯,或巴克斯的凱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一座棺墓碑上雕刻酒神凱旋,不知是什么說法。莫非墓碑的主人是一個愛酒之人?或者向往酒神的快樂生活? 不得而知。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棺墓碑,不得不說這個逝于3世紀的人很尊貴,也很有個性。在他的身后,一個進入教會統(tǒng)治的中世紀,估計不會有這樣的墓碑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旁邊的文字介紹說:</p><p class="ql-block">這座巨大的大理石石棺裝飾著一個令人敬畏的傳說:葡萄樹和葡萄酒之神巴克斯從印度遠征勝利歸來。</p><p class="ql-block">巴克斯在阿里阿德涅的陪伴下,登上了一輛由黑豹拉動的戰(zhàn)車。 中央為盤神駕駛戰(zhàn)車。 在前面,騎著大象的卷發(fā)囚犯被其他奇異動物(駱駝或長頸鹿、獅子)包圍。 最后,在舞臺右側,醉酒的赫拉克勒斯在薩特的攙扶下,試圖接近一位仙女。</p><p class="ql-block">在羅馬時代,喪葬儀式得到了發(fā)展:火葬儀式之后是從三世紀開始的土葬儀式。 骨灰或尸體被埋葬,埋葬的性質取決于死者的財富。 但市中心不允許有墳墓:殯葬空間沿著城市郊區(qū)的道路排列。</p><p class="ql-block">為什么這個場景出現在羅馬墓碑上?</p><p class="ql-block">古代專家保羅·韋恩 (Paul Veyne) 表示,這些“美麗的圖像有助于減少因進入來世而引起的焦慮”。 凱旋游行象征著對死亡的勝利,這一歡樂的場景將喚起“對來世充滿歡樂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在參觀接近尾聲時,又看到一座相對完整的石棺,這次的發(fā)現是一個家族的陵墓,所幸有墓碑,能夠讓今天的我們認識他們是誰,聽聽他們的故事,聽聽他們要對我們說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這座里昂富裕家族的墓碑矗立在羅納河左岸,通往維埃納和南部的道路邊緣。根據發(fā)現時繪制的圖紙,它具有一座小寺廟的形狀。銘文在柱子的背面清晰可見,而底座上放置了幾個石棺。保存最完好的是一個白色大理石大桶,從羅馬進口,裝飾有高浮雕場景,描繪了酒神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墓志銘向我們介紹了昆圖斯·阿瑟皮烏斯·菲爾米努斯(Quintus Acceptius Firminus),“里昂科皮亞·克勞迪婭·奧古斯塔殖民地的德庫里翁”。他是duumvir,也就是說,他達到了市政事業(yè)的頂峰。任命的兩名杜姆維里任期一年,相當于羅馬的執(zhí)政官,負責城市的政府事務。他的兒子昆圖斯·阿皮提烏斯·維納斯圖斯 (Quintus Acceptius Venustus) 在十一歲時去世,當時他已經以榮譽身份加入了 decurions(“市政委員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譯自:<a href="https://lugdunum.grandlyon.com/fr/Oeuvre/2672-Mausolee-des-Acceptii"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https://lugdunum.grandlyon.com/fr/Oeuvre/2672-Mausolee-des-Acceptii</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次發(fā)現巴克斯-狄奧尼索斯酒神的形象浮雕出現在石棺上。至此,我已經感受到酒神崇拜在羅馬時期的里昂一定很盛行。換句話說,巴克斯-狄奧尼索斯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神。由此也可以想象當時的當地文化:一定是感性的、隨性的、奔放的、愛藝術的,享受當下的,用另一種說法是放蕩不羈的、奢靡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個鉛骨灰甕,不精致,也不美觀,但它背后的故事,太有趣。 </span>一個平庸的甕的非凡旅程。</p><p class="ql-block">1724 年,里昂。 一位農民在耕田時發(fā)現了一個小鉛甕。 它沒什么特別的,但也許古董收藏家會感興趣。 于是他把它賣給了來自里昂的杜皮諾神父。 </p><p class="ql-block">杜皮諾決定捉弄他的死敵科洛尼亞神父,一位聲稱了解古物的耶穌會神父。