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整個尼泊爾都不在了,<br>只要巴德崗還在,<br>就值得你飛越半個地球來看它?!?lt;br>——英國旅行家 鮑威爾<div>3月18日和26日我兩次來到了巴德崗,被巴德崗歷史建筑和風(fēng)土人情深深地吸引住了,由于篇幅有限,本篇著重描述巴德崗的歷史建筑。</div> 巴德崗城外神廟 水池。<div>水池在尼泊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大多建于幾百年前,用來儲存飲用水、沐浴和宗教儀式的水。如今,人們依舊會在水池旁聚集、聊天,亦或在早晨、下午沐浴。<br></div> 巴德崗景區(qū)大門,左邊是售票處。門票外國人1000盧比,中國護(hù)照的500盧比。<div>巴德崗(Bhadgaon),也被稱為巴克塔普爾(Bhaktapur),位于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以東14公里,為加德滿都谷地三大城市之一。</div><div>巴德岡最早只是一個普通村莊,8世紀(jì)時因尼泊爾人從西藏收購羊毛、藥材、鹽巴,或者從中東和歐洲收購最好的手工制品,都會在巴德崗作一段時間的停留和休整。正是那時候商旅們帶來的巨大財富,最終造就了尼泊爾王朝的黃金時代,也構(gòu)筑了人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華美絕倫的巴德崗建筑群。</div><div>14世紀(jì)初,馬拉王朝(Malla Dynasty,1328—1768)定都在這里,陸續(xù)修建的王宮以及寺廟等建筑,讓這里不僅有了城市的風(fēng)貌,還一度成為尼泊爾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直到18世紀(jì),近500年的古都史才結(jié)束。在全盛時期,巴德崗有規(guī)模龐大的王宮,以及龐大的神廟建筑群——172座神廟,172座朝圣者的休息所。</div> 巴德崗杜巴廣場入口有一頭大石雕獅子,頭頂著一個桃子,巨大而憨厚。 巴德崗是"尼泊爾的文化之都","中世紀(jì)尼泊爾城鎮(zhèn)生活的櫥窗",也是尼泊爾中世紀(jì)建筑和藝術(shù)的發(fā)源地。巴德崗,尼泊爾語中的“稻米之城”或“虔誠者之城”。 磚紅色是巴德崗古城的主色調(diào),質(zhì)樸的紅磚、深栗色的精制木雕,再加上密集的寺廟和磚石佛塔構(gòu)成巴德崗獨(dú)特的建筑風(fēng)格。<br> <p class="ql-block">杜巴廣場(向東拍攝)。<br></p><p class="ql-block">作為曾經(jīng)的國都,巴德崗有著相當(dāng)規(guī)模的古建筑群,以杜巴廣場、陶瑪?shù)蠌V場和塔丘帕廣場三大廣場及周邊為主,神殿、廟宇、佛塔、水井…隨處可見,這里有傳承了幾百年的制陶工藝,可以親眼看到制陶、曬陶的場景,處處充滿著生活的氣息。</p><p class="ql-block">巴德崗杜巴廣場(Bhaktapur Durbar Square)被稱為是“露天博物館”,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外號是因?yàn)樵谶@片廣場的周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廟宇、神殿、佛塔、雕像等等。你不需要去到博物館,就能夠感受到尼泊爾這座城市帶給你的神秘氛圍和濃厚的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杜巴(Durbar)”的尼泊爾語意為王宮,杜巴廣場即王宮廣場。