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皖北平原上的千年藥都亳州,有一座美麗精致的花戲樓。</p><p class="ql-block"> 我原以為,花戲樓只是一座古代遺留下來的戲臺,其實,她是以大關帝廟為主體,有岳飛廟、張飛廟等組成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花戲樓,原為關帝廟,始建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由山西、陜西兩地的藥商發(fā)起籌建,因此也稱為“山陜會館”,后清康熙、乾隆年間,不斷擴建,修建戲樓,建筑上的磚雕、木雕、彩繪多以地方戲曲折子戲為主要內容,所以俗稱花戲樓。</p> <p class="ql-block"> 花戲樓最前端是一座照壁,其后便是大門,乍一看,我仿似來到了徽州,門頭是三層牌坊架式,墻體為水磨磚墻,鑲滿了磚雕,有人物、車馬、山林、花卉、禽獸等,共雕人物115人,禽鳥33只,走獸67只,雕工細膩、栩栩如生,被稱為花戲樓“三絕”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門左右兩側,各有一根鐵旗桿,鑄造于清道光年間,高16米多,一對鐵旗桿重約12噸。自下往上分五節(jié),上鑄有盤龍、仙鶴、鐵旗等圖形,還懸掛24只鐵風鈴,有風吹過時,仍會發(fā)出悅耳的叮咚聲。聽當地人說,這對鐵旗桿的鑄造方法和如何豎立起來的,至今仍是個謎。鐵旗桿的精妙之處,讓它成為花戲樓“三絕”之二。</p> <p class="ql-block"> 那么還有一絕是什么呢?那便是戲臺上的大楊木透雕了。戲樓坐南面北,戲樓上有一“凸”狀戲臺,是供山西、陜西藥商邀請達官貴人觀戲之用。</p><p class="ql-block"> 戲臺四方有檐角,下有六根立柱頂立。一眼望去,戲臺給我的感覺就是“精雕細琢”,整個戲臺,共刻有18出三國戲文題材的木雕,600多個人物形象,還附有山水、花卉、奇珍異獸等圖案,雖無法細數,但戲臺上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的雕刻,確實讓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戲臺的后方便是大關帝廟,坐北面南,主殿門口有一鐵鼎,旁邊立著一只建于康熙年間的鐵鶴,足蹬神龜,可惜的是鐵鶴的頭部已毀損。主殿雄偉有氣勢,是敬關公的所在,也是大關帝廟的主神祭位。</p> <p class="ql-block"> 花戲樓東側是岳武穆王廟,即岳王廟,是為紀念愛國將領岳飛而修建的廟祠。門正面為拱圓形,上有“岳武穆王廟”磚刻大字,殿內有岳飛、牛皋、張憲等名將像,院內正中放有秦檜夫婦石雕像,面對大殿岳飛等人,常年跪于露天之中。</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花戲樓,那座數百年的戲臺靜靜矗立,歷經滄桑、繁華落盡,承載著藥都歷史的變遷、文化的繁榮、人世的興旺。恍惚間,戲臺恢復了昔日的流光溢彩,臺上身形各異的扮相、委婉悠長的戲腔,仍在演繹著那千秋史事的悲歡離合,展現著那滿臺角色的善惡忠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