于是,這位宗教人士成為了偽造者:模仿古代技術,在“甕”上刻下了銘文。</p><p class="ql-block">杜皮諾刻下的文字讓人們相信它里邊裝著古代一位杰出人物的骨灰。 為了讓這個笑話更完整,他在里面裝滿了骨頭碎片、古錢幣和壁爐里的灰燼。</p><p class="ql-block">通過中間人,宗教人士將這幅作品賣給了耶穌會神父,以豐富他的收藏。 科洛尼亞認為自己發(fā)現了考古寶藏,并當中歡呼。 但騙局很快就被發(fā)現了。 他羞怯難當,再也沒有提過這個骨灰甕。</p><p class="ql-block">2000年,它重新出現在跳蚤市場上。 當代專家可以毫不費力地識別出銘文的日期比容器的制造日期晚很多。然而,這個甕仍然被里昂羅馬博物館收藏......作為偽造行為的見證。 最終,杜皮諾神父還是成功地使它成為了一件值得博物館收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過法語譯文讀到這些墓碑上的拉丁文銘文,激起我極大的興趣。</p><p class="ql-block">“在你離開之前,你必須盡享生命。 也許最后的時刻已臨近墳墓。 安德烈·謝尼爾”</p><p class="ql-block">公元 2 世紀。一個路邊墓碑上的銘文似乎在向路過它的人打著招呼:</p><p class="ql-block">“讀到這些詩句的人,請去阿波羅浴場吧”。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碑是受死者丈夫委托而立:</span></p><p class="ql-block">“獻給馬內斯眾神和布蘭迪尼婭·馬蒂奧拉的永恒記憶,這位充滿純真、多情的年輕女子”。 </p><p class="ql-block">這些墓碑常常會在城市郊區(qū)看到。有時,死者本人會向路人提出請求:</p><p class="ql-block">“愿我的聲音,由這些委托給大理石的字跡保存下來,通過你的聲音復活,無論你是誰,也許只是路人,會停下來讀它們?!?lt;/p><p class="ql-block">必須說,羅馬時期高盧人的死亡比今天的禁忌要少得多。 墓碑不但不令人難過、恐懼,還提醒路人一個簡單的信息: “在進入地下六英尺之前,您必須充分利用生命的每一刻。”</p> <p class="ql-block">好喜歡讀這些輕松、灑脫、富有哲理的墓碑銘文!那些或長或短的句子,有的來自親人,有的可能來自墓穴的主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讀來有時忍俊不禁,有時令人深思其意,好像在感受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以各自不同方式描繪著這一世的自己,和對有緣讀到它們的人的忠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0年前的一個未知的生命透過石碑上的文字與讀到這段文字的我跨越漫長的時空有了連接,有了某種意義的交流,它們的心聲在2000年后的今天有了回響。這樣的碑文比后來那些千篇一律的“八股文”,讀起來更有趣,更能感受到一個個不同的,有趣的靈魂。不愧為酒神崇拜的民族。</span></p><p class="ql-block">讀著這樣的墓碑銘文,我在想,我們歷史上是否也有這樣灑脫的自寫墓志銘。我想到了魏晉時期,想到隱逸詩人陶淵明,感覺只有那個時期才有可能有這樣超然脫俗的自撰墓志銘。</p><p class="ql-block">我找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東漢經學家趙嘉的自撰墓志銘。與這些羅馬高盧人的墓志銘作者,算是同時代人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漢有逸人,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僅十六字,簡潔明了,但也透著無奈!</span></p><p class="ql-block">“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lt;/p><p class="ql-block">“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lt;/p><p class="ql-block">碑文至此,頗有幾分超然脫俗,不愧隱逸詩人之宗,而結尾處卻也有 “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的慨嘆!</p><p class="ql-block">與酒神崇拜的羅馬高盧人的碑文頗有幾分相近之處,卻又略有不同。不同在哪里呢?