</p><p class="ql-block">尼泊爾王國在馬拉王朝鼎盛時期(1328—1768),其文化、建筑、藝術(shù)等方面一度達(dá)到巔峰。在國王亞克希亞·馬拉(Yaksha Malla,1428—1482在位)死后,他的3個兒子自立為王,分裂出了坎提普爾(Kantipur,加德滿都)、巴克塔普爾(Bhaktapur,巴德岡)和帕坦(Ptan)3個王國(即馬拉王朝的“三國”時期),并斥巨資修建了各自的王宮廣場。</p> <p class="ql-block">杜巴廣場(向西拍攝)<br></p><p class="ql-block">杜巴廣場是巴德崗的第一大廣場,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筑是有著99個庭院的老王宮——這是尼泊爾人永遠(yuǎn)的驕傲。老王宮的正門叫做“黃金門”,建于1754年,是巴德崗最后一位國王拉納吉特·馬拉的作品。黃金門的門框、門頭和頂部的裝飾,全都雕刻精美,用銅質(zhì)鍍金,是尼泊爾銅雕藝術(shù)的代表作。距離黃金門前四、五米的地方,矗立著一根高高的石柱,頂端上的人像合十盤坐,面向黃金門,那就是馬拉王朝時期布帕亭德拉國王的銅像。1979年,這尊國王像被列入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廣場的西面,集中了幾個寺廟。包括不對稱的濕婆神廟——Rameshwar神廟和供奉毗瑟努睡相的Bhadri神廟,前面是印度風(fēng)格的克利須那神廟和磚結(jié)構(gòu)的濕婆神廟。這四座神廟被合稱為Char Dham,人們以四個同名的印度教圣地為其命名,目的是使那些無法真正去圣地朝拜的人們能在這里拜神。</p> <p class="ql-block">白色老王宮左側(cè)的一部分建筑被開發(fā)為國家藝?yán)葘ν忾_放。內(nèi)部展示了許多中世紀(jì)的繪畫、唐卡、石雕等。入口兩側(cè)前面是大獅子,后面各有一尊雕像,一為獅人那辛格,一為猴神哈努曼。與白色老王宮相連的,是擁有眾多浪漫愛情故事的國王后宮:55窗宮。55窗宮建于公元1700年,墻壁以紅磚砌成,上面飾以優(yōu)美的背景和雕刻圖案,還有55個用檀香木雕刻的“窗戶的陽臺”。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yàn)樵?jīng)有位王妃,因?yàn)樯砝m門不能自由外出而郁悶不樂。國王為了討美人一笑,下令將皇宮的一面墻拆掉,全都換成窗子,一共55扇,這樣,王妃身不出屋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了。</p> <p class="ql-block">游客休息長廊,上面有中國科理。</p> 在巴德岡杜巴廣場西邊的一個學(xué)校(原為皇家庭院),大門由兩尊石獅把守。墻上有恐怖的Ugrachandi(杜加)女神的神像和同樣可怕的恐怖之神巴伊拉布的神像。前者是濕婆的配偶女神帕爾瓦蒂的恐怖相。這兩尊雕像完成于1701年,據(jù)說那位不幸的雕刻家在完成雕塑之后就被廢去雙手,以防止他復(fù)制自己的這兩尊杰作。雕塑中的Ugrachandi女神有18條手臂,持有各種各樣的密宗武器和象征符號(象征她性格的各個方面),她用三叉戟輕而易舉地殺死了一個惡魔(象征著智慧戰(zhàn)勝無知)。巴伊拉布神像有12條手臂,他們都佩戴著骷髏腰鏈。 杜加(Ugrachandi)女神 巴伊拉布神 三角梅,是尼泊爾當(dāng)季開的最艷麗的花朵,與巴德崗杜巴廣場的紅墻形成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 <div>毗濕奴神廟(Vishnu Temple)位于巴德岡杜巴廣場入口的右側(cè),與一所學(xué)校大門相對,廟內(nèi)供奉著毗濕奴(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睡像。