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突尼斯共和國,是非洲最北端的國家。它是北非馬格里布地區(qū)的一部分,西部和西南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東南部與利比亞接壤,北部和東部與地中海接壤。突尼斯在北部和東部也與意大利和馬耳他共享海上邊界。它以公元前9世紀的迦太基考古遺址以及凱魯萬大清真寺為特色。它以其古老的建筑、露天市場和藍色的海岸而聞名,面積163,610平方公里,人口為1210萬。</p> <p class="ql-block"> 突尼斯憲法宣布伊斯蘭教為官方國教,其人口的絕對多數(shù)(約98%)是穆斯林,而約2%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或猶太教。根據(jù)阿拉伯晴雨表2018年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絕大多數(shù)突尼斯人(99.4%)仍然認為自己是穆斯林。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超過三分之一的突尼斯人認為自己沒有宗教信仰。自認為無宗教信仰的突尼斯人比例最近從2013年的12%左右上升到2018年的33%左右,使突尼斯成為阿拉伯世界最不信教的國家。同一項調(diào)查顯示,近一半的突尼斯年輕人稱自己不信教。然而,截至2022年7月,阿拉伯晴雨表的新調(diào)查表明情況并非如此,特別是BBC的節(jié)目《新聞編輯室》記者強調(diào),之前注意到的那些說自己不信教的人的浪潮實際上已經(jīng)“逆轉(zhuǎn)”了。最近的2021年阿拉伯晴雨表調(diào)查報告稱,44%的突尼斯人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37%有些宗教信仰,19%無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 凱魯萬是我們突尼斯的第2站</p> <p class="ql-block"> 凱魯萬(Kairouan)是突尼斯古都,位于突尼斯中部偏東地區(qū),北距首都突尼斯城155公里,現(xiàn)為突尼斯第四大城市。670年興建,800-909年,艾格萊卜王朝在此定都,凱魯萬自此名聲大噪,成為伊斯蘭四大圣地之一。城內(nèi)街巷曲折、店鋪林立,有80余座清真寺,100余處陵墓,數(shù)十座蓄水池和穹頂室內(nèi)市場。著名建筑有凱魯萬大清真寺、“三大門”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p> <p class="ql-block"> 1988年,凱魯萬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p><p class="ql-block"> 凱魯萬始建于公元670年,公元9世紀曾在阿夫拉比德王朝統(tǒng)治下繁盛一時。盡管到了12世紀時其政治首都的地位被突尼斯市 (Tunis) 所取代, 凱魯萬仍是馬格里布地區(qū)首屈一指的圣城。此城有著豐富的建筑遺產(chǎn),例如由大理石和斑巖制成柱子的大清真寺,以及修建于公元9世紀的三門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凱魯萬市歷史悠久,體現(xiàn)著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風(fēng)格,曾是伊斯蘭阿格拉比特王朝的首府,突尼斯人稱其為當(dāng)今伊斯蘭教位列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之后的四大圣地之一。突尼斯人認為,到凱魯萬朝覲7次即等于去麥加朝覲。城內(nèi)有80余座清真寺,100余處陵墓,數(shù)十座蓄水池和穹頂室內(nèi)市場。著名建筑有凱魯萬大清真寺、三大門清真寺(Mosque Of Three Doors)和阿格拉比德(The Aghlabid Basins)大蓄水池等。</p><p class="ql-block"> 奧克巴清真寺(凱魯萬大清真寺 Great Mosque)建于公元670,是伊斯蘭教在北非建立的第一座最大的清真寺。大殿內(nèi)可容3000人,殿外大院及走廊可容5000人同時禮拜。它是與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齊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進凱魯萬古城區(qū),便見古街老巷彎彎曲曲,縱橫交錯,路似迷宮。兩旁房舍,墻白如粉,門窗湛藍,甚是悅目。沿途不時見到一座座清真寺尖塔、清真寺半露在街旁巷內(nèi),寺內(nèi)總是擠滿了虔誠的信徒,匍匐在地向真主頂禮膜拜。沿街店肆林立,貨攤鱗次櫛比,眼前的商品琳瑯滿目,耳邊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一派醉人的阿拉伯市場風(fēng)情。</p> <p class="ql-block">城內(nèi)清真寺星羅棋布,因此凱魯萬有“三百清真寺之城”的美譽,但最負盛名的是位于城東北隅的奧克巴清真寺,又稱為“大清真寺”。它不僅是北非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且是與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齊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站在十幾公里之外,就可遙見大清真寺高聳的尖塔,它已成為凱魯萬的特殊標志。奧克巴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文化、藝術(shù)的經(jīng)典代表作,其建筑風(fēng)格獨特,設(shè)計布局精妙。環(huán)繞大院四周的連拱柱廊、排排石柱和巍峨的尖塔,營造出莊嚴、肅穆、圣潔的氛圍。置身其中,倍感造化之神秘,宇宙之無窮,個人之渺小。圣城凱魯萬,一個令人神往的世界,一個夢幻般迷人的古城。該寺最初的設(shè)計、建造者是奧克巴本納菲,這位阿拉伯第三次遠征軍的統(tǒng)帥,既是一位驍勇善戰(zhàn)、富于謀略的軍事指揮官,又是一個有治國方略的總督。他意識到要治理北非這蠻荒民眾,除了行政的統(tǒng)治外,還必須用宗教從精神和思想上去控制和教化他們。因此,他在創(chuàng)建凱魯萬城之初就決定建兩個機構(gòu)——清真寺和總督府,凱魯萬正因擁有此寺而被阿拉伯世界譽為第四圣城。</p> <p class="ql-block"> 悠久的歷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凱魯萬位于阿特拉斯山脈東南坡的沖擊平原上。人口8萬多。