令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這座羅馬古城的政權、宗教祭祀、劇場斗獸場等公共建筑,現在看看民居建筑。據介紹這個模型展示的是這座城市最富有的居民住宅模型。如同居住在與羅馬類似的美麗房屋中,房屋內有柱廊花園,地板上裝飾著大理石和馬賽克。 也有樸素的社區(qū)和樸素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從羅馬共和國到后來的羅馬帝國皆有大量創(chuàng)作馬賽克鑲嵌畫,被用于裝飾各種私人和公共建筑的地板和墻面,墻面裝飾的部分有更加便宜的壁畫與之競爭。古羅馬鑲嵌畫深受早期以及同時代的希臘化希臘鑲嵌畫的影響,內容通常包括歷史和神話的著名人物。</p><p class="ql-block">博物館里還可以看到很多精美的馬賽克作品,有些完好無損,有些殘損,其美觀、其技藝都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Mosa?que aux Poissons,4米長,3.66米寬,創(chuàng)作于3世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它融合了幾何圖形和創(chuàng)作主題,主題一看就是水底世界。外圍飾帶將各種海洋生物,海豚、貝類、魚類和鴨子與聯(lián)系在一起。 在內方框里,角落里有4個扇形圖案,我猜是貝類外殼。外方內圓之間有幾個花瓶,其余圖案猜是海草或其他微生物吧。 圍繞著中心圓風格化的花卉圖案。</p> <p class="ql-block">所謂雙魚座馬賽克的細節(jié)</p> <p class="ql-block">這些散落在這個巨幅馬賽克作品中的每一個小元素,細細欣賞都栩栩如生。想象著這是1700多年前的作品,用于裝飾墻面、地面、浴池、庭院燈,由衷地佩服那時高盧羅馬的工匠和設計者們的精湛技藝和對美的不懈追求,也驚嘆羅馬時期生活環(huán)境的美觀舒適衛(wèi)生。</p> <p class="ql-block">酒神Bacchus</p> <p class="ql-block">為了方便參觀者能夠更好地欣賞大尺寸馬賽克作品的全貌和細節(jié),展館將作品置于底層,在樓上留了可以俯視樓下作品的開口。這樣通過相機的鏡頭拉伸,可以看到各個角度的細節(jié)??芍^周到細致!</p> <p class="ql-block">巴克斯-狄奧尼索斯的主題伴隨著四個季節(jié),是羅馬藝術中眾所周知的主題(醉酒之神與自然的永恒更新之間的聯(lián)系)。 這兩個主題的第一次聯(lián)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00 年,但這種主題的真正熱潮屬于帝國時代——馬賽克的一側嚴重受損。 區(qū)域被深色連接帶包圍,然后向內延伸出兩條白線之間的兩股交錯(黑色、米色、紅色、黑色)的邊界。 場上覆蓋著兩股交織,其中一股與邊界相似。 這種交錯在角落的 4 個正方形和中心正方形之間形成了 svasticas 設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神巴克斯-印第安人狄俄尼索斯馬賽克,公元2-3世紀。</p><p class="ql-block">迪奧尼索斯周圍的廣場上有四個季節(jié),其中兩個完好無損; 第三個季節(jié)(當然是秋季)的頭部上部是可見的,第四個季節(jié)(夏季)已經消失了。 春天的形象完好無損,是一個長著長卷發(fā)、頭戴花冠的年輕人。 冬天,<span style="font-size: 18px;">頭上戴著面紗的女人</span>的形象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巴克斯-狄奧尼索斯的圖像,他躺在一頭黑豹上,眺望遠方,除了一件“它穿著的斗篷”之外,他全身赤裸。臀部周圍。 他頭戴藤蔓和常春藤冠冕,右手握著神杖,左臂倚在坐騎的脖子上。 黑豹蹲著,前腿之間夾著一個手鼓。 主要色調是綠色、白色、米色、紅色、橄欖色和黃色。 </p> <p class="ql-block">大型馬賽克“赫拉克勒斯的醉酒,3世紀</p><p class="ql-block">馬賽克藝術誕生于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大陸,后來傳播到整個羅馬世界。 但從帝國的一端到另一端,風格并不相同。這幅3世紀大馬賽克是從里昂到地中海發(fā)現的“羅達尼亞風格”的典型例子:整個領域被系統(tǒng)地劃分為幾何圖形; 這些彩盒內部,幾何、動植物的裝飾十分復雜、豐富,不留一絲空隙。</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裸體的赫拉克勒斯被描繪成喝醉了,由狄俄尼索斯游行隊伍中的人物支撐著。 