這座廟大約已有3500年的歷史,也是歷經(jīng)劫難后重建,由Lahore王國的王公捐獻(xiàn)了800公斤的黃金為寺廟高十幾米的塔全部鍍金。因此也稱為金廟。</div> 門口有一對威武的雄獅守衛(wèi) <p class="ql-block">濕婆神廟(Shiva Temple )</p>1674年由Jitamitra Malla(吉塔米特拉?馬拉)國王修建,屬于印度作風(fēng)的紅磚結(jié)構(gòu)圓頂寺廟。 濕婆神廟上精美的雕塑 雕塑栩栩如生 國家藝術(shù)館大門兩側(cè)雕塑 獅人那辛格 猴神哈努曼。 有許多外國游客,當(dāng)然我也是外國游客。 <div>在巴德崗杜巴廣場,最出名的景點(diǎn)就是刷著金漆的大門和舊王宮的55扇黑漆檀香木雕花窗,這扇金門就是王宮的大門,金碧輝煌,在陽光下更是閃閃發(fā)光,看上去有些歷史但是卻十分精致。</div><div>經(jīng)黃金門可進(jìn)入王宮院內(nèi),王宮在1934年地震時損壞很嚴(yán)重,幾乎遭遇了滅頂之災(zāi),99座宮院中僅有6座幸免。目前僅剩余的幾個,還有一部分被用作了國家美術(shù)館。但塔萊珠庭院(Taleju Chowk,建于1553年的院中院,非印度教徒不得入內(nèi)。<br></div> 金門的頂端是一個有帶翅膀的珈盧茶神獸,據(jù)說是毒蛇等害蟲的克星,下方的雕像是四頭十臂的塔萊珠女神像,塔萊珠被尼泊爾人認(rèn)為是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的王室守護(hù)化身,是馬拉王朝的守護(hù)神。神像金碧輝煌、精美無比,是尼泊爾銅雕的杰作。 <p class="ql-block">從金門進(jìn)入宮殿內(nèi),宮殿內(nèi)部有許多的宮院,有的庭院只有印度教才可以入內(nèi)。但宮院不是很大。與塔萊珠庭院相鄰處有皇家專用浴池(Naga Pokhari)。</p><p class="ql-block">浴池是國王專用的。裝飾華麗,眾多的蛇雕塑,水池由兩條眼鏡蛇保護(hù)著,池正中豎著一條青銅眼鏡蛇,直挺挺的,是塔萊珠女神的化身,很是威武。這里可以自由參觀拍照。<br></p> 由于國王是保護(hù)神毗濕奴的化身,因此在水池中央和周圍共有6條石雕蛇神,在水池上面仰頭的是眼鏡王蛇雕像,與水池中間豎著的蛇頭雕像呈對視狀態(tài)。傳說這里是塔萊珠女神每天進(jìn)行沐浴儀式的地方。 浴池中的水是出自龍嘴里叼著??谥械?,背上的老鼠,蛇....<br><br> 池中央立柱為蛇的造型,于出水口上方的蛇形裝飾相對呼應(yīng)。 皇家專用浴池由青銅鑄造的眼鏡蛇守衛(wèi)著。 金門內(nèi)看杜巴廣場建筑 布彭德拉·馬拉國王石柱。<div>布彭德拉·馬拉國王圓柱正對55扇窗的入口——金門。這位國王是巴克塔普爾歷史上最著名的馬拉國王,他對這座城市的藝術(shù)和建筑影響深遠(yuǎn)。這座圓柱是仿照加德滿都杜巴廣場的修建的,類似的石柱在帕坦也有,但是巴德崗的這一座最為精美華麗。國王坐在那里,凝視著王宮雄偉的金門。</div> 只見他雙手合十、端坐在同樣是黃銅制成的華蓋下,神情既威嚴(yán)又和藹。幾百年他始終以這樣的姿態(tài)庇佑著王國的臣民。 瓦斯塔拉杜迦神廟(Vatsala Durga Temple),因供奉巴特薩拉(Batsala)女神,故又叫巴特薩拉女神廟(Batsala Devi),位處黃金門附近,修建于1672年。杜迦女神是濕婆神和毗濕奴神威打敗阿修羅噴出的火焰變化而成的,是女戰(zhàn)神。<div>神廟是兩層臺階,3層寶塔和對稱的石雕組成的石制塔廟,屬于印度教錫卡拉式風(fēng)格建筑。