</p><p class="ql-block"> 665年初,伍麥葉王朝哈里發(fā)派駐埃及的總督阿慕爾攻占突尼斯。</p><p class="ql-block"> 670年,古城建立。阿拉伯軍隊將軍奧克巴在突尼斯建立了固定的設(shè)防居住地凱魯萬,作為繼續(xù)西征的據(jù)點。</p><p class="ql-block"> 9世紀初,北非國家紛紛獨立,脫離阿拉伯帝國。后發(fā)展成北非最大的城市,經(jīng)濟繁榮,學(xué)者云集,伊斯蘭學(xué)術(shù)文化高度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800-909年為柏柏爾人艾格萊卜王朝首都,曾發(fā)展成北非重要政治、商業(yè)、宗教和文化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 800年,阿巴斯王朝凱魯萬總督伊卜拉欣·艾格萊卜建立了以凱魯萬為首都的柏柏爾人的艾格萊卜王朝,后凱魯萬發(fā)展成為阿拉伯非洲的政治、宗教、商業(yè)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909年什葉派法蒂瑪王朝滅艾格萊卜王朝,凱魯萬仍為北非的宗教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11~15世紀期間,凱魯萬由哈夫斯王朝統(tǒng)治,修建了數(shù)十座清真寺和宗教學(xué)校。</p><p class="ql-block"> 11世紀后因突尼斯城的興起而地位下降。但現(xiàn)仍為伊斯蘭教圣地,有宏大的清真寺。羊毛、皮革、谷物、橄欖油集散地。以精制“突尼斯皮革”、手工編織、地毯、銅器等聞名。</p><p class="ql-block"> 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占領(lǐng)。該城至今被穆斯林視為北非伊斯蘭教的圣地。全城有100多座清真寺,著名的奧克巴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在北非的第一座大清真寺,附設(shè)有宗教大學(xué),寺內(nèi)有600根花崗巖或大理石的大柱子,其中有羅馬式、阿拉伯式和拜占廷式。城外有賽義德·沙阿卜經(jīng)學(xué)院,學(xué)院內(nèi)有伊斯蘭教圣門弟子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 因凱魯萬缺水,當(dāng)?shù)厝嗽诠?62年修建了15個蓄水池?,F(xiàn)有被稱作阿格拉比特水池的一大一小兩個水池供游人參觀。水用渡槽由遠處引來,先進入小水池沉淀,然后進入大水池供使用。大水池直徑128米,深5米,可容水6.28萬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地毯在今天具體指產(chǎn)自埃及、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索馬里、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lián)盟等國家的地毯,它們以豐富的設(shè)計、醒目鮮亮的顏色和古老的編織技藝而聞名,圖案和風(fēng)格類似于傳統(tǒng)的非洲部落設(shè)計。</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地毯的編織技藝和圖案設(shè)計也是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保留至今。對于當(dāng)?shù)厝藖碚f,編織地毯是他們非常傳統(tǒng)的一種獲得收入的方式,很多阿拉伯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被長輩教導(dǎo)傳授編織技藝以作為謀生的手段。</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地毯主要由羊毛編織而成,但與其他地區(qū)相比,阿拉伯地毯的材料種類更加豐富,如棉、亞麻、駱駝毛、絲綢等,都是阿拉伯地毯中常見的材料。阿拉伯手工地毯一部分設(shè)計源自土耳其和波斯的經(jīng)典作品,還有一部分則來自歐洲以及通過絲綢之路傳過來的東方設(shè)計。</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地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藝復(fù)興時期的繪畫中,尤其是在意大利的繪畫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地域上的接近,因為相比遙遠的波斯地毯和必須通過絲綢之路才能得到的東方地毯,地域上臨近的阿拉伯地毯明顯更容易獲得。因此在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阿拉伯地毯被視為富人貴族的專屬物品及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北非阿拉伯地毯一般是指在突尼斯、摩洛哥和埃及生產(chǎn)的地毯。其中突尼斯地毯以生產(chǎn)大量部落設(shè)計為主,其次也包括一些波斯設(shè)計和土耳其設(shè)計,顏色鮮亮是其最大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地毯多由未經(jīng)染色的羊毛制成,顏色比較單一,具有明顯的部落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富有的意大利貴族和商人們非常熱衷于展示家中的阿拉伯地毯以及著名雕塑和繪畫。這些名貴稀少的地毯或被鋪在地上,或被掛在墻上,或被用來當(dāng)做桌墊,成為貴族們家中最獨特的裝飾。但不幸地是,這些珍貴的阿拉伯杰作早已不復(fù)存在,如今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只能來自一些油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凱魯萬下榻的五星級酒店</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12日,離開凱魯萬,前往埃爾.杰姆和蘇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攝影和文字編輯:鐘倫鑫</p><p class="ql-block">資料:維基百科等</p><p class="ql-block">音樂:四月的春天(班德瑞)</p><p class="ql-block">2024.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