上方,神本人在其他行列成員的陪伴下,似乎正在凝視著這一場景。</p><p class="ql-block">醉酒的赫拉克勒斯跪在左膝上,由一位年輕的色狼和一位女酒神攙扶著。 右邊的年輕女子給他理發(fā)并托住他的下巴。 背景中,巴克斯游行隊伍中的五名成員戴著藤蔓。 上圖中,游行隊伍的七名成員和半身的巴克斯在巖石景觀中觀察著這一場景,最初總共有 45 個盒子,其中包括 -23 個盒子和一幅人物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馬賽克以兩片樹葉飾帶為邊界,兩側對稱地從花瓶中展開。 場地的形狀像一個棋盤。 這種類型的畫布在羅納河谷很常見。 中間的 4 個盒子被一個象征性的桌子(徽章)取代。 其他 36 個盒子裝飾有小花(其中 11 個盒子具有不重復的圖案)。 中央的方形畫作(1.19 m)以拳擊手的身份描繪了丘比特與潘神之間的戰(zhàn)斗。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羅馬馬賽克上,場景經常從神話背景轉移到體育場環(huán)境,這是一個卓越的玩耍和競爭的地方。 兩位神靈之間的嬉戲打斗變成了一個戲仿的寓言。</span></p><p class="ql-block">這個神話情節(jié)可以從意大利里昂、維也納(伊澤爾省)發(fā)現的其他馬賽克中得知……:它的主題是狂野的欲望,由潘神個性化,對抗以厄洛斯為代表的文明愛情。</p> <p class="ql-block">以摔跤手的形式出現,由手持棕櫚葉的西勒諾斯進行仲裁。 在愛神厄洛斯的身后,矗立著一尊赫爾墨斯雕像(一尊無臂雕像,身體由鞘代表)。 潘神以山羊腿和角為代表,他的戰(zhàn)斗有一個障礙:他的左臂被綁在背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馬戲團競技</span></p><p class="ql-block">里昂有一個專門用于賽馬的馬戲團,對于這座城市來說,它是真正的考古寶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不僅精美再現了車、馬、競技場、古代馬戲游戲的場景,而且還是一份歷史文獻。 我們看到四輛坦克在橢圓形軌道上出發(fā)。 政要們在看臺上,仆人們則等待著為勝利者加冕。</span></p><p class="ql-block">自1806年被一位里昂人發(fā)現這件作品,到市政府啟動購買程序,尋找最佳保護和運輸手段,直至收至博物館,已是13年之后,可見里昂市政府之重視,這件作品之珍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摔跤和狩獵丘比特馬賽克</span></p><p class="ql-block">辮子框架,覆蓋著蜿蜒的交錯形成的十字架。六個方形面板上布滿了小人物場景:兩個扮演拳擊手的孩子,兩個丘比特在打斗,一只野兔逃離被追趕的孩子,他的狗,還有跪著的愛神。</p><p class="ql-block">兩個戰(zhàn)斗的丘比特有時被解釋為愛神厄洛斯(Eros),熱情的愛神和他的兄弟安特洛斯(Anteros),安特洛斯代表著共同的、理性的愛,有時甚至是冷漠。 推測可能用于溫泉浴室。推定公元 150 年至 200 年之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羅馬城市的供排水系統(tǒng),洗浴環(huán)境遠遠超過他們身后近千年中世紀的歐洲人的生活環(huán)境。當中世紀的人們有一天發(fā)現他們千年前的祖先曾經擁有這么好的系統(tǒng),復興的愿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p><p class="ql-block">在參觀露天劇場時,看著劇場完善的供排水管道,Evelyne也感嘆:這么好的文明,怎么就這樣消失了呢?怎么就被野蠻打敗了呢?而我更感慨的是后續(xù)的管理者怎么就將這么好的系統(tǒng)和設施遺棄了呢?</p><p class="ql-block">看著這些,想起小時候課本里一句不斷被引用的偉人的話:歷史車輛滾滾向前,一切阻礙歷史車輛前進的跳梁小丑,都將被歷史車輪碾得粉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時我相信,人類向前進行的就一定比過去的、舊的、保守的更好。</span>歷史真的總是向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fā)展嗎?文明一定會戰(zhàn)勝愚昧和落后嗎?看得越多,經歷得越多,答案似乎并不像年輕時候那么明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