在廟宇的右側(cè)有一個銅鈴,也被稱為“犬吠鐘”,當(dāng)它響起時附近的狗就開始吠叫。廟宇的左側(cè)是鑄造于1737年的塔萊珠大鐘(Taleju Bell),國王蘭賈亞·吉特·馬拉(Jaya Ranjit Malla)統(tǒng)治期間用于進(jìn)行宵禁。</div> 巴特薩拉女神廟在2015年4月25日發(fā)生的尼泊爾8.1級地震中遭到嚴(yán)重?fù)p毀,完全坍塌,現(xiàn)已修復(fù)。 雕刻異常精美,細(xì)看四個棱上突出的小佛塔,里面還有精細(xì)的神像。 犬吠鐘 巴特薩拉女神廟背面 塔萊珠大鐘(Taleju Bell) 游客與塔萊珠大鐘合影 在拍電影 帕斯帕提納神廟(Pashpatinath Temple)又名性廟,是一座鏤空式的亭式建筑,寺廟的屋檐下有許多大膽的性愛木雕,在柱梁上也有一些動物造型的性愛木雕,這是幾百年前的雕刻工匠們留下的傳世杰作,很多雕刻作品都是尼泊爾代表作。這些令人臉紅的性愛浮雕,是來自宗教和藝術(shù)的形式。據(jù)說在印度教,生殖崇拜有兩個作用,一讓人們增強(qiáng)自己戰(zhàn)勝邪惡的念頭,二是鼓勵人們生育后代。 里面也有佛 <div>對面就是王宮,游客大都會在這里休息、欣賞杜巴廣場風(fēng)景。</div>難怪有人說:到了巴德崗就仿佛置身于中世紀(jì),會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很古老,很原始,很特別,原汁原味。 老外在寫生 金門和五十五扇窗宮殿。<div>金門右邊就是55窗宮,窗戶是由紅花梨木制成的,經(jīng)歷了歲月之后難免有些滄桑,55窗宮不對外開放,游客只能站在外面欣賞,想象著其中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div> <div>巴德崗故宮以55扇黑漆檀香木雕花窗而聞名于世,故得名55窗宮,位于杜巴廣場側(cè)——黃金門之東。建于1427年,是一座4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宮殿,墻為暗紅色,飛檐下有55窗一體相連的黑漆檀香木雕花窗,在55扇雕花木窗的窗欞上飾以寶石、雕花,顯示出尼泊爾中古時期精湛的木雕藝術(shù)水平。<br></div> 55窗宮全拼圖。 精美的銅麒麟,舌頭、頭和腳被摸得光溜溜的。 希提拉克希米神廟(Siddhi Lakshmi)。<div>這是供奉塔萊珠女神的印度式神廟,是少見的石材神廟,精細(xì)繁復(fù),這座石造神廟的有趣之處是它石階兩側(cè)的石雕,包括男女隨從、狗、馬、犀牛、駱駝、人獅那羅辛哈,這樣的雕塑在尼泊爾也是非常少見。</div> 尼泊爾學(xué)生沐浴著陽光,露出燦爛的笑容,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之中。 畫面中間八角形亭子是克利須那神廟(Chyesilin Mandapa)是供奉濕婆神的寺廟,曾是巴德岡杜巴廣場上最為精美的木雕建筑之一。初建年代不詳,1934年被地震中損毀,1990年進(jìn)行了徹底重建。克利須那神廟看上去非常漂亮,它塔基上的立柱上有著精美的木雕。在重建的時候,部分使用了它原來的材料,內(nèi)部則使用了金屬結(jié)構(gòu),所以現(xiàn)在這個寺廟非常結(jié)實(shí)。 悠閑的坐在廣場上曬太陽的人,也是一種幸福吧。他們進(jìn)入了我的鏡頭,而我呢?也許同樣是他們鏡頭中的風(fēng)景,就在我拍完這張照片的時候,有三個年輕的老外跟我打招呼,他們拿出手機(jī),顯示一張照片:是八天前我在這兒攝影的工作照。世界上有這么巧的事?八天前他們與我同時在這兒,八天后又同時出現(xiàn)在這兒,并且認(rèn)出我來了,這就是緣分,這也是一種幸福。我不斷地對他們豎起大拇指,表示感謝!由于語言不通,不能加微信,無法要回這張照片,有點(diǎn)遺憾。 休息長廊頂部。離開廣場的主要部分,廣場次要部分的東南角被L形的休息長廊所占據(jù),與長廊相望的就是位于六層基座上的法希得噶神廟(Fasidega Temple) <div>法希得噶神廟(Fasidega Temple)建造在6層紅磚基座上,是一座紅色尖頂?shù)慕ㄖ?,供奉著濕婆神。神廟的階梯從下往上是大象、獅子和公牛雕像,神廟前方的廣場是巴克塔普爾節(jié)慶時的聚會場所。</div> 天使下凡 天使與乞丐 歲月在巴德崗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印跡,猶如老翁臉上的皺紋,也正是這樣的印跡,讓它多了幾分可讀可感的滄桑感。 路邊建筑 路邊的建筑也很精致 內(nèi)庭也有供佛設(shè)施 精致的建筑 精致的建筑 陶馬迪廣場(Taumadhi Tole)位于巴德崗老城區(qū)內(nèi),這里是巴德崗這座城市的起源地,直到16世紀(jì),城市中心才轉(zhuǎn)移到杜巴廣場。陶馬迪廣場就在杜巴廣場和王宮南側(cè),是巴德崗曾經(jīng)最繁華的地方之一。這里如今也留有很多珍貴的歷史古跡,有建于1702年的尼亞塔波拉神廟(也是尼泊爾的標(biāo)志性建筑之一),建于17世紀(jì)早期的巴伊拉布納神廟、全市最古老的(1080年建成)納拉揚(yáng)神廟等,是觀賞古跡、攝影、散步的好地方。 尼亞塔波拉神廟(Nyatapola Mandir),又稱五層塔,建筑高30米,建于1702年,供奉著印度教毗濕奴的妻子密宗女神吉祥天女拉克希米(Siddhi Lakshmi)又稱"吉祥天女",和她的108個化身。神廟的五層頂檐由108根大柱支撐,柱上刻有印度教神吉祥天女的108個不同形象的彩色木雕,每根木雕都講述了一段傳奇故事。是尼泊爾最高的一座印神廟。當(dāng)年建這座塔的目的,是為了讓面目恐怖的拜拉布神變得溫和安詳——拜拉布神是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崇拜的神,負(fù)責(zé)處理人世間的各種糾紛。 尼亞塔波拉神廟最有趣的地方,是在五層基座上左右各放置的五對巨大石刻。由上至下依次是“辛格西尼”和“巴格西尼”女神、一對獅身鷲首的怪獸、一對獅子、一對大象、金剛力士加亞和帕塔。據(jù)說每層雕像的神物都比下一層力大10倍,而大力士的神力又比普通人大10倍。<div>站在臺座上舉目,遠(yuǎn)處的喜馬拉雅山脈赫然入目。尼亞塔波拉神廟代表著紐瓦麗人建筑的最高水平,2015年地震后仍然完好保存,當(dāng)?shù)厝硕枷嘈胚@是神的護(hù)佑。<br></div> 尼亞塔波拉神廟 尼亞塔波拉神廟 <div>在尼亞塔波拉神廟旁邊有一座精美的三層建筑,它是巴伊拉布神廟(BHAIRABNATH TEMPLE)。它的歷史要比尼亞塔波拉神廟早一些,最初為單層的建筑。巴伊拉布是濕婆神的恐怖相之一,傳說這吉祥天女的力量正好可以克制住巴伊拉布的神力,所以為了使?jié)衿诺哪硬荒敲纯植?,馬拉國王才在它旁邊建了五層的尼亞塔波拉神廟。那位國王同時對巴伊拉布神廟進(jìn)行了修復(fù),改建成了兩層。在1934地震中巴伊拉布神廟幾乎被摧毀,之后的重建又加了一層,成為如今的三層模樣。寺廟造型優(yōu)美,做工精雕細(xì)琢,也是當(dāng)?shù)刂聫R之一,據(jù)說在黃昏時分,這里可以聽到祈禱的音樂。<br></div> 門前的獅子雕像。<div>就這樣,吉祥天女一直以威風(fēng)凜凜的姿態(tài)雄踞著廣場,而她的丈夫——毗婆奴的納拉揚(yáng)神廟(TIL MAHADEV NARAYAN)其實(shí)就一直隱藏在她對面的樓間。這座兩層屋頂?shù)募{拉揚(yáng)神廟不太好找,要穿過民居的門洞才能見到。然而,它卻是香火最旺也是尼泊爾最古老的神廟之一。它大概建于1080年,門口硊拜著坐騎葛魯達(dá)鳥,還有毗濕奴的法器——海螺與輪盤??磥恚谶@夫妻一前一后一隱一顯的夾擊下,再恐怖的濕婆也無力回天了。<br></div><div>巴伊拉布神廟外形很壯觀,和其它神廟的形狀有較大區(qū)別。寺廟香火很旺,中門有一個小洞,是將祭品送進(jìn)寺內(nèi)的渠道。奇怪的是寺廟的入口處在南側(cè)一個毫不起眼的地方。非印度教徒不能進(jìn)入。<br></div> 街景 佛塔 這是巴德岡最有名的尼亞塔波拉餐廳,它的前身是座傳統(tǒng)的寶塔式廟,后被地震毀壞重建改成了CAFE餐廳。走上餐廳三層,在靠近陽臺的位置坐下,悠閑自在地俯瞰著廣場上千年前的風(fēng)景與千年后的人流,任何食物或飲料都足夠令人欣慰。<div>餐廳陽臺陽臺上插著尼泊爾國旗。尼泊爾國旗的由上小下大、上下相疊的兩個三角形組成,旗面為紅色,旗邊為藍(lán)色。紅色是國花紅杜鵑的顏色,藍(lán)色代表和平。上面的三角形旗中是白色彎月、星圖案,代表皇室;下面三角形旗中的白色太陽圖案來自拉納家族的標(biāo)志。太陽和月亮圖案也代表尼泊爾人民祈盼國家象日月一樣長存的美好愿望。兩個旗角表示喜馬拉雅山脈的兩個山峰。這是世界唯一的三角國旗。<br><div><br></div></div> 鳥瞰陶馬迪廣場 尼亞塔波拉神廟 巴伊拉布神廟 巴伊拉布神廟頂上的裝飾物 遠(yuǎn)處是喜馬拉雅山脈 巴德崗這種密密麻麻地形成了足夠令游人迷亂的幽深長巷,而這些曲折延伸的暗巷,則貫通連接著整個巴德崗古城里的每一處角落。 塔丘帕廣場(Tachupal Tole)。也被稱之為達(dá)塔特拉亞廣場,這里曾經(jīng)是巴德崗的舊城中心,這個面積不足2平方千米的廣場呈矩形,廣場東是達(dá)塔特拉亞神廟,西是比姆森神廟,兩座寺廟和石柱遙相對立。廣場南面是木雕博物館,它們的前身是印度教寺廟,后來作為僧屋,北面是商鋪和手工藝制作工坊,北面西側(cè)有座小寺廟。 <div>塔丘帕廣場的主要建筑就是達(dá)塔特拉亞神廟(Dattatraya Mandir),它是一座三層屋頂?shù)膹R宇,它的第二層有一向前突起的金頂閣樓。這座三層高的寶塔式大塔寺主要供奉著印度教(大梵天(Brahma)的創(chuàng)造者、毗濕奴(Vishnu)的保護(hù)者和濕婆(Shiva)的毀滅者)三神合一神--達(dá)塔特拉神的雕像,據(jù)說三神合一的神廟在尼泊爾是獨(dú)一無二的。建于雅克沙馬拉(Yaksha Malla)國王統(tǒng)治時期(公元1428年至1482年),國王過世后,大約在公元1486年向公眾開放。</div> 廣場上有很多鴿子。 神廟門前有兩尊賈普特摔跤手(Jaiput wrestlers)的大型雕塑,賈馬拉(Jaimala)和帕塔(Pata)(就像在尼亞塔波拉神廟Nyatapola Temple一樣),一個“脈輪”和一尊鍍金的鳥神加魯達(dá)(Garuda)金屬雕像。寺廟周圍是帶有色情裝飾的木雕板。后來,在公元1548年,國王維什瓦·馬拉(Vishwa Malla)對它進(jìn)行了修復(fù)和翻新。 神廟前的廣場有高高的石柱,頂端是金翅鳥迦樓羅神像。 金翅鳥迦樓羅神像 金翅鳥迦樓羅神像 比姆森廟(Bhimsen Temple)位于達(dá)塔卓雅寺廟對面,這座17世紀(jì)的兩層建筑供奉是商業(yè)之神Bhimsen。寺廟前面有一根柱子,上面有一只抬起右爪的銅獅子。在它后面的臺階通向深深的沉沒的比姆森水池(Bhimsen Pokhari)。 比姆森神廟屋頂和石柱上的銅獅子 銅獅子和蛇 發(fā)現(xiàn)房頂上有衛(wèi)星接收裝置 廣場北面是老寺廟改為藝品商鋪和手工藝制作工坊。 廣場南面位于塔丘帕街的普迦里僧屋(Pujari Math),曾是馬亨德拉國王送給比蘭德拉王儲的結(jié)婚禮物。原本是僧侶的住所,現(xiàn)在成了木雕博物館,在這里可以欣賞巴克塔普爾最精美的木雕工藝,僧屋左側(cè)的孔雀窗是代表作品。, 普迦里僧屋 普迦里僧屋。<div>紐瓦細(xì)人人的民居建筑風(fēng)格,更多地體現(xiàn)在門窗上。</div> 普迦里僧屋。<div>紐瓦細(xì)人對門窗精致的雕刻,成為今天各國游客爭相參觀的主要原因之一。</div> 普迦里僧屋。在巴德崗,到處都是這些沉甸甸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木雕博物館 在普迦里僧屋外山墻前,我終于看到了孔雀窗。 <div>孔雀窗(Peacodk Window)<br></div>作為藝術(shù)品的孔雀窗,被譽(yù)為“加德滿都山谷最漂亮的窗戶”。它的誕生史可追溯到15世紀(jì),今天人們依舊可以在許多印度教祭祀者的住所看到它的身影。其中最著名的孔雀窗,是在塔丘帕廣場旁普迦里僧屋的墻上,這棟建筑最初由15世紀(jì)初的亞克西亞·馬拉國王修建,而今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雨,那窗上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木雕開屏孔雀,是尼泊爾木雕杰作,成為尼泊爾藝術(shù)的標(biāo)志性圖形。它和55扇窗宮一起成為尼泊爾木雕藝術(shù)的代表作。 在孔雀窗方格窗欄中,美麗的孔雀王收攏了雙翅,悠閑而不失威嚴(yán)地站在中下方。外框各飾有12只鴿子,細(xì)膩的裝飾淺雕花,堪稱完美??兹复笆悄岵礌柲嵬郀柸说哪镜窠茏?,也是加德滿都河谷現(xiàn)存最好、雕刻最精美的孔雀窗。它代表了這個國家木雕的最極致,也是尼泊爾藝術(shù)的標(biāo)志性圖形。在1763年建造的黑色木窗中心,在200多年后的今天,根根翎毛及旁邊繁復(fù)的飾雕仍然清晰可見,工藝十分精湛。 據(jù)說孔雀窗主要用于宮廷,復(fù)雜精致的雕刻是為了裝飾和采光,外面的人很難觀察到屋里的情況,窗內(nèi)的人卻肆無忌憚的打量外面的世界。 <div>孔雀窗歷經(jīng)兩次地震重創(chuàng)竟然毫發(fā)無損,那極其堅硬的木質(zhì)在500年后的今天,讓我依然欣賞到了根根分明的孔雀翎毛以及繁復(fù)精美的裝飾雕花。有趣的是緊鄰的窗口中,一只大公雞氣宇軒昂,威風(fēng)凜凜,這應(yīng)景之作不知是誰的主意。我猜想每當(dāng)黎明時分金雞啼曉,是否預(yù)示著尼泊爾重生的希望?<br></div><br> 孔雀窗上方的雕窗也非常精致 其他雕窗 在巴德崗,寺廟的屋檐下有許多大膽的性愛木雕,在寺廟的柱梁上有一些動物造型的性愛木雕,讓人看得目瞪口呆,是依然保存原汁原味的木雕作品,是幾百年前的木雕工匠們留下的傳世杰作,很多雕刻作品是尼泊爾的代表作。對于民風(fēng)保守的尼泊爾人來說,這些令人臉紅的性愛浮雕,是來自宗教和藝術(shù)的形式。據(jù)說生殖崇拜有兩個作用,一讓人們增強(qiáng)自己戰(zhàn)勝邪惡的念頭,二是鼓勵人們生育后代。這么多男女交歡的雕刻,原因是印度教徒相信,濕婆和性力女神的結(jié)合,是創(chuàng)造生命的原動力。 佛眼。<div>在尼泊爾隨處都可以見到佛眼,一般被繪制在浮屠上,四面都有,所謂佛眼是佛教概念中的五眼之一,五眼依次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佛眼無不見知,乃至無事不知、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在兩只眼睛之間有一個長尾的渦形紋,有認(rèn)為這是尼泊爾的數(shù)字1,代表和諧一體,提醒世人世間現(xiàn)象顯現(xiàn)的不二性。眼睛之間的圖形被叫做Urna,是一束毛發(fā),或一只慧眼,是佛陀完全證悟的標(biāo)志。<br></div> 視頻